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晨雾还未散尽,东厂的值房内已亮起了烛火。掌刑千户李兴捧着一本厚厚的卷宗,指尖划过“锦衣卫北镇抚司”几个朱字,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身后,两个小宦官正用银针仔细挑着卷宗边角的蜡封,烛火映在他们脸上,忽明忽暗。
“千户,这案子不对。”其中一个叫小禄子的宦官突然停手,指着卷宗里的供词,“你瞧这儿,锦衣卫说王千户通敌,可这供词上的墨迹,比他画押的日期早了三天——总不能人还没审,供词就先写好了?”
李兴接过卷宗翻了两页,猛地将其拍在案上,烛台都震得跳了跳。“好个沈炼!”他咬着牙冷笑,“上个月刚升了北镇抚司指挥佥事,就敢在案子里动手脚?真当咱们东厂是摆设?”
小禄子缩了缩脖子:“要不……咱们装没看见?沈指挥毕竟是……”
“闭嘴!”李兴瞪了他一眼,“厂公交代过,不管是谁,只要案子有猫腻,就得查到底!去,把这卷宗抄一份,咱们去西厂对对笔迹。”
穿过两道宫门,东厂的值房与西厂只隔了条窄巷。西厂提督吴良正坐在窗边,手里转着枚玉扳指,见李兴进来,眼皮都没抬:“稀客啊,李千户不在你东厂审你的‘妖言案’,跑我这儿来干嘛?”
“吴提督别装糊涂。”李兴将抄好的卷宗拍在他面前,“沈炼办的王千户通敌案,供词是伪造的,你给瞧瞧。”
吴良这才放下扳指,慢悠悠翻开卷宗。他原是刑部的员外郎,因断案细致被朱元璋点来西厂,此刻正拿着放大镜逐字比对。“笔迹是沈炼的没错,”他指着供词末尾的墨点,“但这墨里掺了松烟,是北镇抚司特供的,寻常地方买不到——他倒是胆大,连伪造供词都懒得换墨。”
“那怎么办?”李兴追问,“沈炼是陆炳的人,陆炳又是陛下跟前的红人……”
“陛下设西厂,就是让咱们查这种事的。”吴良抬眼时,眼里已没了玩笑,“你去把王千户的家眷叫来,我亲自问话。再让你的人盯着沈炼,看他最近跟谁来往密切。”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锦衣卫校尉撞了进来,手里举着份文书:“吴提督!东厂的弟兄扣了咱们抓的奸细,说是要复核案情!”
李兴挑眉:“怎么?你们锦衣卫抓人,连卷宗都做不全,还好意思拦着?”
校尉脸涨得通红:“那奸细招认通敌,还供出了同党,正要去拿人……”
“拿什么拿?”吴良打断他,“供词里说同党在城南杂货铺,可那铺子三个月前就烧了——是你们没查,还是故意漏了?”
校尉顿时语塞,吴良已起身往外走:“带路,去看看你们抓的‘奸细’。”
李兴跟在后面,见吴良的背影挺直如松,忽然觉得这西厂提督虽看着温和,骨子里却比谁都硬。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地牢里,潮湿的石壁上渗着水珠。王千户被铁链锁在刑架上,衣衫早已被血浸透,却仍梗着脖子骂:“沈炼!你个小人!老子随陛下打天下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
沈炼站在牢门外,手里把玩着钥匙,笑得阴恻:“王老哥,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把当年私吞军饷的事招了,我保你家人平安。”
“放你娘的屁!”王千户啐了口血沫,“那军饷是用来给弟兄们买药的,你敢栽赃老子通敌,就不怕天打雷劈?”
沈炼刚要说话,却见地牢入口处有人影晃动,吴良正抱着胳膊站在那里。“沈指挥好兴致,”吴良声音不高,却让地牢里的空气都冷了几分,“审案子审到地牢里,连笔墨都不带?”
沈炼脸色微变:“吴提督怎么来了?这是锦衣卫的事……”
“陛下有旨,所有涉及通敌的案子,西厂都要复核。”吴良侧身让开,身后跟着王千户的妻子,“王夫人说,你上个月去她家,逼她交出当年的军饷账本——账本呢?”
王夫人扑通跪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老爷藏的账本,上面记着军饷的去向,都用在伤兵身上了!”
沈炼的脸瞬间白了,吴良已让人解开王千户的锁链:“王千户,跟我回西厂,咱们把话说清楚。”
待一行人走出地牢,李兴带着东厂的人早已候在外面,手里还揪着个小厮:“沈炼昨晚去了陆炳府里,这是陆府的小厮,招认陆炳让沈炼栽赃王千户,好吞了他手里的兵权。”
沈炼瘫坐在地上,看着那小厮,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朱元璋坐在文华殿里,手里捏着西厂呈上来的卷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噼啪声,陆炳跪在地上,额头抵着金砖,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陆炳,”朱元璋的声音很沉,“王千户随朕打鄱阳湖水战时,你爹还在给陈友谅当差——你说,他会通敌?”
陆炳浑身一颤:“陛下……臣、臣不知沈炼伪造供词……”
“不知?”朱元璋将卷宗扔在他面前,“沈炼是你提拔的,他做的事,你敢说一点不知情?”
吴良站在一旁,垂手道:“陛下,王千户的账本已核对清楚,军饷确实用在伤兵身上。沈炼招认受陆炳指使,意图夺取兵权。”
李兴补充道:“东厂查到陆炳最近与几个边关将领来往密切,书信里提过‘兵权交接’的事。”
朱元璋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里已没了温度:“陆炳革职查办,家产抄没。沈炼杖毙,曝尸三日。”他看向吴良和李兴,“你们办得好。”
吴良躬身:“此乃臣等分内之事。”
李兴却道:“陛下,东厂和西厂虽各司其职,但有时信息不通,容易误事。不如设个联席会议,每月互通案情?”
朱元璋点头:“准了。另外,王千户官复原职,再赏白银百两,补偿他受的罪。”
待众人退下,朱元璋望着窗外,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他想起设立厂卫时的初衷——既要让他们监察百官,也要让他们相互制衡,如今看来,这制衡之术,总算起了些作用。
三日后,应天府的百姓都在议论两件事:一是锦衣卫指挥同知陆炳被抄家,二是被诬陷的王千户官复原职,正带着伤兵在街上巡逻。
“听说了吗?是东厂和西厂把案子翻过来的!”
“那锦衣卫不是陛下的亲军吗?怎么也敢造假?”
“有东厂西厂盯着,他们不敢胡来咯!”
吴良路过茶摊时,听见这些议论,脚步顿了顿。李兴不知何时跟了上来,拍着他的肩膀笑:“听见没?百姓都在夸咱们呢。”
吴良淡淡道:“夸也没用,下次再出这种事,陛下照样要骂。”
“那怕什么?”李兴挑眉,“咱们做的是正经事,怕什么骂?”
两人并肩走着,阳光穿过树叶落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远处,锦衣卫的巡逻队正经过,与东厂的番子擦肩而过时,虽仍有芥蒂,却再没人敢像从前那样横冲直撞。
傍晚时分,西厂的值房里,吴良正在整理卷宗。小禄子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份东厂送来的文书:“吴提督,东厂查着沈炼还有个同党,在苏州府当通判,让咱们核实。”
吴良接过文书,提笔在上面批注“即刻核查”,忽然问道:“李千户没跟着来?”
“他啊,”小禄子笑,“被厂公叫去训话了,说他不该跟您走那么近,怕两家走得太近,失了制衡。”
吴良笔尖一顿,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他望着窗外,东厂的值房灯火通明,想来李兴此刻也在望着这边。
“知道了。”他继续批阅文书,声音平静无波,“让苏州府的人快点查,别耽误了时辰。”
小禄子退出去时,听见吴良在低声自语:“制衡也好,联手也罢,只要案子办得干净,陛下……总会明白的。”
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极了这厂卫体系初建时的模样——虽有摩擦,却已在无形中织成一张网,将那些藏在暗处的污垢,一点点打捞出来。
“千户,这案子不对。”其中一个叫小禄子的宦官突然停手,指着卷宗里的供词,“你瞧这儿,锦衣卫说王千户通敌,可这供词上的墨迹,比他画押的日期早了三天——总不能人还没审,供词就先写好了?”
李兴接过卷宗翻了两页,猛地将其拍在案上,烛台都震得跳了跳。“好个沈炼!”他咬着牙冷笑,“上个月刚升了北镇抚司指挥佥事,就敢在案子里动手脚?真当咱们东厂是摆设?”
小禄子缩了缩脖子:“要不……咱们装没看见?沈指挥毕竟是……”
“闭嘴!”李兴瞪了他一眼,“厂公交代过,不管是谁,只要案子有猫腻,就得查到底!去,把这卷宗抄一份,咱们去西厂对对笔迹。”
穿过两道宫门,东厂的值房与西厂只隔了条窄巷。西厂提督吴良正坐在窗边,手里转着枚玉扳指,见李兴进来,眼皮都没抬:“稀客啊,李千户不在你东厂审你的‘妖言案’,跑我这儿来干嘛?”
“吴提督别装糊涂。”李兴将抄好的卷宗拍在他面前,“沈炼办的王千户通敌案,供词是伪造的,你给瞧瞧。”
吴良这才放下扳指,慢悠悠翻开卷宗。他原是刑部的员外郎,因断案细致被朱元璋点来西厂,此刻正拿着放大镜逐字比对。“笔迹是沈炼的没错,”他指着供词末尾的墨点,“但这墨里掺了松烟,是北镇抚司特供的,寻常地方买不到——他倒是胆大,连伪造供词都懒得换墨。”
“那怎么办?”李兴追问,“沈炼是陆炳的人,陆炳又是陛下跟前的红人……”
“陛下设西厂,就是让咱们查这种事的。”吴良抬眼时,眼里已没了玩笑,“你去把王千户的家眷叫来,我亲自问话。再让你的人盯着沈炼,看他最近跟谁来往密切。”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锦衣卫校尉撞了进来,手里举着份文书:“吴提督!东厂的弟兄扣了咱们抓的奸细,说是要复核案情!”
李兴挑眉:“怎么?你们锦衣卫抓人,连卷宗都做不全,还好意思拦着?”
校尉脸涨得通红:“那奸细招认通敌,还供出了同党,正要去拿人……”
“拿什么拿?”吴良打断他,“供词里说同党在城南杂货铺,可那铺子三个月前就烧了——是你们没查,还是故意漏了?”
校尉顿时语塞,吴良已起身往外走:“带路,去看看你们抓的‘奸细’。”
李兴跟在后面,见吴良的背影挺直如松,忽然觉得这西厂提督虽看着温和,骨子里却比谁都硬。
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地牢里,潮湿的石壁上渗着水珠。王千户被铁链锁在刑架上,衣衫早已被血浸透,却仍梗着脖子骂:“沈炼!你个小人!老子随陛下打天下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
沈炼站在牢门外,手里把玩着钥匙,笑得阴恻:“王老哥,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把当年私吞军饷的事招了,我保你家人平安。”
“放你娘的屁!”王千户啐了口血沫,“那军饷是用来给弟兄们买药的,你敢栽赃老子通敌,就不怕天打雷劈?”
沈炼刚要说话,却见地牢入口处有人影晃动,吴良正抱着胳膊站在那里。“沈指挥好兴致,”吴良声音不高,却让地牢里的空气都冷了几分,“审案子审到地牢里,连笔墨都不带?”
沈炼脸色微变:“吴提督怎么来了?这是锦衣卫的事……”
“陛下有旨,所有涉及通敌的案子,西厂都要复核。”吴良侧身让开,身后跟着王千户的妻子,“王夫人说,你上个月去她家,逼她交出当年的军饷账本——账本呢?”
王夫人扑通跪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这是老爷藏的账本,上面记着军饷的去向,都用在伤兵身上了!”
沈炼的脸瞬间白了,吴良已让人解开王千户的锁链:“王千户,跟我回西厂,咱们把话说清楚。”
待一行人走出地牢,李兴带着东厂的人早已候在外面,手里还揪着个小厮:“沈炼昨晚去了陆炳府里,这是陆府的小厮,招认陆炳让沈炼栽赃王千户,好吞了他手里的兵权。”
沈炼瘫坐在地上,看着那小厮,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朱元璋坐在文华殿里,手里捏着西厂呈上来的卷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殿内静得能听见烛火噼啪声,陆炳跪在地上,额头抵着金砖,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陆炳,”朱元璋的声音很沉,“王千户随朕打鄱阳湖水战时,你爹还在给陈友谅当差——你说,他会通敌?”
陆炳浑身一颤:“陛下……臣、臣不知沈炼伪造供词……”
“不知?”朱元璋将卷宗扔在他面前,“沈炼是你提拔的,他做的事,你敢说一点不知情?”
吴良站在一旁,垂手道:“陛下,王千户的账本已核对清楚,军饷确实用在伤兵身上。沈炼招认受陆炳指使,意图夺取兵权。”
李兴补充道:“东厂查到陆炳最近与几个边关将领来往密切,书信里提过‘兵权交接’的事。”
朱元璋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里已没了温度:“陆炳革职查办,家产抄没。沈炼杖毙,曝尸三日。”他看向吴良和李兴,“你们办得好。”
吴良躬身:“此乃臣等分内之事。”
李兴却道:“陛下,东厂和西厂虽各司其职,但有时信息不通,容易误事。不如设个联席会议,每月互通案情?”
朱元璋点头:“准了。另外,王千户官复原职,再赏白银百两,补偿他受的罪。”
待众人退下,朱元璋望着窗外,天边已泛起鱼肚白。他想起设立厂卫时的初衷——既要让他们监察百官,也要让他们相互制衡,如今看来,这制衡之术,总算起了些作用。
三日后,应天府的百姓都在议论两件事:一是锦衣卫指挥同知陆炳被抄家,二是被诬陷的王千户官复原职,正带着伤兵在街上巡逻。
“听说了吗?是东厂和西厂把案子翻过来的!”
“那锦衣卫不是陛下的亲军吗?怎么也敢造假?”
“有东厂西厂盯着,他们不敢胡来咯!”
吴良路过茶摊时,听见这些议论,脚步顿了顿。李兴不知何时跟了上来,拍着他的肩膀笑:“听见没?百姓都在夸咱们呢。”
吴良淡淡道:“夸也没用,下次再出这种事,陛下照样要骂。”
“那怕什么?”李兴挑眉,“咱们做的是正经事,怕什么骂?”
两人并肩走着,阳光穿过树叶落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远处,锦衣卫的巡逻队正经过,与东厂的番子擦肩而过时,虽仍有芥蒂,却再没人敢像从前那样横冲直撞。
傍晚时分,西厂的值房里,吴良正在整理卷宗。小禄子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份东厂送来的文书:“吴提督,东厂查着沈炼还有个同党,在苏州府当通判,让咱们核实。”
吴良接过文书,提笔在上面批注“即刻核查”,忽然问道:“李千户没跟着来?”
“他啊,”小禄子笑,“被厂公叫去训话了,说他不该跟您走那么近,怕两家走得太近,失了制衡。”
吴良笔尖一顿,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他望着窗外,东厂的值房灯火通明,想来李兴此刻也在望着这边。
“知道了。”他继续批阅文书,声音平静无波,“让苏州府的人快点查,别耽误了时辰。”
小禄子退出去时,听见吴良在低声自语:“制衡也好,联手也罢,只要案子办得干净,陛下……总会明白的。”
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像极了这厂卫体系初建时的模样——虽有摩擦,却已在无形中织成一张网,将那些藏在暗处的污垢,一点点打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