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鎏金名片与巷口的烟火
深秋的滨海城被一层薄雾笼罩,聚力集团总部大厦的玻璃幕墙却像一块巨大的棱镜,将初升的阳光折射成漫天碎金。虎哥站在顶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手里捏着张烫金名片,指尖摩挲着“滨海市总商会副会长 张虎”几个字,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身后传来轻叩声,刘经理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份报表,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张总,三季度财报出来了——地产板块净利润突破五十亿,餐饮连锁门店突破三百家,就连新成立的物业公司,满意度都排在全市第一!”
虎哥转过身,晨光在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这三年来,他跟着海生的步调,像架上了发条的钟,从城东旧改到江景豪宅,从社区食堂到商业综合体,几乎把滨海城的民生版图织了个遍。报纸上称他为“平民企业家”,暗地里却有人叫他“地下皇帝”——不是因为打打杀杀,而是因为他掌控着这座城市的衣食住行,从菜市场的摊位费到新楼盘的开盘价,都能隐约看到他的影子。
“知道了。”虎哥把烫金名片放进西装内袋,那里还揣着另一张卡片,是三年前海生给他的第一张银行卡,如今卡上的数字早已翻了千百倍,他却一直留着,像块护身符。
“今天上午十点,市长约了您谈西部新城的规划,”刘经理翻开日程表,“下午两点,福布斯亚洲版的记者要来采访,他们说……您很可能成为今年的滨海首富。”
“首富?”虎哥笑了笑,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指尖划过西部新城的模型,“我就是个盖房子、卖烤串的,什么首富不首富的,没意思。”
话虽这么说,他眼底却藏着抹不易察觉的感慨。三年前,他还是个躲在仓库里收保护费的混混,现在却能和市长谈笑风生,名字出现在财经杂志上——这一切,都始于那个雨天,海生递给他的那张银行卡,和那句“给老百姓盖结实的房子”。
上午的会面很顺利,市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张啊,西部新城就交给你了,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多建点学校和公园,让老百姓得实惠。”
“您放心!”虎哥拍着胸脯保证,“学校要建全市最好的,公园得有儿童游乐区和老人健身区,容积率绝对不超过2.0!”
从市政府出来,司机想把车开到地下车库,虎哥却摆摆手:“不用,我步行过去,顺便看看街面。”
三年的时间,滨海城变了不少。以前乱糟糟的夜市成了网红美食街,挂着“聚力餐饮”统一招牌的小店干干净净,老板们看见虎哥,都笑着打招呼:“张总,今天过来视察啊?”
虎哥笑着点头,走到以前黄毛看场子的游戏厅门口,那里现在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几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棋,孩子们在旁边的滑梯上疯跑,笑声像银铃一样。
“张总来了!”社区主任赶紧迎上来,递过杯热茶,“您上次让人装的地暖真管用,老人们都说今年冬天不怕冷了。”
虎哥接过茶杯,看着里面袅袅升起的热气,心里暖烘烘的。他忽然想起海生说的话——“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是要跟这片土地、这里的人,绑在一起过日子。”
下午的福布斯采访,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虎哥想了想,认真地说:“没什么秘诀,就是记住三个字——不糊弄。盖房子不糊弄钢筋水泥,做餐饮不糊弄油盐酱醋,对人不糊弄真心实意。”
记者愣了愣,笑着说:“张总真是实在人。坊间都说您是‘地下皇帝’,掌控着滨海城的半壁江山,您怎么看?”
虎哥放下手里的茶杯,目光沉了沉:“我不是什么皇帝,我就是个做事的。这城市是老百姓的,我盖的房子、开的店,都是给老百姓用的。要是有一天我忘了这点,不用别人动手,我自己就该卷铺盖滚蛋了。”
采访播出后,滨海城的老百姓都在夸虎哥实在。有网友翻出三年前他穿着背心在仓库里的照片,对比现在西装革履的样子,感慨万千:“这才是逆袭啊,从混混到首富,靠的不是运气,是良心。”
虎哥把这篇报道打印出来,开车去了海生家。巷口的老槐树比三年前更粗了,李悠然正坐在树下的小马扎上,给刚买回来的多肉换盆,阳光落在她发梢,像撒了把金粉。
“海哥在家吗?”虎哥放轻脚步走过去,手里的报道卷成了筒。
“在呢,”李悠然笑着抬头,指了指院里,“正帮我妈修水管呢。”
虎哥走进院子,看见海生蹲在水龙头旁边,手里拿着扳手,袖子卷到小臂,脱胎换骨后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听见动静,海生抬起头,笑着说:“稀客啊,今天没去开会?”
“刚忙完,”虎哥把报道递过去,语气里带着点不好意思,“福布斯的采访,您看看……我没说错话吧?”
海生接过报道,慢慢翻看着,嘴角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说得挺好,”他把报道还给他,“比我教你的那些官话实在多了。”
“都是您教我的道理,”虎哥挠了挠头,“要不是您,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混日子呢。”他顿了顿,从包里拿出个精致的木盒,打开来,里面是块玉佩,雕着只展翅的鹰,“我找人雕的,不值什么钱,您别嫌弃……”
“我不用这些。”海生推回去,指了指院里的葡萄架,“今年的葡萄熟了,让悠然给你摘点,比什么玉佩都实在。”
李悠然早就摘了满满一篮葡萄,紫红色的,看着就甜。她用纸巾擦了擦,递了一串给虎哥:“尝尝,这是海生特意给你留的,说你小时候总偷摘别人家的葡萄。”
虎哥的脸一下子红了,接过来咬了一大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却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真甜!”他含糊地说,“比小时候偷的甜多了。”
三人坐在葡萄架下,聊着西部新城的规划,说着社区食堂的新菜式,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葡萄上,闪着晶莹的光。虎哥看着海生和李悠然有说有笑的样子,忽然觉得,所谓的“首富”“地下皇帝”,都不如此刻这口甜葡萄来得真切。
临走时,虎哥看着海生,认真地说:“海哥,西部新城的学校,我想以您的名字命名,叫‘海生中学’,您看行吗?”
海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用,就叫‘滨海中学’挺好。”他拍了拍虎哥的肩膀,“你做的这些事,老百姓记在心里,比刻在石头上管用。”
虎哥重重地点头,转身离开时,夕阳正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自己永远成不了海生那样的人——海生的心里装着一片海,而他,能做的,就是把这片海里的暖意,一点点铺进滨海城的大街小巷。
晚上,李悠然趴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滨海十年变迁”专题片,镜头里出现了虎哥的身影,他站在西部新城的工地上,对着镜头说:“未来这里会有最好的学校,最大的公园,让每个住在这里的人,都能笑着过日子……”
“你看,虎哥现在真像个大人物了。”李悠然转过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海生,“不过他说的话,跟你以前教他的一模一样。”
海生正给她剥橘子,闻言笑了笑:“他本来就做得很好。”
“那也是因为你啊,”李悠然凑过来,抢过他手里的橘子瓣塞进嘴里,“你就像个幕后大boss,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海生捏了捏她的脸颊,软乎乎的:“那你这个小boss夫人,以后可得多监督我。”
“才不要当什么夫人,”李悠然撅着嘴,往他怀里蹭了蹭,“我就想跟你在这院子里,种葡萄,吃橘子,看虎哥盖的房子越来越多……”
窗外的月光爬上葡萄架,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虎哥的鎏金名片还在西装内袋里闪着光,但此刻,那光芒却比不上巷口的一盏路灯,比不上院里的一串葡萄,比不上怀里这个人发间的一缕清香。
海生知道,虎哥的“贵族”之路,从来不是靠财富和权力堆砌的,而是靠一砖一瓦的实在,一言一行的真诚。就像这滨海城的烟火气,看似平凡,却最能暖人心。
他低头吻了吻李悠然的发顶,轻声说:“好,都听你的。”
深秋的滨海城被一层薄雾笼罩,聚力集团总部大厦的玻璃幕墙却像一块巨大的棱镜,将初升的阳光折射成漫天碎金。虎哥站在顶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手里捏着张烫金名片,指尖摩挲着“滨海市总商会副会长 张虎”几个字,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了一下。
身后传来轻叩声,刘经理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份报表,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张总,三季度财报出来了——地产板块净利润突破五十亿,餐饮连锁门店突破三百家,就连新成立的物业公司,满意度都排在全市第一!”
虎哥转过身,晨光在他鬓角新添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这三年来,他跟着海生的步调,像架上了发条的钟,从城东旧改到江景豪宅,从社区食堂到商业综合体,几乎把滨海城的民生版图织了个遍。报纸上称他为“平民企业家”,暗地里却有人叫他“地下皇帝”——不是因为打打杀杀,而是因为他掌控着这座城市的衣食住行,从菜市场的摊位费到新楼盘的开盘价,都能隐约看到他的影子。
“知道了。”虎哥把烫金名片放进西装内袋,那里还揣着另一张卡片,是三年前海生给他的第一张银行卡,如今卡上的数字早已翻了千百倍,他却一直留着,像块护身符。
“今天上午十点,市长约了您谈西部新城的规划,”刘经理翻开日程表,“下午两点,福布斯亚洲版的记者要来采访,他们说……您很可能成为今年的滨海首富。”
“首富?”虎哥笑了笑,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指尖划过西部新城的模型,“我就是个盖房子、卖烤串的,什么首富不首富的,没意思。”
话虽这么说,他眼底却藏着抹不易察觉的感慨。三年前,他还是个躲在仓库里收保护费的混混,现在却能和市长谈笑风生,名字出现在财经杂志上——这一切,都始于那个雨天,海生递给他的那张银行卡,和那句“给老百姓盖结实的房子”。
上午的会面很顺利,市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张啊,西部新城就交给你了,别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多建点学校和公园,让老百姓得实惠。”
“您放心!”虎哥拍着胸脯保证,“学校要建全市最好的,公园得有儿童游乐区和老人健身区,容积率绝对不超过2.0!”
从市政府出来,司机想把车开到地下车库,虎哥却摆摆手:“不用,我步行过去,顺便看看街面。”
三年的时间,滨海城变了不少。以前乱糟糟的夜市成了网红美食街,挂着“聚力餐饮”统一招牌的小店干干净净,老板们看见虎哥,都笑着打招呼:“张总,今天过来视察啊?”
虎哥笑着点头,走到以前黄毛看场子的游戏厅门口,那里现在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几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棋,孩子们在旁边的滑梯上疯跑,笑声像银铃一样。
“张总来了!”社区主任赶紧迎上来,递过杯热茶,“您上次让人装的地暖真管用,老人们都说今年冬天不怕冷了。”
虎哥接过茶杯,看着里面袅袅升起的热气,心里暖烘烘的。他忽然想起海生说的话——“做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是要跟这片土地、这里的人,绑在一起过日子。”
下午的福布斯采访,记者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虎哥想了想,认真地说:“没什么秘诀,就是记住三个字——不糊弄。盖房子不糊弄钢筋水泥,做餐饮不糊弄油盐酱醋,对人不糊弄真心实意。”
记者愣了愣,笑着说:“张总真是实在人。坊间都说您是‘地下皇帝’,掌控着滨海城的半壁江山,您怎么看?”
虎哥放下手里的茶杯,目光沉了沉:“我不是什么皇帝,我就是个做事的。这城市是老百姓的,我盖的房子、开的店,都是给老百姓用的。要是有一天我忘了这点,不用别人动手,我自己就该卷铺盖滚蛋了。”
采访播出后,滨海城的老百姓都在夸虎哥实在。有网友翻出三年前他穿着背心在仓库里的照片,对比现在西装革履的样子,感慨万千:“这才是逆袭啊,从混混到首富,靠的不是运气,是良心。”
虎哥把这篇报道打印出来,开车去了海生家。巷口的老槐树比三年前更粗了,李悠然正坐在树下的小马扎上,给刚买回来的多肉换盆,阳光落在她发梢,像撒了把金粉。
“海哥在家吗?”虎哥放轻脚步走过去,手里的报道卷成了筒。
“在呢,”李悠然笑着抬头,指了指院里,“正帮我妈修水管呢。”
虎哥走进院子,看见海生蹲在水龙头旁边,手里拿着扳手,袖子卷到小臂,脱胎换骨后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听见动静,海生抬起头,笑着说:“稀客啊,今天没去开会?”
“刚忙完,”虎哥把报道递过去,语气里带着点不好意思,“福布斯的采访,您看看……我没说错话吧?”
海生接过报道,慢慢翻看着,嘴角始终带着淡淡的笑意。“说得挺好,”他把报道还给他,“比我教你的那些官话实在多了。”
“都是您教我的道理,”虎哥挠了挠头,“要不是您,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混日子呢。”他顿了顿,从包里拿出个精致的木盒,打开来,里面是块玉佩,雕着只展翅的鹰,“我找人雕的,不值什么钱,您别嫌弃……”
“我不用这些。”海生推回去,指了指院里的葡萄架,“今年的葡萄熟了,让悠然给你摘点,比什么玉佩都实在。”
李悠然早就摘了满满一篮葡萄,紫红色的,看着就甜。她用纸巾擦了擦,递了一串给虎哥:“尝尝,这是海生特意给你留的,说你小时候总偷摘别人家的葡萄。”
虎哥的脸一下子红了,接过来咬了一大口,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却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真甜!”他含糊地说,“比小时候偷的甜多了。”
三人坐在葡萄架下,聊着西部新城的规划,说着社区食堂的新菜式,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葡萄上,闪着晶莹的光。虎哥看着海生和李悠然有说有笑的样子,忽然觉得,所谓的“首富”“地下皇帝”,都不如此刻这口甜葡萄来得真切。
临走时,虎哥看着海生,认真地说:“海哥,西部新城的学校,我想以您的名字命名,叫‘海生中学’,您看行吗?”
海生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用,就叫‘滨海中学’挺好。”他拍了拍虎哥的肩膀,“你做的这些事,老百姓记在心里,比刻在石头上管用。”
虎哥重重地点头,转身离开时,夕阳正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自己永远成不了海生那样的人——海生的心里装着一片海,而他,能做的,就是把这片海里的暖意,一点点铺进滨海城的大街小巷。
晚上,李悠然趴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滨海十年变迁”专题片,镜头里出现了虎哥的身影,他站在西部新城的工地上,对着镜头说:“未来这里会有最好的学校,最大的公园,让每个住在这里的人,都能笑着过日子……”
“你看,虎哥现在真像个大人物了。”李悠然转过头,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海生,“不过他说的话,跟你以前教他的一模一样。”
海生正给她剥橘子,闻言笑了笑:“他本来就做得很好。”
“那也是因为你啊,”李悠然凑过来,抢过他手里的橘子瓣塞进嘴里,“你就像个幕后大boss,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海生捏了捏她的脸颊,软乎乎的:“那你这个小boss夫人,以后可得多监督我。”
“才不要当什么夫人,”李悠然撅着嘴,往他怀里蹭了蹭,“我就想跟你在这院子里,种葡萄,吃橘子,看虎哥盖的房子越来越多……”
窗外的月光爬上葡萄架,把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虎哥的鎏金名片还在西装内袋里闪着光,但此刻,那光芒却比不上巷口的一盏路灯,比不上院里的一串葡萄,比不上怀里这个人发间的一缕清香。
海生知道,虎哥的“贵族”之路,从来不是靠财富和权力堆砌的,而是靠一砖一瓦的实在,一言一行的真诚。就像这滨海城的烟火气,看似平凡,却最能暖人心。
他低头吻了吻李悠然的发顶,轻声说:“好,都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