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城外,清晨的阳光洒在明军整齐的阵列上,盔甲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朱元璋骑在高头大马上,身着黑色镶金战甲,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平江城,这座江南重镇犹如一颗坚硬的坚果,等待着他去敲开。
“主公,攻城器械均已准备妥当,将士们士气高昂,随时可发起进攻!”徐达策马来到朱元璋身旁,抱拳说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好,传令下去,进攻!让张士诚知道,我朱元璋的决心。”
“得令!”徐达一声令下,号角声顿时响彻云霄。
明军阵营中,士兵们齐声呐喊,如潮水般向平江城涌去。攻城云梯被缓缓抬起,朝着城墙推进。投石车也开始转动,巨大的石块被装填到发射器上。
“弟兄们,冲啊!拿下平江,为国立功!”常遇春挥舞着长刀,一马当先,带领着先锋部队冲在最前面。
平江城头,张士诚身着一袭银色战甲,面色凝重地看着城外如狼似虎的明军。“哼,朱元璋,你以为如此便能轻易破城?”他转头对身旁的将领们说道,“传我命令,放箭!让这些贼军有来无回!”
“是!”将领们齐声应道。
瞬间,城墙上万箭齐发,如雨点般射向明军。“噗噗噗”,不断有明军士兵中箭倒地,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奋力向前。
“稳住阵脚,不要慌乱!继续推进云梯!”常遇春大声呼喊着,手中长刀挥舞,挡开射来的箭矢。
与此同时,明军的投石车也开始发威。“轰隆隆”,巨大的石块呼啸着飞向城墙,砸在城墙上溅起无数碎石。一些守城的士兵被石块击中,惨叫着倒下。
“投石车继续攻击,压制城墙上的敌军!”徐达在后方指挥着,声音坚定有力。
然而,张士诚的军队也非等闲之辈。他们迅速组织起反击,将一桶桶滚烫的热油从城墙上泼下,下方的明军士兵顿时发出阵阵惨叫。同时,滚石也如冰雹般落下,砸在云梯上,不少云梯被砸断,士兵们纷纷坠落。
“不好,敌军反击太猛,云梯难以靠近城墙!”常遇春眉头紧皱,看着眼前的困境,心急如焚。
朱元璋在后方看到攻城受阻,心中明白,张士诚的防御远比他想象中还要坚固。但他并未慌乱,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局势。
“主公,是否暂时撤退,重新谋划?”徐达来到朱元璋身边,建议道。
朱元璋咬了咬牙,说道:“不可!初次进攻便撤退,会影响士气。传令下去,继续进攻,务必想办法靠近城墙!”
“是!”徐达领命而去,再次传达朱元璋的命令。
常遇春接到命令后,深知责任重大。他环顾四周,发现敌军的箭矢主要集中在云梯推进的正面,侧面相对薄弱。
“弟兄们,跟我从侧面迂回,避开敌军箭矢!”常遇春一声令下,带领着一部分士兵转向侧面。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明军从侧面推进云梯,减少了伤亡。然而,张士诚很快发现了明军的意图。
“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守侧面!不能让他们靠近城墙!”张士诚大声喊道。
于是,城墙上的守军急忙调整部署,向侧面涌去。一时间,侧面也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放箭!放箭!不能让他们把云梯架起来!”城墙上的守将大声指挥着。
明军的士兵们顶着箭雨,奋力将云梯靠近城墙。终于,一架云梯成功靠上了城墙。
“冲上去!”常遇春大喊一声,率先顺着云梯向上攀爬。士兵们紧随其后,如蚂蚁般向城墙上涌去。
“杀!”城上的守军见状,纷纷围了过来,用长枪刺向攀爬云梯的明军。常遇春挥舞长刀,左挡右格,将刺来的长枪一一拨开。
“弟兄们,别怕!跟他们拼了!”常遇春一边喊着,一边奋力向上攀爬。
然而,就在明军即将登上城墙之时,张士诚的士兵们推出一根巨大的圆木,狠狠地撞向云梯。“咔嚓”一声,云梯断裂,常遇春和士兵们纷纷坠落。
“将军!”下方的明军士兵们惊呼一声。
常遇春落地后,迅速起身,虽然身上有些擦伤,但并无大碍。他看着断裂的云梯,心中怒火中烧。
“可恶!再来!”常遇春捡起长刀,再次指挥士兵们搬运云梯。
此时,朱元璋看到攻城依旧艰难,心中暗暗思索着对策。他深知,这样硬拼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徐达,传令投石车,集中火力攻击城门!或许能打开一个突破口。”朱元璋对徐达说道。
“是,主公!”徐达立刻传达命令。
明军的投石车迅速调整方向,将石块纷纷投向城门。“轰!轰!轰!”城门在石块的撞击下,发出沉闷的声响,城门上的木板开始出现裂痕。
“继续攻击城门!”徐达大声喊道。
张士诚看到明军改变攻击方向,心中一惊。“不好,他们想攻破城门!快,派人加强城门防守!”他急忙下令。
于是,城墙上一部分守军急忙跑向城门,搬运石块、木头,堵塞城门,同时用弓弩向投石车射击,试图阻止明军的攻击。
一时间,城门处的战斗也变得异常激烈。明军的投石车不断发射石块,而城上的守军则拼命反击。
“主公,敌军防守太严密,城门一时难以攻破。”徐达看着城门处的战斗,对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紧皱眉头,看着眼前陷入胶着的战斗,心中明白,此次攻城遇到了强劲的阻力。
“先暂停进攻,鸣金收兵!”朱元璋无奈地下达了命令。
“当当当!”鸣金声响起,明军士兵们虽然心中不甘,但还是有序地向后撤退。
常遇春回到朱元璋身边,满脸懊恼地说道:“主公,末将无能,未能拿下平江。”
朱元璋拍了拍常遇春的肩膀,说道:“遇春,莫要自责。张士诚早有防备,此次进攻受阻也在意料之中。”
徐达在一旁说道:“主公,平江城墙坚固,敌军防御严密,强攻恐难以奏效,需另想良策。”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嗯,召集众谋士和将领,回营商议对策。”
于是,明军缓缓退回营地,第一次攻城宣告失败。平江城头,张士诚看着撤退的明军,心中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传令下去,加强戒备,防止敌军再次进攻。”张士诚对身旁的将领说道。
“是,主公!”将领领命而去。
张士诚望着城外的明军营地,心中暗自思忖:“朱元璋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必定会有更猛烈的攻击。我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而在明军营地中,士兵们虽然士气有些低落,但并未丧失斗志。他们纷纷擦拭着兵器,整理着盔甲,等待着下一次进攻的命令。
“弟兄们,这次虽然没成功,但咱们下次一定能拿下平江!”一位将领鼓舞着士气。
“对!下次一定让张士诚好看!”士兵们齐声回应道。
朱元璋回到营帐后,立刻召集谋士和将领们商议。
“诸位,此次攻城受阻,大家都看到了张士诚的防御实力。现在大家各抒己见,说说有什么破城之策。”朱元璋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视着众人。
一时间,营帐内议论纷纷,将领们和谋士们都在思考着应对之策,为下一阶段的战斗谋划着新的战术。而这首次进攻的失利,也为后续的战术调整埋下了伏笔,平江之战,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
常遇春率先说道:“主公,末将认为咱们还得加强攻城器械的威力,打造更大的投石车,增加云梯的数量,下次进攻时,一举突破敌军防线!”
朱元璋微微皱眉,说道:“遇春,张士诚已有防备,单纯增加攻城器械恐难奏效。而且打造更多器械需要时间,我们不能让战事久拖不决。”
这时,谋士刘伯温站起身来,说道:“主公,平江城墙高大坚固,强攻损失巨大。以臣之见,可采取长期围困与攻心战术相结合。一面继续将平江围得水泄不通,断其粮草外援,使其不战自乱;另一面,向城内喊话劝降,动摇敌军军心。”
朱元璋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伯温之言有理。长期围困可消耗张士诚的实力,攻心战术若能成功,说不定能兵不血刃拿下平江。但张士诚生性多疑,城内将领未必会轻易投降,此计需谨慎施行。”
徐达也点头说道:“主公,刘伯温之计可行。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强攻的准备。可一边围困劝降,一边继续改进攻城器械,待时机成熟,双管齐下。”
朱元璋说道:“好,就这么办。徐达,你负责继续打造攻城器械,务必提升其威力与效率。刘伯温,你安排人在城外向城内喊话劝降,注意把握分寸,不可激怒张士诚。常遇春,加强营地防御,防止张士诚出城偷袭。”
“是,主公!”三人齐声领命。
与此同时,平江城内,张士诚也在召集将领们商议。
“今日虽然击退了朱元璋的进攻,但他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大家说说,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张士诚坐在堂上,看着众人问道。
东门守将李猛说道:“主公,明军此次进攻受挫,想必会调整战术。我们应趁此机会,进一步加固城墙,多储备箭矢、滚石等防御物资,以防敌军再次强攻。”
张士诚点头道:“嗯,城墙防御不可松懈。还有其他想法吗?”
谋士潘元明说道:“主公,朱元璋可能会采取长期围困之策,我们要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另外,可派人混入明军阵营,打探他们的虚实,说不定能找到破敌之机。”
张士诚眼睛一亮,说道:“此计甚好。元明,你去挑选几个机灵可靠之人,想办法混入明军营地,务必打探到有用的情报。”
“是,主公!”潘元明领命而去。
张士诚又对众将领说道:“传我命令,城内军民不得有丝毫懈怠。继续加固城防,节省粮草,同时密切关注明军动向。若有擅自传播谣言、扰乱军心者,严惩不贷!”
“谨遵主公令!”将领们齐声应道。
平江城内,百姓们看到明军暂时撤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知道,战争并未结束,危险依然笼罩着这座城市。
“这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也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一位老妇人忧心忡忡地说道。
“唉,听天由命吧。只希望吴王能带领我们度过这难关。”旁边的一位老者无奈地叹息道。
而在街头巷尾,也有一些人在私下议论着。
“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很厉害,这次没攻进城,下次说不定就……”一个年轻人小声说道。
“嘘!别乱说,让吴王听见可不得了。咱们还是盼着能守住城吧。”另一个人赶忙提醒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江城外的明军和城内的守军都在为下一轮的较量做着准备。明军一边打造攻城器械,一边展开劝降攻势;而平江城内则在加强防御,同时试图打探明军情报。双方都在暗中较劲,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正在悄然酝酿之中,整个平江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命运的天平,即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发生倾斜。
在明军营地,刘伯温安排了一些口才较好的士兵,在距离平江城墙较近的地方搭建了高台。每日,这些士兵便站在高台上,向城内喊话。
“城内的兄弟们听着!你们被围已久,粮草迟早耗尽。张士诚大势已去,何必为他陪葬?投降明军,保你们荣华富贵!”
“朱元璋乃仁义之师,不会为难你们。若继续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这些喊话声传进平江城内,引起了一些士兵和百姓的骚动。一些士兵开始私下议论,心中对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
“你说,咱们真的能守得住吗?朱元璋说得也有道理,再这么下去,怕是没活路了。”一个士兵对身旁的同伴说道。
“别听他们胡说!咱们要相信吴王,他一定会带领我们守住平江的。”另一个士兵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动摇。
而在平江王府中,张士诚听到了这些劝降的喊话,气得暴跳如雷。
“朱元璋这贼,竟敢用此下三滥手段!传我命令,加强城内巡查,若发现有动摇军心者,格杀勿论!”
于是,城内的巡逻士兵更加严格地巡查大街小巷,一旦发现有人谈论投降之事,便立刻抓捕。一时间,平江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都不敢随意说话,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潘元明挑选了几个擅长伪装、头脑机灵的探子,准备派他们混入明军营地。
“你们此去,务必小心谨慎。想办法打探到明军的攻城计划、粮草储备等重要情报,若能成功,必有重赏。但要是泄露机密,你们知道后果!”潘元明严肃地对探子们说道。
“大人放心,我们定不辱使命!”探子们齐声说道。
趁着夜色,探子们悄悄从城墙上缒下,朝着明军营地摸去。然而,明军营地戒备森严,巡逻士兵往来不断。探子们刚靠近营地,便被发现。
“什么人?站住!”巡逻士兵大喝一声,举着长枪围了过来。
探子们心中暗叫不好,转身就跑。但明军士兵紧追不舍,很快便将他们全部擒获。
明军将探子押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看着被押上来的探子,心中一动,计上心来。
“你们回去告诉张士诚,就说我朱元璋敬重他是条汉子,但平江早晚是我的。另外,就说我军粮草充足,士气高昂,让他尽早投降,免受皮肉之苦。”朱元璋故意大声说道,让探子们听得清清楚楚。
探子们心中疑惑,但也不敢多问。朱元璋又让人给他们松绑,放他们回城。
“记住,不要耍什么花招,不然下次就没这么好运了。”朱元璋冷冷地说道。
探子们急忙点头,灰溜溜地回到平江。他们将朱元璋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士诚。
张士诚听后,心中更加警惕。“朱元璋这贼,不知又在耍什么阴谋。元明,不可轻信这些话,继续加强城防,密切关注明军动向。”
“是,主公!”潘元明说道。
而在明军营地,朱元璋看着探子离去的背影,对刘伯温说道:“伯温,我故意放他们回去,就是要让张士诚摸不清我们的虚实,同时也可将计就计,让他在慌乱中露出破绽。”
刘伯温微微一笑,说道:“主公高明。张士诚生性多疑,定会对探子带回的消息半信半疑,如此一来,他必定会分心应对,我们便可趁机寻找破城之机。”
随着双方的暗中较量,平江之战的局势愈发复杂。明军的劝降与张士诚的镇压,探子的试探与朱元璋的将计就计,都让这场战争充满了变数。而平江城内的百姓,在这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度日如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只能在恐惧与期盼中等待着战争的最终结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平江城外的劝降声依旧每日响起,城内的气氛愈发压抑。张士诚为了稳定军心,亲自到城墙上巡视,鼓舞士气。
“弟兄们,不要被朱元璋的奸计所迷惑!平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一定要守住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朱元璋休想踏进平江半步!”张士诚站在城楼上,大声喊道。
士兵们齐声高呼:“死守平江!死守平江!”声音响彻云霄。
然而,尽管张士诚努力鼓舞士气,但城内的困境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粮草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百姓们每天只能领到少量的口粮,许多人都饿得面黄肌瘦。
“这日子实在是难熬啊,每天都吃不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一位妇女看着手中少得可怜的口粮,忍不住哭泣起来。
“娘,我饿……”她年幼的孩子在一旁哭闹着。
在这种情况下,城内军民对张士诚的怨言也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私下抱怨张士诚的统治,认为他如果早点投降,或许大家就不用受这份苦。
“张吴王这是要把我们都饿死啊,早投降说不定还能有活路。”一个年轻人小声嘀咕道。
“小声点,被人听见可就惨了。不过话说回来,再这么下去,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旁边的人附和道。
而在明军营地,朱元璋通过探子得知了平江城内的情况。他心中明白,长期围困已经开始奏效,张士诚的内部出现了动摇。
“伯温,平江城内粮草短缺,人心浮动,我们的机会来了。继续加强劝降攻势,同时加快攻城器械的打造,准备随时发起第二次进攻。”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道。
“是,主公!”刘伯温领命而去。
于是,明军一边加大劝降的力度,一边加紧打造攻城器械。巨大的投石车被改造得更加坚固,射程更远;云梯也经过了改良,更加轻便灵活。士兵们日夜操练,士气高昂,等待着朱元璋下达再次攻城的命令。
而平江城内,张士诚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他一方面继续镇压城内的不满声音,另一方面想尽办法节省粮草,同时期盼着能有奇迹出现,比如外部援军的到来。
“主公,攻城器械均已准备妥当,将士们士气高昂,随时可发起进攻!”徐达策马来到朱元璋身旁,抱拳说道。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好,传令下去,进攻!让张士诚知道,我朱元璋的决心。”
“得令!”徐达一声令下,号角声顿时响彻云霄。
明军阵营中,士兵们齐声呐喊,如潮水般向平江城涌去。攻城云梯被缓缓抬起,朝着城墙推进。投石车也开始转动,巨大的石块被装填到发射器上。
“弟兄们,冲啊!拿下平江,为国立功!”常遇春挥舞着长刀,一马当先,带领着先锋部队冲在最前面。
平江城头,张士诚身着一袭银色战甲,面色凝重地看着城外如狼似虎的明军。“哼,朱元璋,你以为如此便能轻易破城?”他转头对身旁的将领们说道,“传我命令,放箭!让这些贼军有来无回!”
“是!”将领们齐声应道。
瞬间,城墙上万箭齐发,如雨点般射向明军。“噗噗噗”,不断有明军士兵中箭倒地,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奋力向前。
“稳住阵脚,不要慌乱!继续推进云梯!”常遇春大声呼喊着,手中长刀挥舞,挡开射来的箭矢。
与此同时,明军的投石车也开始发威。“轰隆隆”,巨大的石块呼啸着飞向城墙,砸在城墙上溅起无数碎石。一些守城的士兵被石块击中,惨叫着倒下。
“投石车继续攻击,压制城墙上的敌军!”徐达在后方指挥着,声音坚定有力。
然而,张士诚的军队也非等闲之辈。他们迅速组织起反击,将一桶桶滚烫的热油从城墙上泼下,下方的明军士兵顿时发出阵阵惨叫。同时,滚石也如冰雹般落下,砸在云梯上,不少云梯被砸断,士兵们纷纷坠落。
“不好,敌军反击太猛,云梯难以靠近城墙!”常遇春眉头紧皱,看着眼前的困境,心急如焚。
朱元璋在后方看到攻城受阻,心中明白,张士诚的防御远比他想象中还要坚固。但他并未慌乱,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局势。
“主公,是否暂时撤退,重新谋划?”徐达来到朱元璋身边,建议道。
朱元璋咬了咬牙,说道:“不可!初次进攻便撤退,会影响士气。传令下去,继续进攻,务必想办法靠近城墙!”
“是!”徐达领命而去,再次传达朱元璋的命令。
常遇春接到命令后,深知责任重大。他环顾四周,发现敌军的箭矢主要集中在云梯推进的正面,侧面相对薄弱。
“弟兄们,跟我从侧面迂回,避开敌军箭矢!”常遇春一声令下,带领着一部分士兵转向侧面。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明军从侧面推进云梯,减少了伤亡。然而,张士诚很快发现了明军的意图。
“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守侧面!不能让他们靠近城墙!”张士诚大声喊道。
于是,城墙上的守军急忙调整部署,向侧面涌去。一时间,侧面也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放箭!放箭!不能让他们把云梯架起来!”城墙上的守将大声指挥着。
明军的士兵们顶着箭雨,奋力将云梯靠近城墙。终于,一架云梯成功靠上了城墙。
“冲上去!”常遇春大喊一声,率先顺着云梯向上攀爬。士兵们紧随其后,如蚂蚁般向城墙上涌去。
“杀!”城上的守军见状,纷纷围了过来,用长枪刺向攀爬云梯的明军。常遇春挥舞长刀,左挡右格,将刺来的长枪一一拨开。
“弟兄们,别怕!跟他们拼了!”常遇春一边喊着,一边奋力向上攀爬。
然而,就在明军即将登上城墙之时,张士诚的士兵们推出一根巨大的圆木,狠狠地撞向云梯。“咔嚓”一声,云梯断裂,常遇春和士兵们纷纷坠落。
“将军!”下方的明军士兵们惊呼一声。
常遇春落地后,迅速起身,虽然身上有些擦伤,但并无大碍。他看着断裂的云梯,心中怒火中烧。
“可恶!再来!”常遇春捡起长刀,再次指挥士兵们搬运云梯。
此时,朱元璋看到攻城依旧艰难,心中暗暗思索着对策。他深知,这样硬拼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
“徐达,传令投石车,集中火力攻击城门!或许能打开一个突破口。”朱元璋对徐达说道。
“是,主公!”徐达立刻传达命令。
明军的投石车迅速调整方向,将石块纷纷投向城门。“轰!轰!轰!”城门在石块的撞击下,发出沉闷的声响,城门上的木板开始出现裂痕。
“继续攻击城门!”徐达大声喊道。
张士诚看到明军改变攻击方向,心中一惊。“不好,他们想攻破城门!快,派人加强城门防守!”他急忙下令。
于是,城墙上一部分守军急忙跑向城门,搬运石块、木头,堵塞城门,同时用弓弩向投石车射击,试图阻止明军的攻击。
一时间,城门处的战斗也变得异常激烈。明军的投石车不断发射石块,而城上的守军则拼命反击。
“主公,敌军防守太严密,城门一时难以攻破。”徐达看着城门处的战斗,对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紧皱眉头,看着眼前陷入胶着的战斗,心中明白,此次攻城遇到了强劲的阻力。
“先暂停进攻,鸣金收兵!”朱元璋无奈地下达了命令。
“当当当!”鸣金声响起,明军士兵们虽然心中不甘,但还是有序地向后撤退。
常遇春回到朱元璋身边,满脸懊恼地说道:“主公,末将无能,未能拿下平江。”
朱元璋拍了拍常遇春的肩膀,说道:“遇春,莫要自责。张士诚早有防备,此次进攻受阻也在意料之中。”
徐达在一旁说道:“主公,平江城墙坚固,敌军防御严密,强攻恐难以奏效,需另想良策。”
朱元璋微微点头,说道:嗯,召集众谋士和将领,回营商议对策。”
于是,明军缓缓退回营地,第一次攻城宣告失败。平江城头,张士诚看着撤退的明军,心中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传令下去,加强戒备,防止敌军再次进攻。”张士诚对身旁的将领说道。
“是,主公!”将领领命而去。
张士诚望着城外的明军营地,心中暗自思忖:“朱元璋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必定会有更猛烈的攻击。我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而在明军营地中,士兵们虽然士气有些低落,但并未丧失斗志。他们纷纷擦拭着兵器,整理着盔甲,等待着下一次进攻的命令。
“弟兄们,这次虽然没成功,但咱们下次一定能拿下平江!”一位将领鼓舞着士气。
“对!下次一定让张士诚好看!”士兵们齐声回应道。
朱元璋回到营帐后,立刻召集谋士和将领们商议。
“诸位,此次攻城受阻,大家都看到了张士诚的防御实力。现在大家各抒己见,说说有什么破城之策。”朱元璋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视着众人。
一时间,营帐内议论纷纷,将领们和谋士们都在思考着应对之策,为下一阶段的战斗谋划着新的战术。而这首次进攻的失利,也为后续的战术调整埋下了伏笔,平江之战,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
常遇春率先说道:“主公,末将认为咱们还得加强攻城器械的威力,打造更大的投石车,增加云梯的数量,下次进攻时,一举突破敌军防线!”
朱元璋微微皱眉,说道:“遇春,张士诚已有防备,单纯增加攻城器械恐难奏效。而且打造更多器械需要时间,我们不能让战事久拖不决。”
这时,谋士刘伯温站起身来,说道:“主公,平江城墙高大坚固,强攻损失巨大。以臣之见,可采取长期围困与攻心战术相结合。一面继续将平江围得水泄不通,断其粮草外援,使其不战自乱;另一面,向城内喊话劝降,动摇敌军军心。”
朱元璋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伯温之言有理。长期围困可消耗张士诚的实力,攻心战术若能成功,说不定能兵不血刃拿下平江。但张士诚生性多疑,城内将领未必会轻易投降,此计需谨慎施行。”
徐达也点头说道:“主公,刘伯温之计可行。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放弃强攻的准备。可一边围困劝降,一边继续改进攻城器械,待时机成熟,双管齐下。”
朱元璋说道:“好,就这么办。徐达,你负责继续打造攻城器械,务必提升其威力与效率。刘伯温,你安排人在城外向城内喊话劝降,注意把握分寸,不可激怒张士诚。常遇春,加强营地防御,防止张士诚出城偷袭。”
“是,主公!”三人齐声领命。
与此同时,平江城内,张士诚也在召集将领们商议。
“今日虽然击退了朱元璋的进攻,但他必定不会善罢甘休。大家说说,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张士诚坐在堂上,看着众人问道。
东门守将李猛说道:“主公,明军此次进攻受挫,想必会调整战术。我们应趁此机会,进一步加固城墙,多储备箭矢、滚石等防御物资,以防敌军再次强攻。”
张士诚点头道:“嗯,城墙防御不可松懈。还有其他想法吗?”
谋士潘元明说道:“主公,朱元璋可能会采取长期围困之策,我们要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另外,可派人混入明军阵营,打探他们的虚实,说不定能找到破敌之机。”
张士诚眼睛一亮,说道:“此计甚好。元明,你去挑选几个机灵可靠之人,想办法混入明军营地,务必打探到有用的情报。”
“是,主公!”潘元明领命而去。
张士诚又对众将领说道:“传我命令,城内军民不得有丝毫懈怠。继续加固城防,节省粮草,同时密切关注明军动向。若有擅自传播谣言、扰乱军心者,严惩不贷!”
“谨遵主公令!”将领们齐声应道。
平江城内,百姓们看到明军暂时撤退,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知道,战争并未结束,危险依然笼罩着这座城市。
“这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也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一位老妇人忧心忡忡地说道。
“唉,听天由命吧。只希望吴王能带领我们度过这难关。”旁边的一位老者无奈地叹息道。
而在街头巷尾,也有一些人在私下议论着。
“听说朱元璋的军队很厉害,这次没攻进城,下次说不定就……”一个年轻人小声说道。
“嘘!别乱说,让吴王听见可不得了。咱们还是盼着能守住城吧。”另一个人赶忙提醒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江城外的明军和城内的守军都在为下一轮的较量做着准备。明军一边打造攻城器械,一边展开劝降攻势;而平江城内则在加强防御,同时试图打探明军情报。双方都在暗中较劲,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正在悄然酝酿之中,整个平江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命运的天平,即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发生倾斜。
在明军营地,刘伯温安排了一些口才较好的士兵,在距离平江城墙较近的地方搭建了高台。每日,这些士兵便站在高台上,向城内喊话。
“城内的兄弟们听着!你们被围已久,粮草迟早耗尽。张士诚大势已去,何必为他陪葬?投降明军,保你们荣华富贵!”
“朱元璋乃仁义之师,不会为难你们。若继续执迷不悟,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这些喊话声传进平江城内,引起了一些士兵和百姓的骚动。一些士兵开始私下议论,心中对未来的命运感到担忧。
“你说,咱们真的能守得住吗?朱元璋说得也有道理,再这么下去,怕是没活路了。”一个士兵对身旁的同伴说道。
“别听他们胡说!咱们要相信吴王,他一定会带领我们守住平江的。”另一个士兵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中也不禁泛起一丝动摇。
而在平江王府中,张士诚听到了这些劝降的喊话,气得暴跳如雷。
“朱元璋这贼,竟敢用此下三滥手段!传我命令,加强城内巡查,若发现有动摇军心者,格杀勿论!”
于是,城内的巡逻士兵更加严格地巡查大街小巷,一旦发现有人谈论投降之事,便立刻抓捕。一时间,平江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都不敢随意说话,生怕惹来杀身之祸。
与此同时,潘元明挑选了几个擅长伪装、头脑机灵的探子,准备派他们混入明军营地。
“你们此去,务必小心谨慎。想办法打探到明军的攻城计划、粮草储备等重要情报,若能成功,必有重赏。但要是泄露机密,你们知道后果!”潘元明严肃地对探子们说道。
“大人放心,我们定不辱使命!”探子们齐声说道。
趁着夜色,探子们悄悄从城墙上缒下,朝着明军营地摸去。然而,明军营地戒备森严,巡逻士兵往来不断。探子们刚靠近营地,便被发现。
“什么人?站住!”巡逻士兵大喝一声,举着长枪围了过来。
探子们心中暗叫不好,转身就跑。但明军士兵紧追不舍,很快便将他们全部擒获。
明军将探子押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看着被押上来的探子,心中一动,计上心来。
“你们回去告诉张士诚,就说我朱元璋敬重他是条汉子,但平江早晚是我的。另外,就说我军粮草充足,士气高昂,让他尽早投降,免受皮肉之苦。”朱元璋故意大声说道,让探子们听得清清楚楚。
探子们心中疑惑,但也不敢多问。朱元璋又让人给他们松绑,放他们回城。
“记住,不要耍什么花招,不然下次就没这么好运了。”朱元璋冷冷地说道。
探子们急忙点头,灰溜溜地回到平江。他们将朱元璋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张士诚。
张士诚听后,心中更加警惕。“朱元璋这贼,不知又在耍什么阴谋。元明,不可轻信这些话,继续加强城防,密切关注明军动向。”
“是,主公!”潘元明说道。
而在明军营地,朱元璋看着探子离去的背影,对刘伯温说道:“伯温,我故意放他们回去,就是要让张士诚摸不清我们的虚实,同时也可将计就计,让他在慌乱中露出破绽。”
刘伯温微微一笑,说道:“主公高明。张士诚生性多疑,定会对探子带回的消息半信半疑,如此一来,他必定会分心应对,我们便可趁机寻找破城之机。”
随着双方的暗中较量,平江之战的局势愈发复杂。明军的劝降与张士诚的镇压,探子的试探与朱元璋的将计就计,都让这场战争充满了变数。而平江城内的百姓,在这紧张压抑的气氛中,度日如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只能在恐惧与期盼中等待着战争的最终结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平江城外的劝降声依旧每日响起,城内的气氛愈发压抑。张士诚为了稳定军心,亲自到城墙上巡视,鼓舞士气。
“弟兄们,不要被朱元璋的奸计所迷惑!平江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一定要守住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朱元璋休想踏进平江半步!”张士诚站在城楼上,大声喊道。
士兵们齐声高呼:“死守平江!死守平江!”声音响彻云霄。
然而,尽管张士诚努力鼓舞士气,但城内的困境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粮草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百姓们每天只能领到少量的口粮,许多人都饿得面黄肌瘦。
“这日子实在是难熬啊,每天都吃不饱,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一位妇女看着手中少得可怜的口粮,忍不住哭泣起来。
“娘,我饿……”她年幼的孩子在一旁哭闹着。
在这种情况下,城内军民对张士诚的怨言也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私下抱怨张士诚的统治,认为他如果早点投降,或许大家就不用受这份苦。
“张吴王这是要把我们都饿死啊,早投降说不定还能有活路。”一个年轻人小声嘀咕道。
“小声点,被人听见可就惨了。不过话说回来,再这么下去,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旁边的人附和道。
而在明军营地,朱元璋通过探子得知了平江城内的情况。他心中明白,长期围困已经开始奏效,张士诚的内部出现了动摇。
“伯温,平江城内粮草短缺,人心浮动,我们的机会来了。继续加强劝降攻势,同时加快攻城器械的打造,准备随时发起第二次进攻。”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道。
“是,主公!”刘伯温领命而去。
于是,明军一边加大劝降的力度,一边加紧打造攻城器械。巨大的投石车被改造得更加坚固,射程更远;云梯也经过了改良,更加轻便灵活。士兵们日夜操练,士气高昂,等待着朱元璋下达再次攻城的命令。
而平江城内,张士诚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他一方面继续镇压城内的不满声音,另一方面想尽办法节省粮草,同时期盼着能有奇迹出现,比如外部援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