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皇宫的晨雾还未散尽,奉天殿内已响起朱元璋低沉的声音。他手指重重点在舆图上的三个红点,朱笔在新疆、蒙古、黑龙江三地圈出醒目的标记,墨迹透过宣纸,在案几上洇出小小的晕痕。
“徐天德!”
“末将在!”西路军统帅徐天德跨步出列,铠甲上的兽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他是徐达嫡孙,继承了先祖的沉稳,腰间悬着那柄曾随徐达平定北方的“破虏刀”,刀鞘上镶嵌的宝石被摩挲得发亮。
“你率西路军五万,从哈密卫出发,沿天山北麓推进。”朱元璋将一枚虎符掷给他,“沙俄在中亚的驻军多是骑兵,善用草原游击战术,但他们不熟悉沙漠地形。记住你祖父的话:‘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徐天德单膝跪地接符,虎符入手冰凉:“末将明白。沿途绿洲多设烽燧,遇袭则举烟为号,三日一结阵,五日一清点,绝不孤军深入。”
“常峰!”
“末将在!”中路军统帅常峰应声而出,他比徐天德年轻五岁,性子却更烈,脸上一道从眉骨延伸到下颌的疤痕,是去年与蒙古部落冲突时留下的。他祖父常遇春当年善用骑兵奔袭,他也练就了一手“闪电战术”。
朱元璋看向舆图上的蒙古草原,那里用虚线标着沙俄的补给线:“你带三万轻骑,从开平卫出发,直插贝加尔湖。沙俄在恰克图囤积了粮草,你要做的不是硬攻,是断了他们的粮道。”他顿了顿,声音加重,“常家铁骑从不出无名之师,每战必祭旗,你打算用什么祭?”
常峰握紧了腰间的狼牙棒,那是用沙俄军官的头骨打磨而成:“末将已备下五十面沙俄军旗,沿途每破一营,便将军旗悬于竿头,让他们看看,谁才是草原的主人!”
最后,朱元璋的目光落在蓝凌身上。这位蓝玉的后人是三人中唯一的女将,穿一身银甲,裙裾下露出的马靴沾着新鲜的草汁——她刚从演武场赶来。
“蓝凌,东路军四万,从奴儿干都司出发。”朱元璋递过一份密函,“黑龙江流域多冻土沼泽,沙俄的城堡多建在高地上,你要学你祖父‘穴地攻城’之法。这是当地女真部落画的地形图,他们答应派向导,切记善待他们。”
蓝凌接过密函,指尖划过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河流:“末将带了两百架‘地龙炮’,专破冻土。女真向导的粮草由军中供给,凡立战功者,赏绸缎十匹,免税三年。”
朱元璋走到三人面前,从案上拿起三坛酒,亲自斟满:“这是用应天的糯米酿的,祝你们旗开得胜。记住,三路大军以‘北斗七星’为号,徐天德为‘天枢’,常峰为‘天璇’,蓝凌为‘天玑’,每月十五夜,若见七星连线,便向莫斯科合围。”
三人举杯,酒液洒在地上,溅起细小的尘埃。
三日后,三路大军同时开拔。
徐天德的西路军进入沙漠时,正遇上沙尘暴。黄沙蔽日,连向导都辨不清方向。他令士兵们将骆驼围成圈,人躲在骆驼腹下,自己则带着亲兵登上沙丘,用祖父传下的“观星盘”辨认方位。盘上的铜针在风沙中微微颤动,最终指向西北方。
“向西北走,那里三日后有绿洲。”他回到驼阵,将水囊分给伤兵,“沙俄以为我们会躲着沙暴,偏要在此时行军。传我将令:每人带足三日水,拆掉帐篷减负,夜间点火只许用三堆,呈品字形,让他们以为我们人少。”
果然,沙俄的侦察兵在沙暴中看到三堆火,回报“明军不过千人”。当他们的五千骑兵兴冲冲追来时,却一头撞进了徐天德布下的“口袋阵”——骆驼卧倒组成屏障,神机营的火箭从屏障后齐射,沙地上瞬间插满了带火的箭簇,像一片燃烧的荆棘丛。
徐天德站在沙丘上,看着沙俄骑兵在火海中挣扎,拔出破虏刀:“祭旗!”
亲兵将一面沙俄军旗挑在竿头,刀光闪过,军旗断裂飘落。
与此同时,常峰的中路军已进入蒙古草原。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让士兵们换上蒙古人的装束,混入迁徙的牧民中。当沙俄的运粮队赶着数千头牛羊经过时,常峰吹了声口哨,潜伏在草丛中的骑兵突然冲出,狼牙棒砸碎了领头军官的头盔,牛羊受惊四散,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将军,这些牛羊怎么办?”亲兵问。
常峰指着远处的牧民帐篷:“分给他们。告诉他们,跟着明军有肉吃,跟着沙俄只有鞭子。”
牧民们起初不敢接,直到一个老阿妈看到常峰腰间挂着的银坠——那是她失踪多年的儿子的遗物,常峰说是在沙俄军营里找到的。老阿妈突然跪地哭喊,牧民们这才涌上来,七手八脚地赶起牛羊,有人还主动指认了沙俄隐藏的暗哨。
蓝凌的东路军则在黑龙江的冻土上遇到了麻烦。沙俄的“冰城堡”建在江心岛上,四面临水,冰层坚硬,无法穴地。她围着城堡转了三天,注意到城堡的烟囱总在清晨冒出黑烟。
“他们的柴火是从上游运的。”蓝凌对女真向导说,“帮我找些会潜水的人。”
当夜,二十名女真水手带着空心芦苇管潜入冰下,在运柴船的必经之路凿了冰洞,将火药桶绑在水下的礁石上。第二天,当沙俄的运柴船队经过时,蓝凌扣动扳机,火绳枪点燃引线,冰层下传来闷响,运柴船被炸得粉碎,火焰顺着水流漂向城堡,引燃了岸边的柴堆。
城堡里的沙俄士兵慌了神,纷纷出来灭火。蓝凌趁机下令:“地龙炮,瞄准城门!”
两百架地龙炮同时轰鸣,冻土震动,城门应声倒塌。蓝凌率队冲锋,银甲在火光中闪烁,她手中的长枪刺穿了沙俄指挥官的胸膛,枪尖挑着他的徽章,回身掷给亲兵:“挂起来,让他们知道,女人也能破城。”
一个月后,十五夜的天空格外晴朗。徐天德在天山脚下看到北斗七星连成一线,令旗挥动,西路军拔营,朝着莫斯科方向加速前进;常峰在贝加尔湖畔点燃了最后一处沙俄粮仓,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蓝凌则在黑龙江畔接受了女真部落的投诚,他们带来了战马和鹿皮,说“要跟着女将军杀沙俄”。
三路大军像三把尖刀,从不同方向刺向沙俄腹地。沿途的沙俄军队或被击溃,或望风而逃,那些曾被沙俄压迫的部落纷纷倒戈,加入明军的行列。
徐天德的破虏刀每日都要饮血,刀身却愈发清亮;常峰的狼牙棒上挂满了沙俄军官的徽章,像一串狰狞的果实;蓝凌的长枪则被部落首领们缠上了各色布条,说这样能带来好运。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应天皇宫,朱元璋正对着舆图上不断推进的箭头,用朱笔圈出下一个目标。案上的三坛酒已空了两坛,只剩下蓝凌那坛,还贴着封条,仿佛在等她凯旋。
“告诉他们,”朱元璋对信使说,“朕在午门备好了庆功宴,少一个人,这宴席就不开。”
信使领命而去,留下朱元璋独自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莫斯科的位置,那里,将是这场战争的终点,也是大明崛起的新起点。
“徐天德!”
“末将在!”西路军统帅徐天德跨步出列,铠甲上的兽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他是徐达嫡孙,继承了先祖的沉稳,腰间悬着那柄曾随徐达平定北方的“破虏刀”,刀鞘上镶嵌的宝石被摩挲得发亮。
“你率西路军五万,从哈密卫出发,沿天山北麓推进。”朱元璋将一枚虎符掷给他,“沙俄在中亚的驻军多是骑兵,善用草原游击战术,但他们不熟悉沙漠地形。记住你祖父的话:‘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徐天德单膝跪地接符,虎符入手冰凉:“末将明白。沿途绿洲多设烽燧,遇袭则举烟为号,三日一结阵,五日一清点,绝不孤军深入。”
“常峰!”
“末将在!”中路军统帅常峰应声而出,他比徐天德年轻五岁,性子却更烈,脸上一道从眉骨延伸到下颌的疤痕,是去年与蒙古部落冲突时留下的。他祖父常遇春当年善用骑兵奔袭,他也练就了一手“闪电战术”。
朱元璋看向舆图上的蒙古草原,那里用虚线标着沙俄的补给线:“你带三万轻骑,从开平卫出发,直插贝加尔湖。沙俄在恰克图囤积了粮草,你要做的不是硬攻,是断了他们的粮道。”他顿了顿,声音加重,“常家铁骑从不出无名之师,每战必祭旗,你打算用什么祭?”
常峰握紧了腰间的狼牙棒,那是用沙俄军官的头骨打磨而成:“末将已备下五十面沙俄军旗,沿途每破一营,便将军旗悬于竿头,让他们看看,谁才是草原的主人!”
最后,朱元璋的目光落在蓝凌身上。这位蓝玉的后人是三人中唯一的女将,穿一身银甲,裙裾下露出的马靴沾着新鲜的草汁——她刚从演武场赶来。
“蓝凌,东路军四万,从奴儿干都司出发。”朱元璋递过一份密函,“黑龙江流域多冻土沼泽,沙俄的城堡多建在高地上,你要学你祖父‘穴地攻城’之法。这是当地女真部落画的地形图,他们答应派向导,切记善待他们。”
蓝凌接过密函,指尖划过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河流:“末将带了两百架‘地龙炮’,专破冻土。女真向导的粮草由军中供给,凡立战功者,赏绸缎十匹,免税三年。”
朱元璋走到三人面前,从案上拿起三坛酒,亲自斟满:“这是用应天的糯米酿的,祝你们旗开得胜。记住,三路大军以‘北斗七星’为号,徐天德为‘天枢’,常峰为‘天璇’,蓝凌为‘天玑’,每月十五夜,若见七星连线,便向莫斯科合围。”
三人举杯,酒液洒在地上,溅起细小的尘埃。
三日后,三路大军同时开拔。
徐天德的西路军进入沙漠时,正遇上沙尘暴。黄沙蔽日,连向导都辨不清方向。他令士兵们将骆驼围成圈,人躲在骆驼腹下,自己则带着亲兵登上沙丘,用祖父传下的“观星盘”辨认方位。盘上的铜针在风沙中微微颤动,最终指向西北方。
“向西北走,那里三日后有绿洲。”他回到驼阵,将水囊分给伤兵,“沙俄以为我们会躲着沙暴,偏要在此时行军。传我将令:每人带足三日水,拆掉帐篷减负,夜间点火只许用三堆,呈品字形,让他们以为我们人少。”
果然,沙俄的侦察兵在沙暴中看到三堆火,回报“明军不过千人”。当他们的五千骑兵兴冲冲追来时,却一头撞进了徐天德布下的“口袋阵”——骆驼卧倒组成屏障,神机营的火箭从屏障后齐射,沙地上瞬间插满了带火的箭簇,像一片燃烧的荆棘丛。
徐天德站在沙丘上,看着沙俄骑兵在火海中挣扎,拔出破虏刀:“祭旗!”
亲兵将一面沙俄军旗挑在竿头,刀光闪过,军旗断裂飘落。
与此同时,常峰的中路军已进入蒙古草原。他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让士兵们换上蒙古人的装束,混入迁徙的牧民中。当沙俄的运粮队赶着数千头牛羊经过时,常峰吹了声口哨,潜伏在草丛中的骑兵突然冲出,狼牙棒砸碎了领头军官的头盔,牛羊受惊四散,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将军,这些牛羊怎么办?”亲兵问。
常峰指着远处的牧民帐篷:“分给他们。告诉他们,跟着明军有肉吃,跟着沙俄只有鞭子。”
牧民们起初不敢接,直到一个老阿妈看到常峰腰间挂着的银坠——那是她失踪多年的儿子的遗物,常峰说是在沙俄军营里找到的。老阿妈突然跪地哭喊,牧民们这才涌上来,七手八脚地赶起牛羊,有人还主动指认了沙俄隐藏的暗哨。
蓝凌的东路军则在黑龙江的冻土上遇到了麻烦。沙俄的“冰城堡”建在江心岛上,四面临水,冰层坚硬,无法穴地。她围着城堡转了三天,注意到城堡的烟囱总在清晨冒出黑烟。
“他们的柴火是从上游运的。”蓝凌对女真向导说,“帮我找些会潜水的人。”
当夜,二十名女真水手带着空心芦苇管潜入冰下,在运柴船的必经之路凿了冰洞,将火药桶绑在水下的礁石上。第二天,当沙俄的运柴船队经过时,蓝凌扣动扳机,火绳枪点燃引线,冰层下传来闷响,运柴船被炸得粉碎,火焰顺着水流漂向城堡,引燃了岸边的柴堆。
城堡里的沙俄士兵慌了神,纷纷出来灭火。蓝凌趁机下令:“地龙炮,瞄准城门!”
两百架地龙炮同时轰鸣,冻土震动,城门应声倒塌。蓝凌率队冲锋,银甲在火光中闪烁,她手中的长枪刺穿了沙俄指挥官的胸膛,枪尖挑着他的徽章,回身掷给亲兵:“挂起来,让他们知道,女人也能破城。”
一个月后,十五夜的天空格外晴朗。徐天德在天山脚下看到北斗七星连成一线,令旗挥动,西路军拔营,朝着莫斯科方向加速前进;常峰在贝加尔湖畔点燃了最后一处沙俄粮仓,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蓝凌则在黑龙江畔接受了女真部落的投诚,他们带来了战马和鹿皮,说“要跟着女将军杀沙俄”。
三路大军像三把尖刀,从不同方向刺向沙俄腹地。沿途的沙俄军队或被击溃,或望风而逃,那些曾被沙俄压迫的部落纷纷倒戈,加入明军的行列。
徐天德的破虏刀每日都要饮血,刀身却愈发清亮;常峰的狼牙棒上挂满了沙俄军官的徽章,像一串狰狞的果实;蓝凌的长枪则被部落首领们缠上了各色布条,说这样能带来好运。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应天皇宫,朱元璋正对着舆图上不断推进的箭头,用朱笔圈出下一个目标。案上的三坛酒已空了两坛,只剩下蓝凌那坛,还贴着封条,仿佛在等她凯旋。
“告诉他们,”朱元璋对信使说,“朕在午门备好了庆功宴,少一个人,这宴席就不开。”
信使领命而去,留下朱元璋独自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莫斯科的位置,那里,将是这场战争的终点,也是大明崛起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