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之滨的索马里港口,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空气中就弥漫着硝烟与血腥味。隶属于欧盟扶持阵营的索马里民兵,正押解着一群双手被反绑的平民穿过码头。这些平民大多是当地亲明部落的成员,他们的茅草屋在昨夜的突袭中被付之一炬,黑黢黢的房梁残骸间还挂着未燃尽的布条,像一只只垂死者的手臂。
“快点!磨蹭什么!”一个手持AK-47的民兵用枪托狠狠砸向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踉跄着扑倒在沙滩上,额头磕在尖锐的珊瑚礁上,瞬间涌出鲜血。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襁褓,里面的婴儿被惊醒,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哭声很快被民兵的怒喝声淹没——那民兵抬脚就往老者背上踹去,靴底的泥沙混着血污,在老者灰败的衣衫上印下肮脏的脚印。
不远处的货船上,欧盟军事顾问皮埃尔正站在甲板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他穿着笔挺的迷彩服,袖口别着欧盟的徽章,嘴角叼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身旁的索马里民兵首领哈桑哈立德谄媚地笑着:“皮埃尔先生,这些都是亲明分子的余孽,按照您的吩咐,‘清理’干净才能确保港口安全。”
皮埃尔放下望远镜,慢条斯理地拿出打火机点燃雪茄,吐了个烟圈:“哈立德,记住,我们是‘维和’,不是屠杀。”话虽如此,他的眼神里却没有丝毫波澜,“不过,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些人里,有昨天袭击我们军火库的狙击手,你知道该怎么做。”
哈立德心领神会,猛地拔出腰间的弯刀,刀身在晨光下闪着冷光。他走到那群平民面前,像挑选牲口一样打量着他们,最终目光落在一个年轻女子身上。那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看到哈立德的眼神,她浑身发抖,却死死把孩子护在身后。“她,”哈立德用刀指着女子,“还有那个带枪的,拉出来。”
两个民兵立刻上前拖拽,女子尖叫着反抗,指甲深深抠进民兵的手臂,留下几道血痕。孩子吓得抱住母亲的腿大哭,却被一个民兵粗暴地扯开,扔到人群里。女子被按在货船的跳板上,哈立德举起弯刀,在她惊恐的目光中,刀光一闪——皮埃尔转过身,对着大海吐出一口烟,仿佛身后的惨叫与他无关。
这样的场景,正在非洲大陆的多个角落上演。
在中非共和国的丛林里,欧盟扶持的反政府武装正用明晃晃的砍刀逼迫村民挖战壕。一个名叫卡隆的少年因为动作慢了些,就被武装分子抓住头发按进泥水里,直到他呛得失去意识才被拖上来。旁边的欧盟军事观察员只是冷漠地记录着:“第37号防御工事,劳工配合度低,建议采取‘激励措施’。”所谓的“激励措施”,就是把不服从的村民绑在树上,让热带的毒蚁啃噬,直到他们发出求饶的哀嚎。
东非的肯尼亚边境,亲欧盟的部族武装攻占了一个亲明的村庄后,将所有男性集中在打谷场上。一个留着络腮胡的武装头目站在土台上,用扩音器嘶吼着:“明朝人给了你们什么?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还是能挡住子弹的护身符?看看你们的庄稼,被他们的‘高产种子’毁了!看看你们的男人,为了他们的‘友谊’送了命!”
台下的男性村民低着头,有人紧握着拳头,有人眼里噙着泪。他们中的确有人种过明朝援助的杂交水稻,产量是原来的三倍;的确有人的儿子参加了亲明武装,为了保护村庄牺牲。但此刻,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武装分子架起了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他们。
“不想死的,就跟我们走,去拆了明朝人的了望塔!”头目挥舞着手臂,“谁第一个拆,谁就能领到一袋子面粉!”
人群里一阵骚动,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明朝人没害过我们……”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就射穿了他的胸膛。老人倒在血泊里,眼睛圆睁,似乎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
“还有谁想当明朝的走狗?”头目狞笑着,机枪开始扫射。
子弹呼啸着穿过人群,惨叫声、哭喊声混杂在一起。有年轻人试图冲出去,却被乱枪打死;有父亲把孩子护在身下,子弹穿透了他的身体,也带走了孩子的生命。鲜血染红了打谷场的泥土,原本金黄的麦秸被血浸透,变成沉甸甸的暗红色。武装分子们却在一旁笑着,用脚踢开死者的尸体,像在清理垃圾。
而在南非的钻石矿区,欧盟扶持的军阀更是将暴行与掠夺结合到了极致。他们强征当地黑人矿工,让他们在没有安全措施的矿洞里徒手挖掘,稍有懈怠就会遭到鞭打。一个名叫姆巴的矿工因为塌方被埋了半截身子,同伴们想救他,却被监工用高压水枪驱散。“挖不出来钻石,谁也别想休息!”监工拿着电棍,在矿工们裸露的脊背上来回游走,留下一道道焦黑的印记。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将亲明部落的妇女和儿童当作“战利品”,用铁丝网圈在矿区边缘的集中营里。孩子们每天只能得到一块发霉的玉米饼,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浑身浮肿。妇女们则被迫做着繁重的体力活,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性侵。一个名叫艾莎的女子,因为拒绝了军阀的侮辱,被吊在集中营的栏杆上,整整三天三夜,直到气息奄奄。
这些暴行并非孤立事件。欧盟的军事顾问们对此或视而不见,或暗中纵容。他们给这些武装势力提供武器弹药,教他们战术配合,却对其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他们看来,只要能遏制明朝在非洲的影响力,手段如何并不重要。
消息通过逃难的平民、亲明部落的密使,一点点传到明朝驻非洲办事处。当一份附带照片的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时,这位铁血帝王罕见地沉默了。照片上,被焚烧的村庄、横尸荒野的平民、集中营里瘦骨嶙峋的孩子……每一张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上。
“这些人,”朱元璋指着照片上欧盟军事顾问的身影,声音低沉得像暴风雨前的闷雷,“口口声声说文明、进步,却纵容如此禽兽行径。”他将报告狠狠摔在案上,青瓷笔洗被震得跳起来,墨水溅在龙纹地毯上,像一朵绽放的黑花。
站在一旁的廖永忠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非洲亲明势力已危在旦夕。索马里的亲明部落几乎被屠戮殆尽,肯尼亚的抵抗军弹尽粮绝,南非的矿工营更是成了人间地狱。再不出兵,恐怕……”
“出兵?”朱元璋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朕当然要出兵。但不是现在。”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点在红海港口的位置,“欧盟想借这些人的手削弱我们的根基,朕偏要让他们看看,民心不是靠刀子能夺走的。”
他转身,对廖永忠吩咐道:“传朕旨意,让胡大海从印度调运十万石粮食,由郭英率领船队秘密送往非洲亲明地区。告诉那些受苦的百姓,明朝不会忘了他们。另外,让耿炳文训练的特种部队做好准备,朕要他们潜入那些集中营,把人救出来——动静要小,但要让欧盟知道,朕的人,不是他们能随便动的!”
廖永忠领旨退下后,朱元璋再次拿起那些照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照片上,却驱不散画面里的阴霾。他想起年轻时在濠州见过的战乱,想起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拳头缓缓握紧。“血债,总要血偿。”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此时的非洲大陆,暴行仍在继续。但在那些被压迫的人们心中,明朝的名字已经成了黑暗中的一丝微光。一个幸存的索马里孩童,在被郭英的人救下后,攥着一块明朝援助的压缩饼干,用生硬的汉语说:“明……明朝,好。”这简单的几个字,或许就是对那些暴行最有力的反抗,也是明朝出兵非洲最坚实的理由。
“快点!磨蹭什么!”一个手持AK-47的民兵用枪托狠狠砸向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踉跄着扑倒在沙滩上,额头磕在尖锐的珊瑚礁上,瞬间涌出鲜血。他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襁褓,里面的婴儿被惊醒,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哭声很快被民兵的怒喝声淹没——那民兵抬脚就往老者背上踹去,靴底的泥沙混着血污,在老者灰败的衣衫上印下肮脏的脚印。
不远处的货船上,欧盟军事顾问皮埃尔正站在甲板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他穿着笔挺的迷彩服,袖口别着欧盟的徽章,嘴角叼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身旁的索马里民兵首领哈桑哈立德谄媚地笑着:“皮埃尔先生,这些都是亲明分子的余孽,按照您的吩咐,‘清理’干净才能确保港口安全。”
皮埃尔放下望远镜,慢条斯理地拿出打火机点燃雪茄,吐了个烟圈:“哈立德,记住,我们是‘维和’,不是屠杀。”话虽如此,他的眼神里却没有丝毫波澜,“不过,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这些人里,有昨天袭击我们军火库的狙击手,你知道该怎么做。”
哈立德心领神会,猛地拔出腰间的弯刀,刀身在晨光下闪着冷光。他走到那群平民面前,像挑选牲口一样打量着他们,最终目光落在一个年轻女子身上。那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看到哈立德的眼神,她浑身发抖,却死死把孩子护在身后。“她,”哈立德用刀指着女子,“还有那个带枪的,拉出来。”
两个民兵立刻上前拖拽,女子尖叫着反抗,指甲深深抠进民兵的手臂,留下几道血痕。孩子吓得抱住母亲的腿大哭,却被一个民兵粗暴地扯开,扔到人群里。女子被按在货船的跳板上,哈立德举起弯刀,在她惊恐的目光中,刀光一闪——皮埃尔转过身,对着大海吐出一口烟,仿佛身后的惨叫与他无关。
这样的场景,正在非洲大陆的多个角落上演。
在中非共和国的丛林里,欧盟扶持的反政府武装正用明晃晃的砍刀逼迫村民挖战壕。一个名叫卡隆的少年因为动作慢了些,就被武装分子抓住头发按进泥水里,直到他呛得失去意识才被拖上来。旁边的欧盟军事观察员只是冷漠地记录着:“第37号防御工事,劳工配合度低,建议采取‘激励措施’。”所谓的“激励措施”,就是把不服从的村民绑在树上,让热带的毒蚁啃噬,直到他们发出求饶的哀嚎。
东非的肯尼亚边境,亲欧盟的部族武装攻占了一个亲明的村庄后,将所有男性集中在打谷场上。一个留着络腮胡的武装头目站在土台上,用扩音器嘶吼着:“明朝人给了你们什么?是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还是能挡住子弹的护身符?看看你们的庄稼,被他们的‘高产种子’毁了!看看你们的男人,为了他们的‘友谊’送了命!”
台下的男性村民低着头,有人紧握着拳头,有人眼里噙着泪。他们中的确有人种过明朝援助的杂交水稻,产量是原来的三倍;的确有人的儿子参加了亲明武装,为了保护村庄牺牲。但此刻,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武装分子架起了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他们。
“不想死的,就跟我们走,去拆了明朝人的了望塔!”头目挥舞着手臂,“谁第一个拆,谁就能领到一袋子面粉!”
人群里一阵骚动,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明朝人没害过我们……”话音未落,一颗子弹就射穿了他的胸膛。老人倒在血泊里,眼睛圆睁,似乎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
“还有谁想当明朝的走狗?”头目狞笑着,机枪开始扫射。
子弹呼啸着穿过人群,惨叫声、哭喊声混杂在一起。有年轻人试图冲出去,却被乱枪打死;有父亲把孩子护在身下,子弹穿透了他的身体,也带走了孩子的生命。鲜血染红了打谷场的泥土,原本金黄的麦秸被血浸透,变成沉甸甸的暗红色。武装分子们却在一旁笑着,用脚踢开死者的尸体,像在清理垃圾。
而在南非的钻石矿区,欧盟扶持的军阀更是将暴行与掠夺结合到了极致。他们强征当地黑人矿工,让他们在没有安全措施的矿洞里徒手挖掘,稍有懈怠就会遭到鞭打。一个名叫姆巴的矿工因为塌方被埋了半截身子,同伴们想救他,却被监工用高压水枪驱散。“挖不出来钻石,谁也别想休息!”监工拿着电棍,在矿工们裸露的脊背上来回游走,留下一道道焦黑的印记。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将亲明部落的妇女和儿童当作“战利品”,用铁丝网圈在矿区边缘的集中营里。孩子们每天只能得到一块发霉的玉米饼,很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浑身浮肿。妇女们则被迫做着繁重的体力活,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性侵。一个名叫艾莎的女子,因为拒绝了军阀的侮辱,被吊在集中营的栏杆上,整整三天三夜,直到气息奄奄。
这些暴行并非孤立事件。欧盟的军事顾问们对此或视而不见,或暗中纵容。他们给这些武装势力提供武器弹药,教他们战术配合,却对其违反人道主义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他们看来,只要能遏制明朝在非洲的影响力,手段如何并不重要。
消息通过逃难的平民、亲明部落的密使,一点点传到明朝驻非洲办事处。当一份附带照片的报告送到朱元璋案头时,这位铁血帝王罕见地沉默了。照片上,被焚烧的村庄、横尸荒野的平民、集中营里瘦骨嶙峋的孩子……每一张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上。
“这些人,”朱元璋指着照片上欧盟军事顾问的身影,声音低沉得像暴风雨前的闷雷,“口口声声说文明、进步,却纵容如此禽兽行径。”他将报告狠狠摔在案上,青瓷笔洗被震得跳起来,墨水溅在龙纹地毯上,像一朵绽放的黑花。
站在一旁的廖永忠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非洲亲明势力已危在旦夕。索马里的亲明部落几乎被屠戮殆尽,肯尼亚的抵抗军弹尽粮绝,南非的矿工营更是成了人间地狱。再不出兵,恐怕……”
“出兵?”朱元璋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朕当然要出兵。但不是现在。”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点在红海港口的位置,“欧盟想借这些人的手削弱我们的根基,朕偏要让他们看看,民心不是靠刀子能夺走的。”
他转身,对廖永忠吩咐道:“传朕旨意,让胡大海从印度调运十万石粮食,由郭英率领船队秘密送往非洲亲明地区。告诉那些受苦的百姓,明朝不会忘了他们。另外,让耿炳文训练的特种部队做好准备,朕要他们潜入那些集中营,把人救出来——动静要小,但要让欧盟知道,朕的人,不是他们能随便动的!”
廖永忠领旨退下后,朱元璋再次拿起那些照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照片上,却驱不散画面里的阴霾。他想起年轻时在濠州见过的战乱,想起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拳头缓缓握紧。“血债,总要血偿。”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此时的非洲大陆,暴行仍在继续。但在那些被压迫的人们心中,明朝的名字已经成了黑暗中的一丝微光。一个幸存的索马里孩童,在被郭英的人救下后,攥着一块明朝援助的压缩饼干,用生硬的汉语说:“明……明朝,好。”这简单的几个字,或许就是对那些暴行最有力的反抗,也是明朝出兵非洲最坚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