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住在天津城北,家里有两亩薄田,一年能收大约七百到八百斤粮食,可邱家有三个小子,这七百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三个小子为了混口饭吃,最后都进了绿营,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还能过下去。
邱家老头不会取名字,于是邱家这三兄弟,老大叫邱一田,老二叫邱二田,老三叫邱三田。
反正都带有一个“田”字,可见这老头到底有多爱“田”。
这天,老大邱一田跑回了家,给老头和老娘说起了妈祖军给的两个选择。
邱一田拿过老母亲端来的陶碗,喝了一大口温开水,才对着坐在身边的老头说道:“爹,妈祖军说了,我们这些穷军汉有两个选择,一,留在天津府等待分地;二,跟着海船去一个叫非洲的地方,给一百亩基础口粮田!三年下来,多开垦的也是咱们的!”
邱老头原本在剥花生的手,停在半空,他看向邱一田,“一田,你说啥?一百亩?多开垦的也是咱们的?”
老娘刘氏在旁边问道:“天津府也要分地?”
邱一田点点头,“每个村里的地主都要把地拿出来分掉,我们村里的赵大家估计也要把地拿出来分掉,他们家有三百亩地,分给村里三十户人家,每家能分十亩左右吧!”
邱老头的手抖了抖,他放下花生子,叹息道:“我也听说了,有兵去了赵大家屋里,说是要么把田免费分出来,要么跟着船队去开荒给他们家分六百亩土地,让他们自己选。”
刘氏说道:“那要是留下来,我们家能有十二亩田了?”
邱一田跟老头说道:“现在绿营已经下来消息,有兄弟在军中的只留下一个!就算十二亩田,我们家三兄弟,也吃不饱,更娶不到媳妇。我,二田和三田商量过了,我们移民去非洲。我和二田带着您们两老,能开多少是多少田,就开多少田,等着老三退伍,他也回来一起种田。老三就留在军中,一年能给家里支持十五两银子,能把前三年的百分之二十的税粮给顶一顶。”
邱老头不愿意了,“开荒不免粮食,还要交两成粮食,这马祖军心黑啊!”
邱一田却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水稻,麦子,红薯和大豆的样子,后面写着斤数和银钱,这是姚耀祖让水军临时抄写的,画的那是一个丑,但是能看懂。
他拿着这张纸说道:“那边给的都是沿着小河的土地,妈祖军负责把水渠给到四块田地里。他们算过了一百亩口粮田,种水稻,麦子,红薯和大豆,四块地轮种。
亩产:灌溉稻田,正常年景亩产约2石(1石≈120斤,合240斤/亩)。
总产:50石(约6000斤)。
折银:米价约1.8两/石(天津卫市价),总收益 = 50石 × 1.8两 ≈ 90两银。
2. 小麦(25亩)
中等田亩产约1.2石(170斤/亩)。
总产:25亩 × 1.2石 = 30石(约4200斤)。
折银:麦价约1.5两/石,总收益 = 30石 × 1.5两 ≈ 45两银。
3. 大豆(25亩)
亩产:大豆亩产约1石(120斤/亩),兼作肥田(减少来年肥料开支)。
总产:25亩 × 1石 = 25石(约3000斤)。
折银:豆价约1.2两/石(榨油后豆饼亦售),总收益 = 25石 × 1.2两 ≈ 30两银。
4. 红薯(25亩)
亩产:红薯高产,北方旱地亩产约15石(鲜薯,1石≈600斤,合9000斤/亩)。
总产:25亩 × 15石 = 375石(约33.75万斤,实际按鲜薯计约2.25万斤/亩×25亩≈56.25万斤)。
折银:红薯价低,约0.3两/石(多作饲料或熬糖),总收益 = 375石 × 0.3两 ≈ 112.5两银。”
一年的总收益能有277两,去掉两成54两税金,还有223两银子,老三若是给15两给家里,那家里就有238两一年的收入。”
当邱一田说完,238两银子一年的收入后。
邱老头再次拿起一粒花生米,开始慢慢剥壳,老娘在旁边烧柴准备做饭,除了柴火的噼啪声,院子里静悄悄的。
邱老头低声对老婆子说道:“孩子他娘,要不我带两个娃先过去瞅瞅,你和三娃留在这天津府先守着老宅子?三娃的十五两也够你们娘俩生活,我们三个男子先去闯闯看?”
刘氏点点头,“我先和三娃守着老宅子和两亩薄田,你们先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邱一田高兴的站起来说道:“爹,你去村口的老井里取几斤泥,晒干了我们泡水喝,另外买些中药备着,一路上的粮食妈祖军会提供,开荒的工具和耕牛妈祖军也会提供。三年以后,若是有了银钱,我们可以把耕牛买下来。”
邱老头抬起头,不可思议的问道:“还提供耕牛?”
邱一田乐呵呵的说道,“这纸上画着工具和耕牛,我刚刚忘记说了。我记得妈祖军的军头好像说过提供一头耕牛,三年后归还。”
邱老头的脸笑成了一朵老菊花,“有牛就好,开荒如果有一头牛,那就等于两个小子!”
邱一田回到绿营的营区,三三两两的士兵已经打包离开营地,五千多绿营最后留下来的只剩下不到一千五百人。
他和老二把包裹打好,转身拍了拍老三的肩膀,“照顾好老娘,两个哥哥去开荒,把你的那一块也耕了!好好跟着马祖军干,别给我们老邱家丢人!”
邱三田点点头,十六岁的他抹了抹眼睛,跟着两个哥哥出了军营。
等送两个哥哥刚刚出了北面的城门楼子,就听到城墙上有人敲响了锣鼓,这是看到清兵了。
邱家老大和老二立刻快跑,邱老三冲去营区拿上腰刀和鸟枪也朝着他驻守的西面城墙跑去。
登上城墙,那一门门大炮吸引了他的目光,在遥看远方,远处能看到大量的清军的旗帜出现在地平线上,掀起漫天尘土。
绿营一个老军头叫住他,“邱老三,把腰刀和鸟枪放下,你跟着我去搬运炮弹”,说完就向着城墙下走去。
邱三田看到所有绿营兵都把武器放在一个长桌上,他也连忙把鸟枪和牛尾刀摆在桌上,急急忙忙追着老军头的步伐下了城墙。
下到城墙下的藏兵洞,一辆马车在送来炮弹木箱,一队队士兵又把这些木箱搬上城头。
他和老军头两人抬着一个木箱就往城墙上走,他们两个负责给一门炮搬运炮弹,现在大炮旁边已经有五箱炮弹,每个箱子里有四枚,那已经有了二十枚炮弹。
炮长看到他们送来一箱,就说道:“再运四箱就够了,城头的每一门炮只允许堆放十箱,堆的多了不安全。”
邱三田算了算,十箱炮弹就是四十发,
此时正是正午,三月的烈日照耀着城墙,城垛口每二十米有一门大炮,每个城垛口有一名持枪的马祖军士兵在值守。
邱三田已经知道,妈祖军每五个城垛口是一个班,每五个班是一个排,每五个排是一个连,每五个连是一个营。
一门炮其实就是一个炮班,五个人负责一门大炮,一名班长兼任观察手,一名炮机手,三个装弹手(兼任拉绳开火)。
他和姓曹的老军头又搬了四次,把十箱炮弹分两堆摆在城垛口下方,防止被清军的炮火击中。
十六岁的邱三田,小心翼翼的从城垛口,伸出小脑袋看远处的清军。
此时,远处的清军已经开始列队。一个横队列的清军在最前面展开;横队与横队的中间夹着两个纵队的清兵,这两个纵队的清兵扛着长长的登城梯;
横队的后面,中间有六匹马拉的大炮炮队,邱老三知道那是红夷大炮。两边还有四匹马拉的小炮,应该是弗兰基快炮,这炮打的快,一分钟能打四发,隔着两百米可以轰城垛口,但那玩意吃不住劲,打不动城墙。在佛郎机快炮的两边还有四人抬的虎蹲炮,那是用来在百米左右,向城头打散弹炮子的用的。
对面旗语在飞扬,曹老头此时也伸出头来偷看,他看到清军旗语,说道:“旗语在说,横队前进。”
炮兵班长下令:“装钢珠爆炸弹。”
邱三田看着这群士兵,居然是从后面装炮弹,他和曹老头的的眼睛睁的老大,他们第一次看到炮弹是从屁股里面装进去。。。真的颠覆三观。
此时城门楼上有灯语升起,沿着两边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立杆升起同样的灯语。
等六组灯语完成,炮兵班长拿着记下来的六组数字开始查表,“六百米炮击!”
班长大声喊道:“'12点方向,12度角”
作为开过红夷大炮的邱三田,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12点方向和12度角”是啥意思,但是他看到炮口子方向没动,但炮口降低了一点。
他问身边的拿着步枪的马祖军士兵,“啥叫12点方向和12度角?”
那士兵笑了,转身喊来旁边的步兵班班长。
那班长拿出一个怀表,平放着,对着缓缓前进的清军,指着刻度说道:“这表有12个小时,等于六个时辰,最上面对着敌人的就是十二点方向。”
然后,他又教了邱三田每个时间刻度的炮兵术语,这是陆战队每个士兵都要学习的,如果炮兵受伤,他们随时都要顶上。
邱三田看着妈祖军的这个班长,他年纪也不大,大约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就问道:“你不怕吗?”
那个班长把怀表收起来,抬起头看向城墙上的一排大炮,笑着说道:“你没见过排炮轰鸣,如果你见过”,他又看了看已经走入1500米的距离的清军,“那你就会知道,害怕的其实应该是他们。”
班长的眼睛看着正在缓缓靠近的清军,脸上却毫无表情,淡然,又漠然。
三月,
天津卫西门外,春寒笼罩着广袤的旷野。一万清军将士正缓缓向西城墙推进,步履沉稳,甲胄在微明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青灰色。
这支大军由直隶提督亲自统领,旗下绿营步卒、八旗精锐列阵而行,旌旗猎猎,枪戟如林。前锋是八旗马队,铁骑踏过冻土,马蹄声沉闷而密集;中军是绿营步卒,抬枪手、弓弩手、长矛兵交错排列,步伐整齐划一;后卫则是辎重营,骡马驮着粮草、火药,缓缓跟行。
而在大军的中段,数十辆炮车缓缓前行,木质车轮碾过碎石,发出低沉的咯吱声。每辆炮车由挽马牵引,车上的红夷大炮黑漆漆的炮管泛着冷光,炮手们紧随其后,检查火药、炮弹,随时准备开火。这些火炮是朝廷从京师调来的,专门用来轰击坚城。
马祖军驻守的天津城,城墙巍峨,砖石斑驳,箭垛森然。城头旗帜低垂,守军已经全部就位,偶尔有巡卒走过,却不见任何紧张的迹象。
春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落,照在清军将士的铁甲上,映出细碎的光斑。炮兵们调整着炮位,辎重队缓缓跟进,步卒们握紧了手中的火铳与长矛。队伍行进时,靴底碾过碎冰,发出细碎的咯吱声,偶尔有战马嘶鸣,划破清晨的寂静。
城上的守军沉默地注视着这支大军逼近,无人开炮,无人呐喊。
一万清军,缓缓前行,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洪流,坚定而沉默。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春寒的风中,渐渐逼近这座古老的城池。
天地之间,只有清军列阵的吆喝声,行军的梆子声,挽马的嘶鸣声,以及寒风掠过旌旗猎猎的声音。
牛野放下单筒望远镜,问郑一娘,“ 城北壕沟里的,一千骑兵准备好了吗?”
郑一娘点头,“昨夜就已经全部到位了。壕沟顶部全部用油布盖着,上面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和茅草,远处是看不出来的。”
牛野再问,“八百步兵,十门六十毫米迫击炮马车,是否在北门口待命?”
肖万里立正说道:“已经全部待命,只要命令下达可以立刻出击!”
牛野知道姚耀祖此刻正带着士兵,守卫在天津府衙,雨儿,王铁匠和杜木匠正在将府衙和周边的一大片原来官府的大宅子改造成为新的兵工厂。
七天内天津就要开始生产第一批武器,包括一八式步枪和60迫击炮,这两种武器将大规模装备新征召的士兵。
雨儿带来的一百条千吨海船已经返回铁矿港和坤甸港,四十天后他们将从广州府送来五万吨各种物资。
现在,每周铁矿港都会发出五十条货船给五支战斗部队补充弹药,而坤甸港则在向广州府提供大量钢铁,蒸汽机和化工原料。
广州府正在成为马祖军最大的军事工业集散地,所有的工厂都在不断扩大军事产能,在不断招人补充进军事工业体系。
十三行还在营业,但所有销售的物资都在慢慢减少,除非占领整个长江以南,否则广州府一地无法提供如此多的丝绸,茶叶和陶瓷的产品。
邱三田和曹老头两个看到清军在越过一块东面涂成白色的石头,那是七百米距离线。
大量清军八旗兵在朝着红色的六百米线前进。
城楼之上,牛野大声喊道:“一娘,擂鼓!”
郑一娘,猛地挥动巨大的鼓槌,开始擂动竖立的大鼓。
“咚!咚!咚!”的战鼓声传遍整个城墙,连天津府城里的姚大人和雨儿他们都听见了。
姚大人看向鼓声出来的方向,雨儿先是抬头,侧着小耳朵,直到隆隆炮声响起,她又再次低头绘制工厂次序建造列表。
天津西城墙之上,七十门95毫米口径线膛炮黑洞洞的炮口,炮管上还残留着前几轮射击后的余温。这些来自妈祖军的最新式火炮,每一门都由熟练的炮手操控,装填手们动作娴熟地将黄铜弹壳塞入炮膛,炮兵军官手持怀表,目光冷峻地盯着远处的清军阵列。
“开火!”
随着一声令下,七十门大炮同时怒吼,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撕裂空气,炮口喷出的硝烟瞬间遮蔽了半边天空。95毫米钢珠爆炸弹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炽热的弹道,如雨点般倾泻向清军阵列。
每分钟280枚钢珠爆炸弹,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钢铁风暴。
清军前锋的八旗马队最先遭遇打击。战马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呼啸而来的钢珠击中,血肉横飞。一发爆炸弹在骑兵队列中炸开,钢珠如剃刀般扫过,瞬间撕碎了十几名骑兵的身体,血雾喷溅数丈高,残肢断臂飞上半空。马匹哀嚎着倒地,踩踏着同伴的尸体,整个前锋线在短短十几秒内崩溃。
中军的绿营步卒同样难逃厄运。抬枪手们,被爆炸弹掀起的钢珠风暴笼罩。钢珠穿透单薄的棉甲,钻入血肉,士兵们的胸膛、头颅、四肢瞬间绽开血花。有人甚至来不及惨叫,便被连续命中,身体如同筛子般千疮百孔。爆炸弹的冲击波掀翻了整排步卒,血肉与泥土混在一起,形成一片粘稠的血洼。
炮兵阵地更是灾难的中心。清军的马拉大炮和步兵抬行轻型火炮在城下排列成阵,他们试图快速列炮进行反击,但95毫米钢珠爆炸弹的威力远超他们的想象。一发炮弹直接命中炮兵阵地,钢珠如飓风般横扫,炮手们被撕碎,火炮被炸得倒翻,火药桶被引爆,火焰吞没了整片区域。
战场已成炼狱。
清军的中军与后卫被爆炸弹的火力覆盖,士兵们像割麦子一样成片倒下。钢珠穿透血肉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被击中头部,脑浆飞溅;有人被击中腹部,肠子流了一地;有人被连续命中,身体如同破布娃娃般瘫软在地。
爆炸弹掀起的火焰与硝烟笼罩了整片战场,血雾与尘土混合,形成一片猩红的迷雾。清军士兵们试图后退,但城上的炮击丝毫没有停歇,钢珠如暴雨般持续倾泻,炮火在向着远方慢慢延伸,将逃兵与督战队一同吞噬。
尸体堆积如山,血水汇成小溪,流淌在焦黑的泥土上。残存的清军士兵蜷缩在地上,有的捂着被钢珠撕裂的伤口哀嚎,有的呆滞地望着同伴的尸体,有的则已经彻底崩溃,疯狂地抓挠着自己的喉咙。
城墙之上,炮兵军官冷眼俯瞰着下方的人间地狱。
“继续延伸射击。”
七十门大炮再次怒吼,新一轮的钢珠爆炸弹呼啸而下,将后方压阵的两万清军阵线也彻底撕碎。
三万清军,连同他们的炮兵,在这场钢铁与火焰的风暴中,化作修罗场中的血肉残渣。
天津西城下,只剩下一片不断爆炸,不断怒吼的血肉修罗场。
天津西城外的旷野上,曾经浩浩荡荡的三万清军,此刻已彻底崩溃。
八旗骑兵丢弃了马刀与铠甲,打马狂奔,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八旗步兵扔了长矛与火铳,连滚带爬地冲向荒野;绿营兵更是一片混乱,有的拖着断腿爬行,有的抱着同伴的尸体哭嚎,更多的则是发了疯似的狂奔,仿佛身后有什么洪水猛兽在追赶。炮兵们更是不堪,直接炸毁了炮闩,将火炮推入壕沟,然后跟着溃兵一起逃命。将官们本想约束部队,可连他们自己也被吓得面无人色,有的骑马狂奔,有的干脆混在步兵里一起逃窜。
三万大军,成了乌合之众。
就在清军彻底崩溃之际,天津北城门与西城壕沟外,突然杀声震天!
一千名妈祖军骑兵率先越出壕沟,马刀出鞘,寒光凛冽。他们从西北方向高速冲锋,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这些骑兵训练有素,队形紧密,冲在最前的骑兵先是掏出双管长手枪,连发两弹,然后挥舞着马刀,追着逃兵,杀进清军内部,刀锋上沾着清军溃兵的碎肉。
紧接着,天津北城门轰然洞开,数百名骑马步兵冲杀而出,他们背后还跟着十辆马车,每辆车上都架着一门六十毫米迫击炮!
这些迫击炮跟随骑马步兵追击清军,只要发现清军聚集,这些迫击炮就会迅速就位,炮手们动作娴熟地装填炮弹,计算角度,然后
“轰!轰!轰!”
炮弹呼啸着砸进聚集的清军人群,爆炸的气浪掀翻了一片又一片逃兵。碎肉、血水、折断的兵器飞上半空,惨叫声此起彼伏。迫击炮的火力精准而凶猛,哪里有清军试图聚集,炮弹就砸向哪里,逼得溃兵们根本无法重新组织防线。
妈祖军骑兵在后方一边高喊“缴枪不杀!”,一边用重新装弹的双管手枪隔着五十米,射击那些试图重新集结的清军小股部队。马枪,两枪就必然能放倒一个逃兵。有些清军试图投降,举着白旗颤颤巍巍地走出来,妈祖军骑兵便策马围住,收缴武器,将他们交由骑马步兵,押往后方。
而那些仍然负隅顽抗的清军,则被迫击炮和骑兵的轮番攻击彻底撕碎。有的清军小队试图反抗,结果被迫击炮直接覆盖,血肉横飞;有的清军躲进洼地,却被骑兵搜索发现,一个不留地斩杀。
血战一直持续到夜幕低垂。
三万清军,最终有六千人被当场被炮火和枪支击毙,尸体铺满了荒野,有的甚至叠成了小山。
两万人丢盔弃甲,跪地投降,被妈祖军用绳索串起来,押往天津城。
仅剩三千人 在黑暗的掩护下,惊恐地逃入荒野,不知所踪。
天津西城外的旷野上,只剩下燃烧的火光、未散的硝烟,以及遍地的血迹与残破的清军旗帜。
天津会战在这一天结束,京城不可能在派出援军,而中原地援军此刻已经进入山东,离天津很远。
牛野他们开始紧急训练邱三田他们这些留下的1500名绿营兵和新招收的三千农家子弟。
新兵的军饷定为三十每年,每个月二点五两银子,这比以前绿营的收入多了一倍不止,很多分地的穷人都送自己孩子来加入妈祖军。
同一时刻,第二舰队开始每批一千人,每次十条海船,每七天发出一批,开始向这非洲海岸进行大移民行动。
同样的移民,也在广州府(向加里曼丹岛),浙江一带(向澳洲),山东半岛(印度次大陆的沿海城市),东北(向着北美洲)开始大量移民。
五条,十条海船每个月都在发出的同时,大量留在本地被重新分配了土地的家庭也送孩子来参加妈祖军。
三月,满清的沿海地区被打的千疮百孔,节节败退。
三个小子为了混口饭吃,最后都进了绿营,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还能过下去。
邱家老头不会取名字,于是邱家这三兄弟,老大叫邱一田,老二叫邱二田,老三叫邱三田。
反正都带有一个“田”字,可见这老头到底有多爱“田”。
这天,老大邱一田跑回了家,给老头和老娘说起了妈祖军给的两个选择。
邱一田拿过老母亲端来的陶碗,喝了一大口温开水,才对着坐在身边的老头说道:“爹,妈祖军说了,我们这些穷军汉有两个选择,一,留在天津府等待分地;二,跟着海船去一个叫非洲的地方,给一百亩基础口粮田!三年下来,多开垦的也是咱们的!”
邱老头原本在剥花生的手,停在半空,他看向邱一田,“一田,你说啥?一百亩?多开垦的也是咱们的?”
老娘刘氏在旁边问道:“天津府也要分地?”
邱一田点点头,“每个村里的地主都要把地拿出来分掉,我们村里的赵大家估计也要把地拿出来分掉,他们家有三百亩地,分给村里三十户人家,每家能分十亩左右吧!”
邱老头的手抖了抖,他放下花生子,叹息道:“我也听说了,有兵去了赵大家屋里,说是要么把田免费分出来,要么跟着船队去开荒给他们家分六百亩土地,让他们自己选。”
刘氏说道:“那要是留下来,我们家能有十二亩田了?”
邱一田跟老头说道:“现在绿营已经下来消息,有兄弟在军中的只留下一个!就算十二亩田,我们家三兄弟,也吃不饱,更娶不到媳妇。我,二田和三田商量过了,我们移民去非洲。我和二田带着您们两老,能开多少是多少田,就开多少田,等着老三退伍,他也回来一起种田。老三就留在军中,一年能给家里支持十五两银子,能把前三年的百分之二十的税粮给顶一顶。”
邱老头不愿意了,“开荒不免粮食,还要交两成粮食,这马祖军心黑啊!”
邱一田却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水稻,麦子,红薯和大豆的样子,后面写着斤数和银钱,这是姚耀祖让水军临时抄写的,画的那是一个丑,但是能看懂。
他拿着这张纸说道:“那边给的都是沿着小河的土地,妈祖军负责把水渠给到四块田地里。他们算过了一百亩口粮田,种水稻,麦子,红薯和大豆,四块地轮种。
亩产:灌溉稻田,正常年景亩产约2石(1石≈120斤,合240斤/亩)。
总产:50石(约6000斤)。
折银:米价约1.8两/石(天津卫市价),总收益 = 50石 × 1.8两 ≈ 90两银。
2. 小麦(25亩)
中等田亩产约1.2石(170斤/亩)。
总产:25亩 × 1.2石 = 30石(约4200斤)。
折银:麦价约1.5两/石,总收益 = 30石 × 1.5两 ≈ 45两银。
3. 大豆(25亩)
亩产:大豆亩产约1石(120斤/亩),兼作肥田(减少来年肥料开支)。
总产:25亩 × 1石 = 25石(约3000斤)。
折银:豆价约1.2两/石(榨油后豆饼亦售),总收益 = 25石 × 1.2两 ≈ 30两银。
4. 红薯(25亩)
亩产:红薯高产,北方旱地亩产约15石(鲜薯,1石≈600斤,合9000斤/亩)。
总产:25亩 × 15石 = 375石(约33.75万斤,实际按鲜薯计约2.25万斤/亩×25亩≈56.25万斤)。
折银:红薯价低,约0.3两/石(多作饲料或熬糖),总收益 = 375石 × 0.3两 ≈ 112.5两银。”
一年的总收益能有277两,去掉两成54两税金,还有223两银子,老三若是给15两给家里,那家里就有238两一年的收入。”
当邱一田说完,238两银子一年的收入后。
邱老头再次拿起一粒花生米,开始慢慢剥壳,老娘在旁边烧柴准备做饭,除了柴火的噼啪声,院子里静悄悄的。
邱老头低声对老婆子说道:“孩子他娘,要不我带两个娃先过去瞅瞅,你和三娃留在这天津府先守着老宅子?三娃的十五两也够你们娘俩生活,我们三个男子先去闯闯看?”
刘氏点点头,“我先和三娃守着老宅子和两亩薄田,你们先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邱一田高兴的站起来说道:“爹,你去村口的老井里取几斤泥,晒干了我们泡水喝,另外买些中药备着,一路上的粮食妈祖军会提供,开荒的工具和耕牛妈祖军也会提供。三年以后,若是有了银钱,我们可以把耕牛买下来。”
邱老头抬起头,不可思议的问道:“还提供耕牛?”
邱一田乐呵呵的说道,“这纸上画着工具和耕牛,我刚刚忘记说了。我记得妈祖军的军头好像说过提供一头耕牛,三年后归还。”
邱老头的脸笑成了一朵老菊花,“有牛就好,开荒如果有一头牛,那就等于两个小子!”
邱一田回到绿营的营区,三三两两的士兵已经打包离开营地,五千多绿营最后留下来的只剩下不到一千五百人。
他和老二把包裹打好,转身拍了拍老三的肩膀,“照顾好老娘,两个哥哥去开荒,把你的那一块也耕了!好好跟着马祖军干,别给我们老邱家丢人!”
邱三田点点头,十六岁的他抹了抹眼睛,跟着两个哥哥出了军营。
等送两个哥哥刚刚出了北面的城门楼子,就听到城墙上有人敲响了锣鼓,这是看到清兵了。
邱家老大和老二立刻快跑,邱老三冲去营区拿上腰刀和鸟枪也朝着他驻守的西面城墙跑去。
登上城墙,那一门门大炮吸引了他的目光,在遥看远方,远处能看到大量的清军的旗帜出现在地平线上,掀起漫天尘土。
绿营一个老军头叫住他,“邱老三,把腰刀和鸟枪放下,你跟着我去搬运炮弹”,说完就向着城墙下走去。
邱三田看到所有绿营兵都把武器放在一个长桌上,他也连忙把鸟枪和牛尾刀摆在桌上,急急忙忙追着老军头的步伐下了城墙。
下到城墙下的藏兵洞,一辆马车在送来炮弹木箱,一队队士兵又把这些木箱搬上城头。
他和老军头两人抬着一个木箱就往城墙上走,他们两个负责给一门炮搬运炮弹,现在大炮旁边已经有五箱炮弹,每个箱子里有四枚,那已经有了二十枚炮弹。
炮长看到他们送来一箱,就说道:“再运四箱就够了,城头的每一门炮只允许堆放十箱,堆的多了不安全。”
邱三田算了算,十箱炮弹就是四十发,
此时正是正午,三月的烈日照耀着城墙,城垛口每二十米有一门大炮,每个城垛口有一名持枪的马祖军士兵在值守。
邱三田已经知道,妈祖军每五个城垛口是一个班,每五个班是一个排,每五个排是一个连,每五个连是一个营。
一门炮其实就是一个炮班,五个人负责一门大炮,一名班长兼任观察手,一名炮机手,三个装弹手(兼任拉绳开火)。
他和姓曹的老军头又搬了四次,把十箱炮弹分两堆摆在城垛口下方,防止被清军的炮火击中。
十六岁的邱三田,小心翼翼的从城垛口,伸出小脑袋看远处的清军。
此时,远处的清军已经开始列队。一个横队列的清军在最前面展开;横队与横队的中间夹着两个纵队的清兵,这两个纵队的清兵扛着长长的登城梯;
横队的后面,中间有六匹马拉的大炮炮队,邱老三知道那是红夷大炮。两边还有四匹马拉的小炮,应该是弗兰基快炮,这炮打的快,一分钟能打四发,隔着两百米可以轰城垛口,但那玩意吃不住劲,打不动城墙。在佛郎机快炮的两边还有四人抬的虎蹲炮,那是用来在百米左右,向城头打散弹炮子的用的。
对面旗语在飞扬,曹老头此时也伸出头来偷看,他看到清军旗语,说道:“旗语在说,横队前进。”
炮兵班长下令:“装钢珠爆炸弹。”
邱三田看着这群士兵,居然是从后面装炮弹,他和曹老头的的眼睛睁的老大,他们第一次看到炮弹是从屁股里面装进去。。。真的颠覆三观。
此时城门楼上有灯语升起,沿着两边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立杆升起同样的灯语。
等六组灯语完成,炮兵班长拿着记下来的六组数字开始查表,“六百米炮击!”
班长大声喊道:“'12点方向,12度角”
作为开过红夷大炮的邱三田,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是“12点方向和12度角”是啥意思,但是他看到炮口子方向没动,但炮口降低了一点。
他问身边的拿着步枪的马祖军士兵,“啥叫12点方向和12度角?”
那士兵笑了,转身喊来旁边的步兵班班长。
那班长拿出一个怀表,平放着,对着缓缓前进的清军,指着刻度说道:“这表有12个小时,等于六个时辰,最上面对着敌人的就是十二点方向。”
然后,他又教了邱三田每个时间刻度的炮兵术语,这是陆战队每个士兵都要学习的,如果炮兵受伤,他们随时都要顶上。
邱三田看着妈祖军的这个班长,他年纪也不大,大约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就问道:“你不怕吗?”
那个班长把怀表收起来,抬起头看向城墙上的一排大炮,笑着说道:“你没见过排炮轰鸣,如果你见过”,他又看了看已经走入1500米的距离的清军,“那你就会知道,害怕的其实应该是他们。”
班长的眼睛看着正在缓缓靠近的清军,脸上却毫无表情,淡然,又漠然。
三月,
天津卫西门外,春寒笼罩着广袤的旷野。一万清军将士正缓缓向西城墙推进,步履沉稳,甲胄在微明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青灰色。
这支大军由直隶提督亲自统领,旗下绿营步卒、八旗精锐列阵而行,旌旗猎猎,枪戟如林。前锋是八旗马队,铁骑踏过冻土,马蹄声沉闷而密集;中军是绿营步卒,抬枪手、弓弩手、长矛兵交错排列,步伐整齐划一;后卫则是辎重营,骡马驮着粮草、火药,缓缓跟行。
而在大军的中段,数十辆炮车缓缓前行,木质车轮碾过碎石,发出低沉的咯吱声。每辆炮车由挽马牵引,车上的红夷大炮黑漆漆的炮管泛着冷光,炮手们紧随其后,检查火药、炮弹,随时准备开火。这些火炮是朝廷从京师调来的,专门用来轰击坚城。
马祖军驻守的天津城,城墙巍峨,砖石斑驳,箭垛森然。城头旗帜低垂,守军已经全部就位,偶尔有巡卒走过,却不见任何紧张的迹象。
春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落,照在清军将士的铁甲上,映出细碎的光斑。炮兵们调整着炮位,辎重队缓缓跟进,步卒们握紧了手中的火铳与长矛。队伍行进时,靴底碾过碎冰,发出细碎的咯吱声,偶尔有战马嘶鸣,划破清晨的寂静。
城上的守军沉默地注视着这支大军逼近,无人开炮,无人呐喊。
一万清军,缓缓前行,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洪流,坚定而沉默。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春寒的风中,渐渐逼近这座古老的城池。
天地之间,只有清军列阵的吆喝声,行军的梆子声,挽马的嘶鸣声,以及寒风掠过旌旗猎猎的声音。
牛野放下单筒望远镜,问郑一娘,“ 城北壕沟里的,一千骑兵准备好了吗?”
郑一娘点头,“昨夜就已经全部到位了。壕沟顶部全部用油布盖着,上面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和茅草,远处是看不出来的。”
牛野再问,“八百步兵,十门六十毫米迫击炮马车,是否在北门口待命?”
肖万里立正说道:“已经全部待命,只要命令下达可以立刻出击!”
牛野知道姚耀祖此刻正带着士兵,守卫在天津府衙,雨儿,王铁匠和杜木匠正在将府衙和周边的一大片原来官府的大宅子改造成为新的兵工厂。
七天内天津就要开始生产第一批武器,包括一八式步枪和60迫击炮,这两种武器将大规模装备新征召的士兵。
雨儿带来的一百条千吨海船已经返回铁矿港和坤甸港,四十天后他们将从广州府送来五万吨各种物资。
现在,每周铁矿港都会发出五十条货船给五支战斗部队补充弹药,而坤甸港则在向广州府提供大量钢铁,蒸汽机和化工原料。
广州府正在成为马祖军最大的军事工业集散地,所有的工厂都在不断扩大军事产能,在不断招人补充进军事工业体系。
十三行还在营业,但所有销售的物资都在慢慢减少,除非占领整个长江以南,否则广州府一地无法提供如此多的丝绸,茶叶和陶瓷的产品。
邱三田和曹老头两个看到清军在越过一块东面涂成白色的石头,那是七百米距离线。
大量清军八旗兵在朝着红色的六百米线前进。
城楼之上,牛野大声喊道:“一娘,擂鼓!”
郑一娘,猛地挥动巨大的鼓槌,开始擂动竖立的大鼓。
“咚!咚!咚!”的战鼓声传遍整个城墙,连天津府城里的姚大人和雨儿他们都听见了。
姚大人看向鼓声出来的方向,雨儿先是抬头,侧着小耳朵,直到隆隆炮声响起,她又再次低头绘制工厂次序建造列表。
天津西城墙之上,七十门95毫米口径线膛炮黑洞洞的炮口,炮管上还残留着前几轮射击后的余温。这些来自妈祖军的最新式火炮,每一门都由熟练的炮手操控,装填手们动作娴熟地将黄铜弹壳塞入炮膛,炮兵军官手持怀表,目光冷峻地盯着远处的清军阵列。
“开火!”
随着一声令下,七十门大炮同时怒吼,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撕裂空气,炮口喷出的硝烟瞬间遮蔽了半边天空。95毫米钢珠爆炸弹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炽热的弹道,如雨点般倾泻向清军阵列。
每分钟280枚钢珠爆炸弹,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钢铁风暴。
清军前锋的八旗马队最先遭遇打击。战马尚未反应过来,便被呼啸而来的钢珠击中,血肉横飞。一发爆炸弹在骑兵队列中炸开,钢珠如剃刀般扫过,瞬间撕碎了十几名骑兵的身体,血雾喷溅数丈高,残肢断臂飞上半空。马匹哀嚎着倒地,踩踏着同伴的尸体,整个前锋线在短短十几秒内崩溃。
中军的绿营步卒同样难逃厄运。抬枪手们,被爆炸弹掀起的钢珠风暴笼罩。钢珠穿透单薄的棉甲,钻入血肉,士兵们的胸膛、头颅、四肢瞬间绽开血花。有人甚至来不及惨叫,便被连续命中,身体如同筛子般千疮百孔。爆炸弹的冲击波掀翻了整排步卒,血肉与泥土混在一起,形成一片粘稠的血洼。
炮兵阵地更是灾难的中心。清军的马拉大炮和步兵抬行轻型火炮在城下排列成阵,他们试图快速列炮进行反击,但95毫米钢珠爆炸弹的威力远超他们的想象。一发炮弹直接命中炮兵阵地,钢珠如飓风般横扫,炮手们被撕碎,火炮被炸得倒翻,火药桶被引爆,火焰吞没了整片区域。
战场已成炼狱。
清军的中军与后卫被爆炸弹的火力覆盖,士兵们像割麦子一样成片倒下。钢珠穿透血肉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被击中头部,脑浆飞溅;有人被击中腹部,肠子流了一地;有人被连续命中,身体如同破布娃娃般瘫软在地。
爆炸弹掀起的火焰与硝烟笼罩了整片战场,血雾与尘土混合,形成一片猩红的迷雾。清军士兵们试图后退,但城上的炮击丝毫没有停歇,钢珠如暴雨般持续倾泻,炮火在向着远方慢慢延伸,将逃兵与督战队一同吞噬。
尸体堆积如山,血水汇成小溪,流淌在焦黑的泥土上。残存的清军士兵蜷缩在地上,有的捂着被钢珠撕裂的伤口哀嚎,有的呆滞地望着同伴的尸体,有的则已经彻底崩溃,疯狂地抓挠着自己的喉咙。
城墙之上,炮兵军官冷眼俯瞰着下方的人间地狱。
“继续延伸射击。”
七十门大炮再次怒吼,新一轮的钢珠爆炸弹呼啸而下,将后方压阵的两万清军阵线也彻底撕碎。
三万清军,连同他们的炮兵,在这场钢铁与火焰的风暴中,化作修罗场中的血肉残渣。
天津西城下,只剩下一片不断爆炸,不断怒吼的血肉修罗场。
天津西城外的旷野上,曾经浩浩荡荡的三万清军,此刻已彻底崩溃。
八旗骑兵丢弃了马刀与铠甲,打马狂奔,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八旗步兵扔了长矛与火铳,连滚带爬地冲向荒野;绿营兵更是一片混乱,有的拖着断腿爬行,有的抱着同伴的尸体哭嚎,更多的则是发了疯似的狂奔,仿佛身后有什么洪水猛兽在追赶。炮兵们更是不堪,直接炸毁了炮闩,将火炮推入壕沟,然后跟着溃兵一起逃命。将官们本想约束部队,可连他们自己也被吓得面无人色,有的骑马狂奔,有的干脆混在步兵里一起逃窜。
三万大军,成了乌合之众。
就在清军彻底崩溃之际,天津北城门与西城壕沟外,突然杀声震天!
一千名妈祖军骑兵率先越出壕沟,马刀出鞘,寒光凛冽。他们从西北方向高速冲锋,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这些骑兵训练有素,队形紧密,冲在最前的骑兵先是掏出双管长手枪,连发两弹,然后挥舞着马刀,追着逃兵,杀进清军内部,刀锋上沾着清军溃兵的碎肉。
紧接着,天津北城门轰然洞开,数百名骑马步兵冲杀而出,他们背后还跟着十辆马车,每辆车上都架着一门六十毫米迫击炮!
这些迫击炮跟随骑马步兵追击清军,只要发现清军聚集,这些迫击炮就会迅速就位,炮手们动作娴熟地装填炮弹,计算角度,然后
“轰!轰!轰!”
炮弹呼啸着砸进聚集的清军人群,爆炸的气浪掀翻了一片又一片逃兵。碎肉、血水、折断的兵器飞上半空,惨叫声此起彼伏。迫击炮的火力精准而凶猛,哪里有清军试图聚集,炮弹就砸向哪里,逼得溃兵们根本无法重新组织防线。
妈祖军骑兵在后方一边高喊“缴枪不杀!”,一边用重新装弹的双管手枪隔着五十米,射击那些试图重新集结的清军小股部队。马枪,两枪就必然能放倒一个逃兵。有些清军试图投降,举着白旗颤颤巍巍地走出来,妈祖军骑兵便策马围住,收缴武器,将他们交由骑马步兵,押往后方。
而那些仍然负隅顽抗的清军,则被迫击炮和骑兵的轮番攻击彻底撕碎。有的清军小队试图反抗,结果被迫击炮直接覆盖,血肉横飞;有的清军躲进洼地,却被骑兵搜索发现,一个不留地斩杀。
血战一直持续到夜幕低垂。
三万清军,最终有六千人被当场被炮火和枪支击毙,尸体铺满了荒野,有的甚至叠成了小山。
两万人丢盔弃甲,跪地投降,被妈祖军用绳索串起来,押往天津城。
仅剩三千人 在黑暗的掩护下,惊恐地逃入荒野,不知所踪。
天津西城外的旷野上,只剩下燃烧的火光、未散的硝烟,以及遍地的血迹与残破的清军旗帜。
天津会战在这一天结束,京城不可能在派出援军,而中原地援军此刻已经进入山东,离天津很远。
牛野他们开始紧急训练邱三田他们这些留下的1500名绿营兵和新招收的三千农家子弟。
新兵的军饷定为三十每年,每个月二点五两银子,这比以前绿营的收入多了一倍不止,很多分地的穷人都送自己孩子来加入妈祖军。
同一时刻,第二舰队开始每批一千人,每次十条海船,每七天发出一批,开始向这非洲海岸进行大移民行动。
同样的移民,也在广州府(向加里曼丹岛),浙江一带(向澳洲),山东半岛(印度次大陆的沿海城市),东北(向着北美洲)开始大量移民。
五条,十条海船每个月都在发出的同时,大量留在本地被重新分配了土地的家庭也送孩子来参加妈祖军。
三月,满清的沿海地区被打的千疮百孔,节节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