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势渐渐变大,雨点密集地砸在木格窗上,发出“噼啪”的声响,风裹挟着雨丝钻进窗缝,带来阵阵凉意。
她起身关好窗户,指尖触到冰凉的木质窗棂,上面还残留着雨水的湿痕,顺着窗棂的纹路缓缓流淌,像一道道细碎的银线。
“这雨怕是要下一整晚了。”她轻声呢喃,转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薄外套穿上,衣料上还残留着阳光晒过的淡淡香气,那是崔姝昨天刚洗过晾干的。
“该下班了,外面雨太大,今晚就在工作室住下吧。”
苏木走进研发区,手里拿着两件厚外套,将其中一件深蓝色的递给徐佳莹,“崔姝已经把楼上的休息室收拾好了,被褥都是新晒过的,带着阳光的味道,正好驱散潮气。我刚给电工打了电话,他说梅雨季电路容易受潮,让我们注意用电安全,实在不行就暂时停工。”
徐佳莹接过外套穿上,指尖传来布料的暖意,她笑着点点头:“好,正好把这些草图整理完。今天展厅的销售额不错,王丽刚发来消息,缂丝竹编收纳篮又卖了三十多个,还有几家外地的文创店想跟我们合作。”
“北京那家‘文创优选’也发来消息,想把我们的晕色绣围巾纳入他们的夏季新品清单。”
她拿起桌上的销售报表,上面用红色标记着热销产品,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容。
“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苏木走到她身边,低头看着桌上的设计草图,手指轻轻点在帆布包的图案上。
“这个设计很有新意,蓝印花布的素雅底色搭配苏绣的精致纹样,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尤其是这个雏菊刺绣,用打籽绣做花蕊,肯定能突出层次感。”
他转头看向徐佳莹,眼神里满是赞赏,“你对工艺的把控越来越精准了。”
两人一起整理好草图,按照系列分类放进文件袋,贴上标签。
徐佳莹将文件袋整齐地放进书架,书架是张师傅特意做的,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木质温润,上面摆放着各种工艺书籍和手艺人的手稿。
锁好研发区的门,沿着木质楼梯下楼,楼道里弥漫着淡淡的木材清香,混合着雨水的湿润气息,格外清新。
一楼展厅的展品已经被妥善收好,玻璃展柜上蒙着防尘布,只有几盏应急灯还亮着,昏黄的光线照亮了空旷的展厅,显得格外静谧。
崔姝已经在休息室准备好了晚饭,一张小小的圆桌摆在房间中央,上面铺着浅米色的桌布,摆着三菜一汤。
腊肉炒春笋、清炒河虾、凉拌黄瓜,还有一锅温热的腌笃鲜。腊肉是崔姝自己腌的,切成薄薄的片,与春笋同炒,香气浓郁。
河虾是早上从菜市场新鲜买的,肉质鲜嫩,裹着薄薄的淀粉,炒得金黄酥脆。
凉拌黄瓜撒了少许蒜末和辣椒油,清爽解腻。
腌笃鲜里的排骨和春笋炖得软烂,汤汁浓郁,飘着淡淡的肉香。
“快趁热吃,外面雨大,今晚就安心住下,明天雨小了再回去。”
崔姝笑着给两人盛汤,汤勺碰撞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这腌笃鲜我炖了两个小时,排骨和春笋都炖得脱骨了,喝着暖身子。”
徐佳莹和苏木坐下吃饭,温热的汤水下肚,驱散了浑身的凉意。
徐佳莹夹了一块春笋,入口软糯,带着肉香,忍不住称赞:“崔姝,你做的腌笃鲜越来越好吃了,比外面餐馆的还香。”
“喜欢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崔姝笑着说,又给她夹了一只河虾。
窗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狂风呼啸着穿过巷弄,卷起雨水拍打在窗户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突然,“啪”的一声,整个工作室瞬间陷入一片漆黑,应急灯也随之熄灭,只有窗外灯笼的微光透过窗缝照进来,在地面投下微弱的光影。
碗碟碰撞的声音戛然而止,房间里只剩下风雨交加的声响。
“停电了?”徐佳莹下意识地握紧了手边的筷子,语气里带着一丝惊讶。
黑暗中,她能感受到身边苏木微微前倾的身体,带着保护的姿态。
“应该是电路故障,梅雨季雨水大,线路容易受潮短路。”苏木的声音在黑暗中传来,带着安抚的力量,“别慌,我去拿蜡烛。之前就担心停电,特意在储物间备了应急的蜡烛和打火机,还有手电筒。”
他起身摸索着走出休息室,凭借对工作室布局的熟悉,避开桌椅的阻碍,很快从一楼的储物间找到了蜡烛、打火机和手电筒。
回到休息室时,他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三根白色的蜡烛、一个黄铜烛台和***电筒。
“幸好提前有准备。”他笑着说,将烛台放在桌上,点燃蜡烛。
橘黄色的烛光瞬间照亮了小小的休息室,跳动的火焰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温柔而朦胧。
黄铜烛台的纹路在烛光下清晰可见,那是张师傅特意雕刻的缠枝莲纹,与房间里的传统元素相得益彰。
雨水敲窗的声响、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与烛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格外静谧温馨的氛围。
崔姝摸索着找到手电筒,打开后将光线对准墙角,避免强光刺眼。
“这样倒像是回到了以前在乌镇的日子。”徐佳莹看着跳动的烛火,轻声感慨。
她想起刚认识苏木的时候,乌镇也下着这样的大雨,书店突然停电,苏木也是这样点燃蜡烛,两人坐在书架旁,静静地看书,窗外是雨声,屋内是烛火,时光温柔得不像话。
那时的书店还很小,书架上摆满了旧书,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苏木给她读诗,声音低沉温柔,像窗外的雨声一样缠绵。
苏木闻言,心中一动,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诗集,那是他年轻时最喜欢的一本。
封面是浅灰色的,已经有些磨损,边角微微卷边,却被保存得格外完好,书脊上用钢笔写着“海子诗集”四个字,字迹工整。
她起身关好窗户,指尖触到冰凉的木质窗棂,上面还残留着雨水的湿痕,顺着窗棂的纹路缓缓流淌,像一道道细碎的银线。
“这雨怕是要下一整晚了。”她轻声呢喃,转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薄外套穿上,衣料上还残留着阳光晒过的淡淡香气,那是崔姝昨天刚洗过晾干的。
“该下班了,外面雨太大,今晚就在工作室住下吧。”
苏木走进研发区,手里拿着两件厚外套,将其中一件深蓝色的递给徐佳莹,“崔姝已经把楼上的休息室收拾好了,被褥都是新晒过的,带着阳光的味道,正好驱散潮气。我刚给电工打了电话,他说梅雨季电路容易受潮,让我们注意用电安全,实在不行就暂时停工。”
徐佳莹接过外套穿上,指尖传来布料的暖意,她笑着点点头:“好,正好把这些草图整理完。今天展厅的销售额不错,王丽刚发来消息,缂丝竹编收纳篮又卖了三十多个,还有几家外地的文创店想跟我们合作。”
“北京那家‘文创优选’也发来消息,想把我们的晕色绣围巾纳入他们的夏季新品清单。”
她拿起桌上的销售报表,上面用红色标记着热销产品,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容。
“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苏木走到她身边,低头看着桌上的设计草图,手指轻轻点在帆布包的图案上。
“这个设计很有新意,蓝印花布的素雅底色搭配苏绣的精致纹样,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尤其是这个雏菊刺绣,用打籽绣做花蕊,肯定能突出层次感。”
他转头看向徐佳莹,眼神里满是赞赏,“你对工艺的把控越来越精准了。”
两人一起整理好草图,按照系列分类放进文件袋,贴上标签。
徐佳莹将文件袋整齐地放进书架,书架是张师傅特意做的,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木质温润,上面摆放着各种工艺书籍和手艺人的手稿。
锁好研发区的门,沿着木质楼梯下楼,楼道里弥漫着淡淡的木材清香,混合着雨水的湿润气息,格外清新。
一楼展厅的展品已经被妥善收好,玻璃展柜上蒙着防尘布,只有几盏应急灯还亮着,昏黄的光线照亮了空旷的展厅,显得格外静谧。
崔姝已经在休息室准备好了晚饭,一张小小的圆桌摆在房间中央,上面铺着浅米色的桌布,摆着三菜一汤。
腊肉炒春笋、清炒河虾、凉拌黄瓜,还有一锅温热的腌笃鲜。腊肉是崔姝自己腌的,切成薄薄的片,与春笋同炒,香气浓郁。
河虾是早上从菜市场新鲜买的,肉质鲜嫩,裹着薄薄的淀粉,炒得金黄酥脆。
凉拌黄瓜撒了少许蒜末和辣椒油,清爽解腻。
腌笃鲜里的排骨和春笋炖得软烂,汤汁浓郁,飘着淡淡的肉香。
“快趁热吃,外面雨大,今晚就安心住下,明天雨小了再回去。”
崔姝笑着给两人盛汤,汤勺碰撞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这腌笃鲜我炖了两个小时,排骨和春笋都炖得脱骨了,喝着暖身子。”
徐佳莹和苏木坐下吃饭,温热的汤水下肚,驱散了浑身的凉意。
徐佳莹夹了一块春笋,入口软糯,带着肉香,忍不住称赞:“崔姝,你做的腌笃鲜越来越好吃了,比外面餐馆的还香。”
“喜欢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崔姝笑着说,又给她夹了一只河虾。
窗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狂风呼啸着穿过巷弄,卷起雨水拍打在窗户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突然,“啪”的一声,整个工作室瞬间陷入一片漆黑,应急灯也随之熄灭,只有窗外灯笼的微光透过窗缝照进来,在地面投下微弱的光影。
碗碟碰撞的声音戛然而止,房间里只剩下风雨交加的声响。
“停电了?”徐佳莹下意识地握紧了手边的筷子,语气里带着一丝惊讶。
黑暗中,她能感受到身边苏木微微前倾的身体,带着保护的姿态。
“应该是电路故障,梅雨季雨水大,线路容易受潮短路。”苏木的声音在黑暗中传来,带着安抚的力量,“别慌,我去拿蜡烛。之前就担心停电,特意在储物间备了应急的蜡烛和打火机,还有手电筒。”
他起身摸索着走出休息室,凭借对工作室布局的熟悉,避开桌椅的阻碍,很快从一楼的储物间找到了蜡烛、打火机和手电筒。
回到休息室时,他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三根白色的蜡烛、一个黄铜烛台和***电筒。
“幸好提前有准备。”他笑着说,将烛台放在桌上,点燃蜡烛。
橘黄色的烛光瞬间照亮了小小的休息室,跳动的火焰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温柔而朦胧。
黄铜烛台的纹路在烛光下清晰可见,那是张师傅特意雕刻的缠枝莲纹,与房间里的传统元素相得益彰。
雨水敲窗的声响、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与烛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格外静谧温馨的氛围。
崔姝摸索着找到手电筒,打开后将光线对准墙角,避免强光刺眼。
“这样倒像是回到了以前在乌镇的日子。”徐佳莹看着跳动的烛火,轻声感慨。
她想起刚认识苏木的时候,乌镇也下着这样的大雨,书店突然停电,苏木也是这样点燃蜡烛,两人坐在书架旁,静静地看书,窗外是雨声,屋内是烛火,时光温柔得不像话。
那时的书店还很小,书架上摆满了旧书,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清香,苏木给她读诗,声音低沉温柔,像窗外的雨声一样缠绵。
苏木闻言,心中一动,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一本泛黄的诗集,那是他年轻时最喜欢的一本。
封面是浅灰色的,已经有些磨损,边角微微卷边,却被保存得格外完好,书脊上用钢笔写着“海子诗集”四个字,字迹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