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侦知密谋,王磊定策封海
槐花缀满枝头,微风掠过便落下簌簌花雨,青石板路上铺起一层细碎的白,透着几分初夏的闲适。但议事厅内却无半分松弛,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辽国公王磊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镶玉玉带,指尖正按压在案上《渤海—黄海全域图》的关键航线处,指腹反复摩挲着“天津卫—朝鲜仁川”“登州—舟山”两条线路,眉头微蹙。
此时的王磊,历经数年征战与治理,早已褪去初掌兵权时的青涩。西北防线稳固,准噶尔部不敢南下;辽东铁壁铸成,女真部落同心戍边;中原、山东民心归附,粮饷充足。反观崇祯,困守京城,粮库空虚,京营士兵逃散过半,看似已是瓮中之鳖。可就在这胜负几乎定局的时刻,洪承畴安插在京城的密探传回的情报,却让他不得不警惕——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疯狂挣扎。
“国公爷,这是密探从顺天府尹书房搜出的崇祯手谕副本,还有东厂太监王德化亲信的活动记录。”亲卫双手捧着两份文件,小心翼翼地递到王磊面前,声音低沉而凝重,“手谕里写得清楚,崇祯许诺朝鲜国王李倧,若出兵三千、助粮五万石,待剿灭我军后,便将辽东半岛南端的金州卫永久‘租借’给朝鲜;王德化那边,已与前海盗头目‘海阎王’的余党接洽,承诺事成后封其为‘海疆总兵’,允许其在登州附近海域‘自由劫掠’,条件是袭扰我军沿海粮道,断我军后勤补给。”
亲卫顿了顿,继续说道:“郑芝龙将军从登州水师基地传回急报,近三日渤海海域已发现六艘不明身份的快船,均是昼伏夜出,船身未挂任何旗号,船上人员清一色操京城口音,且携带大量金银、绸缎,行踪诡秘,初步判断是崇祯派往朝鲜的使者船。此外,天津卫码头的暗线回报,王德化的亲信近日频繁与渔民接触,似在打探水师巡逻规律,想找机会让使者混出海口。”
王磊拿起手谕副本,泛黄的宣纸上,崇祯的字迹潦草歪斜,透着一股穷途末路的绝望,可内容却让他怒火中烧。“割地资敌”“引寇害民”,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崇祯竟不惜出卖华夏疆土,不顾沿海百姓的死活。他将手谕重重拍在案上,沉声道:“崇祯此举,不仅不配为君,更对不起天下百姓!金州卫是辽东屏障,一旦割让,朝鲜若与外敌勾结,辽东将永无宁日;勾结海盗袭扰粮道,受苦的还是沿海的百姓。渤海、黄海是我军连接辽东、山东、江南的命脉,更是阻断其外援的最后防线,必须立刻实施‘海上封关’,斩断他最后的希望,让他彻底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为后续逼宫、定鼎扫清障碍!”
站在一旁的郑芝龙刚从登州水师基地赶回锦州,闻言立刻上前一步,指着海图上的关键节点,语气铿锵有力:“国公爷,末将麾下水师已准备就绪!现有战船三百艘,其中改良型‘威远舰’五十艘——每艘配备二十门神威炮,射程达五百步,船身包裹三层铁皮,能抵御普通火炮轰击;‘迅捷舰’两百艘,船体轻便,时速比普通战船快三成,擅长追击与侦察;运输舰五十艘,专门负责粮草与军械转运。水师总兵力三万,分驻登州、天津、旅顺三大基地,形成犄角之势。”
郑芝龙俯身指着海图,进一步细化:“若要实施封关,需重点扼守三处要地:第一处是渤海海峡的老铁山与隍城岛,此处是天津卫至朝鲜仁川的必经之路,航道狭窄,易守难攻,只要在此设防,崇祯的使者船插翅难飞;第二处是登州外海的长山列岛,这片群岛环绕登州港,是我军辽东至山东粮道的核心区域,需严防海盗袭扰;第三处是海州湾的东西连岛,此处靠近江南,若崇祯从南方联络势力,这里会成为漏洞,必须派战船驻守。”
“封关不能只靠军事,还需‘外交施压’与‘情报监控’双管齐下。”洪承畴上前补充,语气沉稳,“朝鲜国王李倧向来首鼠两端,既畏惧崇祯的‘宗主国’名分,不敢公然违抗,又忌惮我军的实力,不愿与咱们为敌。咱们可派使者携厚礼赴汉城,陈明利害:若朝鲜助崇祯,待我军北伐成功,必清算其‘资敌之罪’,不仅中断互市,还将派兵进驻边境;若保持中立,可延续与中原的互市贸易,且未来五年内,朝鲜出口的人参、皮毛、高丽参等物资,关税减免三成,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优先供应。”
洪承畴顿了顿,继续说道:“情报方面,需在天津、登州、旅顺等港口加派暗线,联合当地渔民、船商,建立‘海上情报网’,凡有陌生船只、可疑人员出入,立刻上报;同时,让东厂的策反人员紧盯王德化的动向,摸清其联络海盗的具体计划,提前布局清剿,让他的图谋胎死腹中。”
王磊点头,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渤海、黄海全域,将郑芝龙与洪承畴的建议融会贯通,心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三维封关策略”——军事封锁切断通道,外交施压孤立崇祯,情报监控防范疏漏,每一步都直指“断外援、稳后方”,同时为后续百官劝进、兵临城下造势。
他转身面对两人,语气坚定,下达指令:“郑芝龙,你任封关行动总指挥,全权负责军事部署,七日内必须完成所有防线构建,确保渤海、黄海关键海域无任何疏漏;洪承畴,三日内组建赴朝使团,由你亲自挑选得力谋士带队,务必说服李倧保持中立,同时启动京城与沿海的情报网络,紧盯崇祯与王德化的动向,有任何异常立刻上报;周婉宁,即刻从山东、辽东粮库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匹布、两千副甲胄,优先保障水师后勤,同时备好赴朝礼品——丝绸千匹、茶叶五百担、瓷器两百件,务必彰显我军实力与诚意。”
王磊看向两人,加重语气:“此次封关,不仅要斩断崇祯的外援,更要让天下人看清他‘卖国求存’的真面目,为日后登基造势。记住,行事需‘狠’且‘稳’,既要彻底封死崇祯的退路,又要避免惊扰沿海百姓,让他们明白,咱们封关是为了保境安民,而非扰民。”
郑芝龙与洪承畴齐声应道:“属下遵令!”
郑芝龙领命后,当日便骑马赶回登州水师基地,连夜召集副将陈辉、郑彩及各舰舰长召开军事会议。昏暗的油灯下,他展开海图,将王磊的指令细化为具体部署:“北方舰队由我亲自统领,配备二十艘威远舰、八十艘迅捷舰、兵力一万,驻守天津卫至旅顺海域,核心任务是封锁天津至朝鲜的航线。即刻派工程兵前往老铁山、隍城岛,修建临时海上堡垒,每座堡垒配备十门神威炮、五百名士兵,储存三个月粮草与足量弹药;同时,赶制两千根水下暗桩——用坚硬的槐木制成,表面包裹铁皮,长度三丈,插入海底丈余,形成水下屏障,阻碍敌方船只通行。”
他指着海图上的巡逻路线,继续说道:“每日派二十艘迅捷舰分两班巡逻,每班十艘,呈‘品’字形排布,船与船之间间距不超过十里,形成无死角监控网。巡逻舰需携带特制信号灯,夜间每隔半个时辰发出一次信号,确认彼此位置,一旦发现不明船只,立即鸣炮示警,附近战舰必须在半个时辰内赶到支援。”
针对通关查验,郑芝龙亲自制定《渤海封关查验章程》,明确规定:“凡过往船只,需持登州水师总部签发的‘三色通行证’——民用船持蓝色通行证,标注船主、船员姓名及所载货物;商用船持红色通行证,额外注明贸易目的地与货物清单;军用船持黄色通行证,需加盖郑芝龙印信。无证船只一律扣押审查,若有反抗,可直接以火炮轰击,无需请示。”
部署完毕,水师各部队即刻行动。工程兵带着工具与建材,连夜乘船赶往老铁山、隍城岛,仅用三日便完成了两座海上堡垒的主体搭建;铁匠们在登州工坊昼夜赶制水下暗桩,再由运输舰运往指定海域,士兵们顶着海风,将一根根暗桩稳稳插入海底;巡逻舰按计划出航,渤海海域很快便布满了水师的战船,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海上防线。
与此同时,洪承畴挑选了熟悉朝鲜国情、能言善辩的谋士李泌,担任赴朝使团正使。李泌曾在朝鲜担任过三年明朝使臣,与李倧及朝鲜大臣相识,且熟悉朝鲜的风俗与软肋。临行前,洪承畴亲自叮嘱:“见到李倧,不必绕弯子,直接递上崇祯的手谕副本,告诉他金州卫已在我军掌控之下,崇祯根本无权处置;再阐明我军的立场,恩威并施,让他明白,中立是唯一的明智选择。”
李泌领命,带着使团与厚礼,乘坐迅捷舰前往朝鲜汉城。抵达当日,他便求见李倧,将崇祯的手谕副本与王磊的亲笔信一同递上,沉声道:“国王陛下,崇祯为求自保,竟要将不属于他的金州卫‘租借’给朝鲜,这看似是恩惠,实则是祸水。如今金州卫已在王磊国公的掌控之下,他岂能坐视疆土被他人染指?若陛下助崇祯,待王磊国公北伐成功,朝鲜与中原的互市将全面中断,边境也将驻军设防;若陛下保持中立,王磊国公承诺,未来五年内,朝鲜出口中原的所有物资关税全免,且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等紧俏商品,优先供应朝鲜,这对朝鲜的民生与贸易,百利而无一害。”
李倧捧着崇祯的手谕,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早就听闻王磊势力滔天,崇祯已是强弩之末,只是碍于“宗主国”的名分,才迟迟不敢表态。如今被李泌点透利害,又看到王磊给出的优厚条件,心中的天平瞬间倾斜。当日便下令扣押崇祯派来的使者,派大臣随李泌返回登州,向郑芝龙递交“中立承诺书”,明确表示“朝鲜绝不参与明朝内乱,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援助”。
周婉宁的后勤补给也同步到位。五十艘运输舰满载粮食、布匹、甲胄,陆续抵达登州、天津、旅顺三大水师基地。她还特意派人深入水师士兵家中,给每位士兵的家人送去两石粮、一匹布,并附上一封亲笔信,写道:“诸位将士为国守海,保家卫国,朝廷感念其功,特送上薄礼,以解后顾之忧。家中若有困难,可随时联系当地官府,定当全力相助。”这一举动极大提振了水师士气,士兵们纷纷表示:“定当死守海疆,不负国公爷与周尚书的厚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短短七日,海上封关的军事部署与外交斡旋便全部落地。渤海、黄海的关键海域,水师战船巡逻不断,海上堡垒炮口林立,水下暗桩密布,成了崇祯无法逾越的“铁海”;朝鲜的中立,让他失去了唯一可能的外援;沿海情报网的铺开,让他派使者出海的计划彻底破产。王磊站在锦州帅府的了望塔上,望着东方海域的方向,知道封关行动的第一步已大获成功,崇祯的末日,已近在眼前。
第二节:封关落定,崇祯困守孤城
锦州帅府的书房内,烛光摇曳,王磊正对着案上的奏报沉思。郑芝龙传来消息,老铁山堡垒成功拦截一艘试图偷渡的快船,抓获崇祯使者三名,搜出密信数封,均是催促朝鲜出兵的急件;洪承畴也送来捷报,朝鲜国王李倧不仅递交了“中立承诺书”,还主动关闭了与明朝京城的物资通道,严禁任何粮食、军械运往京城。封关行动初战告捷,但王磊深知,要彻底瓦解崇祯的斗志,必须乘胜追击,扩大封关范围,切断京城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为洪承畴下一步推动“百官劝进”造势。
他提笔写下密令,召郑芝龙即刻来锦州议事。三日后,郑芝龙风尘仆仆地赶到帅府,身上还带着海风的咸涩气息。王磊起身相迎,直接步入正题:“芝龙,目前的封关仅阻断了崇祯的外援,但其仍能从沿海州县调运少量物资入京城。咱们需扩大封关范围,不仅要断外援,还要彻底切断京城与沿海的联系,让崇祯真正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王磊走到海图前,指着天津卫出海口与沿海州县,进一步部署:“命你派北方舰队的二十艘威远舰,即刻驶抵天津卫出海口,形成‘一字长蛇阵’,封锁整个港口,严禁任何船只进出——不管是官船、民船,还是商船,没有你的亲笔手令,一律不得放行。同时,你亲自挑选十名得力使者,分赴登州、莱州、海州、通州等沿海州县,向地方官传达我的指令:凡归附者,可继续参与海上贸易,朝廷将减免其半年赋税;若敢私运粮食、军械入京城,或向崇祯传递消息,水师将即刻查封港口,严惩相关官员,没收其家产。”
郑芝龙躬身领命:“国公爷放心,末将今日便返回登州,亲自带队封锁天津卫出海口,确保滴水不漏。沿海州县的使者,末将也会挑选最得力的人手,务必让地方官认清形势,主动归附。”
王磊点头,补充道:“对付地方官,要‘恩威并施’。对于主动归附、配合封关的官员,可保留其职位,甚至酌情提拔;对于犹豫不决、试图观望的,可派战船在其辖区海域游弋,展示实力,施加压力;对于顽固不化、死心塌地追随崇祯的,直接派兵拿下,换上咱们的人。记住,要尽快完成部署,不能给崇祯任何喘息的机会。”
郑芝龙返回登州后,即刻调兵遣将。二十艘威远舰满载士兵与弹药,浩浩荡荡驶抵天津卫出海口。战船在海面上排成一条直线,神威炮直指港口,炮口寒光闪烁,气势逼人。天津卫知府得知消息,心中惶恐,却又不敢违抗崇祯的命令——此前崇祯曾下旨,命他每月向京城运送五千石粮食。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派官船载着粮食,试图冲出海口。
官船刚驶离港口,便被水师战船拦住。郑芝龙亲自登上指挥舰,对着官船喊话:“奉辽国公王磊令,天津卫出海口已全面封锁,任何船只不得进出!若识相,立刻返回港口,交出粮食,可饶你们一命;若敢反抗,休怪火炮无情!”
官船上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天津卫知府也知道水师的厉害,不敢再向前半步,只能下令掉头返回港口,船上的千石粮食也被水师悉数没收。经此一事,天津卫的官员再也不敢提“送粮”之事,其他沿海州县的官员见水师势大,又听闻天津卫的遭遇,纷纷派使者向郑芝龙递上“归附文书”,主动关闭了与京城的物资通道。崇祯想从沿海调运一粒粮食、一件军械,都成了奢望。
与此同时,洪承畴按王磊的指令,开始着手“舆论造势”,彻底揭露崇祯的罪行。他将崇祯“割地借兵”的手谕副本、海盗余党的供词、朝鲜国王递交的“中立承诺书”,以及天津卫官船被拦截的经过,整理成《崇祯罪证录》,抄录了上千份,派专人在京城周边、中原、山东等地的集市、驿站、城门处大肆张贴。
百姓们看到《崇祯罪证录》,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围在一起议论。
“崇祯为了自己当皇帝,竟然要把金州卫割给朝鲜,这不是卖国贼是什么!金州卫是咱们华夏的土地,他凭什么送给外国人!”
“还有更可气的,他竟然勾结海盗害咱们老百姓!海盗以前在沿海烧杀抢掠,多少人家破人亡,他为了打胜仗,竟然让海盗回来,这种皇帝,早就该下台了!”
“咱们以前还盼着朝廷能变好,现在看来,崇祯根本不配当皇帝!还是王磊国公好,又能打胜仗,又能保护咱们,跟着他才有好日子过!”
“听说王磊国公在西北、辽东都把百姓照顾得很好,赋税也轻,要是他能来京城当皇帝,咱们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一时间,“声讨崇祯”“拥护王磊”的呼声传遍各地,民心彻底倒向王磊,崇祯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京城内部,士兵们听闻外面的百姓都在骂崇祯,军心动荡,不少人偷偷逃出京城,投靠了王磊的军队。朝中的大臣们也人心惶惶,私下里纷纷议论“崇祯气数已尽”,不少人派家人偷偷给洪承畴送信,表达归附之意,崇祯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在养心殿得知外面的舆论浪潮,气得砸碎了案上的御砚,对着王德化怒吼:“王磊!洪承畴!朕定要将你们碎尸万段!”可愤怒过后,更多的是绝望。他想再派使者出海,可天津卫被封、沿海州县归附,根本没人能混出去;想调兵镇压舆论,可京营士兵逃散过半,剩下的也军心涣散,根本不听指挥;想向大臣们索要粮草,可大臣们要么称“家中无粮”,要么干脆闭门不见。
走投无路的崇祯,突然想到了驻守通州的曹变蛟——曹变蛟麾下还有一万新戚家军,是目前京城周边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立刻写下圣旨,命人火速送往通州,命曹变蛟“即刻率部入京护驾,镇压乱民,若有违抗,以谋逆论处”。
可崇祯不知道,曹变蛟早已通过密探得知他的意图,且在接到圣旨前,便已收到王磊的指令:“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若崇祯命你入京,便以‘通州防务吃紧,恐流寇残余趁机作乱’为由推脱,待其狗急跳墙,再率军逼近京城,配合洪承畴逼宫。”
曹变蛟接到崇祯的圣旨,只是淡淡一笑,提笔写下回复:“通州地处京畿要地,近日发现流寇残余活动频繁,恐危及京城安全,末将需率军清剿,实难离守。望陛下恕罪,待清剿完毕,定即刻入京护驾。”写完后,便命人将圣旨与回复送回京城,自己则继续在通州操练军队,丝毫没有入京的打算。
崇祯收到回复,气得眼前发黑,瘫坐在龙椅上。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京城与外界的最后一丝军事联系也被切断。此时,王德化哭着跑进来:“陛下,不好了!张忻、吴履中等百余京官,还有数十地方士绅,联名上书,请求陛下册封王磊为‘摄政王’,总揽朝政啊!”
崇祯接过奏折,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官员名字,双手颤抖,几乎握不住奏折。他想严惩为首的张忻、吴履中,可侍卫统领悄悄告诉他:“陛下,京营士兵多有不满,若严惩大臣,恐引发哗变,到时候……”侍卫没有说下去,但崇祯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严惩大臣的底气了。
就在此时,郑芝龙的水师又传来捷报:在海州湾捕获一艘试图偷渡的快船,船上竟是王德化派去联络海盗余党的亲信,搜出密信一封,信中详细写明“若能袭扰登州粮道,事成后赏白银万两,赐良田千亩”。王磊下令,将这封密信与海盗的供词一同张贴,百姓的怒火彻底被点燃,“请王磊主政”“逼崇祯退位”的呼声传遍京城内外。
锦州帅府内,王磊看着各地传来的“劝进”文书与舆论报告,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他召洪承畴入府,面授机宜:“如今民心、军心、朝堂均已归我,是时候推动‘禅位’之事了。你可授意张忻、吴履中等人,联合京官、地方士绅、军中将领,再次联名上书崇祯,请求他‘顺应天意,禅位于我’。记住,要‘逼’而不‘反’,让崇祯主动交出权力,这样既能减少流血冲突,又能让新朝的建立名正言顺。”
洪承畴躬身应道:“国公爷放心,属下即刻联络张忻、吴履中,做好禅位前的各项筹备。待曹变蛟率军逼近京城,形成兵临城下之势,便推动百官劝进,让崇祯不得不退位。”
王磊点头,又召来亲卫,下令:“传旨曹变蛟,命他即刻率部从通州出发,逼近京城外围,在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三里外扎营,形成包围之势,但不可主动攻城,只需威慑即可。同时,传旨祖大寿,命他从辽东调派五千骑兵,进驻山海关,防止崇祯从陆路逃跑;传旨郑芝龙,加强沿海巡逻,严防崇祯从海路脱身。”
一道道指令发出,王磊站在帅府的了望塔上,望着京城的方向,目光坚定。海上封关的成功,不仅斩断了崇祯的最后希望,更让天下人看清了“天命所归”。接下来的逼宫、禅位、登基,将水到渠成,华夏新朝的序幕,已在这渤海涛声与万民呼声中缓缓拉开。而崇祯,这位末代皇帝,只能在孤城中,等待着属于他的最终结局。
槐花缀满枝头,微风掠过便落下簌簌花雨,青石板路上铺起一层细碎的白,透着几分初夏的闲适。但议事厅内却无半分松弛,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辽国公王磊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镶玉玉带,指尖正按压在案上《渤海—黄海全域图》的关键航线处,指腹反复摩挲着“天津卫—朝鲜仁川”“登州—舟山”两条线路,眉头微蹙。
此时的王磊,历经数年征战与治理,早已褪去初掌兵权时的青涩。西北防线稳固,准噶尔部不敢南下;辽东铁壁铸成,女真部落同心戍边;中原、山东民心归附,粮饷充足。反观崇祯,困守京城,粮库空虚,京营士兵逃散过半,看似已是瓮中之鳖。可就在这胜负几乎定局的时刻,洪承畴安插在京城的密探传回的情报,却让他不得不警惕——崇祯仍在做最后的疯狂挣扎。
“国公爷,这是密探从顺天府尹书房搜出的崇祯手谕副本,还有东厂太监王德化亲信的活动记录。”亲卫双手捧着两份文件,小心翼翼地递到王磊面前,声音低沉而凝重,“手谕里写得清楚,崇祯许诺朝鲜国王李倧,若出兵三千、助粮五万石,待剿灭我军后,便将辽东半岛南端的金州卫永久‘租借’给朝鲜;王德化那边,已与前海盗头目‘海阎王’的余党接洽,承诺事成后封其为‘海疆总兵’,允许其在登州附近海域‘自由劫掠’,条件是袭扰我军沿海粮道,断我军后勤补给。”
亲卫顿了顿,继续说道:“郑芝龙将军从登州水师基地传回急报,近三日渤海海域已发现六艘不明身份的快船,均是昼伏夜出,船身未挂任何旗号,船上人员清一色操京城口音,且携带大量金银、绸缎,行踪诡秘,初步判断是崇祯派往朝鲜的使者船。此外,天津卫码头的暗线回报,王德化的亲信近日频繁与渔民接触,似在打探水师巡逻规律,想找机会让使者混出海口。”
王磊拿起手谕副本,泛黄的宣纸上,崇祯的字迹潦草歪斜,透着一股穷途末路的绝望,可内容却让他怒火中烧。“割地资敌”“引寇害民”,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崇祯竟不惜出卖华夏疆土,不顾沿海百姓的死活。他将手谕重重拍在案上,沉声道:“崇祯此举,不仅不配为君,更对不起天下百姓!金州卫是辽东屏障,一旦割让,朝鲜若与外敌勾结,辽东将永无宁日;勾结海盗袭扰粮道,受苦的还是沿海的百姓。渤海、黄海是我军连接辽东、山东、江南的命脉,更是阻断其外援的最后防线,必须立刻实施‘海上封关’,斩断他最后的希望,让他彻底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为后续逼宫、定鼎扫清障碍!”
站在一旁的郑芝龙刚从登州水师基地赶回锦州,闻言立刻上前一步,指着海图上的关键节点,语气铿锵有力:“国公爷,末将麾下水师已准备就绪!现有战船三百艘,其中改良型‘威远舰’五十艘——每艘配备二十门神威炮,射程达五百步,船身包裹三层铁皮,能抵御普通火炮轰击;‘迅捷舰’两百艘,船体轻便,时速比普通战船快三成,擅长追击与侦察;运输舰五十艘,专门负责粮草与军械转运。水师总兵力三万,分驻登州、天津、旅顺三大基地,形成犄角之势。”
郑芝龙俯身指着海图,进一步细化:“若要实施封关,需重点扼守三处要地:第一处是渤海海峡的老铁山与隍城岛,此处是天津卫至朝鲜仁川的必经之路,航道狭窄,易守难攻,只要在此设防,崇祯的使者船插翅难飞;第二处是登州外海的长山列岛,这片群岛环绕登州港,是我军辽东至山东粮道的核心区域,需严防海盗袭扰;第三处是海州湾的东西连岛,此处靠近江南,若崇祯从南方联络势力,这里会成为漏洞,必须派战船驻守。”
“封关不能只靠军事,还需‘外交施压’与‘情报监控’双管齐下。”洪承畴上前补充,语气沉稳,“朝鲜国王李倧向来首鼠两端,既畏惧崇祯的‘宗主国’名分,不敢公然违抗,又忌惮我军的实力,不愿与咱们为敌。咱们可派使者携厚礼赴汉城,陈明利害:若朝鲜助崇祯,待我军北伐成功,必清算其‘资敌之罪’,不仅中断互市,还将派兵进驻边境;若保持中立,可延续与中原的互市贸易,且未来五年内,朝鲜出口的人参、皮毛、高丽参等物资,关税减免三成,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优先供应。”
洪承畴顿了顿,继续说道:“情报方面,需在天津、登州、旅顺等港口加派暗线,联合当地渔民、船商,建立‘海上情报网’,凡有陌生船只、可疑人员出入,立刻上报;同时,让东厂的策反人员紧盯王德化的动向,摸清其联络海盗的具体计划,提前布局清剿,让他的图谋胎死腹中。”
王磊点头,起身走到舆图前,目光扫过渤海、黄海全域,将郑芝龙与洪承畴的建议融会贯通,心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三维封关策略”——军事封锁切断通道,外交施压孤立崇祯,情报监控防范疏漏,每一步都直指“断外援、稳后方”,同时为后续百官劝进、兵临城下造势。
他转身面对两人,语气坚定,下达指令:“郑芝龙,你任封关行动总指挥,全权负责军事部署,七日内必须完成所有防线构建,确保渤海、黄海关键海域无任何疏漏;洪承畴,三日内组建赴朝使团,由你亲自挑选得力谋士带队,务必说服李倧保持中立,同时启动京城与沿海的情报网络,紧盯崇祯与王德化的动向,有任何异常立刻上报;周婉宁,即刻从山东、辽东粮库调拨十万石粮食、五万匹布、两千副甲胄,优先保障水师后勤,同时备好赴朝礼品——丝绸千匹、茶叶五百担、瓷器两百件,务必彰显我军实力与诚意。”
王磊看向两人,加重语气:“此次封关,不仅要斩断崇祯的外援,更要让天下人看清他‘卖国求存’的真面目,为日后登基造势。记住,行事需‘狠’且‘稳’,既要彻底封死崇祯的退路,又要避免惊扰沿海百姓,让他们明白,咱们封关是为了保境安民,而非扰民。”
郑芝龙与洪承畴齐声应道:“属下遵令!”
郑芝龙领命后,当日便骑马赶回登州水师基地,连夜召集副将陈辉、郑彩及各舰舰长召开军事会议。昏暗的油灯下,他展开海图,将王磊的指令细化为具体部署:“北方舰队由我亲自统领,配备二十艘威远舰、八十艘迅捷舰、兵力一万,驻守天津卫至旅顺海域,核心任务是封锁天津至朝鲜的航线。即刻派工程兵前往老铁山、隍城岛,修建临时海上堡垒,每座堡垒配备十门神威炮、五百名士兵,储存三个月粮草与足量弹药;同时,赶制两千根水下暗桩——用坚硬的槐木制成,表面包裹铁皮,长度三丈,插入海底丈余,形成水下屏障,阻碍敌方船只通行。”
他指着海图上的巡逻路线,继续说道:“每日派二十艘迅捷舰分两班巡逻,每班十艘,呈‘品’字形排布,船与船之间间距不超过十里,形成无死角监控网。巡逻舰需携带特制信号灯,夜间每隔半个时辰发出一次信号,确认彼此位置,一旦发现不明船只,立即鸣炮示警,附近战舰必须在半个时辰内赶到支援。”
针对通关查验,郑芝龙亲自制定《渤海封关查验章程》,明确规定:“凡过往船只,需持登州水师总部签发的‘三色通行证’——民用船持蓝色通行证,标注船主、船员姓名及所载货物;商用船持红色通行证,额外注明贸易目的地与货物清单;军用船持黄色通行证,需加盖郑芝龙印信。无证船只一律扣押审查,若有反抗,可直接以火炮轰击,无需请示。”
部署完毕,水师各部队即刻行动。工程兵带着工具与建材,连夜乘船赶往老铁山、隍城岛,仅用三日便完成了两座海上堡垒的主体搭建;铁匠们在登州工坊昼夜赶制水下暗桩,再由运输舰运往指定海域,士兵们顶着海风,将一根根暗桩稳稳插入海底;巡逻舰按计划出航,渤海海域很快便布满了水师的战船,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海上防线。
与此同时,洪承畴挑选了熟悉朝鲜国情、能言善辩的谋士李泌,担任赴朝使团正使。李泌曾在朝鲜担任过三年明朝使臣,与李倧及朝鲜大臣相识,且熟悉朝鲜的风俗与软肋。临行前,洪承畴亲自叮嘱:“见到李倧,不必绕弯子,直接递上崇祯的手谕副本,告诉他金州卫已在我军掌控之下,崇祯根本无权处置;再阐明我军的立场,恩威并施,让他明白,中立是唯一的明智选择。”
李泌领命,带着使团与厚礼,乘坐迅捷舰前往朝鲜汉城。抵达当日,他便求见李倧,将崇祯的手谕副本与王磊的亲笔信一同递上,沉声道:“国王陛下,崇祯为求自保,竟要将不属于他的金州卫‘租借’给朝鲜,这看似是恩惠,实则是祸水。如今金州卫已在王磊国公的掌控之下,他岂能坐视疆土被他人染指?若陛下助崇祯,待王磊国公北伐成功,朝鲜与中原的互市将全面中断,边境也将驻军设防;若陛下保持中立,王磊国公承诺,未来五年内,朝鲜出口中原的所有物资关税全免,且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等紧俏商品,优先供应朝鲜,这对朝鲜的民生与贸易,百利而无一害。”
李倧捧着崇祯的手谕,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早就听闻王磊势力滔天,崇祯已是强弩之末,只是碍于“宗主国”的名分,才迟迟不敢表态。如今被李泌点透利害,又看到王磊给出的优厚条件,心中的天平瞬间倾斜。当日便下令扣押崇祯派来的使者,派大臣随李泌返回登州,向郑芝龙递交“中立承诺书”,明确表示“朝鲜绝不参与明朝内乱,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援助”。
周婉宁的后勤补给也同步到位。五十艘运输舰满载粮食、布匹、甲胄,陆续抵达登州、天津、旅顺三大水师基地。她还特意派人深入水师士兵家中,给每位士兵的家人送去两石粮、一匹布,并附上一封亲笔信,写道:“诸位将士为国守海,保家卫国,朝廷感念其功,特送上薄礼,以解后顾之忧。家中若有困难,可随时联系当地官府,定当全力相助。”这一举动极大提振了水师士气,士兵们纷纷表示:“定当死守海疆,不负国公爷与周尚书的厚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短短七日,海上封关的军事部署与外交斡旋便全部落地。渤海、黄海的关键海域,水师战船巡逻不断,海上堡垒炮口林立,水下暗桩密布,成了崇祯无法逾越的“铁海”;朝鲜的中立,让他失去了唯一可能的外援;沿海情报网的铺开,让他派使者出海的计划彻底破产。王磊站在锦州帅府的了望塔上,望着东方海域的方向,知道封关行动的第一步已大获成功,崇祯的末日,已近在眼前。
第二节:封关落定,崇祯困守孤城
锦州帅府的书房内,烛光摇曳,王磊正对着案上的奏报沉思。郑芝龙传来消息,老铁山堡垒成功拦截一艘试图偷渡的快船,抓获崇祯使者三名,搜出密信数封,均是催促朝鲜出兵的急件;洪承畴也送来捷报,朝鲜国王李倧不仅递交了“中立承诺书”,还主动关闭了与明朝京城的物资通道,严禁任何粮食、军械运往京城。封关行动初战告捷,但王磊深知,要彻底瓦解崇祯的斗志,必须乘胜追击,扩大封关范围,切断京城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为洪承畴下一步推动“百官劝进”造势。
他提笔写下密令,召郑芝龙即刻来锦州议事。三日后,郑芝龙风尘仆仆地赶到帅府,身上还带着海风的咸涩气息。王磊起身相迎,直接步入正题:“芝龙,目前的封关仅阻断了崇祯的外援,但其仍能从沿海州县调运少量物资入京城。咱们需扩大封关范围,不仅要断外援,还要彻底切断京城与沿海的联系,让崇祯真正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王磊走到海图前,指着天津卫出海口与沿海州县,进一步部署:“命你派北方舰队的二十艘威远舰,即刻驶抵天津卫出海口,形成‘一字长蛇阵’,封锁整个港口,严禁任何船只进出——不管是官船、民船,还是商船,没有你的亲笔手令,一律不得放行。同时,你亲自挑选十名得力使者,分赴登州、莱州、海州、通州等沿海州县,向地方官传达我的指令:凡归附者,可继续参与海上贸易,朝廷将减免其半年赋税;若敢私运粮食、军械入京城,或向崇祯传递消息,水师将即刻查封港口,严惩相关官员,没收其家产。”
郑芝龙躬身领命:“国公爷放心,末将今日便返回登州,亲自带队封锁天津卫出海口,确保滴水不漏。沿海州县的使者,末将也会挑选最得力的人手,务必让地方官认清形势,主动归附。”
王磊点头,补充道:“对付地方官,要‘恩威并施’。对于主动归附、配合封关的官员,可保留其职位,甚至酌情提拔;对于犹豫不决、试图观望的,可派战船在其辖区海域游弋,展示实力,施加压力;对于顽固不化、死心塌地追随崇祯的,直接派兵拿下,换上咱们的人。记住,要尽快完成部署,不能给崇祯任何喘息的机会。”
郑芝龙返回登州后,即刻调兵遣将。二十艘威远舰满载士兵与弹药,浩浩荡荡驶抵天津卫出海口。战船在海面上排成一条直线,神威炮直指港口,炮口寒光闪烁,气势逼人。天津卫知府得知消息,心中惶恐,却又不敢违抗崇祯的命令——此前崇祯曾下旨,命他每月向京城运送五千石粮食。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派官船载着粮食,试图冲出海口。
官船刚驶离港口,便被水师战船拦住。郑芝龙亲自登上指挥舰,对着官船喊话:“奉辽国公王磊令,天津卫出海口已全面封锁,任何船只不得进出!若识相,立刻返回港口,交出粮食,可饶你们一命;若敢反抗,休怪火炮无情!”
官船上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天津卫知府也知道水师的厉害,不敢再向前半步,只能下令掉头返回港口,船上的千石粮食也被水师悉数没收。经此一事,天津卫的官员再也不敢提“送粮”之事,其他沿海州县的官员见水师势大,又听闻天津卫的遭遇,纷纷派使者向郑芝龙递上“归附文书”,主动关闭了与京城的物资通道。崇祯想从沿海调运一粒粮食、一件军械,都成了奢望。
与此同时,洪承畴按王磊的指令,开始着手“舆论造势”,彻底揭露崇祯的罪行。他将崇祯“割地借兵”的手谕副本、海盗余党的供词、朝鲜国王递交的“中立承诺书”,以及天津卫官船被拦截的经过,整理成《崇祯罪证录》,抄录了上千份,派专人在京城周边、中原、山东等地的集市、驿站、城门处大肆张贴。
百姓们看到《崇祯罪证录》,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围在一起议论。
“崇祯为了自己当皇帝,竟然要把金州卫割给朝鲜,这不是卖国贼是什么!金州卫是咱们华夏的土地,他凭什么送给外国人!”
“还有更可气的,他竟然勾结海盗害咱们老百姓!海盗以前在沿海烧杀抢掠,多少人家破人亡,他为了打胜仗,竟然让海盗回来,这种皇帝,早就该下台了!”
“咱们以前还盼着朝廷能变好,现在看来,崇祯根本不配当皇帝!还是王磊国公好,又能打胜仗,又能保护咱们,跟着他才有好日子过!”
“听说王磊国公在西北、辽东都把百姓照顾得很好,赋税也轻,要是他能来京城当皇帝,咱们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一时间,“声讨崇祯”“拥护王磊”的呼声传遍各地,民心彻底倒向王磊,崇祯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京城内部,士兵们听闻外面的百姓都在骂崇祯,军心动荡,不少人偷偷逃出京城,投靠了王磊的军队。朝中的大臣们也人心惶惶,私下里纷纷议论“崇祯气数已尽”,不少人派家人偷偷给洪承畴送信,表达归附之意,崇祯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在养心殿得知外面的舆论浪潮,气得砸碎了案上的御砚,对着王德化怒吼:“王磊!洪承畴!朕定要将你们碎尸万段!”可愤怒过后,更多的是绝望。他想再派使者出海,可天津卫被封、沿海州县归附,根本没人能混出去;想调兵镇压舆论,可京营士兵逃散过半,剩下的也军心涣散,根本不听指挥;想向大臣们索要粮草,可大臣们要么称“家中无粮”,要么干脆闭门不见。
走投无路的崇祯,突然想到了驻守通州的曹变蛟——曹变蛟麾下还有一万新戚家军,是目前京城周边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立刻写下圣旨,命人火速送往通州,命曹变蛟“即刻率部入京护驾,镇压乱民,若有违抗,以谋逆论处”。
可崇祯不知道,曹变蛟早已通过密探得知他的意图,且在接到圣旨前,便已收到王磊的指令:“按兵不动,静观其变。若崇祯命你入京,便以‘通州防务吃紧,恐流寇残余趁机作乱’为由推脱,待其狗急跳墙,再率军逼近京城,配合洪承畴逼宫。”
曹变蛟接到崇祯的圣旨,只是淡淡一笑,提笔写下回复:“通州地处京畿要地,近日发现流寇残余活动频繁,恐危及京城安全,末将需率军清剿,实难离守。望陛下恕罪,待清剿完毕,定即刻入京护驾。”写完后,便命人将圣旨与回复送回京城,自己则继续在通州操练军队,丝毫没有入京的打算。
崇祯收到回复,气得眼前发黑,瘫坐在龙椅上。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京城与外界的最后一丝军事联系也被切断。此时,王德化哭着跑进来:“陛下,不好了!张忻、吴履中等百余京官,还有数十地方士绅,联名上书,请求陛下册封王磊为‘摄政王’,总揽朝政啊!”
崇祯接过奏折,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官员名字,双手颤抖,几乎握不住奏折。他想严惩为首的张忻、吴履中,可侍卫统领悄悄告诉他:“陛下,京营士兵多有不满,若严惩大臣,恐引发哗变,到时候……”侍卫没有说下去,但崇祯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严惩大臣的底气了。
就在此时,郑芝龙的水师又传来捷报:在海州湾捕获一艘试图偷渡的快船,船上竟是王德化派去联络海盗余党的亲信,搜出密信一封,信中详细写明“若能袭扰登州粮道,事成后赏白银万两,赐良田千亩”。王磊下令,将这封密信与海盗的供词一同张贴,百姓的怒火彻底被点燃,“请王磊主政”“逼崇祯退位”的呼声传遍京城内外。
锦州帅府内,王磊看着各地传来的“劝进”文书与舆论报告,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他召洪承畴入府,面授机宜:“如今民心、军心、朝堂均已归我,是时候推动‘禅位’之事了。你可授意张忻、吴履中等人,联合京官、地方士绅、军中将领,再次联名上书崇祯,请求他‘顺应天意,禅位于我’。记住,要‘逼’而不‘反’,让崇祯主动交出权力,这样既能减少流血冲突,又能让新朝的建立名正言顺。”
洪承畴躬身应道:“国公爷放心,属下即刻联络张忻、吴履中,做好禅位前的各项筹备。待曹变蛟率军逼近京城,形成兵临城下之势,便推动百官劝进,让崇祯不得不退位。”
王磊点头,又召来亲卫,下令:“传旨曹变蛟,命他即刻率部从通州出发,逼近京城外围,在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三里外扎营,形成包围之势,但不可主动攻城,只需威慑即可。同时,传旨祖大寿,命他从辽东调派五千骑兵,进驻山海关,防止崇祯从陆路逃跑;传旨郑芝龙,加强沿海巡逻,严防崇祯从海路脱身。”
一道道指令发出,王磊站在帅府的了望塔上,望着京城的方向,目光坚定。海上封关的成功,不仅斩断了崇祯的最后希望,更让天下人看清了“天命所归”。接下来的逼宫、禅位、登基,将水到渠成,华夏新朝的序幕,已在这渤海涛声与万民呼声中缓缓拉开。而崇祯,这位末代皇帝,只能在孤城中,等待着属于他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