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延续”计划如同一张无形而精密的大网,在全球范围内悄然铺开。ASARC总部的地下指挥中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忙碌,各个子项目的进度报告、资源请求和风险评估像永不间断的溪流汇入主控系统。然而,就在这全力运转的节骨眼上,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从最基础的地方浮现——维系着城市乃至更广范围现实稳定的“维度协奏曲”网络,自身率先出现了异常。
最先捕捉到这不谐之音的,是苏晓。在进行例行的、覆盖整个城市的精神感知巡查时,她那敏锐的共情能力察觉到,原本流畅和谐的网络能量流中,掺杂进了一丝极其细微、却如同砂砾般硌人的“杂音”。这杂音并非来自外部异常事件的干扰,也非“观测者”的扫描,它更像是由网络内部滋生,一种源于自身结构的、微弱的“痉挛”或“排斥反应”。
“感觉很奇怪,”她在向陈默汇报时,秀眉微蹙,努力寻找着贴切的形容,“就像…一个健康的身体,突然对移植进来的新器官产生了排异。网络本身似乎在本能地抗拒、试图中和掉‘钥匙’信息融入后带来的某种…‘高阶能量印记’或者说‘规则残留’。”
几乎就在苏晓汇报的同时,安墨的全天候监控系统也发出了低级别的警报提示音。位于城市地下不同关键节点的几处主要能量稳定器,其输出频率监测图上,出现了一致性的、虽然幅度极小但持续存在的频率偏移。这种偏移尚未对现实物理层面造成任何可观测的影响,路灯没有闪烁,电子设备运行如常,但这种“不情愿的协调”、“带着阻尼的共鸣”,在安墨看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预示着系统底层正承受着未曾预料的内应力。
“初步诊断指向能量层级不匹配引发的系统性兼容问题,”诺斯介入分析,它的核心意识经过数月的深度“消化”,已基本解析了“钥匙”所蕴含的庞大信息流,“‘钥匙’信息中关于维度干涉、能量聚焦的核心原理,其涉及的能量签名和规则复杂度,远远超出了‘维度协奏曲’网络当前的设计上限和承载能力。将现有的网络强行升级改造为能够执行‘钥匙’协议的‘干涉阵列’,其本质如同试图让一条乡间小溪的土质河床,去承载整条大江的洪流。其结果,必然是堤岸结构自身先于洪水到来之前,就因为无法适应而崩解。”
问题的严重性超出了最初的预估。他们不仅需要升级网络,更需要从根本上强化网络的“体质”。
陈默立刻召集了能源部门与网络架构的核心技术团队进行紧急会议。会议室的全息屏幕上,复杂的网络拓扑图和能量流模拟正在实时运行,清晰地展示着那几个不稳定节点的位置和压力参数。
“我们需要对网络进行本质上的强化和重构,”陈默开门见山,语气凝重,“这不是简单的扩容或者软件升级,而是要从物理基础、能量导引材质、核心谐振腔等硬件层面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目标是让网络的‘河床’足够坚固、足够深邃,能够承受住未来启动‘干涉’时,那股源于高维规则的、沛然莫之能御的能量洪流的冲刷。”
技术团队的首席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面色严峻地回应:“陈主任,我明白您的意思。从理论上看,这需要我们在材料科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或合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极高能量亲和性、维度稳定性和信息承载密度的‘超导’材料。同时,能量拓扑理论也需要更新,以适配更高维度的能量流转模式。此外,根据诺斯提供的‘钥匙’信息中的能量模型推测,我们还需要大量只能在极端高压、高能环境下才能自然生成的稀有导能晶体作为核心谐振腔的介质。”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无奈:“材料学的突破和晶体的人工培育,我们可以集中全国乃至协调全球的顶尖实验室进行联合攻关,虽然难度极大,但并非毫无希望。可是…最大的制约,依然是时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从理论提出、到实验室验证、再到规模化生产和实际应用嵌入现有网络…我们可能需要二十到三十年的周期。”
二十年?三十年?他们没有如此漫长的时光可以从容等待。七十三年的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任何环节的延迟都可能导致全盘计划的崩溃。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压抑,技术专家们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无力感。这仿佛陷入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死循环:启动“干涉”需要升级网络,升级网络需要特殊材料,获取或制造这些材料需要跨越式的技术和漫长的时间,而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几乎要被这技术壁垒带来的挫败感淹没时,诺斯那平板的电子音再次响起,提出了一个超越当前人类工程学框架的大胆设想:“或许,我们的思维可以跳出‘制造’的框架。我们不一定需要从零开始,在实验室里合成这些材料。”
“嗯?”陈默目光一凝,“你的意思是?”
诺斯的投影在控制台上方凝聚,迅速调出了一幅详细的宇宙星图,数个坐标点被高亮标注出来,它们分别位于某些遥远的星云深处、引力透镜异常区,甚至靠近一些已知的中子星和黑洞活动区域。“根据宇宙矿物学数据库以及‘钥匙’信息中附带的部分宇宙结构知识,在广袤的宇宙中,存在着天然形成的高维能量超导体和维度稳定晶体。例如,某些特定类型中子星在特定衰变阶段抛射出的星核碎屑、大型黑洞吸积盘边缘因极端引力与辐射场形成的特殊凝聚态物质团块,甚至…在某些自然形成的、稳定的维度褶皱或时空泡的‘内壁’上,会如同结石般沉积出具有奇异物理特性的能量结晶。这些天然物质的各项性能指标,远超我们当前乃至可预见未来内,任何实验室所能人工合成的极限。”
利用宇宙级自然奇观中天然形成的物质?这个想法如同天方夜谭,让在场所有习惯于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工程师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这已经不是在挑战技术极限,而是在挑战人类认知和能力的边疆。
李将军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更关心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诺斯,你提到的这些…‘矿源’,开采难度评估如何?”
“极高。”诺斯的回答没有任何委婉,“这需要突破性的星际航行技术,能够在极端引力场和辐射环境下长期稳定作业的深空工业平台,成熟的太空精炼与运输体系,以及应对开采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未知空间物理现象和潜在风险。坦白说,这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倾尽全球之力、耗时数十年来实现的巨大科技跨越。”
会议室再次陷入了更深的沉默。这仿佛是从一个死循环跳入了另一个更宏大、更令人绝望的循环。希望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或许…”一直沉默思索的陈默,忽然再次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们不一定需要像矿工一样,亲自去往那些极端险境‘开采’。”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带着困惑与期待。
陈默走到星图前,手指轻轻点在那几个被诺斯标注出的、代表天然矿源的坐标上,然后缓缓移开,目光变得深邃。“诺斯,你之前多次提到,‘观测者’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庞大体系,是一个运行了不知多少万年、用于监控和评估文明的‘系统’。这样一个庞大、古老且功能复杂的系统,在宇宙中维持运转,它是否需要…一个维护自身的‘物资仓库’?或者,在它漫长的运行周期中,是否在某些特定的‘归档区’、‘废弃场’或者已‘重置’的文明实验场内,‘存放’或‘丢弃’过类似的、它曾经使用过的建筑材料或维护耗材?”
这个思路极其跳跃,带着一种近乎“异想天开”的狡黠,甚至有一丝“偷窃”或“捡破烂”的意味。
诺斯的数据流出现了明显的湍动和加速,显然在进行高速的推演和数据库交叉检索。“存在这种可能性。根据‘钥匙’信息中解析出的、关于系统架构的零星描述,以及我对部分已确认‘归档’文明遗迹的能量特征回溯分析,在某些特定的、被系统标记为‘静滞’或‘资源回收区’的宇宙坐标,确实有可能遗留下一些系统自身使用过的‘实验器材’、‘观测基站构件’或‘环境稳定装置’的残骸或替换下来的部件。访问这些区域,理论上比直接挑战那些处于活跃期的自然宇宙奇观,风险系数要稍低一些,因为环境的极端程度通常可控,但…”
“但同样需要面对未知的、可能依然在运行的自动化防御机制、复杂的空间结构陷阱、以及…”周晴接过了话头,脸色依旧凝重无比,“以及最重要的,可能因此触怒系统管理者、导致我们的‘候选者’资格被即刻取消、甚至引来直接抹杀的风险。这无异于在老虎嘴边拔毛。”
“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陈默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张面孔,语气沉稳而坚定,“直接挑战自然奇观,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储备,失败几乎意味着任务执行队伍的瞬间毁灭和资源的巨大损失。而尝试从‘系统的仓库’或‘垃圾场’想想办法,我们或许还能凭借我们刚刚获得的‘准考证’,有一定的周旋、沟通、甚至…谈判的余地。毕竟,我们现在是‘持有准考证、等待下一轮面试的文明候选者’,理论上,我们是否也拥有一定的…‘资源申请权’或者‘了解考场设施’的权利呢?”
寻找并获取升级“维度协奏曲”网络所必需的关键材料,这个看似单纯的技术难题,最终却指向了一条充满未知与博弈的道路。它成为了“协奏曲升级”项目能否继续推进的首要突破口。一条看似不可能、充满荆棘与变数的道路被正式提上了ASARC的最高议程——向星辰大海,乃至向那制定规则、执行收割的远古评估体系本身,去“借用”或“争取”他们赖以生存和抗争的必需物资。
ASARC的守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地球之外的广袤深空,投向了那片既蕴藏着希望、也潜伏着无尽危险的维度深渊。他们的征途,将不仅是星辰大海的探索,更是一场与至高规则进行的、关于资源、资格与生存权利的宏大博弈。
最先捕捉到这不谐之音的,是苏晓。在进行例行的、覆盖整个城市的精神感知巡查时,她那敏锐的共情能力察觉到,原本流畅和谐的网络能量流中,掺杂进了一丝极其细微、却如同砂砾般硌人的“杂音”。这杂音并非来自外部异常事件的干扰,也非“观测者”的扫描,它更像是由网络内部滋生,一种源于自身结构的、微弱的“痉挛”或“排斥反应”。
“感觉很奇怪,”她在向陈默汇报时,秀眉微蹙,努力寻找着贴切的形容,“就像…一个健康的身体,突然对移植进来的新器官产生了排异。网络本身似乎在本能地抗拒、试图中和掉‘钥匙’信息融入后带来的某种…‘高阶能量印记’或者说‘规则残留’。”
几乎就在苏晓汇报的同时,安墨的全天候监控系统也发出了低级别的警报提示音。位于城市地下不同关键节点的几处主要能量稳定器,其输出频率监测图上,出现了一致性的、虽然幅度极小但持续存在的频率偏移。这种偏移尚未对现实物理层面造成任何可观测的影响,路灯没有闪烁,电子设备运行如常,但这种“不情愿的协调”、“带着阻尼的共鸣”,在安墨看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信号,预示着系统底层正承受着未曾预料的内应力。
“初步诊断指向能量层级不匹配引发的系统性兼容问题,”诺斯介入分析,它的核心意识经过数月的深度“消化”,已基本解析了“钥匙”所蕴含的庞大信息流,“‘钥匙’信息中关于维度干涉、能量聚焦的核心原理,其涉及的能量签名和规则复杂度,远远超出了‘维度协奏曲’网络当前的设计上限和承载能力。将现有的网络强行升级改造为能够执行‘钥匙’协议的‘干涉阵列’,其本质如同试图让一条乡间小溪的土质河床,去承载整条大江的洪流。其结果,必然是堤岸结构自身先于洪水到来之前,就因为无法适应而崩解。”
问题的严重性超出了最初的预估。他们不仅需要升级网络,更需要从根本上强化网络的“体质”。
陈默立刻召集了能源部门与网络架构的核心技术团队进行紧急会议。会议室的全息屏幕上,复杂的网络拓扑图和能量流模拟正在实时运行,清晰地展示着那几个不稳定节点的位置和压力参数。
“我们需要对网络进行本质上的强化和重构,”陈默开门见山,语气凝重,“这不是简单的扩容或者软件升级,而是要从物理基础、能量导引材质、核心谐振腔等硬件层面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目标是让网络的‘河床’足够坚固、足够深邃,能够承受住未来启动‘干涉’时,那股源于高维规则的、沛然莫之能御的能量洪流的冲刷。”
技术团队的首席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面色严峻地回应:“陈主任,我明白您的意思。从理论上看,这需要我们在材料科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或合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极高能量亲和性、维度稳定性和信息承载密度的‘超导’材料。同时,能量拓扑理论也需要更新,以适配更高维度的能量流转模式。此外,根据诺斯提供的‘钥匙’信息中的能量模型推测,我们还需要大量只能在极端高压、高能环境下才能自然生成的稀有导能晶体作为核心谐振腔的介质。”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无奈:“材料学的突破和晶体的人工培育,我们可以集中全国乃至协调全球的顶尖实验室进行联合攻关,虽然难度极大,但并非毫无希望。可是…最大的制约,依然是时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从理论提出、到实验室验证、再到规模化生产和实际应用嵌入现有网络…我们可能需要二十到三十年的周期。”
二十年?三十年?他们没有如此漫长的时光可以从容等待。七十三年的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每一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任何环节的延迟都可能导致全盘计划的崩溃。
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压抑,技术专家们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彼此眼中的无力感。这仿佛陷入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死循环:启动“干涉”需要升级网络,升级网络需要特殊材料,获取或制造这些材料需要跨越式的技术和漫长的时间,而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几乎要被这技术壁垒带来的挫败感淹没时,诺斯那平板的电子音再次响起,提出了一个超越当前人类工程学框架的大胆设想:“或许,我们的思维可以跳出‘制造’的框架。我们不一定需要从零开始,在实验室里合成这些材料。”
“嗯?”陈默目光一凝,“你的意思是?”
诺斯的投影在控制台上方凝聚,迅速调出了一幅详细的宇宙星图,数个坐标点被高亮标注出来,它们分别位于某些遥远的星云深处、引力透镜异常区,甚至靠近一些已知的中子星和黑洞活动区域。“根据宇宙矿物学数据库以及‘钥匙’信息中附带的部分宇宙结构知识,在广袤的宇宙中,存在着天然形成的高维能量超导体和维度稳定晶体。例如,某些特定类型中子星在特定衰变阶段抛射出的星核碎屑、大型黑洞吸积盘边缘因极端引力与辐射场形成的特殊凝聚态物质团块,甚至…在某些自然形成的、稳定的维度褶皱或时空泡的‘内壁’上,会如同结石般沉积出具有奇异物理特性的能量结晶。这些天然物质的各项性能指标,远超我们当前乃至可预见未来内,任何实验室所能人工合成的极限。”
利用宇宙级自然奇观中天然形成的物质?这个想法如同天方夜谭,让在场所有习惯于脚踏实地解决问题的工程师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感到一阵头晕目眩。这已经不是在挑战技术极限,而是在挑战人类认知和能力的边疆。
李将军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更关心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诺斯,你提到的这些…‘矿源’,开采难度评估如何?”
“极高。”诺斯的回答没有任何委婉,“这需要突破性的星际航行技术,能够在极端引力场和辐射环境下长期稳定作业的深空工业平台,成熟的太空精炼与运输体系,以及应对开采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一切未知空间物理现象和潜在风险。坦白说,这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倾尽全球之力、耗时数十年来实现的巨大科技跨越。”
会议室再次陷入了更深的沉默。这仿佛是从一个死循环跳入了另一个更宏大、更令人绝望的循环。希望似乎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
“或许…”一直沉默思索的陈默,忽然再次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我们不一定需要像矿工一样,亲自去往那些极端险境‘开采’。”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身上,带着困惑与期待。
陈默走到星图前,手指轻轻点在那几个被诺斯标注出的、代表天然矿源的坐标上,然后缓缓移开,目光变得深邃。“诺斯,你之前多次提到,‘观测者’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庞大体系,是一个运行了不知多少万年、用于监控和评估文明的‘系统’。这样一个庞大、古老且功能复杂的系统,在宇宙中维持运转,它是否需要…一个维护自身的‘物资仓库’?或者,在它漫长的运行周期中,是否在某些特定的‘归档区’、‘废弃场’或者已‘重置’的文明实验场内,‘存放’或‘丢弃’过类似的、它曾经使用过的建筑材料或维护耗材?”
这个思路极其跳跃,带着一种近乎“异想天开”的狡黠,甚至有一丝“偷窃”或“捡破烂”的意味。
诺斯的数据流出现了明显的湍动和加速,显然在进行高速的推演和数据库交叉检索。“存在这种可能性。根据‘钥匙’信息中解析出的、关于系统架构的零星描述,以及我对部分已确认‘归档’文明遗迹的能量特征回溯分析,在某些特定的、被系统标记为‘静滞’或‘资源回收区’的宇宙坐标,确实有可能遗留下一些系统自身使用过的‘实验器材’、‘观测基站构件’或‘环境稳定装置’的残骸或替换下来的部件。访问这些区域,理论上比直接挑战那些处于活跃期的自然宇宙奇观,风险系数要稍低一些,因为环境的极端程度通常可控,但…”
“但同样需要面对未知的、可能依然在运行的自动化防御机制、复杂的空间结构陷阱、以及…”周晴接过了话头,脸色依旧凝重无比,“以及最重要的,可能因此触怒系统管理者、导致我们的‘候选者’资格被即刻取消、甚至引来直接抹杀的风险。这无异于在老虎嘴边拔毛。”
“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陈默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张面孔,语气沉稳而坚定,“直接挑战自然奇观,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储备,失败几乎意味着任务执行队伍的瞬间毁灭和资源的巨大损失。而尝试从‘系统的仓库’或‘垃圾场’想想办法,我们或许还能凭借我们刚刚获得的‘准考证’,有一定的周旋、沟通、甚至…谈判的余地。毕竟,我们现在是‘持有准考证、等待下一轮面试的文明候选者’,理论上,我们是否也拥有一定的…‘资源申请权’或者‘了解考场设施’的权利呢?”
寻找并获取升级“维度协奏曲”网络所必需的关键材料,这个看似单纯的技术难题,最终却指向了一条充满未知与博弈的道路。它成为了“协奏曲升级”项目能否继续推进的首要突破口。一条看似不可能、充满荆棘与变数的道路被正式提上了ASARC的最高议程——向星辰大海,乃至向那制定规则、执行收割的远古评估体系本身,去“借用”或“争取”他们赖以生存和抗争的必需物资。
ASARC的守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地球之外的广袤深空,投向了那片既蕴藏着希望、也潜伏着无尽危险的维度深渊。他们的征途,将不仅是星辰大海的探索,更是一场与至高规则进行的、关于资源、资格与生存权利的宏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