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仲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带着几分荒谬感:“我们向他提出了合作意向,言明朝廷愿助他一臂之力,共同铲除东方不败,夺回教主之位。然而……那任我行狂妄至极!他甚至不愿听我们说完条件,便直接回绝,并口出狂言,声称——‘我的敌人,我自己就能杀!何须借助他人之力?更遑论朝廷鹰犬!’”
岳不群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也忍不住露出一丝了然的神色。
是了,那才是他记忆中熟悉的任我行。霸道、自负、目空一切,将骄傲刻进了骨子里。让他与曾经囚禁他的朝廷合作,去对付他视为囊中之物的叛徒?这简直比杀了他还难。他宁愿独自挑战东方不败,战死方休,也绝不会接受这种在他看来是“施舍”或“利用”的联手。
“任我行……确实是这样的脾性。”岳不群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这条看似最便捷的路,从一开始就被任我行自己堵死了。
如此一来,所有的压力与期望,似乎都落在了他岳不群的肩上。要他去组织一场,针对一位九品巅峰魔教教主的多位九品高手联合围杀……这任务的难度,光是想想,就让人感到绝望。
岳不群沉默着,大脑却在飞速运转,权衡着陶仲文提出的这个惊天计划的利弊。
诚然,正如陶仲文所剖析的,此事风险巨大,直面九品巅峰的东方不败,稍有不慎便是华山派与他本人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在巨大的风险之下,岳不群那深藏于心的野心与复兴华山的执念,却让他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机会!
一个可以让华山派真正实现中兴,甚至超越历代先辈辉煌的天赐良机!
他心中不由得回想起华山派近年来的处境。自己殚精竭虑,苦心经营数年,好不容易让华山声望渐起,势力有所恢复,却转眼就因为牵扯进裕王之事,不得不被迫封山,前功几乎尽弃。
除了裕王事件这个外因,岳不群深知,制约华山发展的根本内因,在于华山自身的人才底蕴太过薄弱。顶尖高手仅有他一人,中层骨干在经历了早年的剑气之争后也是青黄不接。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弟子门人,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再宏大的蓝图也难以实现。
即便没有裕王事件的牵连,岳不群也清醒地认识到,华山派的发展已经触碰到了瓶颈。他暗中布局,目前所能实际掌控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无非是陕西本土、以及通过英白罗渗透的四川、福建部分江湖势力。在湖南地界,也刚刚与丐帮达成了一些互利合作。
“这……几乎已经是目前华山派凭借自身力量,所能拓展的极限势力范围了。”岳不群在心中暗叹。
往北,是贫瘠苦寒之地,江湖势力零散,价值不大。往南,富庶的江南和两广之地,中间却隔着势力根深蒂固的武当派和关系微妙的丐帮,难以逾越。往东,中原腹地乃至沿海,更是少林寺这等千年古刹的传统影响范围,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华山派,已经被无形地困在了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没有了继续扩张的余地。除非……能打破现有的江湖格局!
而眼下,陶仲文提出的这个“号召天下正道,围剿魔教,诛杀东方不败”的计划,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打破格局的千载良机!
“若是由我岳不群来主导这场举世瞩目的围剿之战……”岳不群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那么,无论最终成败如何,我本人以及华山派的声望,都必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届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华山派将真正成为武林中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领袖力量!”
他开始在心中默默盘算己方可能集结的力量:
“如此算来,若能促成此事,胜算至少也有五成!”岳不群眼中精光一闪,“若是朝廷能再暗中派遣一两位不为人知的九品高手助阵,而我……若能在这段时间内,将紫霞神功再推进一步,哪怕只是稳固当前境界,熟练运用,胜算还能再增加一两成!”
想到此处,岳不群只觉得一股久违的豪情与火热自心底涌起!风险固然存在,但这收益,实在太诱人了!这不仅仅是为朝廷办事,更是为他岳不群自己,为华山派的未来,劈开的一条通天之路!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目光重新变得平静而深邃,看向一直在静静等待他答复的陶仲文。
“陶天师,”岳不群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坚定,“由岳某出面,主导联络各方,共剿魔教,夺回《葵花宝典》……此事,并非不可为。”
陶仲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但并未插言,他知道岳不群必有下文。
果然,岳不群话锋一转,正色道:“不过,岳某有几个条件。还望天师,以及陆大人,能够应允。”
陶仲文似乎早有预料,神色不变,平和地点了点头:“道友但说无妨。只要不悖逆朝廷法度,不有损陛下威严,条件只要不是太过离谱,贫道皆可代陆大人先行应下,具体细节,亦可再行商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岳不群见陶仲文并未直接拒绝,心中一定,知道此事有商量的余地。他神色不变,缓缓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条件:
“陶天师,这第一个条件,是关于人手。此次围剿东方不败,事关重大,凶险异常。为确保万无一失,并能成功夺回宝典,朝廷方面,至少需要派出三名九品高手参与,并听从统一调遣,作为核心战力。”
陶仲文一听,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下意识地就想以朝廷九品高手皆有要职、无法抽调为由进行推脱。他张了张嘴,正要开口:
“道友,此事恐怕……”
然而,岳不群似乎早已料到他的反应,不等他把拒绝的话说出口,便抢先一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继续说道:
“天师暂且不必急着拒绝。请细想,此事虽由岳某在台前奔走联络,但归根结底,乃是由朝廷主导,为的是夺回关乎皇室传承与陛下法统的《紫极真龙诀》阴诀。此宝典之重要性,无需岳某赘言。”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陶仲文,抛出了一个让对方无法忽视的、最坏的可能性:
“倘若届时因为我们准备不充分,人手不足,导致虽然重创甚至围住了东方不败,却给了他狗急跳墙、玉石俱焚,将那《紫极真龙诀》阴诀当场焚毁或彻底破坏的机会……天师,这样的局面,是您和陆大人,乃至陛下,愿意看到并能承受的吗?”
“这……” 陶仲文被岳不群这番话问得顿时语塞,脸上露出了迟疑之色。
岳不群提出的这个可能性,像一根冰冷的针,精准地刺中了他内心最深的担忧。是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东方不败性情乖张偏激,若真到了绝境,谁能保证他不会做出毁掉秘籍的疯狂之举?那《紫极真龙诀》阴诀乃是孤本,一旦被毁,裕王的生机、陛下巩固法统的希望,都将随之化为泡影!这个责任,确实谁也承担不起!
权衡利弊之下,陶仲文的脸色变幻数次,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认可了岳不群的说法。
“岳掌门思虑周全,此言……确是在理。”陶仲文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若是因人手不足而导致宝典被毁,确是百死莫赎之大罪!好,此事贫道记下了。待会儿我便去与陆大人沟通,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凑出三位九品同道,届时助岳掌门一臂之力!”
见第一个条件初步谈妥,岳不群心中稍安,继续说道:“岳某的第二个条件,是希望能够阅览皇家大内所珍藏的《道藏》。”
“阅览《道藏》?”陶仲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诧异。这个要求与他预想的金银财宝、权势地位截然不同,显得颇为奇怪。
岳不群神色平静地解释道:“天师明鉴。岳某如今的武学境界,不过九品下。若要参与围剿东方不败这等九品巅峰的绝世魔头,我自身的实力若太过低微,非但于大局无益,恐怕自身也难以保全。然而武学之道,越到高深境界,越是艰难,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寻常苦修已难有寸进。”
他目光中流露出对大道追求的诚挚:“我华山武功,根基源于道家。天下道法源流,最全、最精者,莫过于皇家秘藏之《道藏》。岳某希望能借此机缘,遍览道藏,希冀能从先贤典籍之中,获得新的感悟与启迪,或能触类旁通,助我突破瓶颈,提升实力。如此,方能在围剿之战中,贡献更多力量,也多了几分自保的把握。”
陶仲文听完这番解释,眼中的诧异渐渐化为理解与赞同。他本身便是修道之人,深知阅读先贤经典对悟道的重要性。岳不群这个要求,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提升实力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合情合理。
“原来如此。岳掌门潜心向道,志存高远,贫道佩服。”陶仲文点了点头,“阅览《道藏》之事,虽有些规矩,但并非不可通融。此事,贫道亦可代为安排。”
连续两个条件都得到相对积极的回应,岳不群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条件。
“至于这第三个条件,”岳不群看着陶仲文,缓缓说道,“是希望事成之后,若岳某侥幸未死,完成了任务……恳请朝廷,能予以一个‘敕封’。”
“敕封?”陶仲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与冷淡。
他下意识地以为,岳不群这是想借此机会,向朝廷讨要一个官身爵位,从此踏入仕途,光耀门楣。在他看来,这等追逐世俗权位的行为,与方才谈论道藏时的那份超然心态相比,顿时显得俗不可耐,也让他对岳不群的评价降低了几分。
他的语气不自觉地冷淡了些许,甚至连称呼都从之前带着同道认可的“道友”,悄然变回了略显疏离的“岳掌门”:
“哦?想不到岳掌门……居然还对这官场仕途,感兴趣么?” 这话语中,已然带上了一丝淡淡的嘲讽意味。
岳不群何等敏锐,立刻便感受到了陶仲文语气和态度的微妙变化。然而,他脸上并未露出丝毫愠怒或尴尬,反而神情泰然自若,仿佛早已料到对方会误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迎着陶仲文那带着审视与些许失望的目光,从容不迫地澄清道:
“陶天师误会了。”
“岳某所求之‘敕封’,并非是为我自身讨要什么官职爵禄。”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岳某是想,若此事能成,恳请朝廷,能以陛下之名,敕封我华山派开山祖师——郝大通真人!”
他顿了顿,举了一个眼前的例子:“便如同……朝廷敕封武当张真人(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一般,予以道家尊号,承认其道家正统地位,载入史册,永享祭祀。”
岳不群这番话说完,陶仲文脸上的轻蔑与冷淡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抹难以掩饰的惊讶,随即眼中精光一闪!
他立刻就明白了岳不群的真正意图!
这哪里是追求个人荣华富贵?这分明是要为整个华山派挣下一份千古不易的、金光闪闪的护身符和脸面!
一旦朝廷正式敕封郝大通,那就意味着官方承认了华山派道统源流的正统性与神圣性!这对于一个门派而言,是无上的荣耀,其意义远比赏赐金银土地、甚至给予某个弟子官职要深远得多!这能极大地提升华山派在武林中的地位和声望,使其真正跻身于与少林、武当比肩的、受朝廷认可的“名门正派”之列!
这份心思,这份为门派长远计的眼光和魄力,让陶仲文不由得对岳不群再次刮目相看。他之前的些许轻视,此刻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慨与赞赏。
“道友……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说到这里,陶仲文又把称呼改成了‘道友’。陶仲文缓缓说道,语气中已恢复了平和,甚至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这是想为华山派,奠定万世不拔之基业啊。”
岳不群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也忍不住露出一丝了然的神色。
是了,那才是他记忆中熟悉的任我行。霸道、自负、目空一切,将骄傲刻进了骨子里。让他与曾经囚禁他的朝廷合作,去对付他视为囊中之物的叛徒?这简直比杀了他还难。他宁愿独自挑战东方不败,战死方休,也绝不会接受这种在他看来是“施舍”或“利用”的联手。
“任我行……确实是这样的脾性。”岳不群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这条看似最便捷的路,从一开始就被任我行自己堵死了。
如此一来,所有的压力与期望,似乎都落在了他岳不群的肩上。要他去组织一场,针对一位九品巅峰魔教教主的多位九品高手联合围杀……这任务的难度,光是想想,就让人感到绝望。
岳不群沉默着,大脑却在飞速运转,权衡着陶仲文提出的这个惊天计划的利弊。
诚然,正如陶仲文所剖析的,此事风险巨大,直面九品巅峰的东方不败,稍有不慎便是华山派与他本人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在巨大的风险之下,岳不群那深藏于心的野心与复兴华山的执念,却让他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机会!
一个可以让华山派真正实现中兴,甚至超越历代先辈辉煌的天赐良机!
他心中不由得回想起华山派近年来的处境。自己殚精竭虑,苦心经营数年,好不容易让华山声望渐起,势力有所恢复,却转眼就因为牵扯进裕王之事,不得不被迫封山,前功几乎尽弃。
除了裕王事件这个外因,岳不群深知,制约华山发展的根本内因,在于华山自身的人才底蕴太过薄弱。顶尖高手仅有他一人,中层骨干在经历了早年的剑气之争后也是青黄不接。缺乏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弟子门人,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再宏大的蓝图也难以实现。
即便没有裕王事件的牵连,岳不群也清醒地认识到,华山派的发展已经触碰到了瓶颈。他暗中布局,目前所能实际掌控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无非是陕西本土、以及通过英白罗渗透的四川、福建部分江湖势力。在湖南地界,也刚刚与丐帮达成了一些互利合作。
“这……几乎已经是目前华山派凭借自身力量,所能拓展的极限势力范围了。”岳不群在心中暗叹。
往北,是贫瘠苦寒之地,江湖势力零散,价值不大。往南,富庶的江南和两广之地,中间却隔着势力根深蒂固的武当派和关系微妙的丐帮,难以逾越。往东,中原腹地乃至沿海,更是少林寺这等千年古刹的传统影响范围,针插不进,水泼不入。
华山派,已经被无形地困在了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没有了继续扩张的余地。除非……能打破现有的江湖格局!
而眼下,陶仲文提出的这个“号召天下正道,围剿魔教,诛杀东方不败”的计划,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打破格局的千载良机!
“若是由我岳不群来主导这场举世瞩目的围剿之战……”岳不群的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那么,无论最终成败如何,我本人以及华山派的声望,都必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届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华山派将真正成为武林中举足轻重、一言九鼎的领袖力量!”
他开始在心中默默盘算己方可能集结的力量:
“如此算来,若能促成此事,胜算至少也有五成!”岳不群眼中精光一闪,“若是朝廷能再暗中派遣一两位不为人知的九品高手助阵,而我……若能在这段时间内,将紫霞神功再推进一步,哪怕只是稳固当前境界,熟练运用,胜算还能再增加一两成!”
想到此处,岳不群只觉得一股久违的豪情与火热自心底涌起!风险固然存在,但这收益,实在太诱人了!这不仅仅是为朝廷办事,更是为他岳不群自己,为华山派的未来,劈开的一条通天之路!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目光重新变得平静而深邃,看向一直在静静等待他答复的陶仲文。
“陶天师,”岳不群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而坚定,“由岳某出面,主导联络各方,共剿魔教,夺回《葵花宝典》……此事,并非不可为。”
陶仲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但并未插言,他知道岳不群必有下文。
果然,岳不群话锋一转,正色道:“不过,岳某有几个条件。还望天师,以及陆大人,能够应允。”
陶仲文似乎早有预料,神色不变,平和地点了点头:“道友但说无妨。只要不悖逆朝廷法度,不有损陛下威严,条件只要不是太过离谱,贫道皆可代陆大人先行应下,具体细节,亦可再行商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岳不群见陶仲文并未直接拒绝,心中一定,知道此事有商量的余地。他神色不变,缓缓说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条件:
“陶天师,这第一个条件,是关于人手。此次围剿东方不败,事关重大,凶险异常。为确保万无一失,并能成功夺回宝典,朝廷方面,至少需要派出三名九品高手参与,并听从统一调遣,作为核心战力。”
陶仲文一听,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下意识地就想以朝廷九品高手皆有要职、无法抽调为由进行推脱。他张了张嘴,正要开口:
“道友,此事恐怕……”
然而,岳不群似乎早已料到他的反应,不等他把拒绝的话说出口,便抢先一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继续说道:
“天师暂且不必急着拒绝。请细想,此事虽由岳某在台前奔走联络,但归根结底,乃是由朝廷主导,为的是夺回关乎皇室传承与陛下法统的《紫极真龙诀》阴诀。此宝典之重要性,无需岳某赘言。”
他目光锐利地看着陶仲文,抛出了一个让对方无法忽视的、最坏的可能性:
“倘若届时因为我们准备不充分,人手不足,导致虽然重创甚至围住了东方不败,却给了他狗急跳墙、玉石俱焚,将那《紫极真龙诀》阴诀当场焚毁或彻底破坏的机会……天师,这样的局面,是您和陆大人,乃至陛下,愿意看到并能承受的吗?”
“这……” 陶仲文被岳不群这番话问得顿时语塞,脸上露出了迟疑之色。
岳不群提出的这个可能性,像一根冰冷的针,精准地刺中了他内心最深的担忧。是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东方不败性情乖张偏激,若真到了绝境,谁能保证他不会做出毁掉秘籍的疯狂之举?那《紫极真龙诀》阴诀乃是孤本,一旦被毁,裕王的生机、陛下巩固法统的希望,都将随之化为泡影!这个责任,确实谁也承担不起!
权衡利弊之下,陶仲文的脸色变幻数次,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认可了岳不群的说法。
“岳掌门思虑周全,此言……确是在理。”陶仲文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若是因人手不足而导致宝典被毁,确是百死莫赎之大罪!好,此事贫道记下了。待会儿我便去与陆大人沟通,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凑出三位九品同道,届时助岳掌门一臂之力!”
见第一个条件初步谈妥,岳不群心中稍安,继续说道:“岳某的第二个条件,是希望能够阅览皇家大内所珍藏的《道藏》。”
“阅览《道藏》?”陶仲文闻言,脸上露出一丝诧异。这个要求与他预想的金银财宝、权势地位截然不同,显得颇为奇怪。
岳不群神色平静地解释道:“天师明鉴。岳某如今的武学境界,不过九品下。若要参与围剿东方不败这等九品巅峰的绝世魔头,我自身的实力若太过低微,非但于大局无益,恐怕自身也难以保全。然而武学之道,越到高深境界,越是艰难,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寻常苦修已难有寸进。”
他目光中流露出对大道追求的诚挚:“我华山武功,根基源于道家。天下道法源流,最全、最精者,莫过于皇家秘藏之《道藏》。岳某希望能借此机缘,遍览道藏,希冀能从先贤典籍之中,获得新的感悟与启迪,或能触类旁通,助我突破瓶颈,提升实力。如此,方能在围剿之战中,贡献更多力量,也多了几分自保的把握。”
陶仲文听完这番解释,眼中的诧异渐渐化为理解与赞同。他本身便是修道之人,深知阅读先贤经典对悟道的重要性。岳不群这个要求,并非为了私利,而是为了提升实力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合情合理。
“原来如此。岳掌门潜心向道,志存高远,贫道佩服。”陶仲文点了点头,“阅览《道藏》之事,虽有些规矩,但并非不可通融。此事,贫道亦可代为安排。”
连续两个条件都得到相对积极的回应,岳不群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他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条件。
“至于这第三个条件,”岳不群看着陶仲文,缓缓说道,“是希望事成之后,若岳某侥幸未死,完成了任务……恳请朝廷,能予以一个‘敕封’。”
“敕封?”陶仲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与冷淡。
他下意识地以为,岳不群这是想借此机会,向朝廷讨要一个官身爵位,从此踏入仕途,光耀门楣。在他看来,这等追逐世俗权位的行为,与方才谈论道藏时的那份超然心态相比,顿时显得俗不可耐,也让他对岳不群的评价降低了几分。
他的语气不自觉地冷淡了些许,甚至连称呼都从之前带着同道认可的“道友”,悄然变回了略显疏离的“岳掌门”:
“哦?想不到岳掌门……居然还对这官场仕途,感兴趣么?” 这话语中,已然带上了一丝淡淡的嘲讽意味。
岳不群何等敏锐,立刻便感受到了陶仲文语气和态度的微妙变化。然而,他脸上并未露出丝毫愠怒或尴尬,反而神情泰然自若,仿佛早已料到对方会误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迎着陶仲文那带着审视与些许失望的目光,从容不迫地澄清道:
“陶天师误会了。”
“岳某所求之‘敕封’,并非是为我自身讨要什么官职爵禄。”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岳某是想,若此事能成,恳请朝廷,能以陛下之名,敕封我华山派开山祖师——郝大通真人!”
他顿了顿,举了一个眼前的例子:“便如同……朝廷敕封武当张真人(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一般,予以道家尊号,承认其道家正统地位,载入史册,永享祭祀。”
岳不群这番话说完,陶仲文脸上的轻蔑与冷淡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抹难以掩饰的惊讶,随即眼中精光一闪!
他立刻就明白了岳不群的真正意图!
这哪里是追求个人荣华富贵?这分明是要为整个华山派挣下一份千古不易的、金光闪闪的护身符和脸面!
一旦朝廷正式敕封郝大通,那就意味着官方承认了华山派道统源流的正统性与神圣性!这对于一个门派而言,是无上的荣耀,其意义远比赏赐金银土地、甚至给予某个弟子官职要深远得多!这能极大地提升华山派在武林中的地位和声望,使其真正跻身于与少林、武当比肩的、受朝廷认可的“名门正派”之列!
这份心思,这份为门派长远计的眼光和魄力,让陶仲文不由得对岳不群再次刮目相看。他之前的些许轻视,此刻已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感慨与赞赏。
“道友……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说到这里,陶仲文又把称呼改成了‘道友’。陶仲文缓缓说道,语气中已恢复了平和,甚至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这是想为华山派,奠定万世不拔之基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