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潮水退得极快,露出的滩涂泛着青黑色的淤泥,像一张贪婪的巨口。丁德兴站在“威远号”的甲板上,望着滩涂上正在装卸的粮草,眉头拧成了疙瘩。这些粮草是从江浙调来的,用粗麻袋装着,袋口露出的糙米里还混着沙粒——练子宁在苏州催粮催得紧,粮官们只能用这种陈米充数。
“将军,铁帅的信使到了!”副将举着封信,从摇晃的跳板上快步走来,靴子上沾着的淤泥在甲板上印出一串黑脚印。
丁德兴接过信,指尖刚碰到信纸就皱起了眉——纸太薄,墨迹都透了过来,显然是急着写就的。铁铉的字迹向来沉稳,这次却有些潦草:“燕军在漳州港外游弋,似有伏击之意。粮草至关重要,可分三批转运,主力沿内海而行,另派两队疑兵走外海牵制。切记,勿贪功冒进。”
“疑兵?”丁德兴把信往甲板上一摔,溅起的水珠打湿了信纸,“铁老帅是越老越胆小!朱棣的水师主力都在吕宋,漳州港外能有几艘船?”他指着滩涂上的粮草,“这五万石粮,等分成三批,得到猴年马月才能运到马尼拉?告诉弟兄们,明日卯时,所有船一起出发,我倒要看看,谁敢拦我!”
副将还想劝,却被丁德兴瞪了回去。这位老将脾气火爆是出了名的,当年在鄱阳湖,他敢带着三艘小船就去撞陈友谅的主舰,此刻更不会把几艘“游弋的燕军船”放在眼里。
夜色降临时,泉州港的灯笼次第亮起,像串在黑丝绒上的明珠。丁德兴没注意到,港外的礁石后,有艘不起眼的小渔船正悄悄收起风帆,船尾的渔夫从鱼篓里掏出个铜管,里面装着块刻着“全军出动”的木牌——他是朱棣安插在泉州的密探,已经在这里蹲守了半个月。
次日拂晓,外海
建文军的船队像条长蛇,在海面上铺开。丁德兴的“威远号”走在最前面,船帆上的“丁”字旗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站在船头,手里把玩着洪武爷赐的虎头令牌,令牌的棱角被摩挲得光滑温润——这是他从军四十年的凭证,也是他敢硬闯燕军防线的底气。
“将军,前方发现雾障!”了望手的喊声带着惊慌。
丁德兴抬头,只见前方的海平面上突然涌起一团浓白的雾,像堵墙似的挡住了去路。更诡异的是,雾里隐约传来鼓声,却听不清方位。“传令下去,保持阵型,加速冲过去!”他拔出腰刀,“燕军想故弄玄虚,没那么容易!”
船队刚驶进雾区,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殿后的“平波号”突然倾斜,船尾冒出黑烟,隐约传来惨叫。“是臼炮!”副将嘶吼着,“他们在雾里设了埋伏!”
丁德兴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想不通,燕军的臼炮怎么会在这里?吕宋海战之后,朱棣的主力应该被铁铉牵制在马尼拉才对。“左转向,靠内海走!”他吼道,内海有暗礁,大型战船不好施展,或许能避开伏击。
可已经晚了。雾里突然冲出十几艘快船,船上的燕军弓箭手射出火箭,精准地落在建文军的粮船上。干燥的麻袋遇火就燃,转眼间,三艘粮船就成了火船,浓烟滚滚,把周围的雾都染成了灰黑色。
“放连珠铳!”丁德兴嘶吼着,亲自抱起一挺连珠铳,对准雾中的快船扣动扳机。铅弹呼啸着穿雾而去,却只打中了船帆。那些快船异常灵活,像泥鳅似的在船队里穿梭,明明看着要撞上,却总能在最后一刻转舵避开。
“将军,右舷发现大福船!”
丁德兴转头,只见三艘挂着“洪武”旗号的大福船正破雾而来,船舷两侧的臼炮黑洞洞的,炮口正对着“威远号”。他这才明白,燕军根本不是小股伏击,而是布了个口袋阵——快船负责搅乱阵型,大福船负责摧毁主力。
“轰!轰!”
臼炮的轰鸣震耳欲聋。一颗铁弹擦着“威远号”的船桅飞过,桅杆应声断裂,帆布像只受伤的大鸟,打着旋儿坠入海中。更要命的是,另一颗铁弹正中粮舱,麻袋里的糙米混着火药炸开,整个甲板都被米和火覆盖,士兵们在滚烫的米粒中惨叫翻滚。
“弃船!快弃船!”丁德兴被气浪掀翻在地,爬起来时,头发已经被火星燎焦。他看着周围燃烧的战船,看着那些跳海的士兵被燕军的快船碾压,突然想起铁铉的信——“勿贪功冒进”。
可一切都晚了。一艘燕军快船撞了过来,船头的铁撞角刺穿了“威远号”的船身。丁德兴拔出腰刀,想跳上对方的船,却被一支冷箭射中肩胛。箭簇带着倒钩,他一挣扎,倒钩就撕裂了皮肉,鲜血瞬间染红了半边铠甲。
“丁老将军,降了吧!”快船上传来俞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王爷说了,只要您归顺,澳洲的火器营由您执掌。”
丁德兴咳出一口血,血珠溅在虎头令牌上,红得刺眼。“我丁德兴是洪武爷的兵,只认大明正统!”他举起令牌,狠狠砸向俞靖,“朱棣叛贼,休想让我屈膝!”
俞靖侧身躲过,令牌“噗通”一声落入海中。他叹了口气,对弓箭手道:“放箭。”
丁德兴最后看到的,是漫天的箭雨,像极了当年鄱阳湖上空的雁群。他想起洪武爷站在船头,指着雁群说:“打仗靠的不是人多,是心齐。”可现在,他的船队散了,粮草没了,连自己也要死在这异乡的海里了。
午时,漳州港
朱棣站在“洪武号”的甲板上,看着士兵们把缴获的粮草搬上岸。这些粮草足够燕军支撑半年,更重要的是,福建沿海的制海权已经落到了他手里。“丁德兴的尸体找到了吗?”他问俞靖。
“找到了,还抱着那块虎头令牌。”俞靖递上块染血的令牌,“按您的吩咐,已经用棺木收殓了。”
朱棣摩挲着令牌上的虎头,沉默了许久。他和丁德兴在鄱阳湖上并肩抗过陈友谅,那时丁德兴还是个愣头青,总跟在他身后喊“四哥”。没想到几十年后,会在这里刀兵相见。“把他葬在漳州的山上,立块碑,就写‘大明忠将丁德兴之墓’。”
俞靖刚要应声,就见远处的海面上驶来艘小船,船上的人举着面白旗——是建文军的残部派来求和的。“他们说,愿意交出泉州、漳州,只求能退回福州。”
“准了。”朱棣望着南京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让他们回去告诉朱允炆,这只是开始。”
栖霞寺禅房
朱元璋听完密探的回报,把手里的茶盏重重放在桌上。茶水溅出,在案上的舆图上晕开,恰好遮住了福建的位置。“丁德兴……”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里闪过痛楚。这是洪武年间最后几个老将了,当年一起打天下的弟兄,如今要么战死,要么反目,只剩下他这个“死人”,还在看着这天下的厮杀。
“陛下,南京那边又有动静。”蒋瓛递上密报,“朱允炆听说福建兵败,要调京营的兵南下,梅顺昌不同意,说‘京营是卫戍中枢的,不能轻动’,君臣闹得很僵。”
朱元璋拿起密报,上面的字迹娟秀,是齐泰的手笔,写着“请陛下速斩梅顺昌,以正军心”。他忽然笑了,笑得咳嗽起来:“斩?梅顺昌是梅殷的儿子,梅殷是朕的驸马,朱允炆敢斩吗?”
他把密报扔进香炉,火苗舔舐着纸角,映出他脸上深刻的皱纹。“告诉吴祯,让他把狼山的水师悄悄往南京挪一挪。京营那些将领,大多是建文提拔的,靠不住。万一南京乱了,总得有人稳住局面。”
蒋瓛应声退下,禅房里只剩下朱元璋一人。他望着窗外的竹林,想起丁德兴小时候,总爱爬这庙里的老槐树,说要看看南京城的方向。那时的天很蓝,风很轻,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会是这样一番光景。
福州城
建文军的残部狼狈地靠岸,士兵们个个带伤,盔甲上还沾着海泥和血污。守将看着空荡荡的粮船,瘫坐在码头的石阶上。他知道,丢了泉州、漳州,福州就成了孤城,燕军随时可能打过来。
“报——南京的旨意到了!”
信使带来的旨意很短,只有八个字:“死守福州,等待援军”。可谁都知道,援军不会来了。西南的沐晟在观望,吕宋的铁铉被牵制,京营的兵调不出来,他们已经成了弃子。
暮色降临时,福州城的钟声格外沉重。残兵们聚在城隍庙前,有人在哭,有人在骂,有人默默擦拭着兵器。没人注意到,城隍庙的角落里,有个穿黑衣的人正往香炉里塞纸条,纸条上写着“福州可破”——他是朱棣派来的第二个密探,等着燕军的下一次进攻。
海面上,燕军的战船正在集结,船帆上的“洪武”旗号在夕阳下泛着红光,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这场由削藩而起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江南的门户,而南京城里的朱允炆,还在为调不调京营的兵而犹豫不决。
栖霞寺的晚钟响起时,朱元璋对着烛火,用颤抖的手写下三个字:“天要变”。写完,他把纸烧成灰烬,混在茶里喝了下去。仿佛这样,就能把这天下的乱局,都咽进肚子里。
“将军,铁帅的信使到了!”副将举着封信,从摇晃的跳板上快步走来,靴子上沾着的淤泥在甲板上印出一串黑脚印。
丁德兴接过信,指尖刚碰到信纸就皱起了眉——纸太薄,墨迹都透了过来,显然是急着写就的。铁铉的字迹向来沉稳,这次却有些潦草:“燕军在漳州港外游弋,似有伏击之意。粮草至关重要,可分三批转运,主力沿内海而行,另派两队疑兵走外海牵制。切记,勿贪功冒进。”
“疑兵?”丁德兴把信往甲板上一摔,溅起的水珠打湿了信纸,“铁老帅是越老越胆小!朱棣的水师主力都在吕宋,漳州港外能有几艘船?”他指着滩涂上的粮草,“这五万石粮,等分成三批,得到猴年马月才能运到马尼拉?告诉弟兄们,明日卯时,所有船一起出发,我倒要看看,谁敢拦我!”
副将还想劝,却被丁德兴瞪了回去。这位老将脾气火爆是出了名的,当年在鄱阳湖,他敢带着三艘小船就去撞陈友谅的主舰,此刻更不会把几艘“游弋的燕军船”放在眼里。
夜色降临时,泉州港的灯笼次第亮起,像串在黑丝绒上的明珠。丁德兴没注意到,港外的礁石后,有艘不起眼的小渔船正悄悄收起风帆,船尾的渔夫从鱼篓里掏出个铜管,里面装着块刻着“全军出动”的木牌——他是朱棣安插在泉州的密探,已经在这里蹲守了半个月。
次日拂晓,外海
建文军的船队像条长蛇,在海面上铺开。丁德兴的“威远号”走在最前面,船帆上的“丁”字旗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站在船头,手里把玩着洪武爷赐的虎头令牌,令牌的棱角被摩挲得光滑温润——这是他从军四十年的凭证,也是他敢硬闯燕军防线的底气。
“将军,前方发现雾障!”了望手的喊声带着惊慌。
丁德兴抬头,只见前方的海平面上突然涌起一团浓白的雾,像堵墙似的挡住了去路。更诡异的是,雾里隐约传来鼓声,却听不清方位。“传令下去,保持阵型,加速冲过去!”他拔出腰刀,“燕军想故弄玄虚,没那么容易!”
船队刚驶进雾区,就听见“轰隆”一声巨响。殿后的“平波号”突然倾斜,船尾冒出黑烟,隐约传来惨叫。“是臼炮!”副将嘶吼着,“他们在雾里设了埋伏!”
丁德兴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想不通,燕军的臼炮怎么会在这里?吕宋海战之后,朱棣的主力应该被铁铉牵制在马尼拉才对。“左转向,靠内海走!”他吼道,内海有暗礁,大型战船不好施展,或许能避开伏击。
可已经晚了。雾里突然冲出十几艘快船,船上的燕军弓箭手射出火箭,精准地落在建文军的粮船上。干燥的麻袋遇火就燃,转眼间,三艘粮船就成了火船,浓烟滚滚,把周围的雾都染成了灰黑色。
“放连珠铳!”丁德兴嘶吼着,亲自抱起一挺连珠铳,对准雾中的快船扣动扳机。铅弹呼啸着穿雾而去,却只打中了船帆。那些快船异常灵活,像泥鳅似的在船队里穿梭,明明看着要撞上,却总能在最后一刻转舵避开。
“将军,右舷发现大福船!”
丁德兴转头,只见三艘挂着“洪武”旗号的大福船正破雾而来,船舷两侧的臼炮黑洞洞的,炮口正对着“威远号”。他这才明白,燕军根本不是小股伏击,而是布了个口袋阵——快船负责搅乱阵型,大福船负责摧毁主力。
“轰!轰!”
臼炮的轰鸣震耳欲聋。一颗铁弹擦着“威远号”的船桅飞过,桅杆应声断裂,帆布像只受伤的大鸟,打着旋儿坠入海中。更要命的是,另一颗铁弹正中粮舱,麻袋里的糙米混着火药炸开,整个甲板都被米和火覆盖,士兵们在滚烫的米粒中惨叫翻滚。
“弃船!快弃船!”丁德兴被气浪掀翻在地,爬起来时,头发已经被火星燎焦。他看着周围燃烧的战船,看着那些跳海的士兵被燕军的快船碾压,突然想起铁铉的信——“勿贪功冒进”。
可一切都晚了。一艘燕军快船撞了过来,船头的铁撞角刺穿了“威远号”的船身。丁德兴拔出腰刀,想跳上对方的船,却被一支冷箭射中肩胛。箭簇带着倒钩,他一挣扎,倒钩就撕裂了皮肉,鲜血瞬间染红了半边铠甲。
“丁老将军,降了吧!”快船上传来俞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王爷说了,只要您归顺,澳洲的火器营由您执掌。”
丁德兴咳出一口血,血珠溅在虎头令牌上,红得刺眼。“我丁德兴是洪武爷的兵,只认大明正统!”他举起令牌,狠狠砸向俞靖,“朱棣叛贼,休想让我屈膝!”
俞靖侧身躲过,令牌“噗通”一声落入海中。他叹了口气,对弓箭手道:“放箭。”
丁德兴最后看到的,是漫天的箭雨,像极了当年鄱阳湖上空的雁群。他想起洪武爷站在船头,指着雁群说:“打仗靠的不是人多,是心齐。”可现在,他的船队散了,粮草没了,连自己也要死在这异乡的海里了。
午时,漳州港
朱棣站在“洪武号”的甲板上,看着士兵们把缴获的粮草搬上岸。这些粮草足够燕军支撑半年,更重要的是,福建沿海的制海权已经落到了他手里。“丁德兴的尸体找到了吗?”他问俞靖。
“找到了,还抱着那块虎头令牌。”俞靖递上块染血的令牌,“按您的吩咐,已经用棺木收殓了。”
朱棣摩挲着令牌上的虎头,沉默了许久。他和丁德兴在鄱阳湖上并肩抗过陈友谅,那时丁德兴还是个愣头青,总跟在他身后喊“四哥”。没想到几十年后,会在这里刀兵相见。“把他葬在漳州的山上,立块碑,就写‘大明忠将丁德兴之墓’。”
俞靖刚要应声,就见远处的海面上驶来艘小船,船上的人举着面白旗——是建文军的残部派来求和的。“他们说,愿意交出泉州、漳州,只求能退回福州。”
“准了。”朱棣望着南京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让他们回去告诉朱允炆,这只是开始。”
栖霞寺禅房
朱元璋听完密探的回报,把手里的茶盏重重放在桌上。茶水溅出,在案上的舆图上晕开,恰好遮住了福建的位置。“丁德兴……”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里闪过痛楚。这是洪武年间最后几个老将了,当年一起打天下的弟兄,如今要么战死,要么反目,只剩下他这个“死人”,还在看着这天下的厮杀。
“陛下,南京那边又有动静。”蒋瓛递上密报,“朱允炆听说福建兵败,要调京营的兵南下,梅顺昌不同意,说‘京营是卫戍中枢的,不能轻动’,君臣闹得很僵。”
朱元璋拿起密报,上面的字迹娟秀,是齐泰的手笔,写着“请陛下速斩梅顺昌,以正军心”。他忽然笑了,笑得咳嗽起来:“斩?梅顺昌是梅殷的儿子,梅殷是朕的驸马,朱允炆敢斩吗?”
他把密报扔进香炉,火苗舔舐着纸角,映出他脸上深刻的皱纹。“告诉吴祯,让他把狼山的水师悄悄往南京挪一挪。京营那些将领,大多是建文提拔的,靠不住。万一南京乱了,总得有人稳住局面。”
蒋瓛应声退下,禅房里只剩下朱元璋一人。他望着窗外的竹林,想起丁德兴小时候,总爱爬这庙里的老槐树,说要看看南京城的方向。那时的天很蓝,风很轻,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会是这样一番光景。
福州城
建文军的残部狼狈地靠岸,士兵们个个带伤,盔甲上还沾着海泥和血污。守将看着空荡荡的粮船,瘫坐在码头的石阶上。他知道,丢了泉州、漳州,福州就成了孤城,燕军随时可能打过来。
“报——南京的旨意到了!”
信使带来的旨意很短,只有八个字:“死守福州,等待援军”。可谁都知道,援军不会来了。西南的沐晟在观望,吕宋的铁铉被牵制,京营的兵调不出来,他们已经成了弃子。
暮色降临时,福州城的钟声格外沉重。残兵们聚在城隍庙前,有人在哭,有人在骂,有人默默擦拭着兵器。没人注意到,城隍庙的角落里,有个穿黑衣的人正往香炉里塞纸条,纸条上写着“福州可破”——他是朱棣派来的第二个密探,等着燕军的下一次进攻。
海面上,燕军的战船正在集结,船帆上的“洪武”旗号在夕阳下泛着红光,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这场由削藩而起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江南的门户,而南京城里的朱允炆,还在为调不调京营的兵而犹豫不决。
栖霞寺的晚钟响起时,朱元璋对着烛火,用颤抖的手写下三个字:“天要变”。写完,他把纸烧成灰烬,混在茶里喝了下去。仿佛这样,就能把这天下的乱局,都咽进肚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