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惦 念-《海棠微雨:庶女的良姻序章》

  梁蘅又一次相约梁纾落空后,终于醒过味儿来:梁纾在避着她。

  上一次银柳上门去推说不在家,陪婆母去了庄子上;这一次门房又说的是少夫人去了庙里祈福。梁纾既知晓她回来了,却避而不见,那肯定就是因为翠柳的原因了。终究二妹妹还是误会了她!

  她应该怎么跟梁纾解释呢?告诉她翠柳的事与自己无关,可她会相信吗?

  梁蘅走到廊下坐了,院子里那株紫藤原先已经爬藤爬了好高,缠绕在古朴的花架上,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前两天花匠来截了藤蔓,扦插到了墙角其他地方,等到生根后就能长出新的枝蔓。

  她们姐妹恰似这紫藤蔓上紧挨着的嫩叶,在同一片天地里,共享阳光雨露,曾经紧紧相连,然而,时光流转,嫩叶终将长大,会被扦插去到不同的地方,各自嫁人,各奔东西。

  既然梁纾不愿见她,便暂且不见吧!等将来有机会,她再向她解释清楚。

  梁蘅唤了奶娘和银柳到屋里,让她们把现在房中的首饰、银钱都清点一番。银柳不解:“少夫人 ,咱们现在手头没什么东西啊,这穿的、戴的都是回来后新置办的。”

  梁蘅看了看桌上不多的几套首饰,确实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好东西,摇了摇头。

  奶娘多少还是猜着些梁蘅的心思:“少夫人是想给二小姐置办些嫁妆吗?”

  知梁蘅者奶娘矣!她的确是想要给梁纾送些添妆过去。

  听翠柳说梁纾跟着程原返乡,只有小溪和小莲两个丫鬟跟着,别的什么都没带。以她对父亲的了解,程原辞官恐怕就没资格做他的女婿了。梁纾既然如此仓促、简陋就出嫁,定是违背了家里的意思。

  她心疼梁纾,可如今又见不上面,便想着送些东西过去,权当是她做姐姐的一番心意。

  梁蘅手里没好东西,催着奶娘赶紧陪她去银楼里走一趟。

  梁纾在房里坐着听小溪回话,刚刚她才翻完了账册,现在程府的中馈事务婆母都交到了她的手上。

  比起梁府,程家的开销就简单得多了。一家子主子加上仆人总共都不到二十个人,乡下的庄子上田地也不多,管理起来实在是轻松。谁能想到从前母亲精心教养她的那些礼仪教养、持家本事、应酬交际、才德修养,竟大多没有用武之地!

  她从京城走的时候在母亲跟前磕了头,母亲没有父亲的气急败坏,反而出奇得平静。她只问她:可想清楚了?此去没有回头路可走!

  她斩钉截铁地回答:绝不后悔!

  其实她也很舍不得离开母亲,甚至想要母亲跟她一起走,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哥哥已经进了国子学读书,母亲不会放心他一个人的。

  自从全家进京以后,母亲就受了冷待。父亲的官位是梁钰给他求来的,林姨娘在府里的地位水涨船高。谁能想到梁钰进了永王府,竟一朝得势封了婕妤,连带着曾经伏低做小的林姨娘也挺直了腰杆。

  从前在主母面前说话都不敢大声的妾室,如今却敢穿了一身的绫罗绸缎招摇过市,处处都带着几分刻意的张扬。

  打从梁纾记事起,父亲和母亲的相处便像一幅工笔板正的画,守着规矩,半点不差,却没有温度。

  父亲每日到衙门公务,母亲打理府中事务,父亲待母亲始终保持着一份客气的尊重,而母亲言行有度,给足父亲一家之主的体面。可在这份“相敬如宾”里,偏偏没有半分寻常夫妻的暖意。

  她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并肩坐在花下闲谈,也未曾见过两人之间的温言软语。多数时候,两人同处一室,都是在安排家事或是子女教养。真要算起来,整个梁家算得上夫妻融洽的似乎只有二叔和二婶。后来,这种夫唱妇随、心意相通的感觉她只在大姐姐和大姐夫身上见过。

  现在的生活比她预想中要满意,没有大家族的勾心斗角,没有妯娌间的明争暗斗,也没有婆媳间的微妙博弈。程家人口简单,没有众多的旁支亲戚,规矩也并不复杂繁琐。在这个家里,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安心。

  虽然夫君对她没有那么热情,总有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疏离感,就像一层透明的纱,隔在两人之间,可她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她总 以为,日子还长,慢慢相处,两人的感情会越来越深厚,或许这一生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着也很好。

  那日烧了那幅画像之后,她的确感受到了程原的变化。清晨醒来,他不再像以往那般默默起床,而是会轻轻揽过她,在额头落下一吻,轻声唤她起床,那温热的气息,带着独属于他的温柔。用膳时,他还会细心地为她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