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明朝内部反应-《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南京城的朱雀大街上,报童们举着油墨未干的捷报,嗓子喊得像被砂纸磨过:“号外号外!徐大将军土耳其大捷!斩欧盟兵三千,俘七将!”

  卖菜的老农扔下扁担,抢过一张捷报,眯着眼凑到阳光下看。字认不全,却死死盯着“大捷”两个字,突然一拍大腿:“好!打得好!红毛鬼也敢来咱们地界撒野!”旁边的货郎递过一个刚出炉的烧饼:“张大爷,给您道喜!这饼我请客!”

  茶馆里,说书先生把醒木拍得震天响,唾沫星子溅在前排茶客脸上:“要说徐大将军这一战,那叫一个神!欧盟联军的火枪跟爆豆似的响,咱们的骑兵愣是像穿花蝴蝶似的,从枪林弹雨里钻过去,一枪挑了西班牙公爵的头盔!”茶客们拍着桌子叫好,铜板“叮叮当当”扔在台上,比平时多了三倍。

  皇宫的文华殿里,朱元璋正对着一幅巨大的舆图发呆。图上用朱笔圈出土耳其的位置,旁边批注着“欧盟联军主力在此”,如今已被墨笔涂掉,改成了“明军驻屯”。李善长捧着一叠奏折进来,黄绸封面上绣着的龙纹在晨光中闪着光。

  “陛下,各地的贺表都递上来了。”李善长把奏折放在案上,最上面一本是北平府的,“燕王殿下说,北平的百姓自发在城门口搭了彩楼,就等徐将军班师回朝,要给将士们披红挂彩呢。”

  朱元璋没看奏折,指着舆图上的欧洲:“李善长,你说这些红毛鬼,真会善罢甘休?”

  李善长愣了一下,随即道:“陛下圣明。欧盟新败,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定然不敢再犯。再说,经此一战,他们也该知道我大明的厉害,往后只会敬畏,不敢再放肆。”

  “敬畏?”朱元璋冷笑一声,从案下抽出一本册子,封面上写着“欧盟火器考”,是刘伯温让人从俘虏嘴里掏出来的供词,“你看看这个。荷兰人新造的火枪,能在百步外打穿铁甲;西班牙的铜炮,弹丸比咱们的佛郎机炮重三成。他们现在是败了,但只要把这些玩意儿弄明白了,用不了十年,就能卷土重来。”

  李善长接过册子,越看脸色越白:“这……这等利器,若是真让他们批量造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不能等。”朱元璋站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奏折,“传朕的旨意,让工部在南京城外建个火器局,调最好的铁匠、窑工过去。再让刘伯温牵头,把那些欧洲俘虏里的工匠挑出来,好吃好喝伺候着,让他们教咱们造火枪、铸大炮。学不会的,提头来见!”

  李善长赶紧应“喏”,又道:“陛下,还有件事。户部尚书说,这次打仗耗了不少军饷,国库有些吃紧。江南的盐商们听说大捷,联名上书,愿意捐白银五十万两,只求能参与对欧洲的通商。”

  “盐商?”朱元璋挑眉,“他们倒是消息灵通。告诉他们,通商可以,但得按规矩来。让礼部拟定个章程,凡与欧洲交易的商户,必须在官府登记,不许走私火器、铁器,违者,抄家灭族!”

  正说着,刘伯温拄着拐杖进来了,道袍上沾着些泥点,像是刚从城外回来。“陛下,老臣在火器营看了看,咱们的工匠试着仿了支欧洲火枪。”他从袖中掏出个铁管,比明军常用的火铳短些,枪管却更粗,“就是这玩意儿,填药慢,但射程确实远。”

  朱元璋接过火枪,掂量了一下,突然对准窗外的梧桐,扣动扳机。“砰”的一声,铅弹打在树干上,震落几片叶子。他盯着枪眼,眉头拧得更紧:“比咱们的火铳准。刘伯温,让工匠们照着这个,给朕造出更好的来。不光要准,还得填药快,打得远,不然怎么跟人家比?”

  刘伯温躬身道:“陛下放心,老臣已经让俘虏里的荷兰工匠画了图纸。只是有一样,造这种火枪得用精铁,咱们现有的铁矿炼出来的铁,硬度不够,容易炸膛。”

  “铁矿?”朱元璋想了想,“让汤和去湖广看看。去年湖广巡抚奏报,说长沙府附近发现了新铁矿,成色不错。让他带人去勘察,若是真能用,就建个新的铁厂,专门给火器局供料。”

  刘伯温又道:“陛下,还有件事。这次从土耳其俘虏的士兵里,有个英国学者,说欧洲人测算天文、绘制地图的法子,比咱们的更精确。老臣想请他到钦天监当差,让监里的博士们跟着学学,您看可行?”

  朱元璋盯着那支火枪,半晌才道:“学可以,但得有规矩。让锦衣卫盯着他,不许他跟外人接触。教什么,学什么,都得按咱们的意思来。敢耍花样的,不用报朕,直接处理了。”

  刘伯温应下,又道:“徐将军的信使来了,说想把俘虏里的几个欧盟将领押回南京,听候陛下发落。”

  “押回来。”朱元璋道,“但别关天牢,找个干净的院子圈起来,让他们看看南京的繁华。告诉他们,只要肯把知道的都说出来,朕可以放他们回去。若是嘴硬,就一辈子待在这儿,给朕当活教材。”

  消息传到火器营时,工匠们正围着那支欧洲火枪犯愁。铁匠老王头拿着锤子敲了敲枪管,铁屑簌簌往下掉:“这玩意儿看着简单,真要仿,难着呢。你看这膛线,得一圈圈凿进去,深一分浅一分都不行,不然子弹打不准。”

  旁边的窑工老李蹲在地上画图纸:“我觉得最难的是枪管的淬火。咱们的法子,淬出来的铁要么太脆,要么太软,哪像这玩意儿,又硬又韧。”

  突然,营门口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刘伯温带着个高鼻梁、蓝眼睛的欧洲人来了,是俘虏里的荷兰工匠,叫扬·范·德·肯普。扬穿着件新做的锦袍,手里拿着个黄铜卡尺,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熔炉、铁砧。

  “扬先生,”刘伯温指着那支火枪,“陛下说了,只要你能教会我们的工匠造这个,不仅放你回国,还送你十匹丝绸、百两黄金。”

  扬·范·德·肯普眨了眨眼,用生硬的汉语说:“我教,但有条件。你们的瓷器,给我十套,要最好的。还有,我要见你们的皇帝,给他看我的图纸。”

  老王头急了:“你个俘虏,还敢提条件?”

  刘伯温拦住他:“可以。但你要是敢糊弄,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扬咧嘴笑了,露出两排白牙,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线条:“看这个,这是改进后的火枪图纸,填药速度能快一半。只要你们的铁匠能按图施工,我保证,三个月就能造出样品。”

  老王头凑过去看,越看越心惊:“这……这图纸画得比咱们的细十倍!连每个零件的尺寸都标出来了。”

  刘伯温点点头:“扬先生,从今天起,你就在这儿住下。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尽管开口。”

  与此同时,吏部的衙门里,官员们正围着一份奏折争论。是山东布政使写的,说这次打仗,暴露了地方军队的弊端——装备落后,训练不足,若是真遇到敌军,根本不堪一击,请求朝廷派京营的军官下去指导训练。

  “山东藩司说得有道理。”吏部尚书捋着胡子,“我大明疆域辽阔,光靠京营的兵力远远不够。地方卫所的军队,确实该好好整饬一番。”

  兵部侍郎却摇头:“谈何容易?各地的卫所指挥使,不是功臣之后,就是藩王亲信,哪肯让京营的人指手画脚?真要强行派官下去,怕是会闹出乱子。”

  “乱子也得整!”户部尚书拍了桌子,“这次打仗,光是从各地调粮就花了三个月,效率太低。若是真有紧急军情,等粮草备齐了,黄瓜菜都凉了。依我看,不光军队要整,连驿站、漕运都得改,不然下次再打仗,还是抓瞎。”

  争论声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时,他正在御花园里给那支欧洲火枪装弹。听到“改革”两个字,他突然笑了:“这些文官,平时吵吵嚷嚷,关键时刻倒还清醒。李善长,传朕的旨意,让六部各写一份改革章程,月底之前交上来。军事、民政、财政,但凡有弊端的,都给朕指出来,怎么改,也给朕说清楚。说错了不罚,不说,才要罚。”

  李善长应下,又道:“陛下,还有件事。国子监的学生们听说要学欧洲的学问,有些老夫子不乐意,说那是‘蛮夷之术’,会坏了圣人之道,正跪在宫门口请愿呢。”

  朱元璋把火枪往地上一戳,枪管插进泥土半寸深:“蛮夷之术?能打胜仗、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就是好术!告诉那些老夫子,要么闭嘴,要么就去火器局看看,看看人家的图纸画得有多精细,再回来跟朕说什么是圣人之道!”

  夕阳西下时,南京城的钟声传遍大街小巷。卖唱的姑娘在酒楼里唱起了新编的曲子,唱的是徐达将军在土耳其如何杀敌,如何缴获了红毛鬼的火枪大炮。喝得醉醺醺的酒客们跟着哼唱,声音里满是骄傲。

  而在紫禁城的角楼上,朱元璋正望着西方的天际。晚霞像一片燃烧的火,映得他的脸忽明忽暗。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但他不怕,就像二十年前在濠州城那样,只要手里有刀,心里有百姓,再强的敌人,也能斩落马下。

  “徐达啊,”他低声说,像是在跟远方的将军对话,“你可得快点回来。咱们还有很多事要做呢。”

  风从护城河吹过来,带着水汽和花香,拂过他的龙袍,也拂过城下千家万户的屋顶。那些刚刚经历过喜悦的百姓们,还不知道,一场关乎王朝命运的变革,已经在这位帝王的心中,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