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各自旅途-《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

  他刻意顿了顿,让这个关键信息在帐内每个人的心中沉淀,才继续以强调的语气说道:

  “三将军亲笔所言,他与陆小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在野地切磋,两人激斗百余回合,竟是难分高下,最终以平手收场!

  翼德将军的万夫不当之勇,主公,您是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并肩杀出来的,最是清楚不过。

  普天之下,能与他张翼德正面对撼,战至百合犹自不分胜负者,屈指可数!

  此等人物,岂是易与之辈?”他的分析条理分明,如同抽丝剥茧,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以此观之,陆小先生绝非寻常手无缚鸡之力的腐儒文士。

  他既身怀此等惊世武艺,又是华神医的亲传弟子,精通医道保命之术,身边更有忠勇精干的护卫随行。

  这样一支要文有文、要武有武的队伍,既然已成功摆脱许都那龙潭虎穴,便是潜龙入海,鹰翔苍穹;

  曹操纵然势大滔天,爪牙遍布,想在茫茫人海、山川险阻之中再轻易将他们锁定擒回,谈何容易?

  曹司空虽强,却也并非真能无所不能。”

  这番结合了惊人事实与缜密逻辑的分析,像一阵强劲而清冽的山风,终于吹散了萦绕在刘备心头的厚重阴霾。

  他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仿佛要将那份患得患失的焦虑与无力感也一并吐出体外;

  缓缓点了点头,眼神重新变得清澈、明亮而坚定起来,那份属于刘玄德的韧性再次回到他身上:

  “子仲所言甚是,是备一时心障,钻了牛角尖了。

  如此人物,确非池中之物,岂会轻易为人所制?

  但愿……一切皆能如你所言,天佑忠良,使我等终有并肩之日。”

  说罢,他猛地收敛心神,将所有杂念摒除,目光锐利地转向营帐的缝隙。

  只见外间的天色已悄然发生改变,夕阳的最后一丝瑰丽余晖正被大地迅速吞噬;

  深邃而冰冷的墨蓝色如同潮水般浸染了整个天际,几颗性急的星子已迫不及待地开始闪烁,窥视着这片动荡的人间。

  夜色——这支孤军此刻最好的盟友与掩护,即将全面降临。

  刘备的神色在瞬间恢复了作为三军主帅的果决、冷静与沉稳,他沉声下令;

  声音并不高昂,却带着一种磐石般的定力与不容置疑的力量,在寂静的帐内回荡:

  “时辰已至!传令下去,全军整备,以干粮果腹,饮足清水。一炷香之后,拔营启程!”

  他的目光倏地转向身旁如同青松磐石般可靠的爱将,指令清晰如剑:

  “子龙,此事由你亲自督办。

  各营务必严守夜行纪律,人衔枚,马裹蹄,斥候放出十里,确保万无一失。

  务必在明日黎明破晓之前,全军抵达下一处预定隐蔽点。

  此行关乎我军生死存亡,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不得有丝毫懈怠!”

  “末将遵命!”赵云抱拳领命,声音铿锵如铁石交击,没有任何多余的字眼。

  他没有丝毫犹豫,挺拔的身躯一转,便大步流星地踏出营帐,甲叶在暮色中发出轻微而冷冽的摩擦声。

  他那矫健的身影迅速融入渐浓的、仿佛蕴藏着无限可能的夜色之中;

  如同一柄即将出鞘、饱饮夜风的利剑,带着一往无前的决绝,去执行那关乎全军命运的重大命令。

  帐内,暂时只剩下刘备与孙乾、糜竺。

  刘备再次将目光投向案几上那包所剩无几、却意义非凡的肉干,脑海中那个文武双全、智深如海、神秘莫测的“陆小先生”形象;

  随着众人的描述和眼前的实物而愈发清晰、生动,仿佛触手可及,又仿佛远在天边。

  一股微弱的,但却无比坚韧的希望,如同这墨蓝夜幕中初升的;

  虽微弱却注定要照亮黑暗的星火,已在他心中悄然点燃,驱散了最后的迷茫。

  他暗暗握紧了拳,将所有的疑虑、期盼、焦虑与宏图大志都死死压下。

  此刻,他必须心无旁骛,凝聚起全部的意志与智慧;

  带领这支军心浮动、内忧外患的队伍,穿越眼前这茫茫的、危机四伏的黑夜;

  坚定不移地走向那个在汝南之地或许正等待着他们的、生死未卜却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百里之外的南阳野地,夜色下,万籁俱寂。

  一处隐秘的、背风的山坳,成了这支特殊队伍临时的避风港。

  几顶简易的营帐如同巨大的蘑菇,环绕着场地中央那堆熊熊燃烧的篝火;

  橘红色的火焰欢快地跳跃、舔舐着夜空,不仅驱散了春末夜里微凉的寒意;

  更将一片温暖、明亮的光晕投射在每一张专注而放松的脸庞上,构成了一幅与世隔绝的、近乎梦幻的安宁画卷。

  起初,陆渊并非没有考虑过寻个就近的村庄借宿,或是找一处官办的谒舍;

  让大家能躺在结实的床榻上,好生洗去连日的风尘与疲惫。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却被现实无情击碎。

  队伍中那两只体型硕大、毛色如暗夜深海般墨蓝、眼眸闪烁着智慧与野性光芒的巨虎,本身就是无法忽视的、足以引起恐慌与骚动的存在。

  加之近来,他们“华佗医仙”与“陆小仙人”的名号,如同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极力推动;

  在南阳乃至更广阔的地界上疯狂传播,其声势之盛,已远超寻常口耳相传的范畴,近乎失控。

  “树大招风,名高引谤。”陆渊深知此理。

  在这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局势微妙的南阳地界;

  过度的关注无异于将自己置于聚光灯下,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危险。

  隐匿行踪,如潜龙在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曝光,才是当下最明智的抉择。

  此刻,简单的晚膳已然用毕。

  篝火旁,弥漫着一种宁静与温馨。

  除了几名如同融入阴影般、在外围关键节点忠实警戒的护卫;

  队伍中的其他人,都自发地围坐在这片温暖的光明之中。

  崔老夫人、徐老夫人、陆渊的师娘苏云卿以及崔林的妻子谢氏;

  几位女眷借着这稳定而明亮的光源,手中针线翻飞,正娴熟地纳着厚实的鞋底。

  细密的针脚,麻线穿过布帛的沙沙声,与木柴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

  谱成了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令人心安的夜曲。

  他们的耳朵却仔细的听着来自不远处年轻身影口中的故事。

  更靠近篝火的地方,小茹、孙峦、圆圆和小崔钰这四个丫头;

  早已卸下了旅途的沉重,毫无顾忌地依偎在“虎兄”那庞大如山;

  却又异常温暖柔软的身侧,将它当成了这世间最舒适、最安全的靠垫与暖炉。

  “虎兄”似乎也极为享受这份来自人类的纯粹信任与亲昵,庞大的身躯惬意地趴伏在地;

  那颗硕大的头颅枕在前爪上,喉咙里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如同远方闷雷般的呼噜声,带着一种令人放松的魔力。

  而伤势日渐好转的“虎嫂”,则安静地卧在女孩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琥珀色的眼眸在火光映照下如同融化的蜜糖;

  半眯着,神情安详而警惕,仿佛一位沉默而可靠的守护者,在默默守护着这群特殊的“幼崽”。

  篝火的另一侧,气氛则更为沉静。

  华佗、徐庶和崔林三人围坐在一起,面前粗糙的树桩充当茶几;

  上面摆放着几只冒着袅袅热气的粗陶茶碗,里面是滚热的、略带咸苦气息的粗茶。

  他们一边小口啜饮着这提神醒脑的茶汤,一边将饶有兴致的目光,投向了正在讲故事的身影。

  而那些无需值夜的护卫和小厮们,也自发地聚拢在稍远一些的地方;

  或盘腿而坐,或随意蹲着,个个屏息凝神,脸上写满了纯粹的期待与愉悦——

  听自家公子讲述那些闻所未闻、精彩绝伦的故事,早已成为他们在这艰苦漫长的旅途中,最为期盼和珍贵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