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晨光刚漫过秦淮河,王记布庄的伙计就忙着卸门板。小伙计李三踮脚张望,见街对面的青石板路上,几个穿着青布短褂、领口缝着黑边的汉子正巡逻,腰间挂着“应天府警务”的象牙腰牌,不由得撞了撞掌柜王二的胳膊:“掌柜的,您看那些警察,比从前的捕快精神多了!”
王二直起腰,望着那几个警察——领头的是个左脸带疤的汉子,听说是北疆退下来的老兵,姓康,前日还帮隔壁张屠户追回了被偷的钱袋。他捋着胡须笑:“可不是嘛,自打他们上了街,夜里敢开着门板收摊了,前些年总来捣乱的泼皮,这阵子影都没了。”
正说着,康二郎带着两个警察走过来,见王二在卸门板,停下脚步拱手:“王掌柜早。昨日说的那批青麻布,给警察做夏装的,备得怎么样了?”
王二连忙应道:“康警官放心,都裁好了,明儿一早就能送过去。说起来也奇了,您这制服一穿,走在街上,连孩子都知道是维护秩序的,比从前捕快的皂衣管用多了。”
康二郎摸了摸腰间的腰牌,咧嘴笑:“这可是陛下亲自定的样式。对了,前儿您说布庄后巷有耗子洞,我们找泥瓦匠堵上了,没再丢过布料吧?”
“没丢没丢!”王二笑得合不拢嘴,“托您的福,这几日进货都敢让伙计一个人去了。”
街尾的茶摊刚支起,就围了一群老头。卖菜的陈老汉把担子往边上一放,端起粗瓷碗喝了口茶,嗓门亮得能传到街对面:“要说这警察是真管事!昨儿后半夜,我起早去菜园子摘菜,见几个警察在街口盘查一个鬼鬼祟祟的家伙,一问才知是邻县流窜来的小偷,好家伙,人赃并获!”
剃头匠张师傅正在给客人刮脸,闻言接话:“何止啊!前几日东厂的公公来我这儿剃头,说锦衣卫在河西抓了几个私通倭寇的奸商,抄出的账本里,连三年前克扣军粮的事都记着呢!现在倒好,别说奸商,就是衙门里的小吏,收税都不敢多要一个子儿。”
“那是陛下的手段硬!”说书先生刘瞎子敲了敲醒木,“听说山东的巡抚就因为客栈刺杀案被降职了,现在地方官哪个敢懈怠?我昨儿说《洪武大帝微服记》,讲到陛下在客栈用砚台砸刺客,底下听书的都拍桌子叫好!”
正说得热闹,一个穿绸缎袍子的中年汉子走过来,是城里的富户赵员外。他往茶摊扔了块碎银子,坐下道:“刘先生说得是。前几日我去苏州府收账,见那边也设了警察,穿的制服跟应天府一个样。客栈掌柜说,自打设了这职位,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多了三成,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话搁从前谁敢信?”
陈老汉啐了口茶沫:“赵员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小老百姓图啥?不就图个出门不被抢,做生意不受欺负?现在警察天天巡逻,厂卫盯着贪官,这日子才有盼头!”
“可不是嘛!”旁边卖糖葫芦的王婆插话,“我家柱子在锦衣卫当差,说陛下让东西厂查旧案,把前年被冤枉的张木匠都放出来了,还赔了银子。这才是为民做主的好皇帝!”
人群里忽然挤进来个背着包袱的年轻人,是刚从北平府来应天府赶考的秀才。他放下包袱叹道:“一路南下,见各州府都在修驿站,说是要让公文跑得更快。客栈里听商客说,陛下要在江南开新学堂,连咱们读书人赶考的路费都能凭文帖领补助,这可是从前没有的事!”
刘瞎子又敲了敲醒木:“诸位可知,为啥警察能管住泼皮?厂卫能抓贪官?只因陛下说了,‘民为水,君为舟’,水稳了,舟才能行得远。前几日微服私访的故事传开,多少百姓夜里在家摆香案,就盼着陛下龙体安康!”
这话引来一片附和,陈老汉抹了把脸:“咱庄稼人不会说漂亮话,就知道如今税少了,治安好了,孩子能去私塾念书了——这都是托陛下的福,托新政的福!”
此时,应天府衙门口的公告栏前围了一群人。吏员正张贴新告示,上面写着:“自本月起,凡举报贪官污吏、盗匪奸细者,查实后赏银五十两,匿名亦可。”
一个穿粗布衣裳的汉子指着告示问:“官爷,匿名也给赏?那我要是知道谁偷了隔壁的牛,也能报?”
吏员笑着点头:“只要属实,一律给赏!陛下说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新政要靠大家伙儿一起帮着办!”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要举报村口霸占良田的劣绅,有人说要揭发驿站里私扣粮草的小吏,连带着卖菜的陈老汉都嚷着要去报官,说前几年被偷的锄头说不定能找着了。
街对面的酒肆二楼,朱元璋正临窗而坐,看着这热闹景象。身边的朱文正低声道:“陛下,您看,百姓心里都亮堂着呢。”
朱元璋端起酒杯,望着楼下欢腾的人群,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民心如水,堵则溃,疏则通。警察管治安,厂卫查奸邪,新政给他们撑腰,他们自然愿意帮着朝廷守这江山。”
“那接下来……”朱文正试探着问。
“让工部把各地的警务房都建起来,”朱元璋放下酒杯,目光深邃,“再让户部准备些银子,凡举报属实的,赏银不能拖。告诉那些地方官,谁要是敢克扣赏银,朕摘了他的乌纱帽!”
正说着,康二郎带着警察巡逻到酒肆楼下,抬头看见朱元璋的身影,愣了一下,连忙躬身行礼。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他继续巡逻。
康二郎直起身,对身边的警察笑道:“瞧见没?陛下就在这儿看着咱们呢。得把活儿干得更漂亮些!”
两个警察用力点头,跟着他往街那头走去。阳光洒在他们的青布短褂上,领口的黑边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像一道流动的屏障,护着这秦淮河畔的烟火人间。
茶摊前,刘瞎子的醒木又响了:“诸位看官,要知陛下如何推行新政,且听下回分解——”
“别啊刘先生!”陈老汉嚷嚷着,“再说说警察抓小偷的新鲜事!”
哄笑声里,王二的布庄挂出了新做的青布短褂,赵员外的绸缎庄开始接受警察冬装的预定,连卖糖葫芦的王婆都多插了两串,说是要给巡逻的警察留着。
朱元璋看着这一切,对朱文正道:“你看,百姓不傻,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心里有数。新政能不能成,就看这些烟火气里藏着的民心了。”
朱文正躬身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催工部,让各地的警务房快点完工。”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又落回楼下。街上的警察正帮一个老太太捡起散落的菜篮子,阳光穿过柳叶,在他们身上织出细碎的光斑,与秦淮河的水波相映,晃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秦淮河畔的风带着水汽,吹得酒肆的幌子轻轻摇晃。朱元璋看着楼下警察扶着老太太过马路的身影,忽然对朱文正说:“去把康二郎叫上来。”
朱文正应声下楼,不多时就领着康二郎上来了。康二郎手还沾着灰,紧张地在衣角上蹭了蹭,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免礼。”朱元璋指着对面的座位,“坐。刚听底下百姓说,你帮张屠户追回了钱袋?”
康二郎拘谨地坐下,耳朵通红:“是、是小事。那小偷藏在肉铺后院的草垛里,我带弟兄们搜了两圈才找着。张屠户非要塞给我两斤肉,我没要。”
朱元璋笑了:“为何不要?”
“警务章程里写着,不得收受百姓财物。”康二郎挺直腰板,“我爹也说,吃了百姓的东西,腰杆子就不硬了。”
“你爹说得对。”朱元璋点点头,“昨日东厂递了文书,说应天府的盗案比上月少了七成,这都是你们的功劳。”他顿了顿,又问,“底下弟兄们有啥难处?尽管说。”
康二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回陛下,有弟兄说……巡逻时遇到刁民耍赖,想动手又怕违反规矩。前儿李二郎拦着个插队买米的,那人撒泼打滚,最后还是周围百姓帮着劝住的。”
“这简单。”朱元璋对朱文正说,“让礼部拟个文告,贴在市集显眼处,凡阻挠警察执法者,先拘去警务房教育半日,屡教不改的,送刑部按律办。”
“臣这就去办。”朱文正应声。
康二郎眼睛亮了:“谢陛下!还有……弟兄们的靴子磨得快,能不能让工部多做几双厚底的?巡逻一天下来,脚底板都肿了。”
“准了。”朱元璋对身边的太监说,“让工部造三百双军靴,按警察的尺码做,加两层皮底。”
康二郎起身就磕头:“谢陛下!弟兄们知道了,保准把应天府的治安守得铁桶一般!”
“去吧。”朱元璋摆摆手,“记得多听听百姓的话,他们觉得哪里不妥,就改哪里。”
康二郎刚下楼,就被茶摊的陈老汉拽住:“康警官,刚才陛下跟你说啥了?是不是要给你们涨饷银?”
康二郎咧嘴笑:“饷银没说,但陛下答应给咱们做厚底靴了!还说谁要是敢耍赖阻挠执法,直接拘起来!”
“好!”陈老汉拍着大腿,“就该这样!前儿那插队的就该拘!康警官,中午到我家吃碗面,我让老婆子卧俩鸡蛋!”
“不了陈大爷,”康二郎笑着摆手,“巡逻呢,不能脱岗。”他转身对两个同伴说,“走,去西巷看看,王寡妇说她家柴火总被偷。”
看着他们走远,茶摊的刘瞎子叹道:“这才叫官民一心啊。想当年,捕快上门不是催税就是勒索,哪有如今警察这样贴心?”
“那是陛下教得好。”赵员外接口,“前几日我去衙门交商税,小吏算得清清楚楚,一分不多要,还给了张收据,说是‘新政规定’。这在从前,谁敢想?”
剃头匠张师傅刚剃完一个头,接过客人递来的铜钱,笑道:“何止交税?我那小儿子,前儿在私塾跟人打架,先生没打他板子,反倒叫了警察来调解。警察说‘有事好好说,动手就是错’,俩孩子现在好得跟亲兄弟似的。”
正说着,几个穿长衫的秀才走过来,为首的是应天府学的生员周明。他手里拿着张纸,兴奋地对众人说:“诸位,陛下要在江南设‘新学堂’了!凡家有适龄孩童的,无论贫富,都能入学,学费全免,还管午饭!”
“真的?”陈老汉眼睛瞪得溜圆,“我家狗剩都八岁了,正愁没钱送他去私塾呢!”
周明把纸递给众人传阅,上面的字迹工整:“陛下说,‘民智开,则国兴’。新学堂不光教三字经,还要教算术、格物,说是让孩子们知道天地万物的道理。”
卖糖葫芦的王婆凑过来看,虽然不认字,但听周明念完,抹着眼泪说:“这可是积德的大好事啊!我那早死的老头子,当年就盼着孙子能识几个字……”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说要送儿子去学堂的,有问学堂啥时候建的,还有人嚷着要去帮忙搬砖。周明笑着摆手:“大家别急,工部已经在选址了,就在城东的旧粮仓,改改就能用。陛下说了,百姓要是愿意出力气帮忙修缮,管饭!”
“我去!”陈老汉第一个举手,“我庄稼人有的是力气!”
“算我一个!”王记布庄的伙计李三也喊,“我爹会木工,让他也来!”
赵员外抚着胡须道:“我捐五十两银子,给学堂打几张新课桌。”
“我捐十匹布做窗帘!”王二也跟着应。
酒肆楼上,朱元璋听着楼下的喧闹,对朱文正说:“你看,百姓不是不愿帮朝廷,是朝廷从前没给他们帮衬的机会。”
朱文正点头:“陛下推行新政,废苛捐、设警察、办学堂,桩桩件件都在民心坎上。昨儿收到苏州府的奏报,当地士绅自发组织了‘乡约’,帮着警察维护市集秩序,连盗案都少了。”
“乡约?”朱元璋来了兴致,“这主意好。让地方官都学学,百姓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说了算,朝廷只当那掌舵的,别啥都攥在手里。”
正说着,锦衣卫百户吴良匆匆上楼,手里捧着个匣子:“陛下,东厂从那两个欧盟杀手嘴里审出些东西。”
朱元璋打开匣子,里面是几张画,画的是欧洲的战船样式,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汉字:“船身长十丈,配二十门火炮,可载百人……”
他眉头微蹙:“看来欧盟的船比咱们的大。朱文正,让兵部把这份图样给造船坊送去,让他们照着改,咱们的战船也得加几门炮。”
“臣这就去。”朱文正接过图样,快步下楼。
吴良又道:“杀手还说,欧盟在南洋有个据点,藏了不少火药,想伺机偷袭咱们的商船。”
朱元璋冷笑一声:“通知水师,派三艘战船去南洋巡逻,见了可疑船只,先扣下来查。再让海外情报司的人盯紧点,摸清楚那据点的具体位置。”
“是。”吴良躬身退下。
楼下的喧闹还在继续,陈老汉正跟人商量着去学堂帮忙的事,王婆已经回家叫孙子去了,周明被一群秀才围着问新学堂的课程……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秦淮河上,波光粼粼的,像撒了满地碎金。
朱元璋端起酒杯,望着这烟火气十足的应天府,轻声道:“民心聚,方能立根。这新政,算是走对了第一步。”
他放下酒杯,对身边的太监说:“摆驾回宫。让户部把给新学堂的拨款尽快发下去,别让百姓等急了。”
轿子缓缓驶离酒肆时,朱元璋掀开轿帘,看见康二郎正领着警察帮一个货郎把翻倒的担子扶起来,周围的百姓笑着搭手,连孩童都跑过去捡滚落的果子。
他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放下轿帘。轿外的喧闹声渐渐远了,但那股子热腾腾的民心,却像秦淮河的水汽,漫进了轿内,也漫进了这大明的江山里。
王二直起腰,望着那几个警察——领头的是个左脸带疤的汉子,听说是北疆退下来的老兵,姓康,前日还帮隔壁张屠户追回了被偷的钱袋。他捋着胡须笑:“可不是嘛,自打他们上了街,夜里敢开着门板收摊了,前些年总来捣乱的泼皮,这阵子影都没了。”
正说着,康二郎带着两个警察走过来,见王二在卸门板,停下脚步拱手:“王掌柜早。昨日说的那批青麻布,给警察做夏装的,备得怎么样了?”
王二连忙应道:“康警官放心,都裁好了,明儿一早就能送过去。说起来也奇了,您这制服一穿,走在街上,连孩子都知道是维护秩序的,比从前捕快的皂衣管用多了。”
康二郎摸了摸腰间的腰牌,咧嘴笑:“这可是陛下亲自定的样式。对了,前儿您说布庄后巷有耗子洞,我们找泥瓦匠堵上了,没再丢过布料吧?”
“没丢没丢!”王二笑得合不拢嘴,“托您的福,这几日进货都敢让伙计一个人去了。”
街尾的茶摊刚支起,就围了一群老头。卖菜的陈老汉把担子往边上一放,端起粗瓷碗喝了口茶,嗓门亮得能传到街对面:“要说这警察是真管事!昨儿后半夜,我起早去菜园子摘菜,见几个警察在街口盘查一个鬼鬼祟祟的家伙,一问才知是邻县流窜来的小偷,好家伙,人赃并获!”
剃头匠张师傅正在给客人刮脸,闻言接话:“何止啊!前几日东厂的公公来我这儿剃头,说锦衣卫在河西抓了几个私通倭寇的奸商,抄出的账本里,连三年前克扣军粮的事都记着呢!现在倒好,别说奸商,就是衙门里的小吏,收税都不敢多要一个子儿。”
“那是陛下的手段硬!”说书先生刘瞎子敲了敲醒木,“听说山东的巡抚就因为客栈刺杀案被降职了,现在地方官哪个敢懈怠?我昨儿说《洪武大帝微服记》,讲到陛下在客栈用砚台砸刺客,底下听书的都拍桌子叫好!”
正说得热闹,一个穿绸缎袍子的中年汉子走过来,是城里的富户赵员外。他往茶摊扔了块碎银子,坐下道:“刘先生说得是。前几日我去苏州府收账,见那边也设了警察,穿的制服跟应天府一个样。客栈掌柜说,自打设了这职位,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多了三成,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话搁从前谁敢信?”
陈老汉啐了口茶沫:“赵员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小老百姓图啥?不就图个出门不被抢,做生意不受欺负?现在警察天天巡逻,厂卫盯着贪官,这日子才有盼头!”
“可不是嘛!”旁边卖糖葫芦的王婆插话,“我家柱子在锦衣卫当差,说陛下让东西厂查旧案,把前年被冤枉的张木匠都放出来了,还赔了银子。这才是为民做主的好皇帝!”
人群里忽然挤进来个背着包袱的年轻人,是刚从北平府来应天府赶考的秀才。他放下包袱叹道:“一路南下,见各州府都在修驿站,说是要让公文跑得更快。客栈里听商客说,陛下要在江南开新学堂,连咱们读书人赶考的路费都能凭文帖领补助,这可是从前没有的事!”
刘瞎子又敲了敲醒木:“诸位可知,为啥警察能管住泼皮?厂卫能抓贪官?只因陛下说了,‘民为水,君为舟’,水稳了,舟才能行得远。前几日微服私访的故事传开,多少百姓夜里在家摆香案,就盼着陛下龙体安康!”
这话引来一片附和,陈老汉抹了把脸:“咱庄稼人不会说漂亮话,就知道如今税少了,治安好了,孩子能去私塾念书了——这都是托陛下的福,托新政的福!”
此时,应天府衙门口的公告栏前围了一群人。吏员正张贴新告示,上面写着:“自本月起,凡举报贪官污吏、盗匪奸细者,查实后赏银五十两,匿名亦可。”
一个穿粗布衣裳的汉子指着告示问:“官爷,匿名也给赏?那我要是知道谁偷了隔壁的牛,也能报?”
吏员笑着点头:“只要属实,一律给赏!陛下说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新政要靠大家伙儿一起帮着办!”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要举报村口霸占良田的劣绅,有人说要揭发驿站里私扣粮草的小吏,连带着卖菜的陈老汉都嚷着要去报官,说前几年被偷的锄头说不定能找着了。
街对面的酒肆二楼,朱元璋正临窗而坐,看着这热闹景象。身边的朱文正低声道:“陛下,您看,百姓心里都亮堂着呢。”
朱元璋端起酒杯,望着楼下欢腾的人群,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民心如水,堵则溃,疏则通。警察管治安,厂卫查奸邪,新政给他们撑腰,他们自然愿意帮着朝廷守这江山。”
“那接下来……”朱文正试探着问。
“让工部把各地的警务房都建起来,”朱元璋放下酒杯,目光深邃,“再让户部准备些银子,凡举报属实的,赏银不能拖。告诉那些地方官,谁要是敢克扣赏银,朕摘了他的乌纱帽!”
正说着,康二郎带着警察巡逻到酒肆楼下,抬头看见朱元璋的身影,愣了一下,连忙躬身行礼。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他继续巡逻。
康二郎直起身,对身边的警察笑道:“瞧见没?陛下就在这儿看着咱们呢。得把活儿干得更漂亮些!”
两个警察用力点头,跟着他往街那头走去。阳光洒在他们的青布短褂上,领口的黑边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像一道流动的屏障,护着这秦淮河畔的烟火人间。
茶摊前,刘瞎子的醒木又响了:“诸位看官,要知陛下如何推行新政,且听下回分解——”
“别啊刘先生!”陈老汉嚷嚷着,“再说说警察抓小偷的新鲜事!”
哄笑声里,王二的布庄挂出了新做的青布短褂,赵员外的绸缎庄开始接受警察冬装的预定,连卖糖葫芦的王婆都多插了两串,说是要给巡逻的警察留着。
朱元璋看着这一切,对朱文正道:“你看,百姓不傻,谁真心为他们好,他们心里有数。新政能不能成,就看这些烟火气里藏着的民心了。”
朱文正躬身道:“陛下圣明。臣这就去催工部,让各地的警务房快点完工。”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又落回楼下。街上的警察正帮一个老太太捡起散落的菜篮子,阳光穿过柳叶,在他们身上织出细碎的光斑,与秦淮河的水波相映,晃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秦淮河畔的风带着水汽,吹得酒肆的幌子轻轻摇晃。朱元璋看着楼下警察扶着老太太过马路的身影,忽然对朱文正说:“去把康二郎叫上来。”
朱文正应声下楼,不多时就领着康二郎上来了。康二郎手还沾着灰,紧张地在衣角上蹭了蹭,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免礼。”朱元璋指着对面的座位,“坐。刚听底下百姓说,你帮张屠户追回了钱袋?”
康二郎拘谨地坐下,耳朵通红:“是、是小事。那小偷藏在肉铺后院的草垛里,我带弟兄们搜了两圈才找着。张屠户非要塞给我两斤肉,我没要。”
朱元璋笑了:“为何不要?”
“警务章程里写着,不得收受百姓财物。”康二郎挺直腰板,“我爹也说,吃了百姓的东西,腰杆子就不硬了。”
“你爹说得对。”朱元璋点点头,“昨日东厂递了文书,说应天府的盗案比上月少了七成,这都是你们的功劳。”他顿了顿,又问,“底下弟兄们有啥难处?尽管说。”
康二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回陛下,有弟兄说……巡逻时遇到刁民耍赖,想动手又怕违反规矩。前儿李二郎拦着个插队买米的,那人撒泼打滚,最后还是周围百姓帮着劝住的。”
“这简单。”朱元璋对朱文正说,“让礼部拟个文告,贴在市集显眼处,凡阻挠警察执法者,先拘去警务房教育半日,屡教不改的,送刑部按律办。”
“臣这就去办。”朱文正应声。
康二郎眼睛亮了:“谢陛下!还有……弟兄们的靴子磨得快,能不能让工部多做几双厚底的?巡逻一天下来,脚底板都肿了。”
“准了。”朱元璋对身边的太监说,“让工部造三百双军靴,按警察的尺码做,加两层皮底。”
康二郎起身就磕头:“谢陛下!弟兄们知道了,保准把应天府的治安守得铁桶一般!”
“去吧。”朱元璋摆摆手,“记得多听听百姓的话,他们觉得哪里不妥,就改哪里。”
康二郎刚下楼,就被茶摊的陈老汉拽住:“康警官,刚才陛下跟你说啥了?是不是要给你们涨饷银?”
康二郎咧嘴笑:“饷银没说,但陛下答应给咱们做厚底靴了!还说谁要是敢耍赖阻挠执法,直接拘起来!”
“好!”陈老汉拍着大腿,“就该这样!前儿那插队的就该拘!康警官,中午到我家吃碗面,我让老婆子卧俩鸡蛋!”
“不了陈大爷,”康二郎笑着摆手,“巡逻呢,不能脱岗。”他转身对两个同伴说,“走,去西巷看看,王寡妇说她家柴火总被偷。”
看着他们走远,茶摊的刘瞎子叹道:“这才叫官民一心啊。想当年,捕快上门不是催税就是勒索,哪有如今警察这样贴心?”
“那是陛下教得好。”赵员外接口,“前几日我去衙门交商税,小吏算得清清楚楚,一分不多要,还给了张收据,说是‘新政规定’。这在从前,谁敢想?”
剃头匠张师傅刚剃完一个头,接过客人递来的铜钱,笑道:“何止交税?我那小儿子,前儿在私塾跟人打架,先生没打他板子,反倒叫了警察来调解。警察说‘有事好好说,动手就是错’,俩孩子现在好得跟亲兄弟似的。”
正说着,几个穿长衫的秀才走过来,为首的是应天府学的生员周明。他手里拿着张纸,兴奋地对众人说:“诸位,陛下要在江南设‘新学堂’了!凡家有适龄孩童的,无论贫富,都能入学,学费全免,还管午饭!”
“真的?”陈老汉眼睛瞪得溜圆,“我家狗剩都八岁了,正愁没钱送他去私塾呢!”
周明把纸递给众人传阅,上面的字迹工整:“陛下说,‘民智开,则国兴’。新学堂不光教三字经,还要教算术、格物,说是让孩子们知道天地万物的道理。”
卖糖葫芦的王婆凑过来看,虽然不认字,但听周明念完,抹着眼泪说:“这可是积德的大好事啊!我那早死的老头子,当年就盼着孙子能识几个字……”
人群里炸开了锅,有说要送儿子去学堂的,有问学堂啥时候建的,还有人嚷着要去帮忙搬砖。周明笑着摆手:“大家别急,工部已经在选址了,就在城东的旧粮仓,改改就能用。陛下说了,百姓要是愿意出力气帮忙修缮,管饭!”
“我去!”陈老汉第一个举手,“我庄稼人有的是力气!”
“算我一个!”王记布庄的伙计李三也喊,“我爹会木工,让他也来!”
赵员外抚着胡须道:“我捐五十两银子,给学堂打几张新课桌。”
“我捐十匹布做窗帘!”王二也跟着应。
酒肆楼上,朱元璋听着楼下的喧闹,对朱文正说:“你看,百姓不是不愿帮朝廷,是朝廷从前没给他们帮衬的机会。”
朱文正点头:“陛下推行新政,废苛捐、设警察、办学堂,桩桩件件都在民心坎上。昨儿收到苏州府的奏报,当地士绅自发组织了‘乡约’,帮着警察维护市集秩序,连盗案都少了。”
“乡约?”朱元璋来了兴致,“这主意好。让地方官都学学,百姓自己的事,让他们自己说了算,朝廷只当那掌舵的,别啥都攥在手里。”
正说着,锦衣卫百户吴良匆匆上楼,手里捧着个匣子:“陛下,东厂从那两个欧盟杀手嘴里审出些东西。”
朱元璋打开匣子,里面是几张画,画的是欧洲的战船样式,还有几行歪歪扭扭的汉字:“船身长十丈,配二十门火炮,可载百人……”
他眉头微蹙:“看来欧盟的船比咱们的大。朱文正,让兵部把这份图样给造船坊送去,让他们照着改,咱们的战船也得加几门炮。”
“臣这就去。”朱文正接过图样,快步下楼。
吴良又道:“杀手还说,欧盟在南洋有个据点,藏了不少火药,想伺机偷袭咱们的商船。”
朱元璋冷笑一声:“通知水师,派三艘战船去南洋巡逻,见了可疑船只,先扣下来查。再让海外情报司的人盯紧点,摸清楚那据点的具体位置。”
“是。”吴良躬身退下。
楼下的喧闹还在继续,陈老汉正跟人商量着去学堂帮忙的事,王婆已经回家叫孙子去了,周明被一群秀才围着问新学堂的课程……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秦淮河上,波光粼粼的,像撒了满地碎金。
朱元璋端起酒杯,望着这烟火气十足的应天府,轻声道:“民心聚,方能立根。这新政,算是走对了第一步。”
他放下酒杯,对身边的太监说:“摆驾回宫。让户部把给新学堂的拨款尽快发下去,别让百姓等急了。”
轿子缓缓驶离酒肆时,朱元璋掀开轿帘,看见康二郎正领着警察帮一个货郎把翻倒的担子扶起来,周围的百姓笑着搭手,连孩童都跑过去捡滚落的果子。
他嘴角扬起一抹笑意,放下轿帘。轿外的喧闹声渐渐远了,但那股子热腾腾的民心,却像秦淮河的水汽,漫进了轿内,也漫进了这大明的江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