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东三省威慑-《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晨雾像一层薄纱,裹着辽东都司的城墙。城门刚打开一道缝,就见一行车马踏着露水驶来,为首的是辆乌木马车,车帘绣着金线祥云,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咯噔”声——这是明朝派往东三省的使团,正赶着去见海西女真叶赫部的首领布斋。

  车帘被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掀开,露出礼部侍郎李浩清瘦的脸。他穿着一身湖蓝色官袍,腰间玉带束得很紧,怀里揣着朱元璋亲授的敕书,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封泥上的“天子之宝”玉玺印。旁边的通事官阿古拉是个汉化的女真汉子,见他神色凝重,忍不住用生硬的汉语劝道:“李大人放宽心,叶赫部虽横,但咱带的礼物够厚,他们不敢乱来。”

  李浩淡淡瞥了眼车外:“礼物是诚意,刀枪才是底气。”他说的“刀枪”,是跟在车队后的三千神机营士兵——他们穿着嵌铁片的皮甲,背着神机铳,队列整齐得像刀切过的麦田,马蹄踏在地上,连节奏都分毫不差。

  车队刚到叶赫部的寨门外,就被十几个挎着弯刀的女真武士拦住。为首的武士生得满脸横肉,盯着神机营士兵背上的铳管,眼神里又惧又傲:“布斋首领说了,只许使团带十个人进寨。”

  阿古拉刚要争执,李浩已掀开车帘下车,声音不高却带着威压:“告诉布斋,要么让开,要么我现在就下令,让这些铳管尝尝你们寨墙的滋味。”他抬手示意,身后的神机营士兵立刻半跪在地,“咔哒”一声,神机铳的机括全部扳开,黑洞洞的枪口齐刷刷对准寨门。

  那武士脸色骤变,踉跄着跑回寨里通报。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寨门“吱呀”一声打开,布斋穿着貂皮长袍,亲自站在门内,脸上堆着笑,眼里却藏着戒备:“李大人远道而来,布斋有失远迎。”

  李浩没理他的虚礼,径直往寨里走,目光扫过两侧的女真武士——他们大多握着弓,箭尖却都微微发颤。走到议事的帐篷前,李浩忽然停步,对身后的亲卫低语:“让神机营在寨外列阵,半个时辰后演练一次齐射,不用装弹,动静越大越好。”

  进了帐篷,布斋刚要给李浩递酒,就听见寨外传来“轰——轰——”的巨响,震得帐篷顶的毛毡都在抖。布斋手里的酒碗“哐当”掉在地上,脸色瞬间惨白。

  李浩慢条斯理地捡起地上的银碗,用帕子擦了擦:“布斋首领别怕,只是我军日常演练。”他从怀里掏出敕书,“陛下说了,叶赫部若肯归附,这辽东都司的指挥使司,就让你儿子纳林布禄来当,每年还能领朝廷的俸禄。但若敢勾结北元……”他顿了顿,寨外的铳声又响了一阵,“刚才那动静,就是下场。”

  布斋的喉结滚动了几下,忽然跪地叩首:“布斋愿归附大明!”

  李浩扶起他,语气缓和了些:“陛下仁慈,只要你真心归顺,好处少不了。”说着拍了拍手,亲卫立刻抬进几个木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精铁打造的农具和五彩斑斓的绸缎,“这些是陛下赏的,往后每年都有。”

  布斋盯着那些农具,眼睛都直了——女真部落缺铁,一把好锄头能让部落的粮食多收三成。他一把抓过锄头,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光滑的锄刃,忽然对帐外喊:“把那几个跟北元使者接触的家伙给我绑来!”

  没多久,四个捆得像粽子的汉子被拖了进来,其中一个还穿着北元的皮袍。布斋一脚踹在他胸口:“混账东西,敢背着我勾连外人!”

  李浩看着这出戏,嘴角微扬。他知道,对付这些部落,光靠打不行,得让他们明白,跟着明朝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像现在,布斋眼里的贪婪,比刚才的戒备真实多了。

  处理完叶赫部,李浩马不停蹄赶往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寨子建在山坳里,周围种着大片玉米——那是去年明朝送来的种子。见到李浩,努尔哈赤穿着汉人样式的长衫,拱手行礼,比布斋懂规矩多了。

  “李大人来得巧,刚收了玉米,正想给朝廷送些新米去。”努尔哈赤笑着引他去看粮仓,里面堆着金灿灿的玉米,比部落传统的糜子饱满得多。

  李浩点点头:“你种得好,陛下听说了,特意让我给你带了新的耕牛和水车图纸。”他指了指随行的工匠,“这些人会教你们怎么造水车,往后引水灌溉,玉米能收得更多。”

  努尔哈赤的眼睛亮了:“真的?”他去年就听说汉人用水车浇地,省力又高效,只是一直没机会学。

  “自然是真的。”李浩拿出地图,“不过陛下有个条件,你得帮朝廷盯着海西女真其他部落,若有勾结北元的,立刻报给辽东都司。”

  努尔哈赤毫不犹豫地应道:“这是自然!我建州女真本就跟北元不睦,他们若敢来,我第一个不答应。”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我部落的年轻人想学汉文,不知朝廷能不能派个先生来?”

  李浩笑了:“这有何难?下个月就从国子监派三个秀才来,在你这儿建个学堂,不光教汉文,还教算术、农技。”

  离开建州时,努尔哈赤亲自送了十里地,手里一直攥着那套水车图纸,嘴里反复念叨:“多谢李大人,多谢陛下。”李浩回头望去,见建州的年轻人正在田埂上练习齐步走——那是努尔哈赤跟着明军学的,连口号都喊得字正腔圆。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浩的使团像撒网一样,走遍了东三省的大小部落。对野人女真,神机营的演练声就没停过,震得那些依山而居的部落纷纷下山归附;对已经开始农耕的部落,就送种子、派工匠,教他们修水渠、织布匹。

  有一次,使团在松花江畔遇到窝集部的人,他们仍过着渔猎生活,见到明军就射箭。神机营刚要抬铳,李浩却拦住了:“别开火。”他让阿古拉喊话说,只要他们肯上岸定居,朝廷就给他们分土地,教他们种地,冬天还发棉衣。

  窝集部首领起初不信,李浩就让人在江边搭起棚子,当场用新耕牛犁地,播下麦种,又杀了两头牛,分给部落的人吃。看着香喷喷的牛肉和光滑的犁铧,首领终于松了口:“我们信大明。”

  三个月后,当李浩带着厚厚的归附名册回南京复命时,辽东都司的地图上,已有七成的部落插上了明朝的旗帜。神机营的士兵们坐在返程的船上,望着两岸越来越多的农田和炊烟,亲卫忍不住问:“大人,咱们没打一仗,就收服了这么多部落?”

  李浩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驿站,那里的工匠有汉人也有女真族人,正一起抬着木料笑谈。他轻声道:“真正的威慑,不是让他们怕,是让他们信——信跟着大明,日子会更好。”

  船行渐远,两岸的炊烟连成一片,像一条温暖的线,把东三省的土地与中原紧紧连在了一起。而神机营的演练声,渐渐变成了远处传来的、有节奏的打谷声,在金色的田野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