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和赵高看着学子很有朝气, 怒发冲冠为红颜‘ ,’“那年少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的朝气,赵高很是喜爱,
“就是喜欢朝气蓬勃,男人至死是少年.......
扶苏立于御书房内,指尖摩挲着案上的郡县舆图,目光沉凝如渊:
“真正的‘文治’,从来不是咸阳学宫的琅琅书声,也不是朝堂官服的锦绣光鲜,而是让律法的公正能护得每一户黔首安稳,让新政的惠泽能淌进每一条里巷的沟渠。”
赵高侍立在侧,鬓边已染上风霜,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他微微躬身,语气笃定:“陛下所言极是。
基层是帝国的血脉,血脉通,方能国力盛。臣已拟好诏令,这便从启民智做起。”
数日之后,一道诏令传遍天下郡县:凡有官署、乡亭之处,皆需辟出房室,或就近兴建简易学舍,统称“蒙学堂”;各地需寻访通晓文墨者——
无论是卸任的低阶吏员、落魄的寒门文人,抑或是乡中德高望重的识字老者,
皆可受聘为师长,于农闲之时免费授课,教幼童与有志成人识秦篆、写姓名,更要逐字逐句讲解朝廷律令的核心要义与邻里相处的道德规范。
这道诏令看似只是基础启蒙,却如惊雷炸响在大秦的土地上。
往日里,知识是贵族与官吏的专属,黔首终其一生也难识一字,如今竟能免费入学,消息传开,乡野间先是惊疑,再是雀跃。
有老丈拄着拐杖跑到乡亭外探头探脑,看着学舍里孩子们握着木笔在沙盘上划写的模样,浑浊的眼睛里淌出泪来;
也有年轻役夫收工后匆匆赶来,踮着脚扒在窗沿上,生怕错过了师长讲解律令的字句。
而这一切的背后,赵高早已派人事先核查师资,剔除那些心术不正、想借机牟利之徒,确保每一处蒙学堂都能真正惠及百姓——
他要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是实实在在的民智开启。
与此同时,咸阳宫的议事殿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国库因连年的巨型工程与改革投入,早已捉襟见肘,账簿上的赤字像一道刺目的伤疤,摆在扶苏与赵高面前。
扶苏眉头紧锁,指尖重重按在“阿房宫”“兵马俑”的工程名录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艰涩:
“先帝遗愿固然要遵,但百姓的生计才是根本。若徭役无休,民力耗尽,再好的工程也只是空中楼阁。”
赵高站在一旁,手中捧着核算好的账目,沉声附和:
“陛下英明。暂停非紧急工程,将人力转去修缮都江堰、郑国渠,疏通各地漕运,再拨出粮种扶持贫农,既能减轻徭役,又能稳固农耕,国库虽短期吃紧,却能换得民心安定,这才是长久之计。”
此言一出,殿内立刻有几位老臣面露难色。一位须发皆白的御史大夫出列道:
“丞相此言差矣!阿房宫乃先帝下令修建,彰显我大秦天威,岂能说停就停?再说,停工之后,无数工匠役夫何去何从?”
赵高抬眼看向他,眼神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力量:“御史大夫此言谬矣。
天威不在宫阙之宏伟,而在百姓之拥戴。如今关中之地,因去年旱灾,已有农户颗粒无收,若再征调徭役,恐生民变。
至于工匠役夫,转去修缮水利、铺设道路,照样有粮有饷,岂不比困在阿房宫工地无所事事更强?”
一番话怼得御史大夫哑口无言,其他想非议的官员也纷纷噤声。
扶苏见状,当即拍板:“便依丞相所言,即日起,阿房宫、兵马俑工程暂停,所有人力物力尽数投入水利、农耕与交通之上!”
政令虽下,赵高却并未放松。他深知,基层官吏的贪腐与敷衍,是毁掉善政的最大蛀虫。
当晚,他便在书房内点燃一支密信香,不多时,一个身着黑衣、面容普通的青年悄然潜入,单膝跪地:“主子。”
赵高指尖敲击着案几,声音压得极低:
“各地蒙学堂的拨款、水利工程的粮饷,务必盯紧。我派出去的那些人,都安置妥当了吗?”
“回主子,”青年低头回话,“六国孤儿们已各就各位:
李四扮作行商,在三川郡核查学宫拨款;
王五混入河东郡的水利工地,盯着工程款发放;赵六则成了颍川郡郡守的门客,打探他对新政的真实态度……”
赵高微微颔首,从袖中取出一枚刻着“赵”字的竹牌:
“传我命令,凡发现官吏克扣粮饷、阳奉阴违者,不必上报,先取其信物为证,密报直接送我案头,不得有误。”
“属下遵命!”青年接过竹牌,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自此,宫中的的灯火几乎夜夜长明。
赵高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简牍之中,时而蹙眉审阅蒙学堂的设立进度报表,看到某县虚报人数,当即提笔批注,下令彻查;
时而伏案核算财政支出,对着账目上的一笔笔数字反复核对,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偏差也不肯放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时而翻阅各地送来的密报,看到某郡郡守克扣水利工程款,当即写下处置手谕,命人星夜送往当地廷尉府。
岁月不饶人,年过五旬的他,连日操劳之下,眼底的红血丝越来越重,原本挺拔的脊背也微微有些佝偻。
有时批阅得久了,他会猛地咳嗽几声,用手帕捂住嘴,展开时,能看到上面沾着淡淡的血迹,
他却只是随手将手帕收起,喝一口温热的参茶,便又继续埋首工作。
这一切,都被前来送宵夜的赵成看在眼里。
如今已是易安伯的他,看着兄长日渐憔悴的模样,心中焦急万分,却又不敢贸然打扰——
他深知赵高的性子,一旦投入工作,便容不得半点分心。
这一日,赵高将一摞厚厚的郡县财政报表推到赵成面前,揉了揉布满血色的眼睛,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成弟啊,这些报表,你拿去仔细核对。尤其是涉及水利工程款与学宫拨款的部分,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要厘清,不许有半点含糊。”
赵成探头一看,那简牍堆得几乎有他半人高,光是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他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苦着脸道:
“哥……这也太多了吧?您看府里还有不少属官,要不……分点给他们做?”
赵高眼皮一抬,慢悠悠地看向他,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磨砺,懂吗?易安伯?”
他特意加重了“易安伯”三个字,“陛下将如此重任交予你我兄弟,是信得过我们赵家。
为兄这是在给你机会,让你深入了解国事运作,熟悉财政、吏治的门道,将来才能独当一面,替陛下分忧,替赵家撑门面。
莫非,你觉得爵位到手,便可高枕无忧,不用再辛苦打拼了?”
这一顶“辜负圣恩”“不思进取”的大帽子扣下来,赵成立刻哑口无言。
他知道兄长说的是实话,自己虽封了伯,却在国事上毫无建树,若一直如此,迟早会被人轻视。
想到这里,他只能硬着头皮,伸手将那堆简牍揽到自己面前,苦着脸应承:
“哥,我干,我干还不行吗……您别生气。”
看着弟弟那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赵高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嘴上却依旧严肃:
“明日起,你去少府、治粟内史衙门对接,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我。
但记住,凡事要亲自核查,不可轻信他人之言。”
“知道了,哥。”赵成点点头,抱着那堆沉甸甸的简牍,一步一挪地走出了书房。
次日一早,赵高便入宫面见扶苏,将让赵成参与核心政务的打算一一禀明,理由说得冠冕堂皇:
“陛下,如今改革已步入正轨,诸多细节需专人督办。赵成忠诚可靠,臣有意让他多历练历练,熟悉财政与吏治,将来也好为国分忧,为陛下效力。”
扶苏正在翻阅各地送来的民情奏报,闻言抬起头,沉吟片刻道:
“赵成的为人,朕是知道的,忠诚有余,只是经验尚浅。丞相既然有意培养,便按你的安排去做吧。
只要不出大的差池,不必频繁调整。”
“谢陛下信任。”赵高躬身行礼,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压力,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赵成身上。
接下来的几日,赵成几乎脚不沾地,每日天不亮便要到丞相府整理报表,上午去治粟内史衙门核对账目,
下午又要赶往少府对接工程款项,傍晚回到府中,还要挑灯夜读,恶补财政知识。
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能在衙门里随便啃几口干粮。
赵高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毫无愧疚,反而颇感欣慰——老弟,能者多劳,多经些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终于,在将大部分日常事务交给赵成打理后,赵高得以从无尽的文牍中暂时解脱。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前往赵成的府邸。
彼时,赵成还在治粟内史衙门里对着一堆账目焦头烂额,府邸内一片安静,只有嬷嬷陪着赵念安在庭院里玩耍。
小家伙穿着一身小小的锦袍,手里拿着一根拨浪鼓,却没什么精神,只是有一下没一下地晃着。
赵高走进庭院时,嬷嬷率先看到了他,连忙躬身行礼:“老奴参见丞相。”
赵念安听到声音,好奇地转过头,看到一个穿着深色朝服、面容威严的男人站在门口,
一时有些生疏,下意识地躲到了嬷嬷身后,只探出个小脑袋,黑葡萄似的眼睛偷偷打量着他。
“就是喜欢朝气蓬勃,男人至死是少年.......
扶苏立于御书房内,指尖摩挲着案上的郡县舆图,目光沉凝如渊:
“真正的‘文治’,从来不是咸阳学宫的琅琅书声,也不是朝堂官服的锦绣光鲜,而是让律法的公正能护得每一户黔首安稳,让新政的惠泽能淌进每一条里巷的沟渠。”
赵高侍立在侧,鬓边已染上风霜,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他微微躬身,语气笃定:“陛下所言极是。
基层是帝国的血脉,血脉通,方能国力盛。臣已拟好诏令,这便从启民智做起。”
数日之后,一道诏令传遍天下郡县:凡有官署、乡亭之处,皆需辟出房室,或就近兴建简易学舍,统称“蒙学堂”;各地需寻访通晓文墨者——
无论是卸任的低阶吏员、落魄的寒门文人,抑或是乡中德高望重的识字老者,
皆可受聘为师长,于农闲之时免费授课,教幼童与有志成人识秦篆、写姓名,更要逐字逐句讲解朝廷律令的核心要义与邻里相处的道德规范。
这道诏令看似只是基础启蒙,却如惊雷炸响在大秦的土地上。
往日里,知识是贵族与官吏的专属,黔首终其一生也难识一字,如今竟能免费入学,消息传开,乡野间先是惊疑,再是雀跃。
有老丈拄着拐杖跑到乡亭外探头探脑,看着学舍里孩子们握着木笔在沙盘上划写的模样,浑浊的眼睛里淌出泪来;
也有年轻役夫收工后匆匆赶来,踮着脚扒在窗沿上,生怕错过了师长讲解律令的字句。
而这一切的背后,赵高早已派人事先核查师资,剔除那些心术不正、想借机牟利之徒,确保每一处蒙学堂都能真正惠及百姓——
他要的不是表面的热闹,是实实在在的民智开启。
与此同时,咸阳宫的议事殿内,气氛却有些凝重。
国库因连年的巨型工程与改革投入,早已捉襟见肘,账簿上的赤字像一道刺目的伤疤,摆在扶苏与赵高面前。
扶苏眉头紧锁,指尖重重按在“阿房宫”“兵马俑”的工程名录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艰涩:
“先帝遗愿固然要遵,但百姓的生计才是根本。若徭役无休,民力耗尽,再好的工程也只是空中楼阁。”
赵高站在一旁,手中捧着核算好的账目,沉声附和:
“陛下英明。暂停非紧急工程,将人力转去修缮都江堰、郑国渠,疏通各地漕运,再拨出粮种扶持贫农,既能减轻徭役,又能稳固农耕,国库虽短期吃紧,却能换得民心安定,这才是长久之计。”
此言一出,殿内立刻有几位老臣面露难色。一位须发皆白的御史大夫出列道:
“丞相此言差矣!阿房宫乃先帝下令修建,彰显我大秦天威,岂能说停就停?再说,停工之后,无数工匠役夫何去何从?”
赵高抬眼看向他,眼神平静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力量:“御史大夫此言谬矣。
天威不在宫阙之宏伟,而在百姓之拥戴。如今关中之地,因去年旱灾,已有农户颗粒无收,若再征调徭役,恐生民变。
至于工匠役夫,转去修缮水利、铺设道路,照样有粮有饷,岂不比困在阿房宫工地无所事事更强?”
一番话怼得御史大夫哑口无言,其他想非议的官员也纷纷噤声。
扶苏见状,当即拍板:“便依丞相所言,即日起,阿房宫、兵马俑工程暂停,所有人力物力尽数投入水利、农耕与交通之上!”
政令虽下,赵高却并未放松。他深知,基层官吏的贪腐与敷衍,是毁掉善政的最大蛀虫。
当晚,他便在书房内点燃一支密信香,不多时,一个身着黑衣、面容普通的青年悄然潜入,单膝跪地:“主子。”
赵高指尖敲击着案几,声音压得极低:
“各地蒙学堂的拨款、水利工程的粮饷,务必盯紧。我派出去的那些人,都安置妥当了吗?”
“回主子,”青年低头回话,“六国孤儿们已各就各位:
李四扮作行商,在三川郡核查学宫拨款;
王五混入河东郡的水利工地,盯着工程款发放;赵六则成了颍川郡郡守的门客,打探他对新政的真实态度……”
赵高微微颔首,从袖中取出一枚刻着“赵”字的竹牌:
“传我命令,凡发现官吏克扣粮饷、阳奉阴违者,不必上报,先取其信物为证,密报直接送我案头,不得有误。”
“属下遵命!”青年接过竹牌,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自此,宫中的的灯火几乎夜夜长明。
赵高埋首于堆积如山的简牍之中,时而蹙眉审阅蒙学堂的设立进度报表,看到某县虚报人数,当即提笔批注,下令彻查;
时而伏案核算财政支出,对着账目上的一笔笔数字反复核对,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偏差也不肯放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时而翻阅各地送来的密报,看到某郡郡守克扣水利工程款,当即写下处置手谕,命人星夜送往当地廷尉府。
岁月不饶人,年过五旬的他,连日操劳之下,眼底的红血丝越来越重,原本挺拔的脊背也微微有些佝偻。
有时批阅得久了,他会猛地咳嗽几声,用手帕捂住嘴,展开时,能看到上面沾着淡淡的血迹,
他却只是随手将手帕收起,喝一口温热的参茶,便又继续埋首工作。
这一切,都被前来送宵夜的赵成看在眼里。
如今已是易安伯的他,看着兄长日渐憔悴的模样,心中焦急万分,却又不敢贸然打扰——
他深知赵高的性子,一旦投入工作,便容不得半点分心。
这一日,赵高将一摞厚厚的郡县财政报表推到赵成面前,揉了揉布满血色的眼睛,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成弟啊,这些报表,你拿去仔细核对。尤其是涉及水利工程款与学宫拨款的部分,每一笔钱的来龙去脉,都要厘清,不许有半点含糊。”
赵成探头一看,那简牍堆得几乎有他半人高,光是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他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苦着脸道:
“哥……这也太多了吧?您看府里还有不少属官,要不……分点给他们做?”
赵高眼皮一抬,慢悠悠地看向他,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磨砺,懂吗?易安伯?”
他特意加重了“易安伯”三个字,“陛下将如此重任交予你我兄弟,是信得过我们赵家。
为兄这是在给你机会,让你深入了解国事运作,熟悉财政、吏治的门道,将来才能独当一面,替陛下分忧,替赵家撑门面。
莫非,你觉得爵位到手,便可高枕无忧,不用再辛苦打拼了?”
这一顶“辜负圣恩”“不思进取”的大帽子扣下来,赵成立刻哑口无言。
他知道兄长说的是实话,自己虽封了伯,却在国事上毫无建树,若一直如此,迟早会被人轻视。
想到这里,他只能硬着头皮,伸手将那堆简牍揽到自己面前,苦着脸应承:
“哥,我干,我干还不行吗……您别生气。”
看着弟弟那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赵高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嘴上却依旧严肃:
“明日起,你去少府、治粟内史衙门对接,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我。
但记住,凡事要亲自核查,不可轻信他人之言。”
“知道了,哥。”赵成点点头,抱着那堆沉甸甸的简牍,一步一挪地走出了书房。
次日一早,赵高便入宫面见扶苏,将让赵成参与核心政务的打算一一禀明,理由说得冠冕堂皇:
“陛下,如今改革已步入正轨,诸多细节需专人督办。赵成忠诚可靠,臣有意让他多历练历练,熟悉财政与吏治,将来也好为国分忧,为陛下效力。”
扶苏正在翻阅各地送来的民情奏报,闻言抬起头,沉吟片刻道:
“赵成的为人,朕是知道的,忠诚有余,只是经验尚浅。丞相既然有意培养,便按你的安排去做吧。
只要不出大的差池,不必频繁调整。”
“谢陛下信任。”赵高躬身行礼,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压力,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赵成身上。
接下来的几日,赵成几乎脚不沾地,每日天不亮便要到丞相府整理报表,上午去治粟内史衙门核对账目,
下午又要赶往少府对接工程款项,傍晚回到府中,还要挑灯夜读,恶补财政知识。
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只能在衙门里随便啃几口干粮。
赵高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毫无愧疚,反而颇感欣慰——老弟,能者多劳,多经些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终于,在将大部分日常事务交给赵成打理后,赵高得以从无尽的文牍中暂时解脱。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亲自前往赵成的府邸。
彼时,赵成还在治粟内史衙门里对着一堆账目焦头烂额,府邸内一片安静,只有嬷嬷陪着赵念安在庭院里玩耍。
小家伙穿着一身小小的锦袍,手里拿着一根拨浪鼓,却没什么精神,只是有一下没一下地晃着。
赵高走进庭院时,嬷嬷率先看到了他,连忙躬身行礼:“老奴参见丞相。”
赵念安听到声音,好奇地转过头,看到一个穿着深色朝服、面容威严的男人站在门口,
一时有些生疏,下意识地躲到了嬷嬷身后,只探出个小脑袋,黑葡萄似的眼睛偷偷打量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