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大明中枢的运转图景-《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应天府的晨雾刚散,紫禁城的角楼就响起了晨钟,钟声透过云层,在六部衙门的青砖灰瓦间回荡。吏部尚书宋濂站在衙门口,手里捏着份官员考核册,册页上的墨迹还带着潮气——那是昨夜挑灯批改的,每一个名字旁边,都用朱笔圈点着功过。

  “宋大人,户部的王大人派人来问,北美驻军的粮草拨款,今日能批下去吗?”一个小吏抱着卷宗跑过来,袍角沾着露水。

  宋濂翻到“兵部”那一页,眉头微蹙:“急什么?廖永忠的船队失踪案还没查清,粮草拨下去,送不到北美也是白费。让王钝再等等,等锦衣卫的探报来了再说。”

  小吏刚要走,又被宋濂叫住:“对了,告诉吏部文选司的周浈,江南乡试的主考官,必须选清廉的,上次苏州府的举人舞弊案,就是前车之鉴。”

  “是。”小吏应着,转身往户部衙门跑去。

  户部衙门口,王钝正和度支司郎中周德兴核对账目。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周德兴的手指在算珠上翻飞,忽然停在“北美屯田”那一项:“大人,去年拨给北美屯田的种子钱,账目对不上,少了三百两。”

  王钝接过账册,手指点着“山东布政使司”几个字:“又是李信?他上个月说要修黄河堤坝,支走了五千两,现在又来报种子钱短缺?”他把账册往桌上一拍,“备轿,我去兵部问问,北美驻军到底缺不缺种子!”

  周德兴拦住他:“大人,兵部现在忙着调水师,耿炳文将军今早刚点了三千人,说是要去太平洋巡逻。您这时候去,怕是见不到人。”

  “那也得去!”王钝抓起官帽,“户部的钱,一分一厘都得花在明处!他李信要是敢中饱私囊,我就参他一本!”

  礼部的衙院里,正忙着筹备祭天仪式。尚书陶凯指挥着吏员挂幡旗,幡旗上绣的日月星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忽然瞥见角落里的朱文正,正拿着本《大明集礼》发呆,便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文正,想什么呢?”

  朱文正抬起头,眼里带着困惑:“陶大人,您说欧盟那些红毛鬼,也祭天吗?他们要是不祭,怎么敢动咱们的船队?”

  陶凯笑了,捋着胡须道:“他们信的是天主,据说在教堂里祈祷。不过啊,不管信什么,犯了大明的规矩,就得受罚。对了,日本遣唐使的国书翻译好了吗?他们说想派使者来谢罪,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翻译好了,”朱文正递过译稿,“上面说去年冬天在宁波私贩硫磺是误会,还说愿意赔偿损失。可我看他们的使者名单,有三个是当年参与过抗明的武士。”

  陶凯接过译稿,眉头渐渐皱起:“把这份名单抄给锦衣卫,让郭英查查底细。祭天仪式结束后,我去跟陛下说说,这使者,不能随便见。”

  兵部衙门里,火药味比火器局的硫磺还浓。廖永忠把一份水师调动方案拍在桌上,对站在对面的康茂才吼道:“你说什么?只给五千人?北美海域那么大,五千人够塞牙缝的?”

  康茂才也红了脸,指着墙上的军防图:“你以为我不想多给?丁德兴的火器营要守辽东,吴良的水师要护漕运,能抽五千人给你就不错了!要不你去跟陛下说,把京营的兵调给你?”

  “调京营?你怎么不说调御林军?”廖永忠气笑了,“我要的是能驾船的水师,不是只会在马背上耍枪的骑兵!”

  “够了!”耿炳文从外面走进来,身上还带着海风的咸味,“吵什么?陛下刚让人来问,巡逻舰队什么时候能出发。廖永忠,五千人够了,我给你调二十门新造的‘火龙炮’,威力比你以前用的大三成。”

  廖永忠的气消了些:“火龙炮?就是上次在演武场,一炮轰碎了十丈外石碑的那种?”

  “正是。”耿炳文点头,“工部连夜赶制的,吴祯监造的,质量没问题。”

  “那还差不多。”廖永忠拿起调动方案,在“五千人”旁边画了个圈,“让吴良的漕运水师配合,他们熟悉航道,遇袭时能当个接应。”

  刑部大牢里,丁德兴正提审一个从北美海域抓来的海盗。那海盗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说自己只是捡了几块沉船的木板,没参与劫船。

  “捡木板?”丁德兴把一块染血的船牌扔在他面前,“这是‘安远号’的船牌,上面有你的指纹!说,是谁让你去捡的?是不是欧盟的人?”

  海盗眼神闪烁,支支吾吾道:“是……是一个穿黑衣服的日本人,给了我十两银子,说只要捡些船上的东西回来,不管什么都行。”

  “日本人?”丁德兴追问,“他长什么样?有没有说要这些东西做什么?”

  “戴个斗笠,看不清脸,”海盗咽了口唾沫,“只听他跟旁边的红毛鬼说,要看看大明的船用什么木料,还说……说下次要炸得更彻底些。”

  丁德兴让狱卒把海盗带下去,转身对门外的吴良道:“听见了?跟你查的一样,日本和欧盟确实勾搭上了。把这份供词抄给陛下,还有,让你的人盯紧宁波港,别再让日本人随便上岸。”

  工部的作坊里,比集市还热闹。吴祯指挥着工匠给新造的战船刷桐油,看见周德兴进来,连忙迎上去:“周大人,您怎么来了?不是说户部的拨款还没到吗?”

  周德兴晃了晃手里的文书:“陛下特批的,先从内帑里支三万两,不够再补。这船什么时候能下水?廖永忠催得紧。”

  “最多五天,”吴祯拍着船身,“用的是铁桦木,龙骨是从辽东运来的,结实着呢。对了,船上的罗盘,我让钦天监的人校准过,在太平洋上也不会偏。”

  “那就好。”周德兴点头,“对了,火器局的硫磺够吗?丁德兴说火龙炮的火药要掺硫磺,效果才好。”

  “够,”吴祯指向角落里的仓库,“上个月刚从云南运来一批,纯度比日本私贩的高。不过啊,云南土司说山路难走,要加运费,这事还得跟户部说说。”

  “我回去跟王钝说,”周德兴应道,“只要能造好船、铸好炮,加运费就加运费,不能让弟兄们在海上吃亏。”

  内阁值房里,几个学士正围着一份奏折争论。宋濂的学生方孝孺指着奏折上的“票拟”道:“陛下让咱们议‘是否要加强北美驻军’,我觉得应该加,现在只有五千人,要是欧盟再打过来,怕是守不住。”

  另一个学士反驳道:“加驻军就要加粮草,户部现在紧张得很,哪有多余的粮草?依我看,先派使者去欧盟交涉,问问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交涉?他们都把船炸了,交涉有用?”方孝孺急了,“当年徐达将军说过,对付豺狼,就得用猎枪!”

  “都别争了。”宋濂走进来,手里拿着朱元璋的“批红”,“陛下说了,驻军暂不加,但要在北美建三个烽火台,一旦遇袭,白天放烟,晚上放火,让咱们的船队能及时接应。还有,让工部在沿海修十个炮台,吴良的水师每月巡逻一次。”

  方孝孺接过批红,仔细看了看:“陛下这是‘先守后攻’啊。那欧盟和日本那边,就这么算了?”

  “怎么会算了?”宋濂笑了,“陛下让锦衣卫和东厂联手,查他们的底细。等查清楚了,再给他们好看。对了,把这份批红抄给六部,让他们尽快落实,陛下说,拖一天,北美弟兄们就多一分危险。”

  夕阳西下,紫禁城的琉璃瓦被染成了金色。朱元璋站在御花园的角楼上,望着六部衙门的方向,那里还有灯火亮着。朱文正捧着一份密报走来,轻声道:“陛下,锦衣卫查到,日本遣唐使里,有个叫佐藤的,是当年偷袭珍珠港的舰长之子。”

  朱元璋接过密报,手指在“佐藤”两个字上慢慢划过:“好啊,父债子还,倒也公道。告诉陶凯,这使者可以见,但得在东厂的监视下见。还有,让兵部加快巡逻舰队的准备,朕要让那些红毛鬼和倭寇知道,大明的中枢,不是他们想动就能动的。”

  朱文正躬身应道:“是。”转身时,他看见朱元璋的目光越过宫墙,望向远方的星空,那里,北斗七星正亮得耀眼——就像大明的六部,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守护着这片江山。

  夜色渐深,六部衙门的灯火依旧亮着。吏部在核对新科进士的名单,户部在盘点运往辽东的粮草,礼部在修改接待外国使者的礼仪,兵部在绘制太平洋的巡逻路线,刑部在整理海盗的供词,工部在赶制战船的零件。这些灯火,就像大明中枢的脉搏,在夜色中沉稳跳动,无声地诉说着:无论风浪多大,这庞大的帝国,总能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