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的下午,阳光透过文学院老楼爬满常青藤的窗棂,在古玩鉴赏社活动室的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中弥漫着旧书、木器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气息。
活动室不算大,但布置得古意盎然。
靠墙是几排深色的木质书架,塞满了各种图录、典籍和线装书。
中央一张宽大的红木长桌,此刻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八件用绒布垫着的古玩,被半透明的玻璃罩罩着,只可远观,不可触碰。
长桌一端坐着两个人。
一位是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气质儒雅的老先生,他是古玩社的挂名指导,历史系退休的孙教授。
另一位,便是主考官苏明月。
仅是坐在那里,便自成一道风景。
她穿着剪裁合体的米白色高领羊绒衫,外面搭着一件深灰色的薄呢外套,长发松松挽在脑后,露出修长白皙的脖颈。
五官精致得如同工笔画描摹出来,眉眼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疏离,仿佛古玉浸润了时光,温润内敛却又透着不可接近的清冷。
她只是安静地坐着,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的几位申请者,便让整个活动室的气氛都肃穆了几分。
经管系大三,苏氏集团唯一的继承人——这些身份叠加在她身上,带来的是无形的压力与距离感。
张一清和李思远坐在长桌另一端的椅子上,旁边还有另外五六个同样来参加考核的新生,显得有些局促。
王富贵也跟来了,此刻正缩在角落的一个小马扎上,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那双滴溜溜的眼睛却好奇地四处张望。
林小雨站在孙教授和苏明月身后,神情有些紧张,对着张一清和李思远悄悄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人都到齐了。”孙教授声音温和,打破了室内的安静。
“规则很简单。桌上八件物品,有真有假,年代、材质、用途各不相同。你们每人一张答题卡,”
他示意林小雨分发印着表格的纸张和笔,“将你们的判断写在对应编号后面,只需写‘真’或‘假’。不准交头接耳,不准触碰物品,只能凭眼力观察。答对四件,即算通过考核,成为预备社员。”
“判断依据可简要写在旁边,但最终以结论为准。”
苏明月补充道,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时间三十分钟,现在开始。”
她轻轻按下了桌上的一个计时器。
滴答声在安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
考核正式开始。
几位新生立刻紧张起来,纷纷凑近玻璃罩,伸长了脖子仔细端详里面的物件,恨不能把眼睛贴上去。
李思远则显得沉稳许多。
他没有急着凑近,而是先调整了一下呼吸,目光沉稳地扫过八件物品,似乎在建立整体印象。
然后他才站起身,不疾不徐地走到长桌旁,隔着玻璃罩,一件件、一寸寸地仔细观察起来。
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手指无意识地轻轻点着桌面,仿佛在脑海中构建着三维模型和细节图谱。
张一清也站起身,走到桌边。
他看着玻璃罩下形态各异的古物:一幅水墨山水小卷轴、一只造型古朴的青铜爵杯、一个青花小瓷碗、一枚玉璧、一个木雕笔筒、一枚铜钱、一方石砚、一尊小小的铜鎏金佛像。
这些东西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们身上沉淀的“气息”,陌生的是具体的时代、工艺和价值。
他深吸一口气,丹田内沉寂的玉虚真气悄然流转,并非汹涌澎湃,而是极其细微、精准地分出一缕,如涓涓细流般缓缓上涌,注入他的双眼。
霎时间,世界在他眼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寻常的视觉并未改变,但在那寻常之下,叠加了一层奇异的“视界”。
每一件物品周围,都开始散发出不同色泽、不同强度的光晕。
那幅水墨山水卷轴,画心处墨色晕染看似古雅,但在张一清的“视界”中,其核心区域笼罩着一层稀薄而驳杂的灰白雾气,显得“气”弱而散乱,远不如真正古物应有的凝实温润。结论:假!
那只青铜爵杯,杯身覆盖着厚厚的绿锈,看似年代久远。然而在张一清眼中,那厚重的锈色之下,隐隐透出一种过于均匀、缺乏自然层次变化的暗沉光泽,杯底更是有一小块区域的光晕呈现出死寂的灰黑,仿佛被强行“催熟”。结论:假!
那个青花小瓷碗,碗壁轻薄,青花发色蓝中带紫,画着缠枝莲纹。在张一清的感知里,它周身散发着一种虽然微弱但极其纯净、稳定的淡青色光晕,如同静谧的湖水,胎釉结合处光晕流转自然,毫无滞涩。结论:真!
那枚玉璧,呈青黄色,表面刻着简单的谷纹。玉质本身的光晕温润内敛,是柔和的青白色,如同月光,流转之间带着一种悠远的韵味。结论:真!
木雕笔筒,雕工看似繁复,但木质纹理在张一清眼中却显得“生硬”,缺乏岁月浸润后的醇厚光泽,整体光晕偏于浅淡且边缘模糊。结论:假!
铜钱(开元通宝),铜锈斑驳。在张一清眼中,锈色自然,铜质本身透出一种历经漫长岁月沉淀后的沉稳黄铜色光晕,虽不强烈,却异常坚实。结论:真!
石砚(澄泥砚),造型方正古朴。其光晕是温厚的土黄色,均匀稳定,砚池处光晕略深,仿佛能吸纳墨汁。结论:真!
最后那尊小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端庄。
然而,在张一清的“视界”中,佛像周身的光芒极其刺眼,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跳跃的金黄色,仿佛是新镀上去的颜料在反光,而非真正的岁月鎏金所沉淀的宝光,其核心更是虚浮不定。结论:假!
八件物品,真伪立判!
整个过程,在张一清的感知中清晰无比,如同掌上观纹,耗时不过短短几分钟。
他心中大定,脸上却不动声色,平静地回到座位,拿起笔,在答题卡上迅速而清晰地写下自己的判断。
1. 假、2. 假、3. 真、4. 真……
写完后,他轻轻放下笔,闭目养神,缓缓收回那缕探查的真气,仿佛只是在闭目思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李思远看得极慢、极仔细,偶尔会停下,微微蹙眉沉思片刻,再继续观察。
其他几位新生更是抓耳挠腮,举棋不定。
三十分钟很快到了。
“时间到,停笔。”苏明月清冷的声音响起。
林小雨上前收走了所有人的答题卡,交给了孙教授和苏明月。
孙教授和苏明月开始逐一核对答案,并在另一份标准答案上做标记。
活动室里落针可闻,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几位新生紧张得手心冒汗,连角落里的王富贵都屏住了呼吸。
孙教授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偶尔低声和苏明月交流一两句。
当看到李思远的答题卡时,孙教授脸上露出明显的赞许之色,苏明月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认可。
“李思远,”苏明月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六件正确。基础扎实,观察细致入微,尤其对青铜器和瓷器的断代和工艺特征把握得很准。很不错。”
她的评价简洁而有力,带着一种权威的肯定。
活动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和羡慕声。
六件!这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远超及格线,在新生中绝对算佼佼者。
林小雨更是兴奋地握了握拳。
王富贵在角落里也忍不住小声“嚯”了一下,对李思远竖了个大拇指。
李思远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谢谢学姐。”
考核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李思远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其他几位新生,带着些同情或好奇。
苏明月继续翻看剩下的答题卡,表情没什么变化。直到她拿起最后一张——张一清的答题卡。
她的目光落在上面,清冷沉静的表情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那双如古玉般沉静的眸子,骤然收缩了一下,随即难以置信地抬起,直直地看向坐在对面、正闭目养神的张一清。
她拿着答题卡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指尖微微泛白。
她再次低头,飞快地将答题卡上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一比对,动作比刚才快了许多。
一次、两次……确认无误!
八件!全对!
一丝极其罕见的惊愕,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苏明月那向来波澜不惊的眼眸深处漾开。
她抬起头,再次看向张一清,眼神变得无比复杂,充满了审视、探究和一种……仿佛看到了某种颠覆常理之物的震撼。
孙教授也凑过来看,随即也露出了惊异的表情,推了推老花镜,仔细打量着张一清。
活动室里瞬间安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察觉到了主考官异样的神色,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张一清身上。
林小雨更是捂住了嘴,眼睛瞪得溜圆。
王富贵在角落张大了嘴巴,一脸“卧槽老张你干了啥”的表情。
李思远也微微侧过头,沉静的目光中第一次流露出清晰的好奇和深意,看向自己这位深藏不露的室友。
“张一清。”苏明月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甚至是一丝不确定的探寻。
张一清闻声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苏明月。
“八件。”苏明月的声音在安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宣告般的份量,“全部正确。”
轰!
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在众人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八件全对?!
这怎么可能?!
连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手也未必能百分百肯定,尤其在这种只能远观、不能上手的条件下!
这个穿着朴素、来自山里的物理系新生,是怎么做到的?
惊愕、难以置信、好奇……各种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张一清身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聚焦和震撼,张一清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淡无波:“运气比较好。”
运气?苏明月自然不信,这绝不是运气能解释的!
刚才她就发现,他观察的速度极快,落笔更是毫不犹豫,那份笃定……
她深深看了张一清一眼,没有再追问,但那探究的目光却牢牢锁定了他。
“考核结束。”苏明月恢复了清冷,宣布道,“张一清、李思远,以及陈涛、孙晨、马博文三位同学,通过考核。欢迎加入古玩鉴赏社预备社员行列。”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张一清,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张一清同学,请稍留一步,关于你的判断依据,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活动室里,气氛微妙。
李思远眼中的探究更深,林小雨是纯粹的惊喜和崇拜,王富贵则是一脸“我室友牛逼大发了”的兴奋。
而苏明月,这位古玩世家的天之骄女,看向张一清的目光,已然彻底不同。
这个叫张一清的山里少年,以他匪夷所思的“眼力”,在燕京华清大学的古玩鉴赏社,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空气中弥漫着旧书、木器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静气息。
活动室不算大,但布置得古意盎然。
靠墙是几排深色的木质书架,塞满了各种图录、典籍和线装书。
中央一张宽大的红木长桌,此刻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八件用绒布垫着的古玩,被半透明的玻璃罩罩着,只可远观,不可触碰。
长桌一端坐着两个人。
一位是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气质儒雅的老先生,他是古玩社的挂名指导,历史系退休的孙教授。
另一位,便是主考官苏明月。
仅是坐在那里,便自成一道风景。
她穿着剪裁合体的米白色高领羊绒衫,外面搭着一件深灰色的薄呢外套,长发松松挽在脑后,露出修长白皙的脖颈。
五官精致得如同工笔画描摹出来,眉眼间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疏离,仿佛古玉浸润了时光,温润内敛却又透着不可接近的清冷。
她只是安静地坐着,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场的几位申请者,便让整个活动室的气氛都肃穆了几分。
经管系大三,苏氏集团唯一的继承人——这些身份叠加在她身上,带来的是无形的压力与距离感。
张一清和李思远坐在长桌另一端的椅子上,旁边还有另外五六个同样来参加考核的新生,显得有些局促。
王富贵也跟来了,此刻正缩在角落的一个小马扎上,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那双滴溜溜的眼睛却好奇地四处张望。
林小雨站在孙教授和苏明月身后,神情有些紧张,对着张一清和李思远悄悄做了个加油的手势。
“人都到齐了。”孙教授声音温和,打破了室内的安静。
“规则很简单。桌上八件物品,有真有假,年代、材质、用途各不相同。你们每人一张答题卡,”
他示意林小雨分发印着表格的纸张和笔,“将你们的判断写在对应编号后面,只需写‘真’或‘假’。不准交头接耳,不准触碰物品,只能凭眼力观察。答对四件,即算通过考核,成为预备社员。”
“判断依据可简要写在旁边,但最终以结论为准。”
苏明月补充道,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时间三十分钟,现在开始。”
她轻轻按下了桌上的一个计时器。
滴答声在安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
考核正式开始。
几位新生立刻紧张起来,纷纷凑近玻璃罩,伸长了脖子仔细端详里面的物件,恨不能把眼睛贴上去。
李思远则显得沉稳许多。
他没有急着凑近,而是先调整了一下呼吸,目光沉稳地扫过八件物品,似乎在建立整体印象。
然后他才站起身,不疾不徐地走到长桌旁,隔着玻璃罩,一件件、一寸寸地仔细观察起来。
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手指无意识地轻轻点着桌面,仿佛在脑海中构建着三维模型和细节图谱。
张一清也站起身,走到桌边。
他看着玻璃罩下形态各异的古物:一幅水墨山水小卷轴、一只造型古朴的青铜爵杯、一个青花小瓷碗、一枚玉璧、一个木雕笔筒、一枚铜钱、一方石砚、一尊小小的铜鎏金佛像。
这些东西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们身上沉淀的“气息”,陌生的是具体的时代、工艺和价值。
他深吸一口气,丹田内沉寂的玉虚真气悄然流转,并非汹涌澎湃,而是极其细微、精准地分出一缕,如涓涓细流般缓缓上涌,注入他的双眼。
霎时间,世界在他眼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寻常的视觉并未改变,但在那寻常之下,叠加了一层奇异的“视界”。
每一件物品周围,都开始散发出不同色泽、不同强度的光晕。
那幅水墨山水卷轴,画心处墨色晕染看似古雅,但在张一清的“视界”中,其核心区域笼罩着一层稀薄而驳杂的灰白雾气,显得“气”弱而散乱,远不如真正古物应有的凝实温润。结论:假!
那只青铜爵杯,杯身覆盖着厚厚的绿锈,看似年代久远。然而在张一清眼中,那厚重的锈色之下,隐隐透出一种过于均匀、缺乏自然层次变化的暗沉光泽,杯底更是有一小块区域的光晕呈现出死寂的灰黑,仿佛被强行“催熟”。结论:假!
那个青花小瓷碗,碗壁轻薄,青花发色蓝中带紫,画着缠枝莲纹。在张一清的感知里,它周身散发着一种虽然微弱但极其纯净、稳定的淡青色光晕,如同静谧的湖水,胎釉结合处光晕流转自然,毫无滞涩。结论:真!
那枚玉璧,呈青黄色,表面刻着简单的谷纹。玉质本身的光晕温润内敛,是柔和的青白色,如同月光,流转之间带着一种悠远的韵味。结论:真!
木雕笔筒,雕工看似繁复,但木质纹理在张一清眼中却显得“生硬”,缺乏岁月浸润后的醇厚光泽,整体光晕偏于浅淡且边缘模糊。结论:假!
铜钱(开元通宝),铜锈斑驳。在张一清眼中,锈色自然,铜质本身透出一种历经漫长岁月沉淀后的沉稳黄铜色光晕,虽不强烈,却异常坚实。结论:真!
石砚(澄泥砚),造型方正古朴。其光晕是温厚的土黄色,均匀稳定,砚池处光晕略深,仿佛能吸纳墨汁。结论:真!
最后那尊小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端庄。
然而,在张一清的“视界”中,佛像周身的光芒极其刺眼,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跳跃的金黄色,仿佛是新镀上去的颜料在反光,而非真正的岁月鎏金所沉淀的宝光,其核心更是虚浮不定。结论:假!
八件物品,真伪立判!
整个过程,在张一清的感知中清晰无比,如同掌上观纹,耗时不过短短几分钟。
他心中大定,脸上却不动声色,平静地回到座位,拿起笔,在答题卡上迅速而清晰地写下自己的判断。
1. 假、2. 假、3. 真、4. 真……
写完后,他轻轻放下笔,闭目养神,缓缓收回那缕探查的真气,仿佛只是在闭目思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李思远看得极慢、极仔细,偶尔会停下,微微蹙眉沉思片刻,再继续观察。
其他几位新生更是抓耳挠腮,举棋不定。
三十分钟很快到了。
“时间到,停笔。”苏明月清冷的声音响起。
林小雨上前收走了所有人的答题卡,交给了孙教授和苏明月。
孙教授和苏明月开始逐一核对答案,并在另一份标准答案上做标记。
活动室里落针可闻,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几位新生紧张得手心冒汗,连角落里的王富贵都屏住了呼吸。
孙教授一边看,一边微微点头,偶尔低声和苏明月交流一两句。
当看到李思远的答题卡时,孙教授脸上露出明显的赞许之色,苏明月也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认可。
“李思远,”苏明月开口,声音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六件正确。基础扎实,观察细致入微,尤其对青铜器和瓷器的断代和工艺特征把握得很准。很不错。”
她的评价简洁而有力,带着一种权威的肯定。
活动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和羡慕声。
六件!这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远超及格线,在新生中绝对算佼佼者。
林小雨更是兴奋地握了握拳。
王富贵在角落里也忍不住小声“嚯”了一下,对李思远竖了个大拇指。
李思远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谢谢学姐。”
考核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李思远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其他几位新生,带着些同情或好奇。
苏明月继续翻看剩下的答题卡,表情没什么变化。直到她拿起最后一张——张一清的答题卡。
她的目光落在上面,清冷沉静的表情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那双如古玉般沉静的眸子,骤然收缩了一下,随即难以置信地抬起,直直地看向坐在对面、正闭目养神的张一清。
她拿着答题卡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指尖微微泛白。
她再次低头,飞快地将答题卡上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一比对,动作比刚才快了许多。
一次、两次……确认无误!
八件!全对!
一丝极其罕见的惊愕,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苏明月那向来波澜不惊的眼眸深处漾开。
她抬起头,再次看向张一清,眼神变得无比复杂,充满了审视、探究和一种……仿佛看到了某种颠覆常理之物的震撼。
孙教授也凑过来看,随即也露出了惊异的表情,推了推老花镜,仔细打量着张一清。
活动室里瞬间安静得可怕。
所有人都察觉到了主考官异样的神色,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张一清身上。
林小雨更是捂住了嘴,眼睛瞪得溜圆。
王富贵在角落张大了嘴巴,一脸“卧槽老张你干了啥”的表情。
李思远也微微侧过头,沉静的目光中第一次流露出清晰的好奇和深意,看向自己这位深藏不露的室友。
“张一清。”苏明月的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甚至是一丝不确定的探寻。
张一清闻声睁开眼,目光平静地迎向苏明月。
“八件。”苏明月的声音在安静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宣告般的份量,“全部正确。”
轰!
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在众人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八件全对?!
这怎么可能?!
连浸淫此道多年的老手也未必能百分百肯定,尤其在这种只能远观、不能上手的条件下!
这个穿着朴素、来自山里的物理系新生,是怎么做到的?
惊愕、难以置信、好奇……各种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张一清身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聚焦和震撼,张一清只是微微颔首,语气平淡无波:“运气比较好。”
运气?苏明月自然不信,这绝不是运气能解释的!
刚才她就发现,他观察的速度极快,落笔更是毫不犹豫,那份笃定……
她深深看了张一清一眼,没有再追问,但那探究的目光却牢牢锁定了他。
“考核结束。”苏明月恢复了清冷,宣布道,“张一清、李思远,以及陈涛、孙晨、马博文三位同学,通过考核。欢迎加入古玩鉴赏社预备社员行列。”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张一清,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张一清同学,请稍留一步,关于你的判断依据,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活动室里,气氛微妙。
李思远眼中的探究更深,林小雨是纯粹的惊喜和崇拜,王富贵则是一脸“我室友牛逼大发了”的兴奋。
而苏明月,这位古玩世家的天之骄女,看向张一清的目光,已然彻底不同。
这个叫张一清的山里少年,以他匪夷所思的“眼力”,在燕京华清大学的古玩鉴赏社,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