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龙城的硝烟尚未散尽,红河的水汽已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悄悄漫过城墙的缺口。沐晟站在内城的门楼前,看着工匠们用糯米浆混合石灰修补城墙,那些被炮火熏黑的青石板被一块块撬起,换上新采的石料,石缝里还残留着暗红色的血渍,被工匠用清水一遍遍冲刷,却总也洗不净那深入肌理的暗沉。
“将军,南京的旨意到了。”吕毅捧着一卷明黄绸缎,从宫道尽头快步走来,靴底踩过散落的瓦砾,发出细碎的声响。他身后跟着两名锦衣卫,腰牌上的“锦衣卫”三个字在晨光中闪着冷光,那是朱元璋特意派来监督治理事务的。
沐晟接过圣旨,指尖触到绸缎的冰凉,展开时,朱元璋那遒劲的笔迹跃然纸上:“设交趾布政使司,以吕毅为布政使,总领民政;沐昂掌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择明儒五人,设府学三所,传孔孟之道……”他读到“赋税三年减半,徭役全免”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门楼外的越南百姓——他们提着水桶、捧着饭团,远远地站着,脸上带着怯生生的好奇,没人敢靠近,却也没人肯离开。
“吕大人,”沐晟将圣旨递给吕毅,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这布政使的担子,可比带兵打仗重多了。”
吕毅接过圣旨,双手微微发颤。他戎马半生,刀光剑影里从未怕过,此刻捧着这卷写满民生事务的绸缎,竟觉得比扛着十斤重的枪还吃力。“将军放心,”他深吸一口气,甲胄上的铜扣随着呼吸轻响,“我虽不懂文墨,却知道百姓要的是安稳日子。赋税、徭役、水利,桩桩件件都得落到实处。”
三日后,交趾布政使司的牌子在原越南王宫的东侧挂了起来。那是块紫檀木牌匾,“交趾布政使司”六个金字是沐晟亲手题写的,笔锋间还带着武将的凌厉,却又刻意收了锋芒,透着几分温和。吕毅穿着从南京新送来的绯色官袍,站在牌楼下,看着越南的士绅们按大明的礼节拱手行礼,他们的长袍下摆还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乡下赶来。
“诸位父老,”吕毅的声音透过临时搭起的高台传开,他特意学了几句越南话,发音虽生涩,却足够清晰,“陛下有旨,交趾之地,此后同享大明律法。凡偷盗、抢劫者,按大明律处置;凡开垦荒地者,三年不纳粮;凡有子弟入学堂者,免除其父兄徭役……”
人群里响起一阵细碎的议论声,像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一个戴竹笠的老者往前挪了两步,竹笠的边缘遮住了他大半张脸,只露出花白的胡须:“大人,我家有三亩水田,去年被兵丁抢了种子,今年能领新种子吗?”
吕毅看向身边的越南通事,通事刚把话译完,他便朗声答道:“能!明日起,各乡设粮仓,凡无种子、无耕牛者,凭户籍册领取,秋收后还一半即可。”
老者愣了愣,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高台磕了三个头,竹笠滚落在地,露出他额上深深的皱纹:“谢……谢大明皇帝!”
这一跪仿佛打破了无形的隔阂,越来越多的百姓上前询问,有的问赋税,有的问孩子上学的事,还有的捧来家里仅有的丝绸、香料,说是要“纳贡”。吕毅让吏员一一登记,又让人抬来两箱铜钱,凡有困难者,先发五十文应急,人群里的怯意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欢喜。
沐晟站在远处的宫墙上,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朱元璋在圣旨里加的那句话:“治蛮夷如治顽石,需先琢其棱角,再润以水土。”他转身对身后的沐昂道:“让都司的士兵去帮百姓春耕,记住,只许帮忙,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违令者斩。”
沐昂领命而去,很快,升龙城周边的稻田里便出现了穿着明军铠甲的士兵。他们放下刀枪,拿起锄头,笨拙地学着越南农夫的样子插秧。一个年轻士兵没掌握好力度,秧苗插得太深,被身边的越南农妇用竹竿轻轻敲了敲手背,农妇脸上带着笑,嘴里说着生硬的汉话:“浅……浅些。”士兵红了脸,连忙拔出重插,引得周围人一阵哄笑,那笑声里没有了往日的敌意,只剩下寻常日子的暖意。
府学的设立却遇到了阻力。朱元璋派来的五名儒士里,为首的是翰林院编修方孝孺,此人学问精深,性子却极执拗,坚持要越南学子先学《三字经》,再读《论语》,连课本都必须用南京印制的版本,不许掺杂半个越南字。
“方先生,”吕毅在府学的讲堂里来回踱步,看着案上堆得高高的汉文课本,眉头紧锁,“越南学子大多不识汉字,不如先让他们学拼音,再慢慢教经书?”
方孝孺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笔尖的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黑点:“吕大人此言差矣!孔孟之道,需从文字学起,若用拼音,岂不失了原典的韵味?”他指着墙上刚贴好的《千字文》,“老夫已让工匠刻了木版,每日印百张,分发给各乡,不出三年,必有成效。”
正说着,讲堂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越南老秀才带着十几个学子,捧着几本用喃字写的诗集,跪在门口不肯起来。老秀才的花白胡子在风里抖动,声音嘶哑:“大人,我越南也有学问,为何只许学汉文?”
方孝孺脸色一沉,刚要发作,被吕毅拦住。吕毅走到门口,扶起老秀才,看着那些泛黄的诗集,封面上的喃字弯弯曲曲,像一群跳舞的虫子。“老丈,”他的声音温和,“汉文要学,喃字也可保留。府学里设个‘译馆’,你带着学子们把喃字书籍译成汉文,朝廷给俸禄,如何?”
老秀才愣住了,随即老泪纵横,对着吕毅深深一揖:“大人……大人真是体恤我等!”
方孝孺虽有些不悦,却也知道吕毅的做法更稳妥,便不再坚持,只是加重了语气:“译书可以,但经书必须用汉文讲授,这是底线。”
水利的兴修则顺利得多。沐晟请来了云南的傣族工匠,他们擅长在山地间开凿沟渠,对红河的水文也颇有研究。工匠头领岩勐带着人沿着红河勘察了三日,画出的水渠图让越南百姓啧啧称奇——那些蜿蜒的线条避开了所有低洼地带,还在关键处设了水闸,既能防洪,又能灌溉。
“将军你看,”岩勐指着图上的一处弯道,“这里的河床每年都要抬高半尺,我等在此修个滚水坝,让泥沙沉积在坝前,既能清淤,又能蓄水,一举两得。”他手里的竹笔在图上点了点,“只是需征调民夫三千,耗时三个月,得请大人出告示,让百姓们自愿来。”
沐晟看着图上密密麻麻的水利设施,忽然想起朱元璋曾说“水利是农之本”,便点头道:“告示我来写,你只管带人干。凡来修渠的民夫,每日发两斤米,半斤肉,绝不亏待。”
告示贴出的第二天,竟来了五千多民夫,有越南人,也有留在当地的明军老兵。他们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在红河岸边搭起了临时工棚,炊烟袅袅,与远处稻田里的插秧人相映成趣。岩勐光着脚在泥地里指挥,裤脚卷到膝盖,腿上沾着泥浆,却笑得一脸灿烂:“将军你看,百姓们心里亮堂着呢,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就跟谁干。”
府学开课那天,沐晟特意去了一趟。方孝孺正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声音稚嫩却响亮,混着窗外越南孩童唱的歌谣,竟有种奇异的和谐。一个穿粗布短褂的越南妇人趴在窗台上,看着里面念书的儿子,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脸上带着既骄傲又不安的神情。
“夫人,”沐晟走过去,声音放轻,“令郎很聪慧。”
妇人吓了一跳,连忙行礼,嘴里说着刚学会的汉话:“谢……谢将军。他爹……他爹去年死在战场上,我送他来念书,是想让他以后做个识文断字的人,不打仗。”
沐晟的心轻轻一颤,他想起那些在都城之战中死去的士兵,想起黎季犁自焚的皇宫,忽然明白,治理的真谛从来不是征服,而是让失去父亲的孩子能安心念书,让失去丈夫的妇人能看到希望。
三个月后,南京的第二批官员抵达升龙城。他们带来了朱元璋亲自批注的《大明律》译本,用喃字和汉文对照着刻印,分发给各州县;带来了新的稻种,据说是福建的高产稻,能比越南本地稻增产三成;还带来了一批工匠,要在升龙城修建文庙,供奉孔子,也供奉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亡魂——不管是明军还是越南士兵。
文庙奠基那天,吕毅和方孝孺一起铲下第一锹土。吕毅的官袍沾了泥,方孝孺的袖口被风掀起,露出里面磨破的衬里,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芥蒂早已烟消云散。越南的老秀才带着学子们送来亲手书写的“仁义礼智信”木牌,要挂在文庙的梁柱上;岩勐带着修渠的民夫,送来一块巨大的青石,说要刻上“红河安澜”四个大字,立在文庙前的广场上。
沐晟站在红河岸边,看着夕阳给升龙城镀上一层金红色。城墙的缺口已经补好,新砌的石料在阳光下泛着浅淡的光泽,与旧墙的青黑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并不突兀,像是岁月自然生长出的新肌理。远处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明军士兵和越南百姓一起收割,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清晰而真切。
“将军,”吕毅走过来,手里拿着刚统计好的户籍册,“升龙、清化、义安三府,共登记百姓十二万七千户,开垦荒地三万余亩,府学入学的孩童已有两千余人。”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欣慰,“昨日有个越南土司,主动送来三箱象牙,说要献给陛下,还说愿意送儿子去南京求学。”
沐晟接过户籍册,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忽然觉得,这些名字比任何战功都更有分量。他望向北方,南京的方向被红河的水汽笼罩,看不真切,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来自故土的力量——不是刀枪的锋利,而是文化的温润,是让不同土地上的人,都能安稳生活的智慧。
夜幕降临时,升龙城的街道上亮起了灯笼。明军的营房里,士兵们在教越南孩童写汉字;越南的酒肆里,方孝孺正和老秀才对饮,争论着“仁”字在喃语里该如何翻译;吕毅则在布政使司的灯下,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公文,案上的砚台里,磨的是越南产的墨,写的是大明的政令。
红河的水静静流淌,映着岸边的灯火,像一条缀满星辰的绸带。沐晟知道,治理之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摩擦,或许会有反复,但只要这红河的水继续流淌,只要这升龙城的灯火继续亮起,那些曾经的硝烟与仇恨,终会被岁月酿成新的故事——一个关于融合,关于共生,关于这片土地上所有人,都能共享太平的故事。
他转身走向营房,靴底踩过青石板,发出沉稳的声响。明天,他要去清化府看看新修的水渠,要去义安府的府学听听孩子们念书,还要和那里的越南长老聊聊,明年该种些什么新作物。这些事,比打仗琐碎,却比任何胜利都更让人心安。
“将军,南京的旨意到了。”吕毅捧着一卷明黄绸缎,从宫道尽头快步走来,靴底踩过散落的瓦砾,发出细碎的声响。他身后跟着两名锦衣卫,腰牌上的“锦衣卫”三个字在晨光中闪着冷光,那是朱元璋特意派来监督治理事务的。
沐晟接过圣旨,指尖触到绸缎的冰凉,展开时,朱元璋那遒劲的笔迹跃然纸上:“设交趾布政使司,以吕毅为布政使,总领民政;沐昂掌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择明儒五人,设府学三所,传孔孟之道……”他读到“赋税三年减半,徭役全免”时,眼角的余光瞥见门楼外的越南百姓——他们提着水桶、捧着饭团,远远地站着,脸上带着怯生生的好奇,没人敢靠近,却也没人肯离开。
“吕大人,”沐晟将圣旨递给吕毅,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这布政使的担子,可比带兵打仗重多了。”
吕毅接过圣旨,双手微微发颤。他戎马半生,刀光剑影里从未怕过,此刻捧着这卷写满民生事务的绸缎,竟觉得比扛着十斤重的枪还吃力。“将军放心,”他深吸一口气,甲胄上的铜扣随着呼吸轻响,“我虽不懂文墨,却知道百姓要的是安稳日子。赋税、徭役、水利,桩桩件件都得落到实处。”
三日后,交趾布政使司的牌子在原越南王宫的东侧挂了起来。那是块紫檀木牌匾,“交趾布政使司”六个金字是沐晟亲手题写的,笔锋间还带着武将的凌厉,却又刻意收了锋芒,透着几分温和。吕毅穿着从南京新送来的绯色官袍,站在牌楼下,看着越南的士绅们按大明的礼节拱手行礼,他们的长袍下摆还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乡下赶来。
“诸位父老,”吕毅的声音透过临时搭起的高台传开,他特意学了几句越南话,发音虽生涩,却足够清晰,“陛下有旨,交趾之地,此后同享大明律法。凡偷盗、抢劫者,按大明律处置;凡开垦荒地者,三年不纳粮;凡有子弟入学堂者,免除其父兄徭役……”
人群里响起一阵细碎的议论声,像风吹过稻田的沙沙声。一个戴竹笠的老者往前挪了两步,竹笠的边缘遮住了他大半张脸,只露出花白的胡须:“大人,我家有三亩水田,去年被兵丁抢了种子,今年能领新种子吗?”
吕毅看向身边的越南通事,通事刚把话译完,他便朗声答道:“能!明日起,各乡设粮仓,凡无种子、无耕牛者,凭户籍册领取,秋收后还一半即可。”
老者愣了愣,突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高台磕了三个头,竹笠滚落在地,露出他额上深深的皱纹:“谢……谢大明皇帝!”
这一跪仿佛打破了无形的隔阂,越来越多的百姓上前询问,有的问赋税,有的问孩子上学的事,还有的捧来家里仅有的丝绸、香料,说是要“纳贡”。吕毅让吏员一一登记,又让人抬来两箱铜钱,凡有困难者,先发五十文应急,人群里的怯意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欢喜。
沐晟站在远处的宫墙上,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朱元璋在圣旨里加的那句话:“治蛮夷如治顽石,需先琢其棱角,再润以水土。”他转身对身后的沐昂道:“让都司的士兵去帮百姓春耕,记住,只许帮忙,不许拿百姓一针一线,违令者斩。”
沐昂领命而去,很快,升龙城周边的稻田里便出现了穿着明军铠甲的士兵。他们放下刀枪,拿起锄头,笨拙地学着越南农夫的样子插秧。一个年轻士兵没掌握好力度,秧苗插得太深,被身边的越南农妇用竹竿轻轻敲了敲手背,农妇脸上带着笑,嘴里说着生硬的汉话:“浅……浅些。”士兵红了脸,连忙拔出重插,引得周围人一阵哄笑,那笑声里没有了往日的敌意,只剩下寻常日子的暖意。
府学的设立却遇到了阻力。朱元璋派来的五名儒士里,为首的是翰林院编修方孝孺,此人学问精深,性子却极执拗,坚持要越南学子先学《三字经》,再读《论语》,连课本都必须用南京印制的版本,不许掺杂半个越南字。
“方先生,”吕毅在府学的讲堂里来回踱步,看着案上堆得高高的汉文课本,眉头紧锁,“越南学子大多不识汉字,不如先让他们学拼音,再慢慢教经书?”
方孝孺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笔尖的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黑点:“吕大人此言差矣!孔孟之道,需从文字学起,若用拼音,岂不失了原典的韵味?”他指着墙上刚贴好的《千字文》,“老夫已让工匠刻了木版,每日印百张,分发给各乡,不出三年,必有成效。”
正说着,讲堂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越南老秀才带着十几个学子,捧着几本用喃字写的诗集,跪在门口不肯起来。老秀才的花白胡子在风里抖动,声音嘶哑:“大人,我越南也有学问,为何只许学汉文?”
方孝孺脸色一沉,刚要发作,被吕毅拦住。吕毅走到门口,扶起老秀才,看着那些泛黄的诗集,封面上的喃字弯弯曲曲,像一群跳舞的虫子。“老丈,”他的声音温和,“汉文要学,喃字也可保留。府学里设个‘译馆’,你带着学子们把喃字书籍译成汉文,朝廷给俸禄,如何?”
老秀才愣住了,随即老泪纵横,对着吕毅深深一揖:“大人……大人真是体恤我等!”
方孝孺虽有些不悦,却也知道吕毅的做法更稳妥,便不再坚持,只是加重了语气:“译书可以,但经书必须用汉文讲授,这是底线。”
水利的兴修则顺利得多。沐晟请来了云南的傣族工匠,他们擅长在山地间开凿沟渠,对红河的水文也颇有研究。工匠头领岩勐带着人沿着红河勘察了三日,画出的水渠图让越南百姓啧啧称奇——那些蜿蜒的线条避开了所有低洼地带,还在关键处设了水闸,既能防洪,又能灌溉。
“将军你看,”岩勐指着图上的一处弯道,“这里的河床每年都要抬高半尺,我等在此修个滚水坝,让泥沙沉积在坝前,既能清淤,又能蓄水,一举两得。”他手里的竹笔在图上点了点,“只是需征调民夫三千,耗时三个月,得请大人出告示,让百姓们自愿来。”
沐晟看着图上密密麻麻的水利设施,忽然想起朱元璋曾说“水利是农之本”,便点头道:“告示我来写,你只管带人干。凡来修渠的民夫,每日发两斤米,半斤肉,绝不亏待。”
告示贴出的第二天,竟来了五千多民夫,有越南人,也有留在当地的明军老兵。他们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在红河岸边搭起了临时工棚,炊烟袅袅,与远处稻田里的插秧人相映成趣。岩勐光着脚在泥地里指挥,裤脚卷到膝盖,腿上沾着泥浆,却笑得一脸灿烂:“将军你看,百姓们心里亮堂着呢,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就跟谁干。”
府学开课那天,沐晟特意去了一趟。方孝孺正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声音稚嫩却响亮,混着窗外越南孩童唱的歌谣,竟有种奇异的和谐。一个穿粗布短褂的越南妇人趴在窗台上,看着里面念书的儿子,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脸上带着既骄傲又不安的神情。
“夫人,”沐晟走过去,声音放轻,“令郎很聪慧。”
妇人吓了一跳,连忙行礼,嘴里说着刚学会的汉话:“谢……谢将军。他爹……他爹去年死在战场上,我送他来念书,是想让他以后做个识文断字的人,不打仗。”
沐晟的心轻轻一颤,他想起那些在都城之战中死去的士兵,想起黎季犁自焚的皇宫,忽然明白,治理的真谛从来不是征服,而是让失去父亲的孩子能安心念书,让失去丈夫的妇人能看到希望。
三个月后,南京的第二批官员抵达升龙城。他们带来了朱元璋亲自批注的《大明律》译本,用喃字和汉文对照着刻印,分发给各州县;带来了新的稻种,据说是福建的高产稻,能比越南本地稻增产三成;还带来了一批工匠,要在升龙城修建文庙,供奉孔子,也供奉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亡魂——不管是明军还是越南士兵。
文庙奠基那天,吕毅和方孝孺一起铲下第一锹土。吕毅的官袍沾了泥,方孝孺的袖口被风掀起,露出里面磨破的衬里,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芥蒂早已烟消云散。越南的老秀才带着学子们送来亲手书写的“仁义礼智信”木牌,要挂在文庙的梁柱上;岩勐带着修渠的民夫,送来一块巨大的青石,说要刻上“红河安澜”四个大字,立在文庙前的广场上。
沐晟站在红河岸边,看着夕阳给升龙城镀上一层金红色。城墙的缺口已经补好,新砌的石料在阳光下泛着浅淡的光泽,与旧墙的青黑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并不突兀,像是岁月自然生长出的新肌理。远处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明军士兵和越南百姓一起收割,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清晰而真切。
“将军,”吕毅走过来,手里拿着刚统计好的户籍册,“升龙、清化、义安三府,共登记百姓十二万七千户,开垦荒地三万余亩,府学入学的孩童已有两千余人。”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欣慰,“昨日有个越南土司,主动送来三箱象牙,说要献给陛下,还说愿意送儿子去南京求学。”
沐晟接过户籍册,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忽然觉得,这些名字比任何战功都更有分量。他望向北方,南京的方向被红河的水汽笼罩,看不真切,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来自故土的力量——不是刀枪的锋利,而是文化的温润,是让不同土地上的人,都能安稳生活的智慧。
夜幕降临时,升龙城的街道上亮起了灯笼。明军的营房里,士兵们在教越南孩童写汉字;越南的酒肆里,方孝孺正和老秀才对饮,争论着“仁”字在喃语里该如何翻译;吕毅则在布政使司的灯下,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公文,案上的砚台里,磨的是越南产的墨,写的是大明的政令。
红河的水静静流淌,映着岸边的灯火,像一条缀满星辰的绸带。沐晟知道,治理之路还很长,或许会有摩擦,或许会有反复,但只要这红河的水继续流淌,只要这升龙城的灯火继续亮起,那些曾经的硝烟与仇恨,终会被岁月酿成新的故事——一个关于融合,关于共生,关于这片土地上所有人,都能共享太平的故事。
他转身走向营房,靴底踩过青石板,发出沉稳的声响。明天,他要去清化府看看新修的水渠,要去义安府的府学听听孩子们念书,还要和那里的越南长老聊聊,明年该种些什么新作物。这些事,比打仗琐碎,却比任何胜利都更让人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