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百官劝进,舆论定势
锦州帅府的秋晨,薄雾尚未散尽,庭院里的槐树叶被夜风扫落,在青石板上积成薄薄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议事厅内,却无半分秋日常有的闲寂,王磊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镶玉玉带,正站在挂着《畿辅舆图》的墙前,指尖反复摩挲着“北京”周边的州县,眉头微蹙。自海上封关落定,崇祯困守京城的消息接连传来,但他清楚,仅靠“断外援”还不够——要让崇祯彻底放弃抵抗,必须借“民心”与“朝堂”之势,让他看清“天命已改”,而“百官劝进”便是最直接的手段。
此时的王磊,历经数年经营,早已不是初掌兵权时的青涩模样。西北防线稳固,准噶尔部遣使求和;辽东沃土千里,百姓安居乐业;中原、山东粮库充盈,商路畅通。反观崇祯,困守京城,粮库空虚到需克扣宫人份例,京营士兵逃散过半,连守卫宫门的卫兵都多是老弱病残。可即便如此,王磊仍不敢掉以轻心——崇祯虽弱,却仍握着“天子”名分,若不能让天下人看清其“失德”,贸然逼宫恐落人口实。
“国公爷,洪承畴大人从京城传回密报与归附帖。”亲卫轻步走进厅内,双手捧着一叠文书,声音低沉而恭敬,“这是前礼部尚书李标、吏部侍郎张忻等十余位老臣的归附帖,均表示愿为新朝效力;另有京中暗线回报,百余位中下级官员私下串联,想请您牵头推动‘劝进’,只是怕崇祯追责,不敢公开声张。”亲卫顿了顿,补充道,“暗线还说,京中官员私下聚会时,常提及大人在西北减免赋税、在辽东开垦荒田的举措,都盼着大人能早日入主京城,革除崇祯时的苛政。”
王磊接过文书,先翻开洪承畴的密报。密报中写道:“崇祯虽闭门不出,却命王德化暗中联络京中勋贵,以‘宗室亲藩’之位拉拢人心,然勋贵们多惧我军威势,阳奉阴违。此时需趁热打铁,由百官牵头发起‘劝进’,既能断崇祯拉拢人心之路,又能向天下昭示‘民心所向’。唯需注意,‘劝进’需以‘顺天意、安万民’为名,不可显‘逼宫’之态,臣已暗中接触李标、张忻,二人皆有劝进之意,只需大人点头,便可着手串联。”
看完密报,王磊又拿起李标的归附帖,只见上面写道:“崇祯割地资敌,勾结海盗,置万民于水火,实非明君。公定西北、安辽东、抚中原,功德昭于天下,若能入主京城,实乃苍生之幸,标虽老迈,愿效犬马之劳。”王磊放下帖子,沉声道:“李标是三朝老臣,德高望重,他肯归附,便能带动一批京官;张忻掌管官员考核,人脉广,可串联中下级官员。劝进之事,需由这两人牵头,再联合地方士绅与军中将领,形成‘朝野军民共劝’之势,方能让崇祯无话可说。”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洪承畴一身便服,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为统筹京城事宜,他三日前便悄悄从朝鲜使团归途转道入京,今日特意赶回锦州复命。他身上还带着京城尘土与旅途疲惫,却难掩眼中神采:“国公爷,京中局势已摸清,劝进之事,需三人牵头:一是李标,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说话能服众;二是张忻,掌管文选司、考功司,能串联中下级官员;三是顺天府尹顾君恩,辖地在京城,可联络士绅商户,形成‘朝野共劝’之势。”
洪承畴走到案前,铺开京官名录,指着上面圈出的名字:“李标虽致仕,却每日派家仆打听京城周边灾情,见《崇祯罪证录》后曾当众叹‘崇祯误国,百姓遭殃’,只需向他陈明‘劝进是为保京城百姓免遭兵祸’,他必应允。张忻去年因拒绝崇祯‘捐俸助饷’被罚俸三月,对其早已不满,许他‘新朝吏部尚书’之位,便可让他全力串联。顾君恩则需借水师之势——天津卫知府归附后,他已暗中派人来见,称愿配合,只是怕崇祯报复,需郑芝龙将军派几艘战船在通州外海游弋,稍作施压,他便会主动联络士绅。”
“光有朝堂与地方还不够,军中也需表态。”王磊补充道,“曹变蛟驻守通州,麾下一万新戚家军是京畿附近最强兵力;祖大寿、吴三桂驻守辽东,手握重兵。让他们率部将联名上书,以‘军心所向’为由,请崇祯‘顺天应人’,既能威慑崇祯,也能让百官与百姓更信‘劝进’非一己之私。”
洪承畴点头称是:“国公爷考虑周全。军中劝进,还可加上登州水师将领,郑芝龙将军麾下将领多是跟着您南征北战的老部下,定会响应。此外,需炮制一份《劝进文》,历数崇祯‘七宗罪’——苛政虐民、滥杀忠良、割地资敌、勾结海盗、耗尽国库、兵祸连年、罔顾天命,再写明‘王磊国公定西北、安辽东、抚中原,当承天命,主社稷’,让百官、士绅、军将依次签名,形成‘万民书’之势。”
王磊思索片刻,敲定具体分工:“洪承畴,你即刻返回京城,三日内促成李标、张忻、顾君恩牵头串联,起草《劝进文》,务必言辞恳切,既要揭崇祯之过,又要显‘为民请命’之心;曹变蛟那边,我亲自写密令,命他三日内集齐部将签名,递上‘军中劝进表’;郑芝龙,派十艘威远舰分驻通州、天津卫外海,每日巡弋,既防崇祯从海路逃跑,也向顾君恩施压;周婉宁,从山东粮库调拨五万石粮食,以‘赈济京城周边灾民’为名运往通州,交由曹变蛟分发,让百姓亲眼见我军‘保民’之实,呼应劝进舆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属下遵令!”洪承畴躬身领命,当日便换上商队护卫装束,悄悄离开锦州,星夜赶往京城。
抵达京城时已是深夜,洪承畴先去李标府中。李标府中虽不似往日热闹,却仍有不少旧部往来,得知洪承畴来访,李标屏退左右,引他至书房。“稚绳深夜前来,怕是为‘劝进’之事吧?”李标开门见山,手中握着一卷《崇祯罪证录》,神色凝重,“老夫虽不在朝,却也听闻崇祯欲割金州卫予朝鲜,勾结海盗害民,如此昏君,确实不配再掌天下。只是‘劝进’之名,历来易遭非议,若处理不当,恐让王磊国公落个‘逼宫篡位’的骂名。”
“老先生顾虑极是。”洪承畴递上王磊亲笔便笺,“国公爷之意,‘劝进’非为夺权,实为‘救民’。如今京城周边灾民遍野,崇祯却不管不顾,若国公爷入主京城,可即刻开仓放粮,减免赋税。此次劝进,以‘百官公议、万民请愿’为名,老先生只需以‘三朝老臣’身份牵头,陈明利弊,其余之事,自有晚辈与张忻、顾君恩操办,绝不会让老先生背负‘逼宫’之名。”
李标看完便笺,沉默良久,最终叹道:“只要能让百姓少受苦难,老夫纵使被人非议,也认了。三日后,老夫在府中设宴,请张忻、顾君恩及二十余位老臣赴宴,届时便将‘劝进’之事定下。”
搞定李标,洪承畴又连夜赶往张忻府中。张忻正为崇祯催缴“军饷”之事烦忧——崇祯命他向官员“捐俸助饷”,不少官员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见洪承畴到来,张忻苦笑道:“稚绳来得正好,再这么下去,京中官员怕是要被逼反了。崇祯倒好,自己躲在宫里,让我们做恶人,这样的皇帝,谁还愿为他效力?”
“大人若愿牵头劝进,王磊国公许诺,新朝建立后,任大人为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员考核任免。”洪承畴直言道,“届时大人可革除崇祯时的苛政,让官场重归清明;此外,国公爷已命周婉宁尚书调拨五万石粮食,不日便到通州,大人可借‘赈济灾民’之名,让百姓感念您的功劳,岂不比替崇祯催饷强?”
张忻眼中一亮,当即拍板:“好!三日后李标老大人府中宴饮,我必到场,届时定将中下级官员的联络之事办妥,不出十日,便能集齐百余位京官签名。”
最后,洪承畴去了顺天府尹衙门。顾君恩正在府中焦虑踱步,见洪承畴进来,连忙迎上前:“洪大人可算来了!今日一早,通州外海便出现十艘战船,怕是王磊国公的水师吧?崇祯命我‘严查沿海异动’,可水师势大,我哪敢动?”
“顾大人不必慌张,那些战船是国公爷特意派来‘保护’顺天府的。”洪承畴笑道,“只要大人联络京城周边士绅商户,递上‘劝进表’,国公爷不仅会撤去战船,还会从山东调粮交由大人分发灾民,届时‘爱民如子’的名声,定能传遍京城。若大人执意抗拒,通州水师下一步,就要‘查抄’那些私藏粮食、勾结崇祯的商户了。”
顾君恩脸色一变,权衡片刻,连忙应道:“洪大人放心,我这就去联络顺天府八大士绅、十二家商行,三日内定将‘劝进表’备好,亲自送到李标老大人府中。”
三日后,李标府中设宴,二十余位老臣、张忻带来的五十余位中下级官员、顾君恩率领的十位士绅代表齐聚一堂。李标端起酒杯,站起身道:“诸位,今日邀大家来,非为饮酒,实为商议天下大事。崇祯登基十七年,苛政不断,兵祸连年,如今更是割地资敌、勾结海盗,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反观王磊国公,定西北、安辽东、抚中原,让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天命所归’。老夫提议,由我等联名起草《劝进文》,请王磊国公入主京城,承天命,安万民,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早已被洪承畴、张忻等人提前沟通好,闻言纷纷起身响应:“我等附议!”“愿随李老大人一同劝进!”“请王磊国公早日定鼎,救万民于水火!”
当日,《劝进文》便由洪承畴执笔起草,历数崇祯“七宗罪”,字字直指其失德,又详述王磊的功绩,言辞恳切。李标、张忻、顾君恩等百余位官员、士绅率先签名,随后洪承畴将《劝进文》抄录数十份,派亲信送往通州曹变蛟军营、辽东祖大寿军营及山东、河南等地官署。
曹变蛟接到密令与《劝进文》后,即刻召集麾下副将、参将等二十余位将领议事。“诸位,崇祯昏庸,百姓受苦,王磊国公乃天命所归,我等若能促成劝进之事,便是大功一件。”曹变蛟将《劝进文》传阅下去,“我已决定率部将联名上书,诸位若愿同往,便在文后签名;若不愿,可自行离去,我绝不强求。”
众将领多是曹变蛟一手提拔,又早已听闻王磊威名,纷纷道:“愿随将军一同劝进!”“我等唯将军马首是瞻!”当日便在《劝进文》后签下姓名,密封送往锦州。
祖大寿、吴三桂等辽东将领接到《劝进文》后,也即刻召集部将签名,短短五日,《劝进文》后便集齐了京官、地方官、士绅、军将等近三百人的签名,成了名副其实的“万民劝进书”。
与此同时,周婉宁调拨的五万石粮食也运抵通州,曹变蛟按照王磊指令,在通州城外设下十处赈粮点,向周边灾民分发粮食。灾民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米粥,看着张贴在赈粮点旁的《劝进文》,纷纷感叹:“王磊国公真是好人啊!若他能当皇帝,咱们就再也不用挨饿了!”“崇祯不管咱们死活,还是王磊国公心疼百姓,咱们也该联名请他入主京城!”
短短十日,“劝进”舆论席卷京城及周边州县——集市上,百姓围着《劝进文》议论;驿站里,往来官员传着“王磊将入主京城”的消息;甚至皇宫内的太监、宫女,都在私下谈论“新朝要来了”。洪承畴见时机成熟,命人将签满姓名的《劝进文》誊抄数份,一份送往锦州呈给王磊,一份张贴在京城正阳门、崇文门等繁华地段,还有一份,由李标、张忻、顾君恩三人亲自送往皇宫,递交给崇祯。
锦州帅府内,王磊看着那份签满姓名的《劝进文》,又望向窗外——秋阳正好,庭院里的槐树叶虽落,却透着几分生机。他知道,“劝进”只是逼宫的第一步,接下来,该让崇祯真正感受到“兵临城下”的压力了。
第二节:兵临城下,崇祯穷途
锦州帅府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将王磊的身影投在墙上,忽明忽暗。案几上,除了那份“万民劝进书”,还放着曹变蛟送来的赈粮奏报与祖大寿的防务密报。曹变蛟的奏报中写道:“通州赈粮已惠及五万余灾民,百姓皆感念国公恩德,‘请国公入主京城’的呼声日益高涨;京营士兵听闻后,逃散者更甚,近日每日都有十余士兵逃出京城,前来归附。”祖大寿的密报则称:“山海关已部署五千骑兵,日夜巡逻,崇祯若想从陆路逃跑,绝无可能。”
王磊指尖轻叩案几,心中盘算着:劝进舆论已起,民心、军心、朝堂均已向我倾斜,此时若以“护驾”为名,派大军逼近京城,既能威慑崇祯,让他彻底放弃抵抗,又能向天下表明“我非逼宫,实为稳定局势”,一举两得。他清楚,崇祯虽弱,却仍存侥幸——若不彻底断其退路,恐会拖延禅位之事,夜长梦多。
“传曹变蛟、祖大寿、郑芝龙三人密令。”王磊对亲卫吩咐道,语气坚定而沉稳,“曹变蛟,率麾下一万新戚家军,即刻从通州出发,进驻京城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三里外,每门驻扎三千兵力,余下一千兵力作为机动,在三门之间巡逻;营地需搭建整齐规范,士兵每日操练,既显军威,又不可擅自攻城,若有宫中人员出城,一律放行,只需严密监控即可。”
亲卫低头记下,王磊继续说道:“祖大寿,从辽东再调五千步兵,进驻蓟州,与通州的曹变蛟形成掎角之势,防止崇祯从京畿北部突围;同时,派使者前往宣府、大同,命两地守将‘加强防务,防止流寇趁乱袭扰’,实则切断崇祯向西北求援之路——若两地守将不愿配合,便告知他们,曹变蛟的大军随时可北上支援。”
最后,王磊补充道:“郑芝龙,除保留登州、天津卫的水师防线外,另派五十艘迅捷舰,沿运河北上,进驻通州运河码头,与曹变蛟的陆军形成水陆联防,彻底封死崇祯从水路逃跑的可能;同时,命水师士兵每日在运河上操练,让京城百姓能看到水师威势,进一步瓦解崇祯的人心。”
亲卫领命后,即刻分头出发,用快马将密令送往三地。此时已是深夜,锦州帅府内却仍灯火通明,王磊走到窗前,望着京城的方向,眼中满是笃定——崇祯的穷途末路,已近在眼前。
曹变蛟接到密令时,已是丑时,他即刻召集部将,下令:“全军即刻拔营,目标京城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记住,抵达驻地后,即刻搭建营寨,明日一早便开始操练,务必让京城中的人看到我军威势,但绝不可越界半步,违令者军法处置!”
一万大军连夜开拔,火把在夜色中连成一条长龙,沿着通州至京城的官道缓缓前行。士兵们步伐整齐,甲胄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没有丝毫喧哗——这是一支历经训练的劲旅,与京营的老弱病残形成鲜明对比。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京城时,朝阳门守军突然发现,城外三里处,密密麻麻的军营拔地而起,“曹”字大旗迎风招展,士兵们正在营地中操练,呐喊声震天动地,连城门都微微震动。
守军吓得脸色惨白,连忙禀报守城将领,将领不敢耽搁,骑着快马直奔皇宫,在养心殿外跪地求见。此时的崇祯,刚接到李标等人送来的“万民劝进书”,正坐在龙椅上,双手颤抖地看着那份签满姓名的文书,脸色惨白如纸。文书中“割地资敌”“勾结海盗”等字眼,像一把把尖刀刺在他心上,而“王磊国公功德昭于天下,当承天命”的字句,更是让他怒火中烧,却又无力反驳——他知道,文书上的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对他的背弃。
“陛下,不好了!”守城将领连滚带爬地冲进养心殿,跪地哭道,“曹变蛟率一万大军,已进驻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城外,营寨连绵数里,士兵正在操练,呐喊声都传到宫里了,看样子……看样子是要逼宫啊!”
崇祯猛地站起身,一把将案上的茶杯扫落在地,瓷器碎裂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曹变蛟!朕待他不薄,他竟敢背叛朕!”他怒吼着,声音嘶哑,“传旨!命京营总兵吴襄,率京营剩余兵力,即刻出城迎战,把曹变蛟的叛军给朕剿灭!”
可话音刚落,太监王德化便哭丧着脸跑进来:“陛下,京营……京营只剩下不足三千人了,且多是老弱病残,昨日又逃走了百余,吴总兵说……说根本无法出战啊!”王德化说着,从袖中拿出吴襄的奏报,双手颤抖地递上前,“吴总兵还说,曹变蛟的军队都是精锐,京营士兵见了,根本不敢上前,若强行出战,恐未战先溃。”
崇祯踉跄着后退一步,跌坐在龙椅上,眼中满是绝望。他环顾四周,殿内的太监、宫女都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仿佛都在无声地背叛他。他突然想到了宣府、大同的守将,那是京城周边最后的兵力,他连忙对王德化说:“快!传旨给宣府、大同守将,命他们即刻率军入援京城,朕封他们为‘世袭侯’,只要能击退曹变蛟,朕愿将山西、河北的赋税赐给他们!”
王德化犹豫了一下,低声道:“陛下,宣府、大同的使者昨日便已回来,说……说两地守将称‘流寇作乱,需坚守防地,无法分兵’,还说……还说王磊国公已派人去了两地,许了他们更高的爵位,他们……他们怕是不会来援了。”
“废物!都是废物!”崇祯气得浑身发抖,抓起案上的御砚,狠狠砸在地上,墨汁四溅,弄脏了他的龙袍。他知道,宣府、大同的守将也背叛了他,如今的京城,已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陆路被曹变蛟、祖大寿封锁,水路被郑芝龙阻断,京营无力一战,外无援兵,内无粮草。
绝望之中,崇祯突然想起了内阁首辅魏藻德——自他登基以来,魏藻德一直对他唯唯诺诺,或许还能指望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他立刻命人传魏藻德入宫,可半个时辰后,太监回报:“陛下,魏大人称‘身患重病,无法入宫’,还说……还说他已向洪承畴递了‘归附帖’。”
“哈哈哈……”崇祯突然笑了起来,笑声凄厉,在空旷的养心殿内回荡,“好一个‘身患重病’!好一个‘归附帖’!朕重用你们,你们却一个个背叛朕!朕到底做错了什么?”他踉跄着走到殿外,望着远处宫墙之外的方向,隐约能听到城外士兵操练的呐喊声,那声音像催命符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想起十七年前,自己刚登基时,意气风发,想要重振大明,可如今,却落得这般众叛亲离的下场。
“陛下,洪承畴派人送来了一封信。”王德化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封书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呈崇祯皇帝”五个字。崇祯颤抖着拆开书信,里面只有短短几行字:“陛下若能顺应天意,禅位于王磊国公,可保自身性命,仍享藩王待遇,宫中之人也可免遭兵祸;若执意抵抗,待大军入城,恐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看着信中的文字,崇祯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知道,洪承畴说的是实话,如今的他,已没有抵抗的资本。可让他主动禅位,他又不甘心——那是朱家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江山,是他坐了十七年的龙椅。他回到龙椅上,呆呆地坐着,从清晨直到黄昏,殿内的烛火再次燃起时,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破旧的风箱:“王德化,替朕……替朕拟一道圣旨,召王磊入京,任‘摄政王’,总揽朝政……”
王德化一愣,随即明白,崇祯虽未直接禅位,但“摄政王总揽朝政”,已是交出了实权。他连忙应道:“奴才遵旨。”可就在他准备退下拟旨时,崇祯突然又道:“等等!再拟一道旨意,命李标、张忻、顾君恩三人,即刻入宫,朕要亲自与他们商议‘摄政王’的具体事宜。”他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或许能借“商议”之机,拉拢李标等人,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可他不知道,李标、张忻、顾君恩接到圣旨后,第一时间便派人将消息传给了洪承畴,而洪承畴又连夜将消息送往锦州。此时的锦州帅府内,王磊接到消息时,已是深夜。他看着洪承畴送来的密信,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崇祯的挣扎,已是强弩之末。
王磊召来亲卫,下令:“传旨洪承畴,命他明日一早,率李标、张忻、顾君恩等百官,前往皇宫,‘叩请’崇祯皇帝‘顺应民心’,正式下旨禅位;同时,命曹变蛟率军在皇宫外列阵,以示威慑,但不可惊扰宫中之人。告诉洪承畴,若崇祯仍有犹豫,便让百官联名‘死谏’,务必让他明白,禅位是唯一的出路。”
亲卫领命而去,王磊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望着夜空中的明月。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笃定——明日,京城将迎来新的曙光,而大明,也将彻底成为过去。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那份“万民劝进书”,缓缓翻开,仿佛已看到了新朝登基的景象。
锦州帅府的秋晨,薄雾尚未散尽,庭院里的槐树叶被夜风扫落,在青石板上积成薄薄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议事厅内,却无半分秋日常有的闲寂,王磊身着玄色锦袍,腰间系着镶玉玉带,正站在挂着《畿辅舆图》的墙前,指尖反复摩挲着“北京”周边的州县,眉头微蹙。自海上封关落定,崇祯困守京城的消息接连传来,但他清楚,仅靠“断外援”还不够——要让崇祯彻底放弃抵抗,必须借“民心”与“朝堂”之势,让他看清“天命已改”,而“百官劝进”便是最直接的手段。
此时的王磊,历经数年经营,早已不是初掌兵权时的青涩模样。西北防线稳固,准噶尔部遣使求和;辽东沃土千里,百姓安居乐业;中原、山东粮库充盈,商路畅通。反观崇祯,困守京城,粮库空虚到需克扣宫人份例,京营士兵逃散过半,连守卫宫门的卫兵都多是老弱病残。可即便如此,王磊仍不敢掉以轻心——崇祯虽弱,却仍握着“天子”名分,若不能让天下人看清其“失德”,贸然逼宫恐落人口实。
“国公爷,洪承畴大人从京城传回密报与归附帖。”亲卫轻步走进厅内,双手捧着一叠文书,声音低沉而恭敬,“这是前礼部尚书李标、吏部侍郎张忻等十余位老臣的归附帖,均表示愿为新朝效力;另有京中暗线回报,百余位中下级官员私下串联,想请您牵头推动‘劝进’,只是怕崇祯追责,不敢公开声张。”亲卫顿了顿,补充道,“暗线还说,京中官员私下聚会时,常提及大人在西北减免赋税、在辽东开垦荒田的举措,都盼着大人能早日入主京城,革除崇祯时的苛政。”
王磊接过文书,先翻开洪承畴的密报。密报中写道:“崇祯虽闭门不出,却命王德化暗中联络京中勋贵,以‘宗室亲藩’之位拉拢人心,然勋贵们多惧我军威势,阳奉阴违。此时需趁热打铁,由百官牵头发起‘劝进’,既能断崇祯拉拢人心之路,又能向天下昭示‘民心所向’。唯需注意,‘劝进’需以‘顺天意、安万民’为名,不可显‘逼宫’之态,臣已暗中接触李标、张忻,二人皆有劝进之意,只需大人点头,便可着手串联。”
看完密报,王磊又拿起李标的归附帖,只见上面写道:“崇祯割地资敌,勾结海盗,置万民于水火,实非明君。公定西北、安辽东、抚中原,功德昭于天下,若能入主京城,实乃苍生之幸,标虽老迈,愿效犬马之劳。”王磊放下帖子,沉声道:“李标是三朝老臣,德高望重,他肯归附,便能带动一批京官;张忻掌管官员考核,人脉广,可串联中下级官员。劝进之事,需由这两人牵头,再联合地方士绅与军中将领,形成‘朝野军民共劝’之势,方能让崇祯无话可说。”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洪承畴一身便服,风尘仆仆地走进来——为统筹京城事宜,他三日前便悄悄从朝鲜使团归途转道入京,今日特意赶回锦州复命。他身上还带着京城尘土与旅途疲惫,却难掩眼中神采:“国公爷,京中局势已摸清,劝进之事,需三人牵头:一是李标,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说话能服众;二是张忻,掌管文选司、考功司,能串联中下级官员;三是顺天府尹顾君恩,辖地在京城,可联络士绅商户,形成‘朝野共劝’之势。”
洪承畴走到案前,铺开京官名录,指着上面圈出的名字:“李标虽致仕,却每日派家仆打听京城周边灾情,见《崇祯罪证录》后曾当众叹‘崇祯误国,百姓遭殃’,只需向他陈明‘劝进是为保京城百姓免遭兵祸’,他必应允。张忻去年因拒绝崇祯‘捐俸助饷’被罚俸三月,对其早已不满,许他‘新朝吏部尚书’之位,便可让他全力串联。顾君恩则需借水师之势——天津卫知府归附后,他已暗中派人来见,称愿配合,只是怕崇祯报复,需郑芝龙将军派几艘战船在通州外海游弋,稍作施压,他便会主动联络士绅。”
“光有朝堂与地方还不够,军中也需表态。”王磊补充道,“曹变蛟驻守通州,麾下一万新戚家军是京畿附近最强兵力;祖大寿、吴三桂驻守辽东,手握重兵。让他们率部将联名上书,以‘军心所向’为由,请崇祯‘顺天应人’,既能威慑崇祯,也能让百官与百姓更信‘劝进’非一己之私。”
洪承畴点头称是:“国公爷考虑周全。军中劝进,还可加上登州水师将领,郑芝龙将军麾下将领多是跟着您南征北战的老部下,定会响应。此外,需炮制一份《劝进文》,历数崇祯‘七宗罪’——苛政虐民、滥杀忠良、割地资敌、勾结海盗、耗尽国库、兵祸连年、罔顾天命,再写明‘王磊国公定西北、安辽东、抚中原,当承天命,主社稷’,让百官、士绅、军将依次签名,形成‘万民书’之势。”
王磊思索片刻,敲定具体分工:“洪承畴,你即刻返回京城,三日内促成李标、张忻、顾君恩牵头串联,起草《劝进文》,务必言辞恳切,既要揭崇祯之过,又要显‘为民请命’之心;曹变蛟那边,我亲自写密令,命他三日内集齐部将签名,递上‘军中劝进表’;郑芝龙,派十艘威远舰分驻通州、天津卫外海,每日巡弋,既防崇祯从海路逃跑,也向顾君恩施压;周婉宁,从山东粮库调拨五万石粮食,以‘赈济京城周边灾民’为名运往通州,交由曹变蛟分发,让百姓亲眼见我军‘保民’之实,呼应劝进舆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属下遵令!”洪承畴躬身领命,当日便换上商队护卫装束,悄悄离开锦州,星夜赶往京城。
抵达京城时已是深夜,洪承畴先去李标府中。李标府中虽不似往日热闹,却仍有不少旧部往来,得知洪承畴来访,李标屏退左右,引他至书房。“稚绳深夜前来,怕是为‘劝进’之事吧?”李标开门见山,手中握着一卷《崇祯罪证录》,神色凝重,“老夫虽不在朝,却也听闻崇祯欲割金州卫予朝鲜,勾结海盗害民,如此昏君,确实不配再掌天下。只是‘劝进’之名,历来易遭非议,若处理不当,恐让王磊国公落个‘逼宫篡位’的骂名。”
“老先生顾虑极是。”洪承畴递上王磊亲笔便笺,“国公爷之意,‘劝进’非为夺权,实为‘救民’。如今京城周边灾民遍野,崇祯却不管不顾,若国公爷入主京城,可即刻开仓放粮,减免赋税。此次劝进,以‘百官公议、万民请愿’为名,老先生只需以‘三朝老臣’身份牵头,陈明利弊,其余之事,自有晚辈与张忻、顾君恩操办,绝不会让老先生背负‘逼宫’之名。”
李标看完便笺,沉默良久,最终叹道:“只要能让百姓少受苦难,老夫纵使被人非议,也认了。三日后,老夫在府中设宴,请张忻、顾君恩及二十余位老臣赴宴,届时便将‘劝进’之事定下。”
搞定李标,洪承畴又连夜赶往张忻府中。张忻正为崇祯催缴“军饷”之事烦忧——崇祯命他向官员“捐俸助饷”,不少官员怨声载道,却敢怒不敢言。见洪承畴到来,张忻苦笑道:“稚绳来得正好,再这么下去,京中官员怕是要被逼反了。崇祯倒好,自己躲在宫里,让我们做恶人,这样的皇帝,谁还愿为他效力?”
“大人若愿牵头劝进,王磊国公许诺,新朝建立后,任大人为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员考核任免。”洪承畴直言道,“届时大人可革除崇祯时的苛政,让官场重归清明;此外,国公爷已命周婉宁尚书调拨五万石粮食,不日便到通州,大人可借‘赈济灾民’之名,让百姓感念您的功劳,岂不比替崇祯催饷强?”
张忻眼中一亮,当即拍板:“好!三日后李标老大人府中宴饮,我必到场,届时定将中下级官员的联络之事办妥,不出十日,便能集齐百余位京官签名。”
最后,洪承畴去了顺天府尹衙门。顾君恩正在府中焦虑踱步,见洪承畴进来,连忙迎上前:“洪大人可算来了!今日一早,通州外海便出现十艘战船,怕是王磊国公的水师吧?崇祯命我‘严查沿海异动’,可水师势大,我哪敢动?”
“顾大人不必慌张,那些战船是国公爷特意派来‘保护’顺天府的。”洪承畴笑道,“只要大人联络京城周边士绅商户,递上‘劝进表’,国公爷不仅会撤去战船,还会从山东调粮交由大人分发灾民,届时‘爱民如子’的名声,定能传遍京城。若大人执意抗拒,通州水师下一步,就要‘查抄’那些私藏粮食、勾结崇祯的商户了。”
顾君恩脸色一变,权衡片刻,连忙应道:“洪大人放心,我这就去联络顺天府八大士绅、十二家商行,三日内定将‘劝进表’备好,亲自送到李标老大人府中。”
三日后,李标府中设宴,二十余位老臣、张忻带来的五十余位中下级官员、顾君恩率领的十位士绅代表齐聚一堂。李标端起酒杯,站起身道:“诸位,今日邀大家来,非为饮酒,实为商议天下大事。崇祯登基十七年,苛政不断,兵祸连年,如今更是割地资敌、勾结海盗,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反观王磊国公,定西北、安辽东、抚中原,让百姓安居乐业,此乃‘天命所归’。老夫提议,由我等联名起草《劝进文》,请王磊国公入主京城,承天命,安万民,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早已被洪承畴、张忻等人提前沟通好,闻言纷纷起身响应:“我等附议!”“愿随李老大人一同劝进!”“请王磊国公早日定鼎,救万民于水火!”
当日,《劝进文》便由洪承畴执笔起草,历数崇祯“七宗罪”,字字直指其失德,又详述王磊的功绩,言辞恳切。李标、张忻、顾君恩等百余位官员、士绅率先签名,随后洪承畴将《劝进文》抄录数十份,派亲信送往通州曹变蛟军营、辽东祖大寿军营及山东、河南等地官署。
曹变蛟接到密令与《劝进文》后,即刻召集麾下副将、参将等二十余位将领议事。“诸位,崇祯昏庸,百姓受苦,王磊国公乃天命所归,我等若能促成劝进之事,便是大功一件。”曹变蛟将《劝进文》传阅下去,“我已决定率部将联名上书,诸位若愿同往,便在文后签名;若不愿,可自行离去,我绝不强求。”
众将领多是曹变蛟一手提拔,又早已听闻王磊威名,纷纷道:“愿随将军一同劝进!”“我等唯将军马首是瞻!”当日便在《劝进文》后签下姓名,密封送往锦州。
祖大寿、吴三桂等辽东将领接到《劝进文》后,也即刻召集部将签名,短短五日,《劝进文》后便集齐了京官、地方官、士绅、军将等近三百人的签名,成了名副其实的“万民劝进书”。
与此同时,周婉宁调拨的五万石粮食也运抵通州,曹变蛟按照王磊指令,在通州城外设下十处赈粮点,向周边灾民分发粮食。灾民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米粥,看着张贴在赈粮点旁的《劝进文》,纷纷感叹:“王磊国公真是好人啊!若他能当皇帝,咱们就再也不用挨饿了!”“崇祯不管咱们死活,还是王磊国公心疼百姓,咱们也该联名请他入主京城!”
短短十日,“劝进”舆论席卷京城及周边州县——集市上,百姓围着《劝进文》议论;驿站里,往来官员传着“王磊将入主京城”的消息;甚至皇宫内的太监、宫女,都在私下谈论“新朝要来了”。洪承畴见时机成熟,命人将签满姓名的《劝进文》誊抄数份,一份送往锦州呈给王磊,一份张贴在京城正阳门、崇文门等繁华地段,还有一份,由李标、张忻、顾君恩三人亲自送往皇宫,递交给崇祯。
锦州帅府内,王磊看着那份签满姓名的《劝进文》,又望向窗外——秋阳正好,庭院里的槐树叶虽落,却透着几分生机。他知道,“劝进”只是逼宫的第一步,接下来,该让崇祯真正感受到“兵临城下”的压力了。
第二节:兵临城下,崇祯穷途
锦州帅府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将王磊的身影投在墙上,忽明忽暗。案几上,除了那份“万民劝进书”,还放着曹变蛟送来的赈粮奏报与祖大寿的防务密报。曹变蛟的奏报中写道:“通州赈粮已惠及五万余灾民,百姓皆感念国公恩德,‘请国公入主京城’的呼声日益高涨;京营士兵听闻后,逃散者更甚,近日每日都有十余士兵逃出京城,前来归附。”祖大寿的密报则称:“山海关已部署五千骑兵,日夜巡逻,崇祯若想从陆路逃跑,绝无可能。”
王磊指尖轻叩案几,心中盘算着:劝进舆论已起,民心、军心、朝堂均已向我倾斜,此时若以“护驾”为名,派大军逼近京城,既能威慑崇祯,让他彻底放弃抵抗,又能向天下表明“我非逼宫,实为稳定局势”,一举两得。他清楚,崇祯虽弱,却仍存侥幸——若不彻底断其退路,恐会拖延禅位之事,夜长梦多。
“传曹变蛟、祖大寿、郑芝龙三人密令。”王磊对亲卫吩咐道,语气坚定而沉稳,“曹变蛟,率麾下一万新戚家军,即刻从通州出发,进驻京城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三里外,每门驻扎三千兵力,余下一千兵力作为机动,在三门之间巡逻;营地需搭建整齐规范,士兵每日操练,既显军威,又不可擅自攻城,若有宫中人员出城,一律放行,只需严密监控即可。”
亲卫低头记下,王磊继续说道:“祖大寿,从辽东再调五千步兵,进驻蓟州,与通州的曹变蛟形成掎角之势,防止崇祯从京畿北部突围;同时,派使者前往宣府、大同,命两地守将‘加强防务,防止流寇趁乱袭扰’,实则切断崇祯向西北求援之路——若两地守将不愿配合,便告知他们,曹变蛟的大军随时可北上支援。”
最后,王磊补充道:“郑芝龙,除保留登州、天津卫的水师防线外,另派五十艘迅捷舰,沿运河北上,进驻通州运河码头,与曹变蛟的陆军形成水陆联防,彻底封死崇祯从水路逃跑的可能;同时,命水师士兵每日在运河上操练,让京城百姓能看到水师威势,进一步瓦解崇祯的人心。”
亲卫领命后,即刻分头出发,用快马将密令送往三地。此时已是深夜,锦州帅府内却仍灯火通明,王磊走到窗前,望着京城的方向,眼中满是笃定——崇祯的穷途末路,已近在眼前。
曹变蛟接到密令时,已是丑时,他即刻召集部将,下令:“全军即刻拔营,目标京城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记住,抵达驻地后,即刻搭建营寨,明日一早便开始操练,务必让京城中的人看到我军威势,但绝不可越界半步,违令者军法处置!”
一万大军连夜开拔,火把在夜色中连成一条长龙,沿着通州至京城的官道缓缓前行。士兵们步伐整齐,甲胄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没有丝毫喧哗——这是一支历经训练的劲旅,与京营的老弱病残形成鲜明对比。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京城时,朝阳门守军突然发现,城外三里处,密密麻麻的军营拔地而起,“曹”字大旗迎风招展,士兵们正在营地中操练,呐喊声震天动地,连城门都微微震动。
守军吓得脸色惨白,连忙禀报守城将领,将领不敢耽搁,骑着快马直奔皇宫,在养心殿外跪地求见。此时的崇祯,刚接到李标等人送来的“万民劝进书”,正坐在龙椅上,双手颤抖地看着那份签满姓名的文书,脸色惨白如纸。文书中“割地资敌”“勾结海盗”等字眼,像一把把尖刀刺在他心上,而“王磊国公功德昭于天下,当承天命”的字句,更是让他怒火中烧,却又无力反驳——他知道,文书上的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对他的背弃。
“陛下,不好了!”守城将领连滚带爬地冲进养心殿,跪地哭道,“曹变蛟率一万大军,已进驻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城外,营寨连绵数里,士兵正在操练,呐喊声都传到宫里了,看样子……看样子是要逼宫啊!”
崇祯猛地站起身,一把将案上的茶杯扫落在地,瓷器碎裂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曹变蛟!朕待他不薄,他竟敢背叛朕!”他怒吼着,声音嘶哑,“传旨!命京营总兵吴襄,率京营剩余兵力,即刻出城迎战,把曹变蛟的叛军给朕剿灭!”
可话音刚落,太监王德化便哭丧着脸跑进来:“陛下,京营……京营只剩下不足三千人了,且多是老弱病残,昨日又逃走了百余,吴总兵说……说根本无法出战啊!”王德化说着,从袖中拿出吴襄的奏报,双手颤抖地递上前,“吴总兵还说,曹变蛟的军队都是精锐,京营士兵见了,根本不敢上前,若强行出战,恐未战先溃。”
崇祯踉跄着后退一步,跌坐在龙椅上,眼中满是绝望。他环顾四周,殿内的太监、宫女都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仿佛都在无声地背叛他。他突然想到了宣府、大同的守将,那是京城周边最后的兵力,他连忙对王德化说:“快!传旨给宣府、大同守将,命他们即刻率军入援京城,朕封他们为‘世袭侯’,只要能击退曹变蛟,朕愿将山西、河北的赋税赐给他们!”
王德化犹豫了一下,低声道:“陛下,宣府、大同的使者昨日便已回来,说……说两地守将称‘流寇作乱,需坚守防地,无法分兵’,还说……还说王磊国公已派人去了两地,许了他们更高的爵位,他们……他们怕是不会来援了。”
“废物!都是废物!”崇祯气得浑身发抖,抓起案上的御砚,狠狠砸在地上,墨汁四溅,弄脏了他的龙袍。他知道,宣府、大同的守将也背叛了他,如今的京城,已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陆路被曹变蛟、祖大寿封锁,水路被郑芝龙阻断,京营无力一战,外无援兵,内无粮草。
绝望之中,崇祯突然想起了内阁首辅魏藻德——自他登基以来,魏藻德一直对他唯唯诺诺,或许还能指望他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他立刻命人传魏藻德入宫,可半个时辰后,太监回报:“陛下,魏大人称‘身患重病,无法入宫’,还说……还说他已向洪承畴递了‘归附帖’。”
“哈哈哈……”崇祯突然笑了起来,笑声凄厉,在空旷的养心殿内回荡,“好一个‘身患重病’!好一个‘归附帖’!朕重用你们,你们却一个个背叛朕!朕到底做错了什么?”他踉跄着走到殿外,望着远处宫墙之外的方向,隐约能听到城外士兵操练的呐喊声,那声音像催命符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想起十七年前,自己刚登基时,意气风发,想要重振大明,可如今,却落得这般众叛亲离的下场。
“陛下,洪承畴派人送来了一封信。”王德化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封书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有“呈崇祯皇帝”五个字。崇祯颤抖着拆开书信,里面只有短短几行字:“陛下若能顺应天意,禅位于王磊国公,可保自身性命,仍享藩王待遇,宫中之人也可免遭兵祸;若执意抵抗,待大军入城,恐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看着信中的文字,崇祯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知道,洪承畴说的是实话,如今的他,已没有抵抗的资本。可让他主动禅位,他又不甘心——那是朱家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江山,是他坐了十七年的龙椅。他回到龙椅上,呆呆地坐着,从清晨直到黄昏,殿内的烛火再次燃起时,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破旧的风箱:“王德化,替朕……替朕拟一道圣旨,召王磊入京,任‘摄政王’,总揽朝政……”
王德化一愣,随即明白,崇祯虽未直接禅位,但“摄政王总揽朝政”,已是交出了实权。他连忙应道:“奴才遵旨。”可就在他准备退下拟旨时,崇祯突然又道:“等等!再拟一道旨意,命李标、张忻、顾君恩三人,即刻入宫,朕要亲自与他们商议‘摄政王’的具体事宜。”他心里还存着一丝侥幸,或许能借“商议”之机,拉拢李标等人,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可他不知道,李标、张忻、顾君恩接到圣旨后,第一时间便派人将消息传给了洪承畴,而洪承畴又连夜将消息送往锦州。此时的锦州帅府内,王磊接到消息时,已是深夜。他看着洪承畴送来的密信,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崇祯的挣扎,已是强弩之末。
王磊召来亲卫,下令:“传旨洪承畴,命他明日一早,率李标、张忻、顾君恩等百官,前往皇宫,‘叩请’崇祯皇帝‘顺应民心’,正式下旨禅位;同时,命曹变蛟率军在皇宫外列阵,以示威慑,但不可惊扰宫中之人。告诉洪承畴,若崇祯仍有犹豫,便让百官联名‘死谏’,务必让他明白,禅位是唯一的出路。”
亲卫领命而去,王磊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望着夜空中的明月。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笃定——明日,京城将迎来新的曙光,而大明,也将彻底成为过去。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那份“万民劝进书”,缓缓翻开,仿佛已看到了新朝登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