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64年)春,南中之地,永昌郡不韦城郊。
凛冬的寒意已然褪去,苍山之上的积雪融化成涓涓细流,汇入奔腾的洱海,也滋润着洱海之滨这片新垦的沃野。和煦的日光洒下,映照着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和那一片片初绽新绿的禾苗。一场由北地王刘谌亲自主持,卫将军诸葛瞻具体操办的盛大春耕大典,正在青溪陂畔举行。
这青溪陂乃是去岁冬日,诸葛瞻采纳其子诸葛尚及几位精通水利的旧吏建议,征发军民仿效都江堰旧制,在洱海支流青溪上修筑的一座用于灌溉的陂塘。虽是初建,规模不及都江堰之万一,却已是流亡朝廷南迁以来,首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意义非凡。陂塘之侧,新开辟的数千顷军屯民田,皆赖其水,望去已初具规模。
典礼台设于陂塘水闸之上,虽简陋,却庄严肃穆。皇帝刘禅端坐中央,面色较之初至南中的惶惶不可终日,已显平和许多,只是目光仍有些许游离。北地王刘谌一身亲王礼服,英姿勃发,立于台前。而真正吸引所有人目光的,是立于刘谌身侧,主持典礼的卫将军诸葛瞻。
经过近一年的将息调理,诸葛瞻昔日蜡黄的病容已褪去大半,虽身形依旧清瘦,挺立如松,一袭素色深衣,头戴进贤冠,目光沉静而温润,却又透着一股经世济民的笃定。他不再需要倚靠搀扶,声音虽不洪亮,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诗》云:‘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农,天下之本也!今陛下垂拱,殿下亲临,与我将士百姓共耕于此南疆沃土,非为观瞻,实为社稷根本,生存所系!” 他的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此陂虽小,然聚滴成涓,可灌千顷良田,活我数万军民!望我军民,戮力同心,深耕易耨,待至秋来,仓廪充实,则王业之基,固矣!”
言毕,他率先挽起衣袖,接过身旁老农递过的耒耜,在划定的田垄上,郑重地掘开了今春的第一犁。动作虽不似老农娴熟,却一丝不苟,神情庄重。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万岁!陛下万岁!殿下千岁!” 台下,早已准备就绪的将士和招募的流民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等重臣,亦纷纷下场,象征性地参与劳作。年轻将领如赵戬、傅着,更是脱去外袍,露出精壮的臂膀,与士卒一同挥汗如雨。来自楪榆郡的夷帅朵思及其子朵力,亦受邀观礼,见此汉家亲王重臣皆亲事农耕,脸上亦露出惊异与些许敬佩之色。
随父前来的诸葛尚,安静地跟在父亲身后,仔细观察着陂塘的结构与水流,不时在小册上记录着什么。他看着父亲虽额头见汗,但眼神中闪烁着许久未见的、充满希望的光彩,心中亦感振奋。他深知,父亲此举,意在重农固本,收揽民心,更是在这偏远的南中,重新树立起汉家朝廷重视生产、与民休息的形象。
春耕典礼顺利进行,一片祥和。然而,就在典礼接近尾声,刘谌正准备代皇帝陛下赐下酒食犒劳军民之时,一骑快马自东北方向沿着洱海岸边疾驰而来,马蹄声急促地敲打着地面,打破了现场的欢庆气氛。
骑士浑身尘土,至典礼台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双手高举一封插着羽毛的紧急军报,气喘吁吁,声音嘶哑:“报——!八百里加急!牂牁郡急报!”
刹那间,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封军报上。牂牁郡位于永昌郡以东,是蜀汉旧地,成都沦陷后郡守朱褒随即降魏,但地处偏远,魏国控制力一直薄弱,情况复杂。
刘谌眉头一拧,快步上前接过军报,拆开火漆,迅速浏览。他的脸色随着阅读渐渐沉了下来。诸葛瞻亦走近,低声问道:“殿下,何事?”
刘谌将军报递给诸葛瞻,沉声道:“是霍弋将军派驻在牂牁郡边境的斥候校尉杨迁发来的。情况有些诡异。”
诸葛瞻接过细看,军报内容简明扼要:近日,牂牁郡内原已归附魏国的本地豪强、山夷部落之间,冲突骤然加剧。且郡内多个要道出现不明身份的武装队伍,行踪诡秘,似在串联。更有流言称,有疑似魏国中原来的高级密使,已秘密潜入郡治且兰城,与太守朱褒及当地大姓接触频繁。斥候判断,牂牁郡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局势有失控之险。
“朱褒……”诸葛瞻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目光锐利起来,“此人首鼠两端,当年先帝在时,便不甚安分。今魏国主力北顾,其境内生乱,这牂牁郡便成了三不管地带,各方势力怕是都想来此搅动风云了。”
刘谌点头:“正是。军报中提到中原密使,此事非同小可。若魏国意图加强对牂牁的控制,或是利用此地作为跳板,威胁我永昌东部,则我朝东线将永无宁日!”
这时,霍弋、郤正等人也围拢过来。霍弋阅罢军报,浓眉紧锁:“殿下,卫将军。牂牁郡地处要冲,西连我永昌,东接荆州,南抚百越,若乱起,则商路断绝,流民西窜,盗匪滋生,必成心腹大患!然其地情复杂,夷汉杂处,我朝新定,若贸然介入,恐深陷泥潭。”
光禄大夫谯周不知何时也凑近,闻言低声道:“殿下,霍将军所言极是。牂牁乃化外之地,瘴疠横行,民风彪悍。我朝方得喘息,实不宜再启边衅,当以安抚永昌、楪榆为本。牂牁之事,可静观其变,遣一能吏,暗中查探即可。”
“静观其变?”刘谌尚未开口,诸葛瞻却缓缓摇头,他望向东北方向,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山峦,看到了那片混乱之地,“谯大夫,树欲静而风不止。牂牁若乱,其祸必波及永昌。且,危机之中,亦藏机遇。”
他转向刘谌,声音沉稳而坚定:“殿下,还记得去岁定策时所议吗?‘稳永昌,和图建宁,伺机东顾’。今永昌初安,建宁郡夷帅与我交好,这牂牁之乱或许正是我等东顾之契机!”
“卫将军的意思是?”刘谌眼中闪过一道光。
“其一,需立即加派精干斥候,深入牂牁,务必查明作乱武装之来历、魏使之真实目的、以及朱褒与各方势力的确切态度。此事,或可交由傅着办理,其善于此道。” 诸葛瞻条分缕析,“其二,可秘密联络建宁郡的友好夷帅,从其境内遣熟悉牂牁情形的向导,协助探查,并可窥探建宁夷帅对此事的态度。其三,军备不可松懈。请霍将军暗中调整东部防务,增派哨卡,以备不测。”
他最后总结道:“眼下我朝不宜直接介入牂牁纷争。但当其乱象纷呈,各方角力之时,正是我辈洞察虚实,播撒汉室恩信之良机。可派一沉稳能辩之士,以商队或使者名义,进入牂牁,接触那些对朱褒或魏国不满的势力,陈说利害,使其知南中尚有汉室正朔,未尝不是一步妙棋。”
刘谌听罢,拊掌道:“善!卫将军思虑周详,步步为营。既不贸然兴兵,亦不失主动。便依此策!孤即刻回城,与父皇商议,并召集群臣,详细部署!”
春耕大典的喜庆气氛,被这突如其来的边报蒙上了一层凝重的色彩,但也注入了一种新的、名为“机遇”的紧张与期待。原本计划中的犒劳仪式从简,刘谌、诸葛瞻等核心重臣迅速返回不韦城内王府议事。
回城的车驾上,诸葛瞻靠坐在垫子上,微微闭目养神。诸葛尚在一旁轻声问道:“父亲,这牂牁之乱,当真会是机遇吗?”
诸葛瞻睁开眼,看着窗外苍翠的群山,缓缓道:“尚儿,为政者,当如弈棋。对手落子,看似攻势,其隙或存。牂牁之于魏,如鸡肋,食之无味,然若弃之,又恐为我所得。故其遣使,意在维稳,或欲以此地为楔,牵制于我。然其力有不逮,必致地方势力反弹。此正我可趁之机。”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出师表》有云:‘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今虽时移世易,然‘天下有变’之理不变。这牂牁之‘变’,便是我等‘命一上将’之始。能否将此‘变’化为我之利,便要看我等如何落子了。”
诸葛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父亲的话深深记在心里。
而不韦城外,那名为“青溪”的潺潺流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灌溉着希望的田野。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阵从牂牁郡方向吹来的、带着未知与变数的风,已经悄然拂过了南中的大地。
凛冬的寒意已然褪去,苍山之上的积雪融化成涓涓细流,汇入奔腾的洱海,也滋润着洱海之滨这片新垦的沃野。和煦的日光洒下,映照着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和那一片片初绽新绿的禾苗。一场由北地王刘谌亲自主持,卫将军诸葛瞻具体操办的盛大春耕大典,正在青溪陂畔举行。
这青溪陂乃是去岁冬日,诸葛瞻采纳其子诸葛尚及几位精通水利的旧吏建议,征发军民仿效都江堰旧制,在洱海支流青溪上修筑的一座用于灌溉的陂塘。虽是初建,规模不及都江堰之万一,却已是流亡朝廷南迁以来,首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意义非凡。陂塘之侧,新开辟的数千顷军屯民田,皆赖其水,望去已初具规模。
典礼台设于陂塘水闸之上,虽简陋,却庄严肃穆。皇帝刘禅端坐中央,面色较之初至南中的惶惶不可终日,已显平和许多,只是目光仍有些许游离。北地王刘谌一身亲王礼服,英姿勃发,立于台前。而真正吸引所有人目光的,是立于刘谌身侧,主持典礼的卫将军诸葛瞻。
经过近一年的将息调理,诸葛瞻昔日蜡黄的病容已褪去大半,虽身形依旧清瘦,挺立如松,一袭素色深衣,头戴进贤冠,目光沉静而温润,却又透着一股经世济民的笃定。他不再需要倚靠搀扶,声音虽不洪亮,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诗》云:‘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农,天下之本也!今陛下垂拱,殿下亲临,与我将士百姓共耕于此南疆沃土,非为观瞻,实为社稷根本,生存所系!” 他的声音不高,却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此陂虽小,然聚滴成涓,可灌千顷良田,活我数万军民!望我军民,戮力同心,深耕易耨,待至秋来,仓廪充实,则王业之基,固矣!”
言毕,他率先挽起衣袖,接过身旁老农递过的耒耜,在划定的田垄上,郑重地掘开了今春的第一犁。动作虽不似老农娴熟,却一丝不苟,神情庄重。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万岁!陛下万岁!殿下千岁!” 台下,早已准备就绪的将士和招募的流民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等重臣,亦纷纷下场,象征性地参与劳作。年轻将领如赵戬、傅着,更是脱去外袍,露出精壮的臂膀,与士卒一同挥汗如雨。来自楪榆郡的夷帅朵思及其子朵力,亦受邀观礼,见此汉家亲王重臣皆亲事农耕,脸上亦露出惊异与些许敬佩之色。
随父前来的诸葛尚,安静地跟在父亲身后,仔细观察着陂塘的结构与水流,不时在小册上记录着什么。他看着父亲虽额头见汗,但眼神中闪烁着许久未见的、充满希望的光彩,心中亦感振奋。他深知,父亲此举,意在重农固本,收揽民心,更是在这偏远的南中,重新树立起汉家朝廷重视生产、与民休息的形象。
春耕典礼顺利进行,一片祥和。然而,就在典礼接近尾声,刘谌正准备代皇帝陛下赐下酒食犒劳军民之时,一骑快马自东北方向沿着洱海岸边疾驰而来,马蹄声急促地敲打着地面,打破了现场的欢庆气氛。
骑士浑身尘土,至典礼台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双手高举一封插着羽毛的紧急军报,气喘吁吁,声音嘶哑:“报——!八百里加急!牂牁郡急报!”
刹那间,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封军报上。牂牁郡位于永昌郡以东,是蜀汉旧地,成都沦陷后郡守朱褒随即降魏,但地处偏远,魏国控制力一直薄弱,情况复杂。
刘谌眉头一拧,快步上前接过军报,拆开火漆,迅速浏览。他的脸色随着阅读渐渐沉了下来。诸葛瞻亦走近,低声问道:“殿下,何事?”
刘谌将军报递给诸葛瞻,沉声道:“是霍弋将军派驻在牂牁郡边境的斥候校尉杨迁发来的。情况有些诡异。”
诸葛瞻接过细看,军报内容简明扼要:近日,牂牁郡内原已归附魏国的本地豪强、山夷部落之间,冲突骤然加剧。且郡内多个要道出现不明身份的武装队伍,行踪诡秘,似在串联。更有流言称,有疑似魏国中原来的高级密使,已秘密潜入郡治且兰城,与太守朱褒及当地大姓接触频繁。斥候判断,牂牁郡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流汹涌,局势有失控之险。
“朱褒……”诸葛瞻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目光锐利起来,“此人首鼠两端,当年先帝在时,便不甚安分。今魏国主力北顾,其境内生乱,这牂牁郡便成了三不管地带,各方势力怕是都想来此搅动风云了。”
刘谌点头:“正是。军报中提到中原密使,此事非同小可。若魏国意图加强对牂牁的控制,或是利用此地作为跳板,威胁我永昌东部,则我朝东线将永无宁日!”
这时,霍弋、郤正等人也围拢过来。霍弋阅罢军报,浓眉紧锁:“殿下,卫将军。牂牁郡地处要冲,西连我永昌,东接荆州,南抚百越,若乱起,则商路断绝,流民西窜,盗匪滋生,必成心腹大患!然其地情复杂,夷汉杂处,我朝新定,若贸然介入,恐深陷泥潭。”
光禄大夫谯周不知何时也凑近,闻言低声道:“殿下,霍将军所言极是。牂牁乃化外之地,瘴疠横行,民风彪悍。我朝方得喘息,实不宜再启边衅,当以安抚永昌、楪榆为本。牂牁之事,可静观其变,遣一能吏,暗中查探即可。”
“静观其变?”刘谌尚未开口,诸葛瞻却缓缓摇头,他望向东北方向,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山峦,看到了那片混乱之地,“谯大夫,树欲静而风不止。牂牁若乱,其祸必波及永昌。且,危机之中,亦藏机遇。”
他转向刘谌,声音沉稳而坚定:“殿下,还记得去岁定策时所议吗?‘稳永昌,和图建宁,伺机东顾’。今永昌初安,建宁郡夷帅与我交好,这牂牁之乱或许正是我等东顾之契机!”
“卫将军的意思是?”刘谌眼中闪过一道光。
“其一,需立即加派精干斥候,深入牂牁,务必查明作乱武装之来历、魏使之真实目的、以及朱褒与各方势力的确切态度。此事,或可交由傅着办理,其善于此道。” 诸葛瞻条分缕析,“其二,可秘密联络建宁郡的友好夷帅,从其境内遣熟悉牂牁情形的向导,协助探查,并可窥探建宁夷帅对此事的态度。其三,军备不可松懈。请霍将军暗中调整东部防务,增派哨卡,以备不测。”
他最后总结道:“眼下我朝不宜直接介入牂牁纷争。但当其乱象纷呈,各方角力之时,正是我辈洞察虚实,播撒汉室恩信之良机。可派一沉稳能辩之士,以商队或使者名义,进入牂牁,接触那些对朱褒或魏国不满的势力,陈说利害,使其知南中尚有汉室正朔,未尝不是一步妙棋。”
刘谌听罢,拊掌道:“善!卫将军思虑周详,步步为营。既不贸然兴兵,亦不失主动。便依此策!孤即刻回城,与父皇商议,并召集群臣,详细部署!”
春耕大典的喜庆气氛,被这突如其来的边报蒙上了一层凝重的色彩,但也注入了一种新的、名为“机遇”的紧张与期待。原本计划中的犒劳仪式从简,刘谌、诸葛瞻等核心重臣迅速返回不韦城内王府议事。
回城的车驾上,诸葛瞻靠坐在垫子上,微微闭目养神。诸葛尚在一旁轻声问道:“父亲,这牂牁之乱,当真会是机遇吗?”
诸葛瞻睁开眼,看着窗外苍翠的群山,缓缓道:“尚儿,为政者,当如弈棋。对手落子,看似攻势,其隙或存。牂牁之于魏,如鸡肋,食之无味,然若弃之,又恐为我所得。故其遣使,意在维稳,或欲以此地为楔,牵制于我。然其力有不逮,必致地方势力反弹。此正我可趁之机。”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出师表》有云:‘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今虽时移世易,然‘天下有变’之理不变。这牂牁之‘变’,便是我等‘命一上将’之始。能否将此‘变’化为我之利,便要看我等如何落子了。”
诸葛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父亲的话深深记在心里。
而不韦城外,那名为“青溪”的潺潺流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灌溉着希望的田野。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阵从牂牁郡方向吹来的、带着未知与变数的风,已经悄然拂过了南中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