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主导的“规则标准化”工作,在经历初期的混乱和磨合后,逐渐步入正轨。那个由各方“技术骨干”组成的工作组,起初还带着各自的小算盘和部门立场,但在姜明强大的数据逻辑和近乎苛刻的细节要求下,很快就被磨去了棱角,不得不跟上他的节奏。
一套前所未有的、精细到令人发指的规则体系雏形,开始悄然覆盖平台的每一个角落。
规则影响评估模型、规则语言规范、执行反馈标准流程……这些原本用来束缚姜明的概念,反而成了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将规则制定的权力更加牢固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且将其过程变得高度透明、可追溯、可量化。
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平台上的争议和扯皮大幅减少。因为规则清晰,解释权被严格限定,任何试图钻空子或者胡搅蛮缠的行为,在标准化的流程和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项目审核效率提升,资源分配更加精准,就连跨部门协作,也因为有了清晰的权责界定和流程指引,顺畅了许多。
一种奇特的“规则信任”开始在用户间建立。大家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揣摩上意或者担心不公,只需要按照规则行事,就能得到相对确定的结果。这种确定性,极大地释放了创造和协作的活力。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仙界官僚体系内部。
以前,很多仙官办事,讲究的是“悟性”、是“心照不宣”、是“灵活处理”。现在,姜明的规则体系要求一切“按流程来”、“看数据说话”、“遵循标准”。这让许多习惯了模糊地带的仙官感到极度不适。
一次部门间的协调会上,两位仙官因为一个跨界项目的资源分配问题争执不下,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有理。
“按以往的惯例,这部分资源理应归我们部门调配!”甲仙官振振有词。
“惯例?哪条惯例?有明文规定吗?我们部门前期投入更大,按‘贡献度权重’模型计算,我们份额应该更高!”乙仙官据理力争。
双方吵得面红耳赤,眼看就要演变成人身攻击。
主持会议的姜明,只是调出了平台后台的相关数据模型,输入项目参数,屏幕上立刻生成了清晰的权利义务划分和资源分配方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根据《跨界项目资源分配标准细则》第3.2条,及‘多维贡献度评估模型V2.1’计算结果,”姜明语气毫无波澜地念出屏幕上的结论,“甲部门享有基础保障份额30%,乙部门因前期技术攻坚贡献,获得额外激励份额15%,剩余55%纳入项目公共池,按阶段成果动态分配。有异议吗?”
甲乙两位仙官看着那无可辩驳的数据和明确的规则引用,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悻悻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层面不断上演。渐渐地,仙官们发现,在姜明的规则体系下,争吵和扯皮的性价比变得极低。与其费尽口舌争论,不如老老实实研究规则、提升自身项目的“数据表现”来得实在。
一种“遇事不决,先查规则”的风气,开始潜移默化地形成。规则,正在从一种外在的束缚,逐渐内化为许多仙家行事的本能。
**当然,抵触和反弹从未消失。**
一些老派仙官私下里抱怨:“如此下去,仙界岂不成了冰冷的数据牢笼?毫无仙家气象!”
“一切按规则办事,还要我们这些仙官作甚?找个算盘精不就得了?”
甚至有人跑到几位古老尊神那里哭诉,说姜明这是在“阉割仙界的灵性”,是“魔道行径”。
然而,这些抱怨在平台日益提升的效率和不断涌入的、精纯的跨界愿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连最初那些试图争夺管理权的古老势力,在看到平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愿力反馈滋养仙界本源,一些沉寂的天道法则似乎都有松动的迹象)后,也暂时选择了沉默和观望。
**焚夜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感慨。**
他最初引入姜明,只是为了打破僵局,给死水一潭的仙界注入活力。没想到,姜明带来的不仅仅是活力,更是一场从底层逻辑开始的、静悄悄的革命。他正在用规则,重新塑造仙界的行事逻辑和权力结构。
“感觉如何?”焚夜问姜明,“看到自己制定的规则,正在成为这片天地新的‘本能’。”
姜明正在审核一份关于“跨界虚拟资产确权”的新规草案,头也没抬:“没什么感觉。规则只是工具,好用就行。现在他们觉得是本能,只是因为这套工具目前效率最高。一旦出现更高效的工具,或者环境发生巨变,这套规则同样需要被迭代甚至抛弃。”
他的冷静,近乎冷酷。
焚夜挑眉:“你就不担心,有一天这套规则会反噬到你?或者,造就出一个你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怪物?”
姜明终于抬起头,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平静而深邃:“规则本身没有意志。它造成的任何结果,都是制定者和执行者共同选择的结果。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成了怪物,那只能说明,当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本身就是怪物,或者……塑造了怪物的土壤。”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任期内,确保这套规则尽可能公正、高效,并且留下足够多的‘接口’和‘补丁机制’,让后来者有能力去修正它,而不是被它束缚。”
焚夜看着他,良久,笑了笑:“有时候我真怀疑,你飞升前是不是某个宇宙的‘规则化身’。”
姜明重新低下头,继续审阅草案,语气依旧平淡:
“我只是个怕麻烦的普通人。制定规则,是为了减少麻烦,仅此而已。”
但仙界所有人都知道,这位“怕麻烦的普通人”,已经用他制定的规则,给整个仙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麻烦”。而这“麻烦”,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
一套前所未有的、精细到令人发指的规则体系雏形,开始悄然覆盖平台的每一个角落。
规则影响评估模型、规则语言规范、执行反馈标准流程……这些原本用来束缚姜明的概念,反而成了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将规则制定的权力更加牢固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且将其过程变得高度透明、可追溯、可量化。
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平台上的争议和扯皮大幅减少。因为规则清晰,解释权被严格限定,任何试图钻空子或者胡搅蛮缠的行为,在标准化的流程和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项目审核效率提升,资源分配更加精准,就连跨部门协作,也因为有了清晰的权责界定和流程指引,顺畅了许多。
一种奇特的“规则信任”开始在用户间建立。大家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揣摩上意或者担心不公,只需要按照规则行事,就能得到相对确定的结果。这种确定性,极大地释放了创造和协作的活力。
更微妙的变化发生在仙界官僚体系内部。
以前,很多仙官办事,讲究的是“悟性”、是“心照不宣”、是“灵活处理”。现在,姜明的规则体系要求一切“按流程来”、“看数据说话”、“遵循标准”。这让许多习惯了模糊地带的仙官感到极度不适。
一次部门间的协调会上,两位仙官因为一个跨界项目的资源分配问题争执不下,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有理。
“按以往的惯例,这部分资源理应归我们部门调配!”甲仙官振振有词。
“惯例?哪条惯例?有明文规定吗?我们部门前期投入更大,按‘贡献度权重’模型计算,我们份额应该更高!”乙仙官据理力争。
双方吵得面红耳赤,眼看就要演变成人身攻击。
主持会议的姜明,只是调出了平台后台的相关数据模型,输入项目参数,屏幕上立刻生成了清晰的权利义务划分和资源分配方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根据《跨界项目资源分配标准细则》第3.2条,及‘多维贡献度评估模型V2.1’计算结果,”姜明语气毫无波澜地念出屏幕上的结论,“甲部门享有基础保障份额30%,乙部门因前期技术攻坚贡献,获得额外激励份额15%,剩余55%纳入项目公共池,按阶段成果动态分配。有异议吗?”
甲乙两位仙官看着那无可辩驳的数据和明确的规则引用,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悻悻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层面不断上演。渐渐地,仙官们发现,在姜明的规则体系下,争吵和扯皮的性价比变得极低。与其费尽口舌争论,不如老老实实研究规则、提升自身项目的“数据表现”来得实在。
一种“遇事不决,先查规则”的风气,开始潜移默化地形成。规则,正在从一种外在的束缚,逐渐内化为许多仙家行事的本能。
**当然,抵触和反弹从未消失。**
一些老派仙官私下里抱怨:“如此下去,仙界岂不成了冰冷的数据牢笼?毫无仙家气象!”
“一切按规则办事,还要我们这些仙官作甚?找个算盘精不就得了?”
甚至有人跑到几位古老尊神那里哭诉,说姜明这是在“阉割仙界的灵性”,是“魔道行径”。
然而,这些抱怨在平台日益提升的效率和不断涌入的、精纯的跨界愿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连最初那些试图争夺管理权的古老势力,在看到平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愿力反馈滋养仙界本源,一些沉寂的天道法则似乎都有松动的迹象)后,也暂时选择了沉默和观望。
**焚夜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感慨。**
他最初引入姜明,只是为了打破僵局,给死水一潭的仙界注入活力。没想到,姜明带来的不仅仅是活力,更是一场从底层逻辑开始的、静悄悄的革命。他正在用规则,重新塑造仙界的行事逻辑和权力结构。
“感觉如何?”焚夜问姜明,“看到自己制定的规则,正在成为这片天地新的‘本能’。”
姜明正在审核一份关于“跨界虚拟资产确权”的新规草案,头也没抬:“没什么感觉。规则只是工具,好用就行。现在他们觉得是本能,只是因为这套工具目前效率最高。一旦出现更高效的工具,或者环境发生巨变,这套规则同样需要被迭代甚至抛弃。”
他的冷静,近乎冷酷。
焚夜挑眉:“你就不担心,有一天这套规则会反噬到你?或者,造就出一个你自己也无法控制的怪物?”
姜明终于抬起头,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平静而深邃:“规则本身没有意志。它造成的任何结果,都是制定者和执行者共同选择的结果。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成了怪物,那只能说明,当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本身就是怪物,或者……塑造了怪物的土壤。”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能做的,就是在我的任期内,确保这套规则尽可能公正、高效,并且留下足够多的‘接口’和‘补丁机制’,让后来者有能力去修正它,而不是被它束缚。”
焚夜看着他,良久,笑了笑:“有时候我真怀疑,你飞升前是不是某个宇宙的‘规则化身’。”
姜明重新低下头,继续审阅草案,语气依旧平淡:
“我只是个怕麻烦的普通人。制定规则,是为了减少麻烦,仅此而已。”
但仙界所有人都知道,这位“怕麻烦的普通人”,已经用他制定的规则,给整个仙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麻烦”。而这“麻烦”,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