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海外发展规划司”的议事厅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案头,一张张标注着海外诸地物产、地形的舆图铺满长桌。夏原吉手持朱笔,正与户部、工部官员及农业、手工业专家们围坐在一起,细致敲定五年计划的经济规划细则。窗外柳枝抽芽,春意盎然,厅内讨论却已然热火朝天,每一项决策都关乎着海外诸地未来五年的经济走向。
“陛下明确要求,五年内海外诸地经济需达到明朝国内中等水平,这绝非易事。”夏原吉率先开口,目光扫过众人,“经济规划需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推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将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明确具体措施与时间节点。”
话音刚落,农业司郎中周志远便起身,展开一幅绘制详尽的海外农业分布图:“夏大人,经考察,日本列岛多山地丘陵,平原主要集中在关东、关西地区;南洋诸岛气候湿热,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甘蔗、香料;吕宋则有大片未开垦的荒地,且光照充足,适合推广高产作物。据此,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农业规划。”
他指着舆图上日本关东平原的位置,继续说道:“日本农业荒废已久,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我们计划从大明调运十万石稻谷种子、五万石玉米种子及两万套农具,派遣两百名农业技术人员前往指导。第一年重点开垦关东、关西平原的荒地,目标开垦五十万亩;第二年兴修水利工程,在日本修建十条灌溉水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第三至五年逐步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力争五年内日本粮食年产量达到两千万石,实现自给自足。”
“调运十万石种子,对朝廷粮仓压力不小啊。”户部侍郎王克俭忧心忡忡,“当前大明国内虽粮食充裕,但一次性调运如此多的种子,恐影响国内储备。”
周志远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王大人放心,我们已制定‘以种换粮’方案。技术人员将指导当地百姓培育新种子,待秋收后,百姓需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种子回报,既减轻朝廷压力,也能激发百姓积极性。同时,驻军开垦的荒地所产粮食,将拿出三成支援地方,确保粮食供应稳定。”
夏原吉点头认可:“此计甚妙。农业是根本,必须优先保障。除了粮食种植,还要根据各地特色发展经济作物。日本可种植桑树,为后续丝绸产业打基础;南洋诸岛重点发展香料、甘蔗种植;吕宋则推广棉花种植,形成产业链条。”
随后,工部侍郎赵俊明接过话题,展开手工业规划图:“夏大人,手工业发展需依托资源优势,与农业形成互补。我们计划在海外诸地建立‘三大产业带’:以日本京都为中心的丝绸陶瓷产业带,以马六甲为中心的造船产业带,以吕宋马尼拉为中心的香料加工产业带。”
他指着京都的位置,详细介绍:“日本原有丝绸产业基础,只是工艺落后。我们将从苏州、杭州选派五百名资深织工和窑工,前往京都建立二十座丝绸工坊和十座陶瓷工坊。第一年完成工坊建设,培训当地工匠;第二年实现丝绸年产量两万匹、瓷器十万件;五年内逐步扩大规模,达到年产丝绸十万匹、瓷器五十万件的目标,产品除供应本地及大明国内,还将远销欧洲、东南亚。”
“造船产业带为何选在马六甲?”有人疑惑发问。
赵俊明笑着解释:“马六甲地处海峡咽喉,是海上贸易枢纽,对船只需求大。且当地木材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造船业。我们计划在马六甲建立五座造船厂,从福建选派造船工匠,教授先进造船技术。第一年建造十艘中型商船;三年内形成规模,能建造大型福船及战船;五年内实现年造船五十艘,不仅满足贸易需求,还能增强水师实力。”
对于香料加工产业带,赵俊明补充道:“南洋诸岛盛产香料,但以往多以原材料出口,利润微薄。我们将在马尼拉建立香料加工厂,教授当地百姓蒸馏、腌制等加工技术,将香料制成精油、香料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五年内实现香料加工产值翻番,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
夏原吉听得频频点头,随即转向负责商业规划的通商司郎中郑和:“郑和郎中,商业规划关乎经济活力,如何让海外贸易繁荣起来?”
郑和起身,展开海外港口规划图,目光坚定:“夏大人,商业发展的核心是打造便捷的贸易通道和繁华的港口城市。我们计划重点建设五座核心港口:日本的长崎港、南洋的马六甲港、吕宋的马尼拉港、暹罗的曼谷港及爪哇的巴达维亚港。”
他指着长崎港的标注,详细说明:“长崎港地理位置优越,是日本通往海外的重要门户。我们将投资扩建港口,拓宽航道至三丈,修建五十座码头、二十座仓库,同时设立市舶司,规范贸易流程,减免部分关税,吸引各国商船。第一年完成港口初步扩建;三年内打造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港口,年吞吐量达到百万石;五年内成为东亚重要的贸易枢纽之一。”
对于马六甲港,郑和补充道:“马六甲港是南洋贸易的核心,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修建商铺、客栈,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大明丝绸、瓷器与南洋香料、象牙的贸易往来。同时,组建商船队,开通马六甲至大明广州、泉州及欧洲的航线,促进贸易全球化。”
“减免关税会不会影响朝廷税收?”王克俭再次提出疑问。
郑和答道:“王大人,短期减免关税是为了吸引商船,培养贸易市场。待贸易繁荣后,即便税率较低,总税收也会大幅增长。且我们将对奢侈品征收较高关税,既能增加收入,也能调节贸易结构。”
夏原吉赞同道:“贸易需放水养鱼,不可急于求成。除了港口建设,还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走私、欺行霸市等行为,确保商人公平交易,让海外贸易健康发展。”
接下来,众人围绕经济规划的细节展开深入讨论。农业方面,确定了种子调运的时间节点、技术人员的选派标准;手工业方面,明确了工坊建设的资金来源、工匠的待遇保障;商业方面,制定了港口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关税减免的具体政策。每一项规划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经济规划需投入大量资金,朝廷如何保障?”有人提出关键问题。
夏原吉早已胸有成竹:“陛下已批准从内帑拨款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允许海外诸地设立专项税,从当地税收中提取三成用于经济建设。此外,鼓励大明商人前往海外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随着讨论的深入,经济规划的框架愈发清晰: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推广技术、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作物,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以手工业为支撑,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产业带,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商业为纽带,打造核心港口,推动海外贸易繁荣,最终形成“农业稳基、手工业增值、商业活市”的经济发展格局。
夕阳西下,议事厅内的讨论仍在继续。夏原吉看着案头逐渐完善的经济规划方案,心中充满了信心:“有了这份详尽的规划,只要各地官员认真执行,五年内海外诸地经济定能达到预期目标,百姓生活必将大幅改善。”
次日,夏原吉将经济规划方案呈递给朱元璋。朱元璋仔细翻阅,不时点头称赞:“规划详尽周全,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结合,既务实又有远见。传朕旨意,批准此经济规划方案,令‘海外发展规划司’尽快将方案下发至海外诸地,督促各地官员严格执行。”
“遵旨!”夏原吉躬身领命。
消息传至海外,各地官员与驻军将领备受鼓舞。在日本,徐达召集地方官员召开经济规划部署会:“朝廷已批准经济规划方案,第一年我们要重点推进农业恢复,调运种子和农具,派遣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确保春耕顺利进行。”
在马六甲,沐英看着经济规划方案中关于造船产业带的内容,兴奋地对麾下将领说:“马六甲的机遇来了!我们要立刻着手造船厂的选址和工匠的招募,争取早日启动建设,让马六甲成为南洋的造船中心!”
在吕宋,张辅组织商人召开座谈会,宣传朝廷的贸易政策:“朝廷将扩建马尼拉港,减免关税,鼓励大家投资香料加工业。只要抓住机遇,定能发家致富,同时为大明的海外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经济规划方案的下发与部署,海外诸地的经济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从日本的农田到南洋的工坊,从吕宋的港口到马六甲的造船厂,处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百姓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投身到建设之中;官员们则按照规划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一场席卷大明海外疆域的经济建设热潮,就此展开。
“陛下明确要求,五年内海外诸地经济需达到明朝国内中等水平,这绝非易事。”夏原吉率先开口,目光扫过众人,“经济规划需分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推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将每一项任务落到实处,明确具体措施与时间节点。”
话音刚落,农业司郎中周志远便起身,展开一幅绘制详尽的海外农业分布图:“夏大人,经考察,日本列岛多山地丘陵,平原主要集中在关东、关西地区;南洋诸岛气候湿热,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甘蔗、香料;吕宋则有大片未开垦的荒地,且光照充足,适合推广高产作物。据此,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农业规划。”
他指着舆图上日本关东平原的位置,继续说道:“日本农业荒废已久,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我们计划从大明调运十万石稻谷种子、五万石玉米种子及两万套农具,派遣两百名农业技术人员前往指导。第一年重点开垦关东、关西平原的荒地,目标开垦五十万亩;第二年兴修水利工程,在日本修建十条灌溉水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第三至五年逐步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力争五年内日本粮食年产量达到两千万石,实现自给自足。”
“调运十万石种子,对朝廷粮仓压力不小啊。”户部侍郎王克俭忧心忡忡,“当前大明国内虽粮食充裕,但一次性调运如此多的种子,恐影响国内储备。”
周志远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王大人放心,我们已制定‘以种换粮’方案。技术人员将指导当地百姓培育新种子,待秋收后,百姓需向朝廷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种子回报,既减轻朝廷压力,也能激发百姓积极性。同时,驻军开垦的荒地所产粮食,将拿出三成支援地方,确保粮食供应稳定。”
夏原吉点头认可:“此计甚妙。农业是根本,必须优先保障。除了粮食种植,还要根据各地特色发展经济作物。日本可种植桑树,为后续丝绸产业打基础;南洋诸岛重点发展香料、甘蔗种植;吕宋则推广棉花种植,形成产业链条。”
随后,工部侍郎赵俊明接过话题,展开手工业规划图:“夏大人,手工业发展需依托资源优势,与农业形成互补。我们计划在海外诸地建立‘三大产业带’:以日本京都为中心的丝绸陶瓷产业带,以马六甲为中心的造船产业带,以吕宋马尼拉为中心的香料加工产业带。”
他指着京都的位置,详细介绍:“日本原有丝绸产业基础,只是工艺落后。我们将从苏州、杭州选派五百名资深织工和窑工,前往京都建立二十座丝绸工坊和十座陶瓷工坊。第一年完成工坊建设,培训当地工匠;第二年实现丝绸年产量两万匹、瓷器十万件;五年内逐步扩大规模,达到年产丝绸十万匹、瓷器五十万件的目标,产品除供应本地及大明国内,还将远销欧洲、东南亚。”
“造船产业带为何选在马六甲?”有人疑惑发问。
赵俊明笑着解释:“马六甲地处海峡咽喉,是海上贸易枢纽,对船只需求大。且当地木材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造船业。我们计划在马六甲建立五座造船厂,从福建选派造船工匠,教授先进造船技术。第一年建造十艘中型商船;三年内形成规模,能建造大型福船及战船;五年内实现年造船五十艘,不仅满足贸易需求,还能增强水师实力。”
对于香料加工产业带,赵俊明补充道:“南洋诸岛盛产香料,但以往多以原材料出口,利润微薄。我们将在马尼拉建立香料加工厂,教授当地百姓蒸馏、腌制等加工技术,将香料制成精油、香料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五年内实现香料加工产值翻番,成为当地重要经济支柱。”
夏原吉听得频频点头,随即转向负责商业规划的通商司郎中郑和:“郑和郎中,商业规划关乎经济活力,如何让海外贸易繁荣起来?”
郑和起身,展开海外港口规划图,目光坚定:“夏大人,商业发展的核心是打造便捷的贸易通道和繁华的港口城市。我们计划重点建设五座核心港口:日本的长崎港、南洋的马六甲港、吕宋的马尼拉港、暹罗的曼谷港及爪哇的巴达维亚港。”
他指着长崎港的标注,详细说明:“长崎港地理位置优越,是日本通往海外的重要门户。我们将投资扩建港口,拓宽航道至三丈,修建五十座码头、二十座仓库,同时设立市舶司,规范贸易流程,减免部分关税,吸引各国商船。第一年完成港口初步扩建;三年内打造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港口,年吞吐量达到百万石;五年内成为东亚重要的贸易枢纽之一。”
对于马六甲港,郑和补充道:“马六甲港是南洋贸易的核心,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修建商铺、客栈,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推动大明丝绸、瓷器与南洋香料、象牙的贸易往来。同时,组建商船队,开通马六甲至大明广州、泉州及欧洲的航线,促进贸易全球化。”
“减免关税会不会影响朝廷税收?”王克俭再次提出疑问。
郑和答道:“王大人,短期减免关税是为了吸引商船,培养贸易市场。待贸易繁荣后,即便税率较低,总税收也会大幅增长。且我们将对奢侈品征收较高关税,既能增加收入,也能调节贸易结构。”
夏原吉赞同道:“贸易需放水养鱼,不可急于求成。除了港口建设,还要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走私、欺行霸市等行为,确保商人公平交易,让海外贸易健康发展。”
接下来,众人围绕经济规划的细节展开深入讨论。农业方面,确定了种子调运的时间节点、技术人员的选派标准;手工业方面,明确了工坊建设的资金来源、工匠的待遇保障;商业方面,制定了港口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关税减免的具体政策。每一项规划都经过反复推敲,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经济规划需投入大量资金,朝廷如何保障?”有人提出关键问题。
夏原吉早已胸有成竹:“陛下已批准从内帑拨款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同时允许海外诸地设立专项税,从当地税收中提取三成用于经济建设。此外,鼓励大明商人前往海外投资,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随着讨论的深入,经济规划的框架愈发清晰:以农业为基础,通过推广技术、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作物,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以手工业为支撑,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产业带,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商业为纽带,打造核心港口,推动海外贸易繁荣,最终形成“农业稳基、手工业增值、商业活市”的经济发展格局。
夕阳西下,议事厅内的讨论仍在继续。夏原吉看着案头逐渐完善的经济规划方案,心中充满了信心:“有了这份详尽的规划,只要各地官员认真执行,五年内海外诸地经济定能达到预期目标,百姓生活必将大幅改善。”
次日,夏原吉将经济规划方案呈递给朱元璋。朱元璋仔细翻阅,不时点头称赞:“规划详尽周全,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结合,既务实又有远见。传朕旨意,批准此经济规划方案,令‘海外发展规划司’尽快将方案下发至海外诸地,督促各地官员严格执行。”
“遵旨!”夏原吉躬身领命。
消息传至海外,各地官员与驻军将领备受鼓舞。在日本,徐达召集地方官员召开经济规划部署会:“朝廷已批准经济规划方案,第一年我们要重点推进农业恢复,调运种子和农具,派遣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确保春耕顺利进行。”
在马六甲,沐英看着经济规划方案中关于造船产业带的内容,兴奋地对麾下将领说:“马六甲的机遇来了!我们要立刻着手造船厂的选址和工匠的招募,争取早日启动建设,让马六甲成为南洋的造船中心!”
在吕宋,张辅组织商人召开座谈会,宣传朝廷的贸易政策:“朝廷将扩建马尼拉港,减免关税,鼓励大家投资香料加工业。只要抓住机遇,定能发家致富,同时为大明的海外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经济规划方案的下发与部署,海外诸地的经济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从日本的农田到南洋的工坊,从吕宋的港口到马六甲的造船厂,处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百姓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投身到建设之中;官员们则按照规划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一场席卷大明海外疆域的经济建设热潮,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