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夜帐轻暖:衣褶藏绪待归人
暮色彻底漫进营帐时,天边最后一点橘红也沉了下去,营里的灯笼连成串,在帐外映出朦胧的光晕。沈砚之才提着半袋没吃完的烤花生慢慢回来,花生壳在布袋子里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帐内已点了盏铜制小灯,灯芯燃得安稳,暖黄的光透过薄纸灯罩漫出来,落在案上,把他白天写满家事的纸页照得格外清晰——连纸上“母亲做桂花糕要放三勺糖”的小字,都能看清笔锋里的温柔。
他先将花生袋放在案角,又顺手理了理案上的纸页,指尖拂过那些记着往事的字迹,心里软了软。接着走到床榻边,伸手去拿叠在榻尾的月白寝衣——那寝衣和中衣领口一样,也绣着几簇浅黄桂花,是他前些天自己缝的,针脚虽不如绣娘精致,却透着股安心的熟悉感。指尖刚触到软绸的衣料,忽然想起傍晚槐树下新兵打量的目光,心里轻轻晃了晃,伸出去的手顿了顿,动作也慢了些。
之前在帐内换衣服时,他总怕帐帘没拉紧,怕外面忽然传来脚步声,每次解衣系带都慌慌张张,像怕被人撞见似的;可今天听着帐外亲兵巡逻时靴底蹭过地面的轻响,闻着灯油里混着的淡淡松木香,倒没了往日的局促。他指尖捏着寝衣的衣角,先走到帐帘边,伸手轻轻拽了拽,确认布帘已牢牢系紧,才转身回到床榻前。
慢慢褪下身上的蟹壳青直裰,指尖划过衣襟上暗绣的流云纹,想起这是陆承骁特意让人做的,心里又暖了几分。他把直裰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榻边的木凳上,又伸手去解中衣的系带——指尖刚碰到领口绣的桂花,忽然想起陆承骁临走前,在营门口帮他拢衣领的模样:对方的指尖带着铠甲的凉意,却轻轻捏着衣领的边角,仔细帮他把风挡在外面,还低声说“别着凉”。那一刻的暖意,好像还留在掌心,连带着中衣的布料,都透着点温温的热。
正出神时,帐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三下,不重,却格外清晰。是负责守在他帐外的亲兵小赵:“沈公子,伙房刚煮好的姜茶,我给您送过来了,您趁热喝吧?夜里风凉,别冻着了。”
沈砚之连忙回过神,应了声“好,麻烦你了”,快步走到帐门边,小心地掀开一道布帘缝,接过小赵递来的粗陶碗。姜茶的热气顺着碗沿漫过指尖,带着辛辣的暖意,驱散了指尖的微凉。他低头抿了一口,姜香混着红糖的甜在舌尖散开,忽然想起该跟对方说声谢,便对着布帘外的小赵笑了笑:“谢谢,这么晚了还麻烦你跑一趟。”
布帘外的小赵愣了愣,随即也笑了,声音里带着点憨厚:“不辛苦!将军走前特意吩咐过,要多照看您的起居。您是将军惦记的人,我们多上点心是应该的。您早点歇息,明早要是想出去找孩子们放纸鸢,我再陪您去河边看看,那边的路我熟,能帮您挑个风好的地方。”
看着小赵转身离开的背影,沈砚之握着陶碗的手紧了紧,心里像被姜茶暖透了似的。他走回帐内,把姜茶放在案上,又拿起那叠写满家事的纸页,一页页慢慢翻——第一页记着父亲教他写的第一幅字是“平安”,第二页写着母亲做桂花糕时会放核桃碎,第三页还画了个小小的桂花树,旁边注着“祖父种的,树龄比我大三十岁”,最后几页,还记着和孩子们画兔子、帮李嫂择菜的趣事。他想着,等陆承骁回来,一定要把这些纸页一页页念给他听,还要笑着告诉他,自己现在在帐里换衣服,再也不怕听到外面的脚步声了,再也不会慌慌张张的了。
喝完最后一口姜茶,碗底还留着点红糖的余味。他把陶碗放在案上,又仔细叠好寝衣放在床榻边,才走到灯前,轻轻吹熄了灯芯。窗外的月光透过帐帘的缝隙,洒下细碎的银辉,落在床榻边的木凳上,把叠好的蟹壳青直裰照出淡淡的轮廓。他躺在床上,听着帐外偶尔掠过的风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更鼓声,嘴角轻轻扬着——还有两天,就能见到陆承骁了。到时候,要把这帐里的暖灯、案上的纸页、手里的姜茶,把这满帐的暖意,都一字一句讲给他听,让他也尝尝这份安稳的甜。
暮色彻底漫进营帐时,天边最后一点橘红也沉了下去,营里的灯笼连成串,在帐外映出朦胧的光晕。沈砚之才提着半袋没吃完的烤花生慢慢回来,花生壳在布袋子里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帐内已点了盏铜制小灯,灯芯燃得安稳,暖黄的光透过薄纸灯罩漫出来,落在案上,把他白天写满家事的纸页照得格外清晰——连纸上“母亲做桂花糕要放三勺糖”的小字,都能看清笔锋里的温柔。
他先将花生袋放在案角,又顺手理了理案上的纸页,指尖拂过那些记着往事的字迹,心里软了软。接着走到床榻边,伸手去拿叠在榻尾的月白寝衣——那寝衣和中衣领口一样,也绣着几簇浅黄桂花,是他前些天自己缝的,针脚虽不如绣娘精致,却透着股安心的熟悉感。指尖刚触到软绸的衣料,忽然想起傍晚槐树下新兵打量的目光,心里轻轻晃了晃,伸出去的手顿了顿,动作也慢了些。
之前在帐内换衣服时,他总怕帐帘没拉紧,怕外面忽然传来脚步声,每次解衣系带都慌慌张张,像怕被人撞见似的;可今天听着帐外亲兵巡逻时靴底蹭过地面的轻响,闻着灯油里混着的淡淡松木香,倒没了往日的局促。他指尖捏着寝衣的衣角,先走到帐帘边,伸手轻轻拽了拽,确认布帘已牢牢系紧,才转身回到床榻前。
慢慢褪下身上的蟹壳青直裰,指尖划过衣襟上暗绣的流云纹,想起这是陆承骁特意让人做的,心里又暖了几分。他把直裰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榻边的木凳上,又伸手去解中衣的系带——指尖刚碰到领口绣的桂花,忽然想起陆承骁临走前,在营门口帮他拢衣领的模样:对方的指尖带着铠甲的凉意,却轻轻捏着衣领的边角,仔细帮他把风挡在外面,还低声说“别着凉”。那一刻的暖意,好像还留在掌心,连带着中衣的布料,都透着点温温的热。
正出神时,帐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三下,不重,却格外清晰。是负责守在他帐外的亲兵小赵:“沈公子,伙房刚煮好的姜茶,我给您送过来了,您趁热喝吧?夜里风凉,别冻着了。”
沈砚之连忙回过神,应了声“好,麻烦你了”,快步走到帐门边,小心地掀开一道布帘缝,接过小赵递来的粗陶碗。姜茶的热气顺着碗沿漫过指尖,带着辛辣的暖意,驱散了指尖的微凉。他低头抿了一口,姜香混着红糖的甜在舌尖散开,忽然想起该跟对方说声谢,便对着布帘外的小赵笑了笑:“谢谢,这么晚了还麻烦你跑一趟。”
布帘外的小赵愣了愣,随即也笑了,声音里带着点憨厚:“不辛苦!将军走前特意吩咐过,要多照看您的起居。您是将军惦记的人,我们多上点心是应该的。您早点歇息,明早要是想出去找孩子们放纸鸢,我再陪您去河边看看,那边的路我熟,能帮您挑个风好的地方。”
看着小赵转身离开的背影,沈砚之握着陶碗的手紧了紧,心里像被姜茶暖透了似的。他走回帐内,把姜茶放在案上,又拿起那叠写满家事的纸页,一页页慢慢翻——第一页记着父亲教他写的第一幅字是“平安”,第二页写着母亲做桂花糕时会放核桃碎,第三页还画了个小小的桂花树,旁边注着“祖父种的,树龄比我大三十岁”,最后几页,还记着和孩子们画兔子、帮李嫂择菜的趣事。他想着,等陆承骁回来,一定要把这些纸页一页页念给他听,还要笑着告诉他,自己现在在帐里换衣服,再也不怕听到外面的脚步声了,再也不会慌慌张张的了。
喝完最后一口姜茶,碗底还留着点红糖的余味。他把陶碗放在案上,又仔细叠好寝衣放在床榻边,才走到灯前,轻轻吹熄了灯芯。窗外的月光透过帐帘的缝隙,洒下细碎的银辉,落在床榻边的木凳上,把叠好的蟹壳青直裰照出淡淡的轮廓。他躺在床上,听着帐外偶尔掠过的风声,还有远处传来的更鼓声,嘴角轻轻扬着——还有两天,就能见到陆承骁了。到时候,要把这帐里的暖灯、案上的纸页、手里的姜茶,把这满帐的暖意,都一字一句讲给他听,让他也尝尝这份安稳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