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本诗集吗?当年在书店停电的那个晚上,我们就是一起看的这本。”
他轻轻摩挲着封面,像是在触碰一段珍贵的回忆。
徐佳莹的眼睛亮了起来,伸手接过诗集,指尖拂过粗糙的封面,仿佛触到了遥远的时光。
书页已经有些泛黄,上面有她当年画的小小的雏菊标记,那是她最喜欢的诗的页码。
“当然记得,你当时还给我读了那首《雨巷》,说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就像江南的春天。”
她翻开诗集,找到那首《雨巷》,熟悉的诗句映入眼帘,仿佛又听到了当年苏木温柔的声音。
“今晚,我们再读一次。”苏木笑着说,将身上的厚外套脱下来,轻轻披在徐佳莹肩上,又将她往自己身边拉了拉,两人共披一件外套,肩膀紧紧相靠,手臂不经意间碰到一起,传来彼此的温度。
外套上的阳光气息与烛光的暖意在空气中交织,格外安心。
他翻开诗集,低沉温柔的声音在烛光中流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他的声音随着诗句的韵律起伏,时而轻柔,时而带着淡淡的惆怅,像江南的雨,细腻而深情。
徐佳莹靠在他的肩头,闭上眼睛,听着他的声音,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仿佛时光真的倒流回了初识的那个夜晚。
那时的他们,还带着青涩的憧憬,对未来充满未知,却有着纯粹的热爱与执着。
如今,岁月流转,他们携手走过了无数风雨,从小小的书店到如今的工作室,从青涩的恋人到相濡以沫的伴侣,不变的是彼此眼中的温柔与坚定。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苏木胸腔的起伏,听到他平稳的心跳声,与雨声、读书声融为一体,构成最动听的旋律。
诗集一页页翻过,苏木陆续读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花开,面向大海》等几首诗,每一首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
徐佳莹偶尔会轻声附和,遇到熟悉的诗句,还会跟着一起念,两人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温馨而美好。
崔姝早已悄悄退了出去,轻轻带上房门,将这温柔的时光留给他们。
房间里只剩下跳动的烛火、缠绵的雨声和温柔的读书声,像一首悠长的夜曲,抚慰着人心。
不知过了多久,雨势渐渐变小,雨声也变得轻柔起来,像细密的丝线,轻轻缠绕着这座古城。
苏木合起诗集,低头看着靠在自己肩头的徐佳莹,她已经睡着了,眉头微微舒展,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长长的睫毛在烛光下投下小小的阴影,在脸上形成柔和的纹路,显得格外恬静。
他小心翼翼地将外套裹紧她,动作轻柔地抱起她,走向休息室的床铺。床铺铺着浅粉色的床单,上面绣着细小的兰草纹,是徐佳莹亲手绣的,被套里的棉花蓬松柔软,带着阳光的味道。
将她轻轻放在床上,盖好被子,掖好被角,他坐在床边,借着烛光看着她的睡颜,心中满是温柔。
这些年,徐佳莹为了这份事业,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从设计图纸到对接手艺人,从展厅布置到产品研发,她总是亲力亲为,从未有过怨言。
她的双手因为常年刺绣、画图,指尖已经磨出了薄薄的茧子,却依旧灵巧动人。
而他能做的,就是永远在她身边,为她遮风挡雨,给她最坚实的依靠。
他起身吹灭蜡烛,只留下一盏小小的应急灯,微弱的光线刚好照亮房间的一角,既不刺眼,又能看清路况。
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清新的空气夹杂着雨水的湿气涌进来,带着桂花的淡香,瞬间驱散了房间里的沉闷。
巷弄里的灯笼依旧亮着,暖黄的光晕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晕开,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很快又被雨声淹没。
第二天清晨,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给湿漉漉的古城镀上了一层金光。
徐佳莹醒来时,身边已经空了,被褥还残留着淡淡的体温。
窗外传来轻轻的扫地声,她起身走到窗边,看到苏木正在庭院里打扫落叶,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家居服,手里拿着一把竹制扫帚,动作轻柔地清扫着桂花树下的落叶和积水。
雨水冲刷后的庭院格外干净,桂花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
“醒了?”苏木看到她,笑着挥手,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电路已经修好了,电工刚走,说只是线路受潮短路,已经处理好了,不会再出问题。崔姝已经做好了早餐,有你爱吃的桂花糕和豆浆,还有刚煮好的茶叶蛋。”
徐佳莹洗漱完下楼,早餐已经摆好在庭院的竹编桌椅上。
竹编桌椅是周师傅亲手做的,表面打磨得光滑,带着淡淡的竹香。
桌上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粉白的糕体上印着“福”字,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气。
豆浆是现磨的,上面飘着一层细腻的泡沫。
茶叶蛋外壳裂纹均匀,浸满了卤汁的香气。
崔姝笑着说:“昨晚睡得还好吗?我特意给你们煮了生姜红糖水,放在保温壶里,驱驱湿气。”
“睡得很好,谢谢崔姝阿姨。”徐佳莹坐下,拿起保温壶倒了一杯生姜红糖水,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流淌,暖意蔓延到全身,驱散了最后一丝凉意。
她咬了一口桂花糕,软糯的糯米裹着清甜的桂花馅,甜而不腻,还是熟悉的味道。
饭后,苏木去展厅检查展品,逐一查看玻璃展柜是否完好,文创产品是否摆放整齐。
徐佳莹则回到二楼的休息室,整理自己带来的衣物和物品。休息室的衣柜是张师傅特意做的,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木质温润,带着淡淡的松香味。
他轻轻摩挲着封面,像是在触碰一段珍贵的回忆。
徐佳莹的眼睛亮了起来,伸手接过诗集,指尖拂过粗糙的封面,仿佛触到了遥远的时光。
书页已经有些泛黄,上面有她当年画的小小的雏菊标记,那是她最喜欢的诗的页码。
“当然记得,你当时还给我读了那首《雨巷》,说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就像江南的春天。”
她翻开诗集,找到那首《雨巷》,熟悉的诗句映入眼帘,仿佛又听到了当年苏木温柔的声音。
“今晚,我们再读一次。”苏木笑着说,将身上的厚外套脱下来,轻轻披在徐佳莹肩上,又将她往自己身边拉了拉,两人共披一件外套,肩膀紧紧相靠,手臂不经意间碰到一起,传来彼此的温度。
外套上的阳光气息与烛光的暖意在空气中交织,格外安心。
他翻开诗集,低沉温柔的声音在烛光中流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他的声音随着诗句的韵律起伏,时而轻柔,时而带着淡淡的惆怅,像江南的雨,细腻而深情。
徐佳莹靠在他的肩头,闭上眼睛,听着他的声音,听着窗外潺潺的雨声,仿佛时光真的倒流回了初识的那个夜晚。
那时的他们,还带着青涩的憧憬,对未来充满未知,却有着纯粹的热爱与执着。
如今,岁月流转,他们携手走过了无数风雨,从小小的书店到如今的工作室,从青涩的恋人到相濡以沫的伴侣,不变的是彼此眼中的温柔与坚定。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苏木胸腔的起伏,听到他平稳的心跳声,与雨声、读书声融为一体,构成最动听的旋律。
诗集一页页翻过,苏木陆续读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暖花开,面向大海》等几首诗,每一首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
徐佳莹偶尔会轻声附和,遇到熟悉的诗句,还会跟着一起念,两人的气息交织在一起,温馨而美好。
崔姝早已悄悄退了出去,轻轻带上房门,将这温柔的时光留给他们。
房间里只剩下跳动的烛火、缠绵的雨声和温柔的读书声,像一首悠长的夜曲,抚慰着人心。
不知过了多久,雨势渐渐变小,雨声也变得轻柔起来,像细密的丝线,轻轻缠绕着这座古城。
苏木合起诗集,低头看着靠在自己肩头的徐佳莹,她已经睡着了,眉头微微舒展,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长长的睫毛在烛光下投下小小的阴影,在脸上形成柔和的纹路,显得格外恬静。
他小心翼翼地将外套裹紧她,动作轻柔地抱起她,走向休息室的床铺。床铺铺着浅粉色的床单,上面绣着细小的兰草纹,是徐佳莹亲手绣的,被套里的棉花蓬松柔软,带着阳光的味道。
将她轻轻放在床上,盖好被子,掖好被角,他坐在床边,借着烛光看着她的睡颜,心中满是温柔。
这些年,徐佳莹为了这份事业,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从设计图纸到对接手艺人,从展厅布置到产品研发,她总是亲力亲为,从未有过怨言。
她的双手因为常年刺绣、画图,指尖已经磨出了薄薄的茧子,却依旧灵巧动人。
而他能做的,就是永远在她身边,为她遮风挡雨,给她最坚实的依靠。
他起身吹灭蜡烛,只留下一盏小小的应急灯,微弱的光线刚好照亮房间的一角,既不刺眼,又能看清路况。
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清新的空气夹杂着雨水的湿气涌进来,带着桂花的淡香,瞬间驱散了房间里的沉闷。
巷弄里的灯笼依旧亮着,暖黄的光晕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晕开,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很快又被雨声淹没。
第二天清晨,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来,给湿漉漉的古城镀上了一层金光。
徐佳莹醒来时,身边已经空了,被褥还残留着淡淡的体温。
窗外传来轻轻的扫地声,她起身走到窗边,看到苏木正在庭院里打扫落叶,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家居服,手里拿着一把竹制扫帚,动作轻柔地清扫着桂花树下的落叶和积水。
雨水冲刷后的庭院格外干净,桂花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
“醒了?”苏木看到她,笑着挥手,阳光洒在他的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电路已经修好了,电工刚走,说只是线路受潮短路,已经处理好了,不会再出问题。崔姝已经做好了早餐,有你爱吃的桂花糕和豆浆,还有刚煮好的茶叶蛋。”
徐佳莹洗漱完下楼,早餐已经摆好在庭院的竹编桌椅上。
竹编桌椅是周师傅亲手做的,表面打磨得光滑,带着淡淡的竹香。
桌上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粉白的糕体上印着“福”字,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气。
豆浆是现磨的,上面飘着一层细腻的泡沫。
茶叶蛋外壳裂纹均匀,浸满了卤汁的香气。
崔姝笑着说:“昨晚睡得还好吗?我特意给你们煮了生姜红糖水,放在保温壶里,驱驱湿气。”
“睡得很好,谢谢崔姝阿姨。”徐佳莹坐下,拿起保温壶倒了一杯生姜红糖水,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流淌,暖意蔓延到全身,驱散了最后一丝凉意。
她咬了一口桂花糕,软糯的糯米裹着清甜的桂花馅,甜而不腻,还是熟悉的味道。
饭后,苏木去展厅检查展品,逐一查看玻璃展柜是否完好,文创产品是否摆放整齐。
徐佳莹则回到二楼的休息室,整理自己带来的衣物和物品。休息室的衣柜是张师傅特意做的,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木质温润,带着淡淡的松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