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一清心潮起伏之际,苏明月似乎不经意地朝他们这边瞥了一眼。
随即,她对周老和沈总低声说了句什么,便引着他们向古玩社成员所在的区域缓步走来。
所有人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周老,沈总,孙姨,”苏明月声音清越,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给几位前辈介绍一下,这些都是我们华清大学古玩社的精英社员,对传统文化和器物鉴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研究。这次带他们来,也是希望年轻人能开开眼界,感受一下真正顶级藏品的魅力。”
她的介绍简单直接,却瞬间将一群学生推到了京圈顶级藏家的面前!这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千载难逢的、近距离接触核心圈层的机会!
周老目光如电,扫过这群略显局促的年轻人。沈总则保持着温和的微笑,点了点头。孙姨的目光带着些许好奇,在几个女生身上转了转。
“年轻人,多看看,多学学,是好事。”周老声音洪亮,“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是从看热闹开始的。苏丫头有心了。”
“是啊,”沈总接口道,目光扫过展柜,“能在苏家‘云水阁’开眼,是你们的福气。好好把握机会。”
苏明月微微侧身,对社员们道:“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胆向几位前辈请教。机会难得。”
她的话语带着鼓励,却又清晰地划定了界限——是“请教”,而非“交流”。
立刻有胆子大、家世背景也相对不错的社员,抓住机会向周老请教关于一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辨识的问题。
周老兴致不错,简明扼要地指点了几句,引来一片崇拜的目光。
张一清站在稍后的位置,没有贸然上前。
他深知自己的斤两,在这种场合贸然开口,只会自取其辱。
他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吸收着这个顶级圈层的言谈举止、交流方式,以及他们看待这些无价之宝时那种近乎平常的心态。
就在这时,苏明月的声音在他身边不远处响起,似乎是在对沈总介绍一件刚走到近前的展品——一件造型端庄、釉色肥厚、开片如冰裂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这件梅瓶,沈总应该熟悉,三年前伦敦苏富比那场‘东方遗珍’专拍的封面。当时竞争很激烈。家父认为它代表了元青花民窑瓷器的巅峰水准,釉料配方独特,画工虽不及官窑精细,却带着一股难得的民间活力……”
沈总点头附和,两人低声交谈着专业术语和拍卖往事。
张一清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那梅瓶吸引。在玉虚诀的视野下,那梅瓶周身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如同水波荡漾的靛青色光晕,纯净而内敛,证明其年代和品质确非凡品。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瓶身一处不起眼的接胎痕时,心头却微微一动——那里的光晕似乎有一丝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的滞涩感?
若非他此刻全神贯注且玉虚诀修为有所精进,几乎难以发现!
这感觉……极为的隐蔽,几乎与器物本身融为一体。
难道……这件苏家重金购回的元青花梅瓶,也被人动过手脚?是修复痕迹?还是……更高明的做旧?
这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让他瞬间一惊!
苏家的展品,怎么可能有问题?是自己看错了?还是这做旧手段高明到连苏家都瞒过了?
他不敢确定,更不敢声张。
在这种场合,质疑苏家的展品,无异于自掘坟墓。
他强行压下心头的惊疑,将目光移开,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聆听苏明月与沈总的交谈。
这趟观展之旅,带给他的,远不止是震撼和开眼。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苏明月与沈总关于元青花梅瓶的交谈仍在继续,专业术语和拍卖往事交织,勾勒出顶级圈层特有的信息壁垒。
张一清却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僵立在原地。
玉虚诀视野下,梅瓶接胎痕处那丝微不可察的滞涩感,如同平静湖面下潜伏的暗礁,尖锐地刺痛了他的感知。
这绝非自然烧造或岁月侵蚀的痕迹!它带着一种刻意融入、却又未能完全圆融的“伪气”,手法高明到令人发指,骗过了苏家的层层把关!
怎么办?
揭穿?在苏家的地盘,当着苏明月和几位顶级藏家的面,质疑苏家重金购回的镇馆之宝?
沉默?眼睁睁看着一件被精心伪装的赝品(至少是部分作伪)堂而皇之地陈列在“云水阁”,成为苏家收藏史上的一个污点?
电光火石间,无数念头翻腾。
不能莽撞,但也不能退缩!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既能点出问题,又不至于让苏家颜面尽失的方式。
就在这时,苏明月结束了与沈总的交谈,清冷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再次扫过社员们,最终落在了张一清身上。
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像两泓深潭,带着一种洞悉人心的穿透力。
“张一清同学,”苏明月的声音不高,却在寂静的展厅里清晰可闻,“刚才看你似乎对这件元青花梅瓶格外留意?是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轰——!
如同平地惊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从展柜聚焦到张一清身上!
古玩社的成员们一脸愕然,李思远镜片后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担忧。
周老、沈总、孙姨三位大藏家也带着一丝探究和好奇,饶有兴致地看向这个年轻人。
压力如山崩海啸般袭来!
张一清的心脏一跳。苏明月这是故意的!她看到了自己的异常,甚至可能……察觉到了什么!这是在考究他?还是在给他一个悬崖边的机会?
张一清迎向苏明月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深吸一口气,微微躬身,姿态恭敬却不卑微,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张和年轻人特有的坦诚:
“苏学姐慧眼。我确实对这件梅瓶有些……困惑。”
“哦?困惑?”周老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一丝长辈对后辈的审视,“说来听听。在苏家‘云水阁’还能让你这华清高材生困惑的东西,倒是少见。”
沈总和孙姨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张一清知道,此刻任何一丝犹豫或闪烁其词,都会被视为怯懦或故弄玄虚。他必须拿出过硬的理由,但又不能直接点破“作伪”。
他上前一步,指着梅瓶接胎痕附近的一处釉面:“晚辈才疏学浅,只是觉得此处釉面光泽的流转,与瓶身主体似乎有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尤其是在特定角度光源下,这种不协调感尤为明显……”
他巧妙地避开了“作伪”、“后加”等敏感词,用“不协调”这样更委婉、更偏向于工艺观察的术语。
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看似请教,实则埋下伏笔的问题:
“晚辈曾在一本关于元代景德镇窑工技艺的冷僻笔记中看到,有些顶级窑口为了追求特殊釉色效果,会在接胎处尝试不同的釉料配比,导致烧成后局部釉面物性略有差异。不知……这件梅瓶是否也属于此类情况?还是说,是晚辈观察有误,或是那本笔记记载有讹?”
这一番话,既点出了疑点,又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且能保全苏家颜面的解释方向,最后还将问题归结于自己知识不足或史料有误,姿态放得极低。
全场一片寂静。
周老、沈总、孙姨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张一清所指的位置。
他们都是浸淫此道数十年的老狐狸,张一清点出的这个“点”,之前或许被梅瓶整体的磅礴气韵和完美品相所掩盖,未曾深究。
但此刻经他特意指出,再结合他那番滴水不漏的说辞,立刻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觉!
苏明月清冷的脸上依旧看不出表情,但张一清敏锐地捕捉到,她眼底深处掠过的一丝极其细微的波动——那绝非愤怒,更像是一种“果然如此”的确认,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审视。
周老率先走到展柜前,几乎将脸贴在了玻璃上,眯起眼睛,对着那个接胎痕的位置反复观察。
沈总也凑近,从不同角度审视着釉面的光泽变化。
孙姨则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张一清,又看了看那梅瓶。
“拿钥匙来。”周老沉声道,语气不容置疑。
苏明月对旁边的安保人员微微颔首。厚重的防弹玻璃罩无声滑开,一股更浓郁的、混合着泥土与岁月的气息涌出。
周老小心翼翼地戴上白手套,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极其谨慎地将梅瓶捧出,置于特制的观察台上。
他拿起高倍放大镜和强光手电,如同最精密的手术仪器,对准了张一清指出的区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展厅内落针可闻,只有周老调整放大镜角度时细微的摩擦声和几道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沈总也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高倍镜,加入了观察的行列。
两人的眉头越锁越紧。
终于,周老缓缓直起身,摘下了手套和放大镜。
他面色凝重,看向苏明月,又深深看了一眼站在一旁、努力维持镇定的张一清。
“明月丫头,”周老的声音带着金石碰撞般的沉重。
“你这件‘云水阁’的新贵……恐怕要重新做一次更深入的‘体检’了。”
沈总也放下工具,语气复杂地补充道:“釉面玻化程度、气泡形态分布……在接胎痕附近这片区域,确实存在难以解释的细微差异。这种差异……不像是元代窑工可控的工艺偏差,倒更像是……后期极高明的‘点补’和‘复烧’痕迹。”
他顿了顿,“手法之精妙,足以乱真!若非这位小友点出这个‘点’,且对光源角度如此敏感……我们这些老家伙,恐怕都要被瞒过去了!”
孙姨倒吸一口凉气:“点补复烧?能做到这种地步?那岂不是……”
周老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锐利如鹰隼般再次扫过梅瓶:“对方手段之高,心思之缜密,令人心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赝品,而是一件被‘精心修复’或者说‘巧妙篡改’过的重器!其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掩盖它本身存在的某种重大缺陷,比如严重的窑裂或磕碰,或者……就是为了迷惑像我们这样的买家!”
结论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古玩社的成员们彻底懵了,看向张一清的眼神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李思远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既是激动也是后怕。
苏明月依旧沉默,但周身的气息仿佛更加冰冷了几分。
周老转过身,走到张一清面前。
这位鉴藏泰斗的目光不再有之前的居高临下,而是充满了审视、激赏,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年轻人,”周老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力,“眼力毒!心更细!胆子……也不小!”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郑重,“你叫什么名字?”
“晚辈张一清。”张一清恭敬回答,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大半。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第一步。
“张一清…”周老咀嚼着这个名字,点了点头,“好,我记住你了。能在苏家‘云水阁’里看出连我们都险些打眼的破绽,这份眼力和这份在风口浪尖上还能把话说圆的机敏……难得!非常难得!”
他毫不吝啬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沈总也走了过来,拍了拍张一清的肩膀,笑容温和了许多:
“后生可畏啊!老周说得对,眼力好固然重要,但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懂得如何说话,有时候比懂得如何看东西更重要。小伙子,你这两样,都具备了点意思。”
孙姨则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张一清,笑道:“看来明月带你们来,真是藏龙卧虎。张同学是吧?以后有机会,也帮我看看我收的那些玩意儿?放心,车马费鉴定费,按规矩来。”
这不仅仅是客套!这是来自京圈顶级藏家的初步认可和橄榄枝!
张一清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连忙躬身:“周老、沈总、孙姨过誉了。晚辈只是侥幸,恰好对光源敏感些,又看到过一点杂书。能得几位前辈指点,已是莫大荣幸。若有差遣,定当尽力。”
他的回应依旧谦逊有礼,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未因突如其来的赞誉而忘形,又明确表达了愿意效力的态度。
苏明月这时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清冷,听不出喜怒:“看来这次带你们来,倒是个意外收获。”
她的目光落在张一清身上,那眼神深邃如渊,带着一丝探究,一丝评估,还有一丝……难以捉摸的深意。
“周老,沈叔叔,孙姨,这件梅瓶的事,我会立刻安排专业团队进行无损检测和深入分析,给几位前辈和家父一个交代。今日之事,还请暂时……”
“放心,明月丫头。”周老挥了挥手,“规矩我们都懂。这事,出你苏家门,入我们耳,到此为止。在结果出来之前,不会外传一个字。”
沈总和孙姨也点头表示明白。
顶级圈层自有其运转的潜规则,保护彼此声誉是共识。
一场潜在的风暴,在张一清精准的点破和苏明月果断的应对下,暂时被按了下去。
展馆内的气氛,恢复了表面的平静。
观展结束,回程的车上,气氛与来时截然不同。社员们看向张一清的目光,充满了敬畏和好奇,窃窃私语不断。
李思远坐在张一清身边,低声道:“一清,你…太冒险了!不过…干得漂亮!”
张一清靠在椅背上,没有说话。他知道,今天在“云水阁”的表现,绝不仅仅是识破一件梅瓶那么简单。
苏明月那最后深不可测的眼神,周老、沈总、孙姨的认可,还有那句“按规矩来”的承诺……
这一切都意味着,他张一清的名字,已经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轻轻叩响了京圈顶级古玩圈层那扇厚重的大门。
随即,她对周老和沈总低声说了句什么,便引着他们向古玩社成员所在的区域缓步走来。
所有人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周老,沈总,孙姨,”苏明月声音清越,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给几位前辈介绍一下,这些都是我们华清大学古玩社的精英社员,对传统文化和器物鉴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研究。这次带他们来,也是希望年轻人能开开眼界,感受一下真正顶级藏品的魅力。”
她的介绍简单直接,却瞬间将一群学生推到了京圈顶级藏家的面前!这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千载难逢的、近距离接触核心圈层的机会!
周老目光如电,扫过这群略显局促的年轻人。沈总则保持着温和的微笑,点了点头。孙姨的目光带着些许好奇,在几个女生身上转了转。
“年轻人,多看看,多学学,是好事。”周老声音洪亮,“我们这些老家伙,也是从看热闹开始的。苏丫头有心了。”
“是啊,”沈总接口道,目光扫过展柜,“能在苏家‘云水阁’开眼,是你们的福气。好好把握机会。”
苏明月微微侧身,对社员们道:“有什么问题,可以大胆向几位前辈请教。机会难得。”
她的话语带着鼓励,却又清晰地划定了界限——是“请教”,而非“交流”。
立刻有胆子大、家世背景也相对不错的社员,抓住机会向周老请教关于一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辨识的问题。
周老兴致不错,简明扼要地指点了几句,引来一片崇拜的目光。
张一清站在稍后的位置,没有贸然上前。
他深知自己的斤两,在这种场合贸然开口,只会自取其辱。
他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吸收着这个顶级圈层的言谈举止、交流方式,以及他们看待这些无价之宝时那种近乎平常的心态。
就在这时,苏明月的声音在他身边不远处响起,似乎是在对沈总介绍一件刚走到近前的展品——一件造型端庄、釉色肥厚、开片如冰裂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这件梅瓶,沈总应该熟悉,三年前伦敦苏富比那场‘东方遗珍’专拍的封面。当时竞争很激烈。家父认为它代表了元青花民窑瓷器的巅峰水准,釉料配方独特,画工虽不及官窑精细,却带着一股难得的民间活力……”
沈总点头附和,两人低声交谈着专业术语和拍卖往事。
张一清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那梅瓶吸引。在玉虚诀的视野下,那梅瓶周身笼罩着一层柔和的、如同水波荡漾的靛青色光晕,纯净而内敛,证明其年代和品质确非凡品。
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过瓶身一处不起眼的接胎痕时,心头却微微一动——那里的光晕似乎有一丝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的滞涩感?
若非他此刻全神贯注且玉虚诀修为有所精进,几乎难以发现!
这感觉……极为的隐蔽,几乎与器物本身融为一体。
难道……这件苏家重金购回的元青花梅瓶,也被人动过手脚?是修复痕迹?还是……更高明的做旧?
这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让他瞬间一惊!
苏家的展品,怎么可能有问题?是自己看错了?还是这做旧手段高明到连苏家都瞒过了?
他不敢确定,更不敢声张。
在这种场合,质疑苏家的展品,无异于自掘坟墓。
他强行压下心头的惊疑,将目光移开,装作若无其事地继续聆听苏明月与沈总的交谈。
这趟观展之旅,带给他的,远不止是震撼和开眼。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苏明月与沈总关于元青花梅瓶的交谈仍在继续,专业术语和拍卖往事交织,勾勒出顶级圈层特有的信息壁垒。
张一清却如同被一道无形的闪电击中,僵立在原地。
玉虚诀视野下,梅瓶接胎痕处那丝微不可察的滞涩感,如同平静湖面下潜伏的暗礁,尖锐地刺痛了他的感知。
这绝非自然烧造或岁月侵蚀的痕迹!它带着一种刻意融入、却又未能完全圆融的“伪气”,手法高明到令人发指,骗过了苏家的层层把关!
怎么办?
揭穿?在苏家的地盘,当着苏明月和几位顶级藏家的面,质疑苏家重金购回的镇馆之宝?
沉默?眼睁睁看着一件被精心伪装的赝品(至少是部分作伪)堂而皇之地陈列在“云水阁”,成为苏家收藏史上的一个污点?
电光火石间,无数念头翻腾。
不能莽撞,但也不能退缩!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既能点出问题,又不至于让苏家颜面尽失的方式。
就在这时,苏明月结束了与沈总的交谈,清冷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再次扫过社员们,最终落在了张一清身上。
那眼神平静无波,却像两泓深潭,带着一种洞悉人心的穿透力。
“张一清同学,”苏明月的声音不高,却在寂静的展厅里清晰可闻,“刚才看你似乎对这件元青花梅瓶格外留意?是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轰——!
如同平地惊雷!所有人的目光,瞬间从展柜聚焦到张一清身上!
古玩社的成员们一脸愕然,李思远镜片后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而担忧。
周老、沈总、孙姨三位大藏家也带着一丝探究和好奇,饶有兴致地看向这个年轻人。
压力如山崩海啸般袭来!
张一清的心脏一跳。苏明月这是故意的!她看到了自己的异常,甚至可能……察觉到了什么!这是在考究他?还是在给他一个悬崖边的机会?
张一清迎向苏明月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眸,深吸一口气,微微躬身,姿态恭敬却不卑微,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紧张和年轻人特有的坦诚:
“苏学姐慧眼。我确实对这件梅瓶有些……困惑。”
“哦?困惑?”周老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一丝长辈对后辈的审视,“说来听听。在苏家‘云水阁’还能让你这华清高材生困惑的东西,倒是少见。”
沈总和孙姨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张一清知道,此刻任何一丝犹豫或闪烁其词,都会被视为怯懦或故弄玄虚。他必须拿出过硬的理由,但又不能直接点破“作伪”。
他上前一步,指着梅瓶接胎痕附近的一处釉面:“晚辈才疏学浅,只是觉得此处釉面光泽的流转,与瓶身主体似乎有极其细微的……不协调感。尤其是在特定角度光源下,这种不协调感尤为明显……”
他巧妙地避开了“作伪”、“后加”等敏感词,用“不协调”这样更委婉、更偏向于工艺观察的术语。
接着,他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看似请教,实则埋下伏笔的问题:
“晚辈曾在一本关于元代景德镇窑工技艺的冷僻笔记中看到,有些顶级窑口为了追求特殊釉色效果,会在接胎处尝试不同的釉料配比,导致烧成后局部釉面物性略有差异。不知……这件梅瓶是否也属于此类情况?还是说,是晚辈观察有误,或是那本笔记记载有讹?”
这一番话,既点出了疑点,又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且能保全苏家颜面的解释方向,最后还将问题归结于自己知识不足或史料有误,姿态放得极低。
全场一片寂静。
周老、沈总、孙姨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张一清所指的位置。
他们都是浸淫此道数十年的老狐狸,张一清点出的这个“点”,之前或许被梅瓶整体的磅礴气韵和完美品相所掩盖,未曾深究。
但此刻经他特意指出,再结合他那番滴水不漏的说辞,立刻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觉!
苏明月清冷的脸上依旧看不出表情,但张一清敏锐地捕捉到,她眼底深处掠过的一丝极其细微的波动——那绝非愤怒,更像是一种“果然如此”的确认,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审视。
周老率先走到展柜前,几乎将脸贴在了玻璃上,眯起眼睛,对着那个接胎痕的位置反复观察。
沈总也凑近,从不同角度审视着釉面的光泽变化。
孙姨则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张一清,又看了看那梅瓶。
“拿钥匙来。”周老沉声道,语气不容置疑。
苏明月对旁边的安保人员微微颔首。厚重的防弹玻璃罩无声滑开,一股更浓郁的、混合着泥土与岁月的气息涌出。
周老小心翼翼地戴上白手套,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极其谨慎地将梅瓶捧出,置于特制的观察台上。
他拿起高倍放大镜和强光手电,如同最精密的手术仪器,对准了张一清指出的区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展厅内落针可闻,只有周老调整放大镜角度时细微的摩擦声和几道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沈总也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高倍镜,加入了观察的行列。
两人的眉头越锁越紧。
终于,周老缓缓直起身,摘下了手套和放大镜。
他面色凝重,看向苏明月,又深深看了一眼站在一旁、努力维持镇定的张一清。
“明月丫头,”周老的声音带着金石碰撞般的沉重。
“你这件‘云水阁’的新贵……恐怕要重新做一次更深入的‘体检’了。”
沈总也放下工具,语气复杂地补充道:“釉面玻化程度、气泡形态分布……在接胎痕附近这片区域,确实存在难以解释的细微差异。这种差异……不像是元代窑工可控的工艺偏差,倒更像是……后期极高明的‘点补’和‘复烧’痕迹。”
他顿了顿,“手法之精妙,足以乱真!若非这位小友点出这个‘点’,且对光源角度如此敏感……我们这些老家伙,恐怕都要被瞒过去了!”
孙姨倒吸一口凉气:“点补复烧?能做到这种地步?那岂不是……”
周老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锐利如鹰隼般再次扫过梅瓶:“对方手段之高,心思之缜密,令人心惊!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赝品,而是一件被‘精心修复’或者说‘巧妙篡改’过的重器!其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掩盖它本身存在的某种重大缺陷,比如严重的窑裂或磕碰,或者……就是为了迷惑像我们这样的买家!”
结论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古玩社的成员们彻底懵了,看向张一清的眼神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
李思远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既是激动也是后怕。
苏明月依旧沉默,但周身的气息仿佛更加冰冷了几分。
周老转过身,走到张一清面前。
这位鉴藏泰斗的目光不再有之前的居高临下,而是充满了审视、激赏,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年轻人,”周老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力,“眼力毒!心更细!胆子……也不小!”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郑重,“你叫什么名字?”
“晚辈张一清。”张一清恭敬回答,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大半。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第一步。
“张一清…”周老咀嚼着这个名字,点了点头,“好,我记住你了。能在苏家‘云水阁’里看出连我们都险些打眼的破绽,这份眼力和这份在风口浪尖上还能把话说圆的机敏……难得!非常难得!”
他毫不吝啬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沈总也走了过来,拍了拍张一清的肩膀,笑容温和了许多:
“后生可畏啊!老周说得对,眼力好固然重要,但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懂得如何说话,有时候比懂得如何看东西更重要。小伙子,你这两样,都具备了点意思。”
孙姨则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张一清,笑道:“看来明月带你们来,真是藏龙卧虎。张同学是吧?以后有机会,也帮我看看我收的那些玩意儿?放心,车马费鉴定费,按规矩来。”
这不仅仅是客套!这是来自京圈顶级藏家的初步认可和橄榄枝!
张一清强压住内心的激动,连忙躬身:“周老、沈总、孙姨过誉了。晚辈只是侥幸,恰好对光源敏感些,又看到过一点杂书。能得几位前辈指点,已是莫大荣幸。若有差遣,定当尽力。”
他的回应依旧谦逊有礼,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未因突如其来的赞誉而忘形,又明确表达了愿意效力的态度。
苏明月这时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清冷,听不出喜怒:“看来这次带你们来,倒是个意外收获。”
她的目光落在张一清身上,那眼神深邃如渊,带着一丝探究,一丝评估,还有一丝……难以捉摸的深意。
“周老,沈叔叔,孙姨,这件梅瓶的事,我会立刻安排专业团队进行无损检测和深入分析,给几位前辈和家父一个交代。今日之事,还请暂时……”
“放心,明月丫头。”周老挥了挥手,“规矩我们都懂。这事,出你苏家门,入我们耳,到此为止。在结果出来之前,不会外传一个字。”
沈总和孙姨也点头表示明白。
顶级圈层自有其运转的潜规则,保护彼此声誉是共识。
一场潜在的风暴,在张一清精准的点破和苏明月果断的应对下,暂时被按了下去。
展馆内的气氛,恢复了表面的平静。
观展结束,回程的车上,气氛与来时截然不同。社员们看向张一清的目光,充满了敬畏和好奇,窃窃私语不断。
李思远坐在张一清身边,低声道:“一清,你…太冒险了!不过…干得漂亮!”
张一清靠在椅背上,没有说话。他知道,今天在“云水阁”的表现,绝不仅仅是识破一件梅瓶那么简单。
苏明月那最后深不可测的眼神,周老、沈总、孙姨的认可,还有那句“按规矩来”的承诺……
这一切都意味着,他张一清的名字,已经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轻轻叩响了京圈顶级古玩圈层那扇厚重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