第113章 不羡羊,饶把火,和骨烂(32)-《快穿,我的百样人生》

  肖里正会指派人帮一些有需要的人家扫房顶上的雪,比如没有壮劳力的孟家。

  孟家在村尾,等路上的雪铲完大家来到孟家时,发现孟家那个闺女已经把房顶扫一半了。

  孟家不需要帮忙,但还是感谢了大家的好意。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多,越积越厚,一开始还能铲雪清扫,后来就是在院里院外清理出一条道,再后来,能在院里清理出一条道就好,再后来......

  算了,能坚持每天清一清房顶的积雪就算是不错了。

  这里的冬天是真不好过,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后,孟锦姐弟都变得有些蔫蔫的。

  风大雪大,根本出不了门,他们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正屋和厨房。

  上茅房都费劲,只好在屋里准备了尿桶,头一回见识到什么叫滴水成冰的母子四人都窝在炕上,哪也不去。

  门窗关的紧,烧了炕的屋子暖烘烘的,但要是尿桶倒的不及时也会变得臭烘烘的。

  为了屋里不臭,柳氏就倒的勤,顶风冒雪的,可能是不大适应这边的气候,也可能是之前亏了身子,柳氏得了风寒病倒了,身上烧的滚烫。

  跟着二壮也发起了热。

  好在家里准备的有姜,这个习惯好像南北都有,姜能驱寒。

  孟锦便熬了浓浓的姜汤混着空间里的感冒药、退烧药一起给柳氏和二壮喝,大概是姜汤熬的浓,得了风寒的人味觉有差异,母子俩竟也没尝出苦味来。

  喝了药退了烧,慢慢好转。

  大壮每天都被孟锦使唤的团团转,烧炕倒尿桶也成了他的活。

  孟锦还特别叮嘱他不要在外面撒尿,否则会冻掉他的小雀雀,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孟锦还特意往风雪里泼了一碗热水,让他更直观的了解什么叫滴水成冰。

  热水瞬间成冰,给大壮吓的,不仅管好了自己,也管好了二壮。

  柳氏母子是好了,但青山村这个冬天死了五个人,两个老人、两个小娃娃、一个年轻妇人。

  是冻死的还是病死的都不好说,反正这样的天气根本没法出门找大夫,一般的百姓人家也请不起大夫,风寒是真的能要人命。

  此时的孟长贵在做什么?

  在冰天雪地里操练。

  孟长贵现在已经发现了自己的异常,他的力气突然就变大了好多,变得比以前大了一倍不止。

  以前他最骄傲的就是能用两石弓,如今却能轻松使用三石弓,这个发现让赵小将欣喜不已,天生神力啊这是,便上报给了镇国大将军,也就是他的祖父赵老将军。

  孟长贵的训练强度变了,还增加了许多其他人不需要练、也练不了的项目。

  赵小将对他的表现无比满意,孟长贵本人却有些担心,他也说不清力气变大的缘由,怕自己这大力气来的突然去的也突然。

  可这事不是他能掌控的,他只能拼命训练,打算多学点本事在身上托底。

  孟长贵离开后一个月,孟家就收到他的第一封家书,内容不多,就是报平安的。

  不止孟家,那些跟着赵小将走了的人全都寄回了家书,内容大差不差,都是报平安的,有家人的写给家人,没家人的写给里正,总归是个念想。

  肖里正家门口排起了长队,都是来找人帮忙念书信的,以往也是这样。

  村里识字的没几个,那些人寄回来的家书也不是自己写的,军队里有专人代写。

  只是以往能收到信的人家少之又少,突然一下子这么多,倒是让肖里正家识字的人都忙了起来。

  孟家人也去排队了,一家人都不识字。

  孟锦认识半截字,她还不敢说。

  不过老这么不识字也不行,她开始寻思来年要把大壮送去县城读书。

  大壮识字了,她就能名正言顺的识字。

  肖里正也收到了家书,是他儿子写的。

  肖里正只有一个儿子,名肖卓,从小读书,吊车尾考上进士,捡漏当了个芝麻地方官。

  任职的地方在江南。

  江南富足,要不是上面的人争斗的厉害闹出了大乱子,也轮不到肖卓捡漏。

  来这封家书就是告知肖里正,他已经辞官准备带着妻儿回老家。

  这就是肖里正无论如何都不离开青山村的原因。

  他在家就在,这里是肖家的根,是儿子一家的退路。

  只是北边已经开始下大雪了,肖卓本就是北方人,应该明白大雪封山路难行的道理。

  但他还是选择回来,这就说明南边已经乱得待不下去了。

  信是一月前寄出的,也就是说肖卓一家已经在路上走了一个月。

  肖里正不放心,到县城花大价钱请了镖局的人跟他的家丁一起去半道上接人。

  家丁就是一开始就跟着孟长贵学本事的那几个,是肖家的死契奴才。

  肖卓是官身,有资格买死契奴才。

  肖里正等啊等,等得望眼欲穿,可一直到过年他儿子一家都没能回来。

  倒是又收到过一封信,信上说肖卓一行已经在路上遇见了肖家家丁和镖局的人,如今进了都蔺府,大雪封路,他们只能暂时停留在都蔺府,躲避风雪。

  一直到来年二月底开始化雪,肖卓一家才终于到了青山村。

  而此时,青山村也收到了因大雪滞留在路上的第二封家书。

  仍旧是报平安的,出去的人人手一封信,一个不少。

  此时的孟长贵一行正在练武场上被赵小将操练。

  他们出去的八十多人没去新兵营,而是被直接收拢在了赵小将麾下,整个冬天他们都没有出去,一直在操练。

  但他们知道,离他们出去对敌的时候不远了,因为雪化了。

  练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不论功勋,只为了家人、为了活命他们就得往死了练。

  在孟锦的不懈努力下,春耕的时候,柳氏将大壮送进了县城的学堂。

  这里的学堂按季度收束修,一年收三季,一季一两银子,冬日放长假。

  也就是说一年是三两银的束修,这价格可不便宜。

  而且还要给先生准备六礼,笔墨纸砚和书本也是自己出钱买。

  总的算起来,一年估摸着至少也得要二十两银子左右,光是笔墨纸砚就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一本手抄的三字经就要二两银子。

  这还是最便宜的启蒙书,别的书价格更贵。

  难怪识字的人那么少,真就是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