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工地上的钢筋与蓝图里的暖阳
入夏的蝉鸣聒噪得像要把空气点燃,滨海新区的工地上却比蝉鸣更热闹。起重机的轰鸣声、钢筋碰撞的叮当声、工人师傅们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在毒辣的日头下蒸腾起股股热气,却挡不住那片拔地而起的钢筋骨架——虎哥拿下的第一块地,已经盖到了第八层。
虎哥戴着安全帽,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砸在胸前的工牌上,“聚力地产董事长张虎”几个字被浸得有些模糊。他手里攥着个卷尺,正弯腰量着地基的钢筋间距,指腹蹭过滚烫的钢筋,烫得他赶紧缩手,却还是盯着图纸念叨:“不对啊,图纸上标的是二十公分,怎么量着差了两指?”
旁边的施工队长赶紧凑过来,手里拿着图纸比对:“张总,您看,这里是转角处,按规范可以放宽半公分,不影响结构……”
“不行!”虎哥直起身,安全帽下的脸黑沉沉的,“海哥说了,房子是给人住的,一砖一瓦都不能含糊。差半公分也不行,拆了重焊!”他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地上格外响亮,带着股不容置疑的狠劲——这股劲以前用在打架上,现在全用在了工地上。
施工队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看见虎哥眼里的认真,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哎!我这就安排人拆!”
虎哥看着工人师傅们重新焊接钢筋,心里才算踏实。他掏出手机,给海生发了条微信:“海哥,新区工地地基钢筋复核完了,有处转角差半公分,已经让他们拆了重弄。”
没过两分钟,海生回了条语音,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清凉的质感:“做得对。下午三点去趟城东,那块地今天挂牌,记得带齐材料。”
“收到!”虎哥赶紧回复,心里像被冰镇汽水浇过似的,清爽了不少。
这半年来,他跟着海生的节奏,在滨海城各处拿地——城东的旧厂房改造项目、城西的江景地块、城南的教育配套用地……几乎把滨海市未来五年的重点规划区域都圈了个遍。有人说他疯了,拿着餐饮赚的钱往房地产里砸,也有人说他背后有高人指点,每次拿地都踩在政策的点子上。
虎哥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只信海生。海哥让他拿的地,他砸锅卖铁也得拿下;海哥说要注重质量,他就天天泡在工地上,从钢筋型号到水泥标号,样样亲自盯着;海哥说户型要多考虑年轻人和老人,他就跟设计部磨了半个月,硬是在刚需户型里加了婴儿房和老人房的设计。
下午两点半,虎哥带着材料赶到城东的土地交易中心。大厅里已经坐了不少人,都是滨海市排得上号的房地产老板,看见虎哥进来,不少人笑着打招呼,眼神里却带着点探究——谁都想不通,这个半年前还在开烧烤店的“暴发户”,怎么就成了房地产圈的黑马。
“张总,今天也来凑热闹?”一个梳着油头的中年男人端着茶杯走过来,是老牌地产公司的王总,语气里带着点揶揄,“这块地可是块硬骨头,前几年拆了一半就搁那儿了,烂摊子不好收拾啊。”
虎哥笑了笑,没接他的话茬。他知道王总在打什么主意——城东这块地虽然是旧改项目,但海哥说了,旁边要建市重点中学的分校,一旦学校落地,房价至少涨三成。这些老牌房企还在犹豫拆改成本,正好给了他机会。
“重在参与嘛。”虎哥拍了拍王总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王总经验丰富,等会儿还得多向您请教。”
王总被他这声“请教”堵得没话说,讪讪地笑了笑,转身走了。
挂牌仪式开始后,主持人念出起拍价,虎哥没立刻举牌,只是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睛盯着大屏幕上的竞价数字。旁边的副总急得直冒汗,小声说:“张总,已经有人加到五亿了,再不出手就被抢走了……”
“不急。”虎哥摇摇头,他在等海生给的信号。
就在竞价快要到七亿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海生发来的两个字:“可以。”
虎哥立刻举起牌子,声音洪亮:“七亿五千万!”
大厅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王总的脸色有点难看,咬了咬牙,举牌:“七亿六千万!”
“八亿!”虎哥几乎没犹豫,举牌的速度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这下连王总都愣住了,他预算的上限是七亿八千万,没想到虎哥敢直接加到八亿。周围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说虎哥疯了,有人说他背后的资金链怕是撑不住。
最终,锤音落下,虎哥以八亿的价格拿下了城东地块。走出交易中心时,副总擦着汗说:“张总,这价格是不是太高了?比我们预期的多了一个亿……”
“不高。”虎哥看着远处的旧厂房,眼睛里闪着光,“海哥说了,这块地的价值不在现在,在三年后。到时候建好了学校,这里就是黄金地段。”他顿了顿,补充道,“明天让拆迁部的人进场,记住,跟拆迁户好好谈,别用强的,海哥说了,要让他们拆得舒心,住得放心。”
“哎!我记住了!”副总赶紧点头。
虎哥没回公司,而是开车去了海生家。李悠然家的院子里种着棵葡萄藤,翠绿的叶子爬满了架子,结着一串串青绿色的葡萄,看着就喜人。李悠然正蹲在葡萄架下,拿着小剪刀剪枯叶,看见虎哥进来,笑着打招呼:“虎哥来了?快进来坐,海生在屋里呢。”
“不了不了,”虎哥赶紧摆手,脸上有点不好意思,他现在虽然是大老板了,但在李悠然面前,总觉得还是以前那个混混样,“我就是来给海哥送份文件,顺便看看……”他的目光落在葡萄藤上,咽了口唾沫——以前在夜市混的时候,他总偷摘别人家的葡萄,现在看见这么好的葡萄,手又有点痒。
李悠然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剪下一串最青的葡萄递过去:“刚结果,还没熟呢,有点酸,你尝尝?”
虎哥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捏了一颗放进嘴里,酸得他龇牙咧嘴,却还是说:“好吃!比超市买的新鲜!”
海生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文件袋:“城东的地拿下来了?”
“嗯,”虎哥赶紧把葡萄塞给副总,接过文件袋,“八亿拿下的,王总他们都看傻了。”
海生翻开文件看了看,点点头:“拆迁方案我看过了,加一条,给拆迁户的补偿款,比国家标准多百分之十,另外优先选房时,给他们打九折。”
“多百分之十?”虎哥愣了一下,“那得多花几千万……”
“钱可以再赚,人心赚不回来。”海生合上文件袋,“这些拆迁户在这儿住了一辈子,有感情了。让他们得到实惠,后面的工作才好开展。”他顿了顿,看向远处的工地方向,“我们盖房子,不只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住进去的人,真的把那里当成家。”
虎哥心里一动,重重地点头:“海哥,我明白了!我这就回去改方案!”
看着虎哥匆匆离开的背影,李悠然凑到海生身边,小声说:“虎哥变化真大,以前看着凶巴巴的,现在说话做事都像个正经老板了。”她摘下颗青葡萄,塞进海生嘴里,“酸不酸?”
海生嚼了嚼,酸得皱起眉,却点了点头:“酸,不过挺清爽的。”
“等熟了就甜了,”李悠然仰着头看葡萄藤,“到时候我们摘下来,酿葡萄酒好不好?我看视频上教的,把葡萄捏碎了加糖发酵,就能酿成酒了。”
“好啊。”海生笑着点头,伸手替她擦掉沾在脸上的叶子,“不过发酵的时候会有点麻烦,我来弄。”
“那我给你打下手!”李悠然眼睛一亮,“我可以帮你洗葡萄,还可以帮你加糖……”
两人坐在葡萄架下,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酿葡萄酒的事,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虎哥的车已经开出了巷口,工地上的钢筋还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但此刻,那些冰冷的线条似乎都有了温度——因为在那些蓝图的尽头,是像这样的葡萄架,这样的笑语,这样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
晚上吃饭时,李悠然看着新闻里播放的城东旧改项目新闻,画面里出现了虎哥接受采访的镜头,他穿着西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正对着话筒说:“我们要在这里建最好的房子,让老百姓住得舒心……”
“你看你看,虎哥上新闻了!”李悠然兴奋地指着电视,“说得还挺像回事的。”
海生夹了块排骨放进她碗里:“他本来就做得不错。”
“那也是因为你教得好,”李悠然撅着嘴,“要是没有你,他哪能有今天啊。海生,你怎么什么都懂啊?房地产、餐饮、连拆迁方案都知道怎么改……”
海生笑了笑,没说话。他其实不是什么都懂,只是系统的“资源库”里有海量的案例和数据,他需要做的,只是根据滨海市的实际情况,选出最合适的方案。但这些,他没必要告诉李悠然。
他看着李悠然吃得鼓起的腮帮子,忽然觉得,所谓的“指点江山”,所谓的“遍地拿地”,都不如她碗里那块冒着热气的排骨,来得实在。
窗外的月光爬上葡萄架,青绿色的葡萄在夜里泛着淡淡的光。虎哥的房地产蓝图还在继续铺开,工地上的钢筋还在一寸寸长高,但这一切的终点,不过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像此刻的他们一样,有个可以吃饭、说笑、等待葡萄成熟的家。
入夏的蝉鸣聒噪得像要把空气点燃,滨海新区的工地上却比蝉鸣更热闹。起重机的轰鸣声、钢筋碰撞的叮当声、工人师傅们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在毒辣的日头下蒸腾起股股热气,却挡不住那片拔地而起的钢筋骨架——虎哥拿下的第一块地,已经盖到了第八层。
虎哥戴着安全帽,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砸在胸前的工牌上,“聚力地产董事长张虎”几个字被浸得有些模糊。他手里攥着个卷尺,正弯腰量着地基的钢筋间距,指腹蹭过滚烫的钢筋,烫得他赶紧缩手,却还是盯着图纸念叨:“不对啊,图纸上标的是二十公分,怎么量着差了两指?”
旁边的施工队长赶紧凑过来,手里拿着图纸比对:“张总,您看,这里是转角处,按规范可以放宽半公分,不影响结构……”
“不行!”虎哥直起身,安全帽下的脸黑沉沉的,“海哥说了,房子是给人住的,一砖一瓦都不能含糊。差半公分也不行,拆了重焊!”他的声音在嘈杂的工地上格外响亮,带着股不容置疑的狠劲——这股劲以前用在打架上,现在全用在了工地上。
施工队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看见虎哥眼里的认真,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哎!我这就安排人拆!”
虎哥看着工人师傅们重新焊接钢筋,心里才算踏实。他掏出手机,给海生发了条微信:“海哥,新区工地地基钢筋复核完了,有处转角差半公分,已经让他们拆了重弄。”
没过两分钟,海生回了条语音,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点清凉的质感:“做得对。下午三点去趟城东,那块地今天挂牌,记得带齐材料。”
“收到!”虎哥赶紧回复,心里像被冰镇汽水浇过似的,清爽了不少。
这半年来,他跟着海生的节奏,在滨海城各处拿地——城东的旧厂房改造项目、城西的江景地块、城南的教育配套用地……几乎把滨海市未来五年的重点规划区域都圈了个遍。有人说他疯了,拿着餐饮赚的钱往房地产里砸,也有人说他背后有高人指点,每次拿地都踩在政策的点子上。
虎哥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只信海生。海哥让他拿的地,他砸锅卖铁也得拿下;海哥说要注重质量,他就天天泡在工地上,从钢筋型号到水泥标号,样样亲自盯着;海哥说户型要多考虑年轻人和老人,他就跟设计部磨了半个月,硬是在刚需户型里加了婴儿房和老人房的设计。
下午两点半,虎哥带着材料赶到城东的土地交易中心。大厅里已经坐了不少人,都是滨海市排得上号的房地产老板,看见虎哥进来,不少人笑着打招呼,眼神里却带着点探究——谁都想不通,这个半年前还在开烧烤店的“暴发户”,怎么就成了房地产圈的黑马。
“张总,今天也来凑热闹?”一个梳着油头的中年男人端着茶杯走过来,是老牌地产公司的王总,语气里带着点揶揄,“这块地可是块硬骨头,前几年拆了一半就搁那儿了,烂摊子不好收拾啊。”
虎哥笑了笑,没接他的话茬。他知道王总在打什么主意——城东这块地虽然是旧改项目,但海哥说了,旁边要建市重点中学的分校,一旦学校落地,房价至少涨三成。这些老牌房企还在犹豫拆改成本,正好给了他机会。
“重在参与嘛。”虎哥拍了拍王总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王总经验丰富,等会儿还得多向您请教。”
王总被他这声“请教”堵得没话说,讪讪地笑了笑,转身走了。
挂牌仪式开始后,主持人念出起拍价,虎哥没立刻举牌,只是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睛盯着大屏幕上的竞价数字。旁边的副总急得直冒汗,小声说:“张总,已经有人加到五亿了,再不出手就被抢走了……”
“不急。”虎哥摇摇头,他在等海生给的信号。
就在竞价快要到七亿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海生发来的两个字:“可以。”
虎哥立刻举起牌子,声音洪亮:“七亿五千万!”
大厅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王总的脸色有点难看,咬了咬牙,举牌:“七亿六千万!”
“八亿!”虎哥几乎没犹豫,举牌的速度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这下连王总都愣住了,他预算的上限是七亿八千万,没想到虎哥敢直接加到八亿。周围的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说虎哥疯了,有人说他背后的资金链怕是撑不住。
最终,锤音落下,虎哥以八亿的价格拿下了城东地块。走出交易中心时,副总擦着汗说:“张总,这价格是不是太高了?比我们预期的多了一个亿……”
“不高。”虎哥看着远处的旧厂房,眼睛里闪着光,“海哥说了,这块地的价值不在现在,在三年后。到时候建好了学校,这里就是黄金地段。”他顿了顿,补充道,“明天让拆迁部的人进场,记住,跟拆迁户好好谈,别用强的,海哥说了,要让他们拆得舒心,住得放心。”
“哎!我记住了!”副总赶紧点头。
虎哥没回公司,而是开车去了海生家。李悠然家的院子里种着棵葡萄藤,翠绿的叶子爬满了架子,结着一串串青绿色的葡萄,看着就喜人。李悠然正蹲在葡萄架下,拿着小剪刀剪枯叶,看见虎哥进来,笑着打招呼:“虎哥来了?快进来坐,海生在屋里呢。”
“不了不了,”虎哥赶紧摆手,脸上有点不好意思,他现在虽然是大老板了,但在李悠然面前,总觉得还是以前那个混混样,“我就是来给海哥送份文件,顺便看看……”他的目光落在葡萄藤上,咽了口唾沫——以前在夜市混的时候,他总偷摘别人家的葡萄,现在看见这么好的葡萄,手又有点痒。
李悠然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剪下一串最青的葡萄递过去:“刚结果,还没熟呢,有点酸,你尝尝?”
虎哥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捏了一颗放进嘴里,酸得他龇牙咧嘴,却还是说:“好吃!比超市买的新鲜!”
海生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个文件袋:“城东的地拿下来了?”
“嗯,”虎哥赶紧把葡萄塞给副总,接过文件袋,“八亿拿下的,王总他们都看傻了。”
海生翻开文件看了看,点点头:“拆迁方案我看过了,加一条,给拆迁户的补偿款,比国家标准多百分之十,另外优先选房时,给他们打九折。”
“多百分之十?”虎哥愣了一下,“那得多花几千万……”
“钱可以再赚,人心赚不回来。”海生合上文件袋,“这些拆迁户在这儿住了一辈子,有感情了。让他们得到实惠,后面的工作才好开展。”他顿了顿,看向远处的工地方向,“我们盖房子,不只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住进去的人,真的把那里当成家。”
虎哥心里一动,重重地点头:“海哥,我明白了!我这就回去改方案!”
看着虎哥匆匆离开的背影,李悠然凑到海生身边,小声说:“虎哥变化真大,以前看着凶巴巴的,现在说话做事都像个正经老板了。”她摘下颗青葡萄,塞进海生嘴里,“酸不酸?”
海生嚼了嚼,酸得皱起眉,却点了点头:“酸,不过挺清爽的。”
“等熟了就甜了,”李悠然仰着头看葡萄藤,“到时候我们摘下来,酿葡萄酒好不好?我看视频上教的,把葡萄捏碎了加糖发酵,就能酿成酒了。”
“好啊。”海生笑着点头,伸手替她擦掉沾在脸上的叶子,“不过发酵的时候会有点麻烦,我来弄。”
“那我给你打下手!”李悠然眼睛一亮,“我可以帮你洗葡萄,还可以帮你加糖……”
两人坐在葡萄架下,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酿葡萄酒的事,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虎哥的车已经开出了巷口,工地上的钢筋还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但此刻,那些冰冷的线条似乎都有了温度——因为在那些蓝图的尽头,是像这样的葡萄架,这样的笑语,这样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
晚上吃饭时,李悠然看着新闻里播放的城东旧改项目新闻,画面里出现了虎哥接受采访的镜头,他穿着西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正对着话筒说:“我们要在这里建最好的房子,让老百姓住得舒心……”
“你看你看,虎哥上新闻了!”李悠然兴奋地指着电视,“说得还挺像回事的。”
海生夹了块排骨放进她碗里:“他本来就做得不错。”
“那也是因为你教得好,”李悠然撅着嘴,“要是没有你,他哪能有今天啊。海生,你怎么什么都懂啊?房地产、餐饮、连拆迁方案都知道怎么改……”
海生笑了笑,没说话。他其实不是什么都懂,只是系统的“资源库”里有海量的案例和数据,他需要做的,只是根据滨海市的实际情况,选出最合适的方案。但这些,他没必要告诉李悠然。
他看着李悠然吃得鼓起的腮帮子,忽然觉得,所谓的“指点江山”,所谓的“遍地拿地”,都不如她碗里那块冒着热气的排骨,来得实在。
窗外的月光爬上葡萄架,青绿色的葡萄在夜里泛着淡淡的光。虎哥的房地产蓝图还在继续铺开,工地上的钢筋还在一寸寸长高,但这一切的终点,不过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像此刻的他们一样,有个可以吃饭、说笑、等待葡萄成熟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