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兴蹲在铁匠铺的角落,手里攥着块烧红的铁坯,火星溅在他满是油污的脸上,烫出几个细小的燎泡。他却像没知觉似的,只顾着用锤子反复敲打——铁坯在他手里渐渐变成根细长的钢管,管壁薄得能透光,一端被敲成漏斗状,另一端则拧出圈细密的螺纹。
“老丁,歇口气吧,这玩意儿都敲坏五根了。”吴良端着碗凉茶走过来,粗布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昨天从普鲁士军营回来的弟兄说,他们的燧发枪射速又快了半拍,咱们要是再拿不出新家伙,下次行动怕是要栽。”
丁德兴放下锤子,接过凉茶一饮而尽,茶碗在铁砧上磕出清脆的响。“快有什么用?”他指了指墙角堆着的废枪管,“上次在汉堡码头,周德兴那杆枪倒是快,一响就被巡逻队盯上了。咱们缺的不是射速,是动静小。”
吴良蹲下来,捡起根报废的钢管掂量着:“你是说……让枪声变哑?”
“不止哑,”丁德兴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片削得极薄的竹片,中间夹着层浸过蜡的麻布,“这是从蜂箱里学的,蜜蜂振翅那么响,进了蜂巢就没声了。我琢磨着,在枪管上套个这东西,火药燃气从竹片缝里慢慢漏出来,声音说不定能小一半。”
正说着,铺子的木门被推开,寒风卷着雪沫子灌进来,带进来一股熟悉的皂角味——是华云龙回来了。他裹着件普鲁士陆军的灰大衣,帽檐上的雪化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手里还拎着个沉甸甸的皮箱。
“有好东西。”华云龙把皮箱往铁砧上一放,咔哒一声打开锁扣。里面铺着块黑绒布,摆着几样稀奇物件:一根缠着弹簧的铁爪,爪尖闪着幽蓝的光;一小瓶琥珀色的液体,瓶塞是用软木做的;还有个巴掌大的铜制转轮,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
丁德兴眼睛一亮,伸手去拿那铁爪,指尖刚碰到弹簧,爪子“啪”地弹开,五根尖爪在他手背上划出五道血痕。“这是……”
“攀爬爪,”华云龙按住他的手腕,演示着扳动爪柄侧面的机关,铁爪立刻缩成团,“普鲁士工兵营用来攀城墙的,我改良了下,弹簧换成咱们自己炼的精钢,爪尖淬了毒——不是见血封喉那种,是麻痹神经的,沾着点就让人胳膊抬不起来。”
吴良拿起那瓶琥珀色液体,对着光看了看:“这又是啥?闻着像松节油。”
“比松节油厉害多了。”华云龙夺过瓶子,往地上滴了一滴,液体立刻渗入泥土,冒起串细小的气泡,“这是从南美洲部落弄来的树汁,跟咱们的硫磺火油混在一起,燃点低一半,还没烟。上次炸维也纳军火库,要是有这东西,也不至于让巡逻队追了三里地。”
丁德兴的目光落在铜制转轮上,手指在刻度上摸了摸:“这是……密码盘?”
“算你说对了一半。”华云龙转动转轮,刻度对齐时,咔嗒一声弹出根细针,“普鲁士军官的怀表上都有这玩意儿,我拆了三个才弄明白原理。以后传递密信不用再写在丝绸上了,就用这针扎在书页里,不凑近了看,谁也发现不了。”
吴良突然笑了,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几枚铜钱大小的铁球,球面上布满针眼。“你们看我这个,”他拿起枚铁球往火里一扔,铁球没炸,反倒慢慢渗出些黑色粉末,“这是把火药和铁粉混在一起铸的,扔在敌人必经的路上,马蹄一踩就冒烟,既能标记位置,又不会惊动他们。”
丁德兴拍了拍大腿,铁砧上的钢管震得嗡嗡响:“好!现在就差那消音管了。华云龙,你懂普鲁士话,帮我念念这个。”他从怀里掏出张揉皱的纸,上面是用炭笔写的德文,是他托人从柏林图书馆抄来的声学图谱。
华云龙接过纸,眉头越皱越紧:“这上面说,声音是靠空气振动传的,要消音就得让振动停下来……老丁,你那钢管里得加点东西,比如缠上羊毛,或者塞几根细铁丝,让燃气在里面多撞几下。”
丁德兴眼睛一亮,抓起根新钢管就往火里送:“我知道了!就像给枪管戴个棉帽子!”
三日后的深夜,普鲁士陆军的训练场一片寂静,只有积雪在靴底发出咯吱的轻响。耿炳文穿着身列兵制服,枪托抵在肩窝,手指扣着扳机——他手里的燧发枪比寻常的短了一截,枪管上套着节缠着羊毛的钢管,正是丁德兴新做的消音管。
“目标,三百步外的马灯。”华云龙趴在雪地里,手里举着根削尖的树枝,指向远处哨塔上的灯光,“记住,开完枪立刻滚到雪堆后面,他们的巡逻队三分钟内准到。”
耿炳文深吸一口气,枪管上的羊毛传来温热的触感。他缓缓扣动扳机,只听“噗”的一声轻响,像谁踩破了个雪团。三百步外的马灯应声熄灭,哨塔里的士兵似乎愣了下,才传来慌乱的叫喊声。
“成了!”吴良在旁边低呼,手里的攀爬爪已经扣在了训练场的木栅栏上,弹簧发出轻微的嗡鸣,“快撤,按原计划去军械库,看看他们的新炮到底长什么样。”
三人借着雪堆的掩护,像狸猫似的窜到栅栏边。耿炳文先翻过去,落地时膝盖微屈,消音枪背在身后,手里攥着把淬了毒的匕首——丁德兴说那琥珀色液体毒性不够,又往里面加了点见血封喉的汁液,现在只要划破点皮,半刻钟内就会浑身僵硬。
军械库的铁门挂着把大铜锁,锁芯是新换的,比上次来的时候复杂了不少。吴良从怀里摸出串细铁丝,指尖灵活地在锁眼里搅动,嘴里还念叨着:“上次在巴黎圣母院,那把锁比这复杂十倍,我都能打开……成了!”
锁舌弹开的轻响在寂静里格外清晰。三人闪身进去,华云龙立刻点燃根特制的蜡烛——烛芯里混了硫磺,火光呈青绿色,照在炮身上却不会留下影子。仓库里整齐地码着十几门火炮,炮身比寻常的短了一半,下面装着两个带铁轮的支架,支架上还缠着圈铁链。
“这就是他们的‘闪电炮’?”耿炳文伸手去摸炮管,指尖刚碰到冰冷的金属,就被华云龙一把按住。
“别碰,炮身上涂了磷粉,一碰就留手印。”华云龙从怀里摸出个小陶罐,里面是炭粉和猪油的混合物,“用这个,涂在手上再摸,天亮了也看不出来。”
吴良则蹲在炮架边,手里的铜尺量得飞快:“轮距三尺半,炮管长六尺,看这厚度,射程怕是能到三里地……老丁要是见了这个,怕是又要蹲铁匠铺不出来了。”
耿炳文从怀里摸出丁德兴做的密码盘,借着青光在炮身上的铭牌上扎了几个小孔——铭牌上的编号、口径、生产日期,都被他用不同的孔位记了下来。“差不多了,巡逻队该到了。”他收起密码盘,指了指仓库后墙的气窗,“从那儿走,外面是条排水沟,直通训练场的树林。”
华云龙却没动,眼睛盯着墙角堆着的木箱:“等等,那些箱子上印着鸢尾花,是法国运来的。”他撬开个箱子,里面是些细长的铜管,管壁上钻着密密麻麻的小孔,“这是……炮用的消音管?”
吴良凑过来看了看,突然骂了句:“他娘的,法国人也在搞这个!”
耿炳文脸色一沉:“别管了,先撤。回去告诉丁德兴,他们的消音管是死的,咱们得做活的——能拆下来当暗器用的那种。”
半个月后,天枢密探的秘密据点里,丁德兴正对着堆新玩意儿傻笑。桌子上摆着一排改良后的装备:消音管被设计成三截式,拧下来能拼成根短棍,棍头藏着根毒针;攀爬爪的弹簧换成了可拆卸的,不用时能拆成五片铁叶,藏在靴底;那瓶琥珀色液体则被分装成几十个小瓷瓶,瓶身做成纽扣大小,能缝在衣服里。
朱元璋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那把带毒针的短棍,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金属表面。旁边站着康茂才,手里捧着份情报,眉头拧成个疙瘩。
“洪武爷,您看这个。”康茂才把情报递过去,“普鲁士的线列战术又变了,他们现在讲究‘三段射击’,前排开枪时,中后排已经在装弹,一分钟能齐射三次。咱们的人混在里面当列兵,说每次操练都累得胳膊抬不起来。”
朱元璋放下短棍,接过情报慢慢看着,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纹路。“三段射击?”他突然笑了,指节在桌面上轻轻叩着,“当年在鄱阳湖,廖永忠就用过这法子,不过他是用火箭。丁德兴,你能不能给燧发枪也弄个‘三段’?”
丁德兴愣了下,随即眼睛亮了:“您是说……让装弹速度变快?”
“不止快,”朱元璋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要让敌人摸不清哪排会开枪。普鲁士人讲究整齐划一,这既是他们的长处,也是短处。咱们就反着来,让每个人的枪都不一样——有的快,有的静,有的能当暗器,让他们防不胜防。”
华云龙在旁边补充:“还有他们的闪电炮,移动起来太快,咱们的重炮追不上。我琢磨着,能不能把攀爬爪的原理用到炮架上,给咱们的炮也装上个可折叠的支架,拆开了能让马驮着走。”
“可以试试。”朱元璋转过身,目光扫过满桌的新装备,突然抓起那把消音枪,对着窗外的夜空扣动扳机。只听一声极轻的噗响,远处树梢上的夜鸟惊得飞起来,翅膀扇动的声音都比枪声清楚。
“好东西。”朱元璋把枪递给丁德兴,语气里带着赞许,“告诉底下的弟兄,不光要学人家的长处,更要想着怎么让他们学不了咱们的。天枢密探的本事,不能只在暗处杀人,更要在明处让他们知道,惹了大明朝,就算躲到天边也没用。”
丁德兴接过枪,突然“噗通”一声跪下,额头磕在冰冷的地砖上。“洪武爷,属下有个请求。”
“说。”
“让属下也去欧洲。”丁德兴的声音带着哽咽,“郭英兄弟牺牲前,托人带回句话,说那边的火器发展太快,咱们的技术革新不能只在后方,得有人盯着他们的铁匠铺,盯着他们的军械库……”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伸手把他扶起来,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过来。“准了。”他指了指墙角的木箱,“这些新家伙,你带去给前线的弟兄们。告诉他们,朕在这儿等着他们的好消息——不光是情报,更要是让那些洋鬼子见识见识,什么叫大明的手艺。”
丁德兴用力点头,眼眶里的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那把消音枪的枪管上,晕开一小片油污。窗外的风还在呼啸,铁匠铺的方向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像在为即将远行的人,敲打着出征的鼓点。
“老丁,歇口气吧,这玩意儿都敲坏五根了。”吴良端着碗凉茶走过来,粗布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昨天从普鲁士军营回来的弟兄说,他们的燧发枪射速又快了半拍,咱们要是再拿不出新家伙,下次行动怕是要栽。”
丁德兴放下锤子,接过凉茶一饮而尽,茶碗在铁砧上磕出清脆的响。“快有什么用?”他指了指墙角堆着的废枪管,“上次在汉堡码头,周德兴那杆枪倒是快,一响就被巡逻队盯上了。咱们缺的不是射速,是动静小。”
吴良蹲下来,捡起根报废的钢管掂量着:“你是说……让枪声变哑?”
“不止哑,”丁德兴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几片削得极薄的竹片,中间夹着层浸过蜡的麻布,“这是从蜂箱里学的,蜜蜂振翅那么响,进了蜂巢就没声了。我琢磨着,在枪管上套个这东西,火药燃气从竹片缝里慢慢漏出来,声音说不定能小一半。”
正说着,铺子的木门被推开,寒风卷着雪沫子灌进来,带进来一股熟悉的皂角味——是华云龙回来了。他裹着件普鲁士陆军的灰大衣,帽檐上的雪化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手里还拎着个沉甸甸的皮箱。
“有好东西。”华云龙把皮箱往铁砧上一放,咔哒一声打开锁扣。里面铺着块黑绒布,摆着几样稀奇物件:一根缠着弹簧的铁爪,爪尖闪着幽蓝的光;一小瓶琥珀色的液体,瓶塞是用软木做的;还有个巴掌大的铜制转轮,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刻度。
丁德兴眼睛一亮,伸手去拿那铁爪,指尖刚碰到弹簧,爪子“啪”地弹开,五根尖爪在他手背上划出五道血痕。“这是……”
“攀爬爪,”华云龙按住他的手腕,演示着扳动爪柄侧面的机关,铁爪立刻缩成团,“普鲁士工兵营用来攀城墙的,我改良了下,弹簧换成咱们自己炼的精钢,爪尖淬了毒——不是见血封喉那种,是麻痹神经的,沾着点就让人胳膊抬不起来。”
吴良拿起那瓶琥珀色液体,对着光看了看:“这又是啥?闻着像松节油。”
“比松节油厉害多了。”华云龙夺过瓶子,往地上滴了一滴,液体立刻渗入泥土,冒起串细小的气泡,“这是从南美洲部落弄来的树汁,跟咱们的硫磺火油混在一起,燃点低一半,还没烟。上次炸维也纳军火库,要是有这东西,也不至于让巡逻队追了三里地。”
丁德兴的目光落在铜制转轮上,手指在刻度上摸了摸:“这是……密码盘?”
“算你说对了一半。”华云龙转动转轮,刻度对齐时,咔嗒一声弹出根细针,“普鲁士军官的怀表上都有这玩意儿,我拆了三个才弄明白原理。以后传递密信不用再写在丝绸上了,就用这针扎在书页里,不凑近了看,谁也发现不了。”
吴良突然笑了,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几枚铜钱大小的铁球,球面上布满针眼。“你们看我这个,”他拿起枚铁球往火里一扔,铁球没炸,反倒慢慢渗出些黑色粉末,“这是把火药和铁粉混在一起铸的,扔在敌人必经的路上,马蹄一踩就冒烟,既能标记位置,又不会惊动他们。”
丁德兴拍了拍大腿,铁砧上的钢管震得嗡嗡响:“好!现在就差那消音管了。华云龙,你懂普鲁士话,帮我念念这个。”他从怀里掏出张揉皱的纸,上面是用炭笔写的德文,是他托人从柏林图书馆抄来的声学图谱。
华云龙接过纸,眉头越皱越紧:“这上面说,声音是靠空气振动传的,要消音就得让振动停下来……老丁,你那钢管里得加点东西,比如缠上羊毛,或者塞几根细铁丝,让燃气在里面多撞几下。”
丁德兴眼睛一亮,抓起根新钢管就往火里送:“我知道了!就像给枪管戴个棉帽子!”
三日后的深夜,普鲁士陆军的训练场一片寂静,只有积雪在靴底发出咯吱的轻响。耿炳文穿着身列兵制服,枪托抵在肩窝,手指扣着扳机——他手里的燧发枪比寻常的短了一截,枪管上套着节缠着羊毛的钢管,正是丁德兴新做的消音管。
“目标,三百步外的马灯。”华云龙趴在雪地里,手里举着根削尖的树枝,指向远处哨塔上的灯光,“记住,开完枪立刻滚到雪堆后面,他们的巡逻队三分钟内准到。”
耿炳文深吸一口气,枪管上的羊毛传来温热的触感。他缓缓扣动扳机,只听“噗”的一声轻响,像谁踩破了个雪团。三百步外的马灯应声熄灭,哨塔里的士兵似乎愣了下,才传来慌乱的叫喊声。
“成了!”吴良在旁边低呼,手里的攀爬爪已经扣在了训练场的木栅栏上,弹簧发出轻微的嗡鸣,“快撤,按原计划去军械库,看看他们的新炮到底长什么样。”
三人借着雪堆的掩护,像狸猫似的窜到栅栏边。耿炳文先翻过去,落地时膝盖微屈,消音枪背在身后,手里攥着把淬了毒的匕首——丁德兴说那琥珀色液体毒性不够,又往里面加了点见血封喉的汁液,现在只要划破点皮,半刻钟内就会浑身僵硬。
军械库的铁门挂着把大铜锁,锁芯是新换的,比上次来的时候复杂了不少。吴良从怀里摸出串细铁丝,指尖灵活地在锁眼里搅动,嘴里还念叨着:“上次在巴黎圣母院,那把锁比这复杂十倍,我都能打开……成了!”
锁舌弹开的轻响在寂静里格外清晰。三人闪身进去,华云龙立刻点燃根特制的蜡烛——烛芯里混了硫磺,火光呈青绿色,照在炮身上却不会留下影子。仓库里整齐地码着十几门火炮,炮身比寻常的短了一半,下面装着两个带铁轮的支架,支架上还缠着圈铁链。
“这就是他们的‘闪电炮’?”耿炳文伸手去摸炮管,指尖刚碰到冰冷的金属,就被华云龙一把按住。
“别碰,炮身上涂了磷粉,一碰就留手印。”华云龙从怀里摸出个小陶罐,里面是炭粉和猪油的混合物,“用这个,涂在手上再摸,天亮了也看不出来。”
吴良则蹲在炮架边,手里的铜尺量得飞快:“轮距三尺半,炮管长六尺,看这厚度,射程怕是能到三里地……老丁要是见了这个,怕是又要蹲铁匠铺不出来了。”
耿炳文从怀里摸出丁德兴做的密码盘,借着青光在炮身上的铭牌上扎了几个小孔——铭牌上的编号、口径、生产日期,都被他用不同的孔位记了下来。“差不多了,巡逻队该到了。”他收起密码盘,指了指仓库后墙的气窗,“从那儿走,外面是条排水沟,直通训练场的树林。”
华云龙却没动,眼睛盯着墙角堆着的木箱:“等等,那些箱子上印着鸢尾花,是法国运来的。”他撬开个箱子,里面是些细长的铜管,管壁上钻着密密麻麻的小孔,“这是……炮用的消音管?”
吴良凑过来看了看,突然骂了句:“他娘的,法国人也在搞这个!”
耿炳文脸色一沉:“别管了,先撤。回去告诉丁德兴,他们的消音管是死的,咱们得做活的——能拆下来当暗器用的那种。”
半个月后,天枢密探的秘密据点里,丁德兴正对着堆新玩意儿傻笑。桌子上摆着一排改良后的装备:消音管被设计成三截式,拧下来能拼成根短棍,棍头藏着根毒针;攀爬爪的弹簧换成了可拆卸的,不用时能拆成五片铁叶,藏在靴底;那瓶琥珀色液体则被分装成几十个小瓷瓶,瓶身做成纽扣大小,能缝在衣服里。
朱元璋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手里把玩着那把带毒针的短棍,指腹摩挲着冰凉的金属表面。旁边站着康茂才,手里捧着份情报,眉头拧成个疙瘩。
“洪武爷,您看这个。”康茂才把情报递过去,“普鲁士的线列战术又变了,他们现在讲究‘三段射击’,前排开枪时,中后排已经在装弹,一分钟能齐射三次。咱们的人混在里面当列兵,说每次操练都累得胳膊抬不起来。”
朱元璋放下短棍,接过情报慢慢看着,烛火在他脸上投下深深的纹路。“三段射击?”他突然笑了,指节在桌面上轻轻叩着,“当年在鄱阳湖,廖永忠就用过这法子,不过他是用火箭。丁德兴,你能不能给燧发枪也弄个‘三段’?”
丁德兴愣了下,随即眼睛亮了:“您是说……让装弹速度变快?”
“不止快,”朱元璋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要让敌人摸不清哪排会开枪。普鲁士人讲究整齐划一,这既是他们的长处,也是短处。咱们就反着来,让每个人的枪都不一样——有的快,有的静,有的能当暗器,让他们防不胜防。”
华云龙在旁边补充:“还有他们的闪电炮,移动起来太快,咱们的重炮追不上。我琢磨着,能不能把攀爬爪的原理用到炮架上,给咱们的炮也装上个可折叠的支架,拆开了能让马驮着走。”
“可以试试。”朱元璋转过身,目光扫过满桌的新装备,突然抓起那把消音枪,对着窗外的夜空扣动扳机。只听一声极轻的噗响,远处树梢上的夜鸟惊得飞起来,翅膀扇动的声音都比枪声清楚。
“好东西。”朱元璋把枪递给丁德兴,语气里带着赞许,“告诉底下的弟兄,不光要学人家的长处,更要想着怎么让他们学不了咱们的。天枢密探的本事,不能只在暗处杀人,更要在明处让他们知道,惹了大明朝,就算躲到天边也没用。”
丁德兴接过枪,突然“噗通”一声跪下,额头磕在冰冷的地砖上。“洪武爷,属下有个请求。”
“说。”
“让属下也去欧洲。”丁德兴的声音带着哽咽,“郭英兄弟牺牲前,托人带回句话,说那边的火器发展太快,咱们的技术革新不能只在后方,得有人盯着他们的铁匠铺,盯着他们的军械库……”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伸手把他扶起来,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过来。“准了。”他指了指墙角的木箱,“这些新家伙,你带去给前线的弟兄们。告诉他们,朕在这儿等着他们的好消息——不光是情报,更要是让那些洋鬼子见识见识,什么叫大明的手艺。”
丁德兴用力点头,眼眶里的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那把消音枪的枪管上,晕开一小片油污。窗外的风还在呼啸,铁匠铺的方向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像在为即将远行的人,敲打着出征的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