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这座千年帝都,从未像今日这般被刺耳的兵戈交击与濒死的惨嚎所淹没。昔日繁华的街巷,此刻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
晋王李贞的“铁血卫”与吴王李恪的王府亲军、部分被其控制的禁军,在以皇城为中心的广阔区域里,展开了自玄武门之变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火拼。
李贞身先士卒,手持一柄精钢长剑,甲胄已被鲜血染红大半。
此刻,他胸中积郁多年的愤懑、对江山社稷的责任、以及对身边人,尤其是武媚娘的守护之念,化作一股惊人的勇气,驱动着他与最忠诚的铁血卫一同冲杀在最前线。
李贞剑光闪处,必有吴王麾下的军官或死士倒地。他并非追求斩将夺旗的悍勇,而是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向所有观望者宣告他争夺大义的决心。
“保护晋王殿下!”铁血卫的将领们怒吼着,以更为悍不畏死的姿态簇拥在李贞周围,如同一柄烧红的尖刀,反复凿穿着吴王军队的阵线。
这支从并州边陲浴血磨练出的精锐,无论是单兵战力还是小队配合,都远非久疏战阵的京师兵马可比。往往一个照面,吴王的部队便被冲得七零八落。
与李贞的奋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镇中军、被层层盾牌和甲士护卫着的吴王李恪。
他脸色发白,眼神闪烁,远远望见李贞竟亲自持剑冲杀。
尤其是当李贞冰冷的目光似乎穿透乱军锁定在他身上时,他竟不由自主地向后缩了缩,连声催促左右:“挡住!给本王挡住他!不准让他过来!”
那份色厉内荏,被周遭不少将士看在眼里,军心不免浮动。
与此同时,晋王府高大的门楼之上,武媚娘一身素色宫装,外罩防箭的软甲,静静地伫立着。
风吹起她的衣袂,却吹不散她眉宇间那浓得化不开的凝重。
她看着下方如同修罗场般的厮杀,看着那个平日温文尔雅、此刻却如战神般搏杀的身影,心中翻涌的,并非激动,而是一股深切的无力感。
武媚娘精通权谋,善于借力打力,能在不见血的朝堂争斗中占据上风。
她以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李贞的身份,足以在这洛阳翻云覆雨。
直到此刻,亲眼目睹这最原始、最残酷的军队厮杀,她才真正明白,再精妙的算计,再高明的手腕,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是何等脆弱。
一切的权谋,最终都需要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统治力量。
她与李贞,早已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若李贞今日战败,她武媚娘的下场,绝不会比当年在感业寺青灯古佛更好,只会更加凄惨。
往昔,她内心深处或许对李贞偶尔流露出的犹豫或不够圆滑有过些许轻视,认为他并非完美的枭雄。
此刻,她终于彻悟,没有李贞这面旗帜,没有他晋王的身份和并州的基本盘,她纵有通天之智,也不过是无根浮萍。
是李贞,将她从感业寺的尘埃中拉起,给了她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份依存,远比她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城内厮杀进入白热化,双方伤亡惨重,胜负天平虽逐渐向士气更盛、战力更强的铁血卫倾斜,但吴王军仍凭借地利和数量勉强支撑。
就在这时,一阵沉闷而富有节奏的蹄声,伴随着苍老却极具穿透力的呵斥,从战场的侧翼传来:“住手!统统给老夫住手!”
这声音仿佛带有某种魔力,激战中的双方都不由得为之一顿。
只见一队人数不多,但气势惊人的骑兵簇拥着几位须发皆白、却威仪不减的老将,出现在街口。
当中三人,正是大唐军界的泰山北斗——卢国公程咬金,鄂国公尉迟敬德,英国公李积!
三位开国功臣虽已年迈,不再直接掌兵,但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他们的突然出现,让杀红了眼的双方将士都下意识地放缓了动作。
程咬金环眼圆睁,声如洪钟:“反了!都反了不成!在这东都洛阳,天子脚下,自家兄弟刀兵相向,成何体统!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大唐律法,还有没有先帝!”
尉迟敬德面色铁青,目光如电扫过战场,最后落在浑身浴血的李贞和面色惶恐的李恪身上,沉痛道:“晋王,吴王!尔等皆乃天潢贵胄,先帝血脉!
有何天大的冤仇,不能依律法朝纲解决,非要弄得这洛阳城血流成河,让天下人笑话李氏无人吗?”
李积则相对冷静,但语气同样严峻:“即刻罢兵!再有妄动刀兵者,视同谋逆,休怪老夫军法无情!”
三位老帅的威望暂时镇住了场面。李贞率先收剑,示意铁血卫后撤结阵。
李恪见状,也连忙下令停止进攻,心中却暗暗叫苦,这三位老杀才此时出现,局面恐生变数。
就在这时,一道窈窕的身影悄无声息地来到尉迟敬德马前,正是慕容婉。
她恭敬地呈上一本厚厚的、边角磨损的册子,低声道:“鄂国公,此乃吴王李恪在安州任上的部分实证,请老国公过目。”
尉迟敬德疑惑地接过册子,程咬金和李积也凑了过来。随着翻阅,尉迟敬德的脸色从严肃变为震惊,继而转为滔天的怒火!
册子上,详细记录了李恪在担任安州都督期间,如何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致使安州百姓卖儿鬻女;如何为扩充王府庄园,强占民田,逼死良民。
如何因一时喜怒,滥用私权,将稍有怨言的官吏乃至无辜百姓投入大牢,酷刑折磨致死……
桩桩件件,触目惊心,时间、地点、人证、物证链清晰可查。
“李!恪!”尉迟敬德猛地合上册子,因极度愤怒而须发皆张,他扬鞭直指吴王,声若雷霆,“你这孽障!安州百姓何辜?先帝让你就藩,是让你镇守一方,抚慰黎民,你竟敢如此胡作非为!
横征暴敛,鱼肉乡里,滥杀无辜!你……你简直丧尽天良!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你也配姓李?也配做大唐亲王?!”
这一声怒吼,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一个将士的耳边。吴王李恪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想辩解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就在吴王军将士因这突如其来的指控和老帅的震怒而茫然失措、军心动摇之际,一直静观其变的武媚娘,向前迈了一步。
她站在晋王府门楼的高处,声音清越,却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清晰地传遍了半个战场: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都听到了吗?鄂国公手中,是吴王李恪在安州罪行的铁证!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滥杀无辜!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来自关东、来自河北、来自河南?
你们的家乡,你们的父老乡亲,可曾受过贪官污吏的盘剥?可曾受过豪强恶霸的欺凌?”
武媚娘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悲天悯人的质问:“你们今日为这样的人卖命,可对得起家中期盼安宁的爹娘?可对得起脚下这片生养我们的大唐土地?
你们,愿意拥戴一个视民如草芥、残暴不仁的人,成为这万里江山的皇帝吗?你们的子孙后代,愿意生活在一个由这样的暴君统治的天下吗?!”
字字诛心!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笼罩了吴王军的阵营。许多士兵低下了头,握兵器的手开始颤抖。
他们大多是被上官裹挟,或是奉命行事,对高层争斗懵懵懂懂。
但武媚娘的话,尉迟敬德的怒斥,以及那本沉甸甸的罪证,像重锤一样敲打着他们的良心。
“哐当!”不知是谁第一个扔下了手中的横刀。
紧接着,如同瘟疫蔓延,哐当之声不绝于耳。一片又一片的吴王军士兵放下了武器,默默地退到一边,甚至有人调转枪头,对准了原本的指挥官。
大势已去!
吴王李恪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队在瞬间土崩瓦解,看着那些平日里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将士此刻投来的鄙夷和愤怒的目光,他双腿一软,颓然瘫坐在地上,面如死灰,口中喃喃:“完了……全完了……”
李贞在铁血卫的簇拥下,一步步走到李恪面前。
他身上的血迹未干,眼神却已恢复了平日的沉静,只是这沉静之下,是凛然的威严。
他俯视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兄长,沉声宣布,声音清晰地传遍四周:“吴王李恪,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更兼在藩地横征暴敛,残害百姓,罪证确凿!
今又负隅顽抗,几致京师动荡,其心可诛!现废其王爵,贬为庶民!押入天牢,待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
命令一下,如狼似虎的铁血卫立刻上前,将失魂落魄的李恪架起,拖离了这片他刚刚还梦想着掌控一切的战场。
夕阳的余晖洒满洛阳,将街巷间的血迹染得更加刺眼。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以晋王李贞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武媚娘从门楼上缓缓走下,与走来的李贞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经过这次事件,他们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
晋王李贞的“铁血卫”与吴王李恪的王府亲军、部分被其控制的禁军,在以皇城为中心的广阔区域里,展开了自玄武门之变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火拼。
李贞身先士卒,手持一柄精钢长剑,甲胄已被鲜血染红大半。
此刻,他胸中积郁多年的愤懑、对江山社稷的责任、以及对身边人,尤其是武媚娘的守护之念,化作一股惊人的勇气,驱动着他与最忠诚的铁血卫一同冲杀在最前线。
李贞剑光闪处,必有吴王麾下的军官或死士倒地。他并非追求斩将夺旗的悍勇,而是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向所有观望者宣告他争夺大义的决心。
“保护晋王殿下!”铁血卫的将领们怒吼着,以更为悍不畏死的姿态簇拥在李贞周围,如同一柄烧红的尖刀,反复凿穿着吴王军队的阵线。
这支从并州边陲浴血磨练出的精锐,无论是单兵战力还是小队配合,都远非久疏战阵的京师兵马可比。往往一个照面,吴王的部队便被冲得七零八落。
与李贞的奋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镇中军、被层层盾牌和甲士护卫着的吴王李恪。
他脸色发白,眼神闪烁,远远望见李贞竟亲自持剑冲杀。
尤其是当李贞冰冷的目光似乎穿透乱军锁定在他身上时,他竟不由自主地向后缩了缩,连声催促左右:“挡住!给本王挡住他!不准让他过来!”
那份色厉内荏,被周遭不少将士看在眼里,军心不免浮动。
与此同时,晋王府高大的门楼之上,武媚娘一身素色宫装,外罩防箭的软甲,静静地伫立着。
风吹起她的衣袂,却吹不散她眉宇间那浓得化不开的凝重。
她看着下方如同修罗场般的厮杀,看着那个平日温文尔雅、此刻却如战神般搏杀的身影,心中翻涌的,并非激动,而是一股深切的无力感。
武媚娘精通权谋,善于借力打力,能在不见血的朝堂争斗中占据上风。
她以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李贞的身份,足以在这洛阳翻云覆雨。
直到此刻,亲眼目睹这最原始、最残酷的军队厮杀,她才真正明白,再精妙的算计,再高明的手腕,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是何等脆弱。
一切的权谋,最终都需要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统治力量。
她与李贞,早已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若李贞今日战败,她武媚娘的下场,绝不会比当年在感业寺青灯古佛更好,只会更加凄惨。
往昔,她内心深处或许对李贞偶尔流露出的犹豫或不够圆滑有过些许轻视,认为他并非完美的枭雄。
此刻,她终于彻悟,没有李贞这面旗帜,没有他晋王的身份和并州的基本盘,她纵有通天之智,也不过是无根浮萍。
是李贞,将她从感业寺的尘埃中拉起,给了她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份依存,远比她想象的要深刻得多。
城内厮杀进入白热化,双方伤亡惨重,胜负天平虽逐渐向士气更盛、战力更强的铁血卫倾斜,但吴王军仍凭借地利和数量勉强支撑。
就在这时,一阵沉闷而富有节奏的蹄声,伴随着苍老却极具穿透力的呵斥,从战场的侧翼传来:“住手!统统给老夫住手!”
这声音仿佛带有某种魔力,激战中的双方都不由得为之一顿。
只见一队人数不多,但气势惊人的骑兵簇拥着几位须发皆白、却威仪不减的老将,出现在街口。
当中三人,正是大唐军界的泰山北斗——卢国公程咬金,鄂国公尉迟敬德,英国公李积!
三位开国功臣虽已年迈,不再直接掌兵,但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及。他们的突然出现,让杀红了眼的双方将士都下意识地放缓了动作。
程咬金环眼圆睁,声如洪钟:“反了!都反了不成!在这东都洛阳,天子脚下,自家兄弟刀兵相向,成何体统!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大唐律法,还有没有先帝!”
尉迟敬德面色铁青,目光如电扫过战场,最后落在浑身浴血的李贞和面色惶恐的李恪身上,沉痛道:“晋王,吴王!尔等皆乃天潢贵胄,先帝血脉!
有何天大的冤仇,不能依律法朝纲解决,非要弄得这洛阳城血流成河,让天下人笑话李氏无人吗?”
李积则相对冷静,但语气同样严峻:“即刻罢兵!再有妄动刀兵者,视同谋逆,休怪老夫军法无情!”
三位老帅的威望暂时镇住了场面。李贞率先收剑,示意铁血卫后撤结阵。
李恪见状,也连忙下令停止进攻,心中却暗暗叫苦,这三位老杀才此时出现,局面恐生变数。
就在这时,一道窈窕的身影悄无声息地来到尉迟敬德马前,正是慕容婉。
她恭敬地呈上一本厚厚的、边角磨损的册子,低声道:“鄂国公,此乃吴王李恪在安州任上的部分实证,请老国公过目。”
尉迟敬德疑惑地接过册子,程咬金和李积也凑了过来。随着翻阅,尉迟敬德的脸色从严肃变为震惊,继而转为滔天的怒火!
册子上,详细记录了李恪在担任安州都督期间,如何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致使安州百姓卖儿鬻女;如何为扩充王府庄园,强占民田,逼死良民。
如何因一时喜怒,滥用私权,将稍有怨言的官吏乃至无辜百姓投入大牢,酷刑折磨致死……
桩桩件件,触目惊心,时间、地点、人证、物证链清晰可查。
“李!恪!”尉迟敬德猛地合上册子,因极度愤怒而须发皆张,他扬鞭直指吴王,声若雷霆,“你这孽障!安州百姓何辜?先帝让你就藩,是让你镇守一方,抚慰黎民,你竟敢如此胡作非为!
横征暴敛,鱼肉乡里,滥杀无辜!你……你简直丧尽天良!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你也配姓李?也配做大唐亲王?!”
这一声怒吼,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一个将士的耳边。吴王李恪的脸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想辩解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就在吴王军将士因这突如其来的指控和老帅的震怒而茫然失措、军心动摇之际,一直静观其变的武媚娘,向前迈了一步。
她站在晋王府门楼的高处,声音清越,却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清晰地传遍了半个战场:
“大唐的勇士们!你们都听到了吗?鄂国公手中,是吴王李恪在安州罪行的铁证!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滥杀无辜!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来自关东、来自河北、来自河南?
你们的家乡,你们的父老乡亲,可曾受过贪官污吏的盘剥?可曾受过豪强恶霸的欺凌?”
武媚娘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悲天悯人的质问:“你们今日为这样的人卖命,可对得起家中期盼安宁的爹娘?可对得起脚下这片生养我们的大唐土地?
你们,愿意拥戴一个视民如草芥、残暴不仁的人,成为这万里江山的皇帝吗?你们的子孙后代,愿意生活在一个由这样的暴君统治的天下吗?!”
字字诛心!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笼罩了吴王军的阵营。许多士兵低下了头,握兵器的手开始颤抖。
他们大多是被上官裹挟,或是奉命行事,对高层争斗懵懵懂懂。
但武媚娘的话,尉迟敬德的怒斥,以及那本沉甸甸的罪证,像重锤一样敲打着他们的良心。
“哐当!”不知是谁第一个扔下了手中的横刀。
紧接着,如同瘟疫蔓延,哐当之声不绝于耳。一片又一片的吴王军士兵放下了武器,默默地退到一边,甚至有人调转枪头,对准了原本的指挥官。
大势已去!
吴王李恪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军队在瞬间土崩瓦解,看着那些平日里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将士此刻投来的鄙夷和愤怒的目光,他双腿一软,颓然瘫坐在地上,面如死灰,口中喃喃:“完了……全完了……”
李贞在铁血卫的簇拥下,一步步走到李恪面前。
他身上的血迹未干,眼神却已恢复了平日的沉静,只是这沉静之下,是凛然的威严。
他俯视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兄长,沉声宣布,声音清晰地传遍四周:“吴王李恪,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更兼在藩地横征暴敛,残害百姓,罪证确凿!
今又负隅顽抗,几致京师动荡,其心可诛!现废其王爵,贬为庶民!押入天牢,待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
命令一下,如狼似虎的铁血卫立刻上前,将失魂落魄的李恪架起,拖离了这片他刚刚还梦想着掌控一切的战场。
夕阳的余晖洒满洛阳,将街巷间的血迹染得更加刺眼。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以晋王李贞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武媚娘从门楼上缓缓走下,与走来的李贞四目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经过这次事件,他们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