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四月初三,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烟雨中。养心殿内,檀香袅袅,十八盏宫灯将金碧辉煌的大殿照得通明。嘉庆帝旻宁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御案。
"启禀皇上,广东巡抚蒋攸铦的折子到了。"军机大臣曹振镛躬身捧上一份黄绫包裹的奏折,声音低沉而谨慎。
嘉庆帝接过奏折,缓缓展开。殿内温度适宜,但他额头上却渗出细密的汗珠。奏折上详细记载了南洋一带一个名为"兰芳共和国"的华人政权近日突然宣布改名为"中华国"的消息,以及当地华人群体对此事的反应。
"曹爱卿,你先说说看。"嘉庆帝将奏折放在案上,目光投向这位跟随先帝多年的老臣。
曹振镛捻了捻胡须,小心翼翼地说道:"回皇上,这兰芳原是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客家人罗芳伯在婆罗洲坤甸所建。起初不过是华人聚居之地,后来自立为国,已历三十余载。据广东方面密报,该政权近日突然宣布更名为'中华国',并铸造印有'中华'字样的铜钱,在当地华人中广为流通。"
"中华国?"嘉庆帝冷笑一声,"好大的胆子!他们何德何能,竟敢僭用我天朝上国的名号?"
站在一旁的直隶总督那彦成立刻附和道:"皇上圣明!这兰芳国地处南洋,远离天朝,向来是我大清子民在海外谋生之地。如今他们改名'中华国',分明是妄图争夺华夏正统,蛊惑人心!"
"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大学士王鼎上前一步,神情凝重,"据臣所知,兰芳国虽偏居一隅,但近年来贸易兴盛,华人聚集者不下百万之众。若任其以'中华'之名招摇,恐怕会对我大清在海外的威望造成影响,更可能引诱更多沿海百姓铤而走险,私自出洋。"
嘉庆帝站起身来,在御案前踱步。窗外雨声渐大,打在琉璃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停下脚步,背对着群臣,声音低沉而坚定:"朕最担心的是,此例一开,他日海外诸国皆可效仿,以'中华'之名行割据之实,我大清颜面何存?正统何在?"
"皇上圣虑深远。"曹振镛点头称是,"然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兰芳国虽名曰'中华',实则不过弹丸之地,人口不过百万,军力更是微不足道。但他们以'中华'为名,确有争夺华夏正统之嫌。"
"争夺正统?"嘉庆帝转过身来,锐利的目光扫过殿内,"他们凭什么?就凭一个自封的名号?"
那彦成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臣以为兰芳国改名'中华国',用心叵测。其一,是想借'中华'之名,吸引更多我大清子民前往南洋,扩大其势力;其二,是想在我大清海疆之外,树立一个'华人正统'的象征,与我大清分庭抗礼;其三,更是想通过这个名号,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从而获得某种合法性。"
王鼎补充道:"那大人所言极是。更令人担忧的是,兰芳国地处东西方贸易要冲,近年来与英吉利、荷兰等国商人往来密切。若他们以'中华'之名获得西方认可,恐对我大清在海外的商贸利益造成冲击。"
嘉庆帝冷哼一声:"朕看他们是痴心妄想!我大清才是天命所归的正统,他们区区一个海外华人政权,也敢妄称'中华'?"
"皇上,"曹振镛沉吟道,"臣建议从三个方面应对:一是在经济上限制与兰芳国的贸易往来,不可买,亦不可卖;二是在政治上明确宣示我大清对'中华'名号的独占权,可通过诏书或谕令形式昭告天下;三是在军事上加强对南洋海域的巡逻,震慑宵小。"
"曹爱卿所言有理。"嘉庆帝点头,"但朕担心,若我们反应过于激烈,反倒显得我大清心胸狭窄,连一个名号都容不下,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我朝?"
那彦成思索片刻,说道:"皇上圣明。臣建议采取'软硬兼施'之策。表面上,可对兰芳国改名一事不予直接回应,避免授人以柄;暗地里,则可通过广东地方官员,对兰芳国施加经济压力,全面打压其贸易。同时,可派遣密使前往南洋,向当地华人阐明大清立场,劝说他们勿被兰芳国蛊惑。"
王鼎补充道:"臣还建议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控,防止我大清子民被兰芳国招募或引诱。可颁布谕令,重申海禁政策,严厉打击私自出洋行为。"
嘉庆帝在殿内来回踱步,沉思良久。窗外雨势渐歇,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进殿内。
"好!"嘉庆帝突然停下脚步,声音坚定,"就依众卿所议。曹爱卿,你拟一道谕旨,命广东巡抚蒋攸铦暗中调查兰芳国改名'中华国'的详情,包括其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状况以及与西方列强的往来情况。"
"臣遵旨。"曹振镛躬身领命。
"那彦成,"嘉庆帝转向直隶总督,"你负责协调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巡查,尤其要密切关注南洋方向的动向。若有可疑船只或人员,立即上报。"
"臣领旨。"那彦成拱手应道。
"王鼎,"嘉庆帝最后看向大学士,"你负责草拟一份告示,以朕的名义向南洋华人阐明我大清对'中华'名号的立场,强调我大清才是真正的华夏正统,告诫他们勿被宵小蛊惑。但措辞要委婉,不可过于强硬,以免落下口实。"
"臣明白。"王鼎点头应道,"臣会注意措辞,既表明立场,又不失我大清大国风范。"
嘉庆帝满意地点点头:"此事要做得隐秘,既要达到警告兰芳国的目的,又不能让外人看出我大清心胸狭窄,连一个名号都容不下。对外只说是例行巡查和例行告示,明白吗?"
三位大臣齐声应道:"臣等明白!"
"还有,"嘉庆帝压低声音,"密切关注朝中舆论和民间反应。若有人借此机会妄议朝政或散布不利言论,立即查办。"
"臣遵旨。"三位大臣再次躬身领命。
嘉庆帝走到窗前,望着雨后初晴的天空,若有所思。半晌,他转过身来,声音低沉而坚定:"兰芳国改名'中华国'一事,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我大清正统与颜面。朕绝不容许任何人、任何势力,挑战我大清的天命正统!"
"皇上圣明!"三位大臣异口同声。
嘉庆帝回到龙椅坐下,拿起朱笔,在一份奏折上批下"知道了"三个字,然后缓缓说道:"此事就按刚才所议办理。记住,要做得隐蔽,要讲究策略。既要让兰芳国知道我大清的态度,又不能让天下人说我大清容不下一个名号。"
"臣等谨记圣训!"三位大臣齐声应道。
殿外,雨后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养心殿内,一场关于正统与名号、权力与策略的暗流正在涌动。而远在南洋的中华国,对此还一无所知。
三日后,广东巡抚衙门。
蒋攸铦跪接圣旨后,立即召集心腹幕僚商议对策。"皇上对兰芳国改名'中华国'一事极为重视,但要求我们暗中行事,不可打草惊蛇。"蒋攸铦面色凝重地说道。
"大人,依卑职看,这兰芳国改名'中华',分明是找死!"一位幕僚愤愤不平,"他们不过是南洋一隅的华人聚居地,也敢僭用我大清国号?"
另一位幕僚沉思道:"大人,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兰芳国虽小,但近年聚集了不少我大清子民。若任其以'中华'之名发展,恐怕会影响我大清在海外的威望。"
蒋攸铦点点头:"正是此理。皇上圣明,要求我们暗中调查其虚实。诸位,此事关系重大,需谨慎行事。我意分两路:一路调查其政治军事情况;另一路则联络当地华人,了解他们对'中华国'名号的真实看法。"
"大人高见!"众幕僚齐声应道。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一场更为隐秘的行动也在悄然展开。
军机处内,曹振镛正与几位军机章京商议细节。"皇上要求我们既表明立场,又不失大国风范。"曹振镛低声说道,"王大学士的告示草稿准备得如何了?"
一位章京答道:"回大人,王大学士正在修改,强调我大清才是真正的'中华'正统,同时告诫南洋华人勿被蛊惑,但措辞十分委婉。"
"很好。"曹振镛点头,"另外,派人密切监视沿海口岸,尤其是广东、福建一带,防止有人借机煽动民众或私自出洋投奔兰芳国。"
大清是一个极度内卷的帝国,从皇帝到官员,那无数层层叠叠的官僚,都只看着满清的内里,都不屑抬头看一眼西洋,更遑论一个小小的兰芳国?
在这些人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外邦皆蛮夷,大清甲天下”。
4月16日,广州,城南。
一座看似普通的岭南院落内,气氛却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低气压。这座院落外表平平无奇,但内里却别有洞天——宽敞的厅堂内,檀木桌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南洋各地的地图和航海图,角落里堆放着来自异国的香料、瓷器和珍奇物件。
陈老豆,作为马祖军的大掌柜,作为广州南洋贸易公司的幕后最大的老板之一。
此刻正端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他已然白发满头,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面,依然有着精明与强悍。
厅堂两侧,七位管事神情忧虑地坐着。他们分别是负责东南亚贸易的赵管事、管理蒸汽机厂的王铁匠、掌管龙门吊厂的杜木匠、负责船厂的李船主、经营水泥厂的黄石生、执掌妈祖水手学校的林夫子,以及负责情报联络的吴七。
"诸位,"陈老豆环视众人,声音低沉,"今日召集大家来,是因为一件大事。相信你们都已看到,满清朝廷突然下令,禁止我南洋贸易公司的所有买卖!"
厅内一片安静,七位管事脸上都有些忧虑。
"这...这影响很大!"赵管事率先开口,他是负责东南亚贸易的,消息最为灵通,"我们公司每年经手的货物价值数百万两白银,上万人靠此为生。朝廷这一纸禁令,要断我等生路啊!"
"现在明显针对的是我妈祖军!"李船主拍案而起,"我船厂还有二十几艘大船正在建造,万一禁令延伸到船厂,谁来接收?工人们的生计怎么办?"
杜木匠皱眉道:"我龙门吊厂刚接到一批海外订单,定金都收了,现在怎么说?"
陈老豆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位,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据可靠消息,朝廷不仅禁止我们的买卖,还暗中调查我们的产业。蒸汽机厂、龙门吊厂、船厂、水泥厂、妈祖水手学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业,都可能受到牵连!"
厅内一片死寂,只有窗外广州城的喧嚣声隐约传来。
"这...这究竟是为何?"黄石生声音颤抖,"我们南洋贸易公司一向遵纪守法,每年向朝廷缴纳大量关税,为何突然..."
"是啊,"王铁匠接口道,"我们蒸汽机厂的产品不仅用于南洋贸易,还供应给不少官办工坊。朝廷为何..."
陈老豆深吸一口气,"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据我多年商海沉浮的经验,也可能是有人嫉妒我南洋贸易公司的繁荣,借机打压。",他始终没有想到这是名字,也是名分惹得祸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赵管事焦急地问,"上万人失去生计,这可不是小事!"
陈老豆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幅南洋地图,缓缓展开。"诸位,南洋贸易公司能有今日,全赖大家同心协力。如今虽遇大难,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总能找到出路。"
他手指地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朝廷禁令主要针对的是'南洋贸易公司'这个名号和直接相关的海外贸易。但我们的根基不仅在海外贸易,还有这些年来建立的产业蒸汽机厂、龙门吊厂、船厂、水泥厂,以及培养了大批航海人才的妈祖水手学校。这些都是我们马祖军的命脉!"
林夫子忧心忡忡地说:"陈总,水手学校里有近五千学生,都是我们精心培养的人才。若朝廷查到学校与我们公司的关系..."
"正是!"陈老豆点头,"所以第一要务,是保住我们的根本,人才!"
吴七一直沉默不语,此刻突然开口:"陈总,我这几日暗中打探,发现此事恐怕与两广总督府中的某些人有关。有传言说是京城来的信件,严令彻查我方产业和贸易,说是。。。危害国家安全。"
"放屁!"李船主怒骂,"我们南洋贸易公司何时危害满清国家安全了?我们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珍奇异宝还少吗?"
"李兄冷静。"陈老豆摆摆手,"吴七,继续说。"
吴七压低声音:"我打听到,京城的意思要断了中华国在大清的根,任何和我们交易的人都严惩不贷。"
"荒谬!"王铁匠怒拍桌子,"我们纳税,甚至给官员送银子,为何要断我等生计?"
陈老豆示意众人安静,"诸位,无论背后是谁在捣鬼,眼下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应对。朝廷禁令已下,我们在这里的贸易是做不成了。但若连岸上的产业也保不住,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厅内陷入沉思,众人面面相觑,都在等待陈老豆拿主意。
陈老豆环视一周,缓缓说道:"诸位,我如今有三策,与诸位商议。"
七位管事立刻正襟危坐,竖起耳朵。
"第一策,"陈老豆竖起一根手指,"南洋贸易公司化整为零。朝廷禁令针对的是'南洋贸易公司'这个名号,我们不妨暂时避其锋芒。我建议七位管事先宣布退出公司,各自带领一批人,承接目前尚未受到影响的产业的贸易和运输。赵管事负责东南亚陆路贸易,王铁匠负责蒸汽机相关业务,杜木匠负责龙门吊和港口设备,李船主负责近海航运,黄石生负责水泥建材,林夫子负责水手培训,吴七负责情报联络和海上零散贸易。先解决吃饭问题,保住兄弟们的饭碗!"
"好!"李船主首先叫好,"这法子好!我们各自带领人手,做些朝廷允许的买卖,先渡过难关。"
"第二策,"陈老豆竖起第二根手指,"目前大陆上的所有产业,把股份归到可以信任的个人名下。蒸汽机厂归于王铁匠个人名下,龙门吊厂归到杜木匠名下,船厂归于李船主名下,水泥厂归于黄石生名下,水手学校归于林夫子名下。从表面上与我南洋贸易公司做切割,避免朝廷查抄牵连。但实际上,我们七人仍是这些产业的真正主人,暗中照旧管理。"
王铁匠挠了挠头,"陈总,这...这合适吗?我一个打铁的,突然成了大工厂的东家..."
"你倒是敢想啊!"陈老豆骂道,"你小子只是暂代,真以为自己就是大股东,就真敢要这个大股东了?我陈老豆都不敢,你王铁匠试试看!",老东西眼里有刀光。
王铁匠立刻说道:“老豆,莫要生气,我就开个玩笑,莫要当真,莫要当真哈!”
杜木匠连忙岔开话题道:"老豆这个主意好。表面上我们各自为政,暗地里还是同心协力。既避开了朝廷锋芒,又保住了多年心血。"
"第三策,"陈老豆竖起第三根手指,神情严肃,"水手学校立刻先搬迁到外海的万山岛!孩子是根本,绝不容有失!林夫子,此事交由你全权负责。挑选可靠人手,秘密转移学生和师资,务必保证他们的安全。万山岛虽小,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是容身的好地方。待风头过去,再作打算。"
林夫子站起身,郑重拱手,"陈总放心,我林某人以性命担保,定将这些孩子安全转移到万山岛,并继续他们学业!"
陈老豆满意地点点头,"诸位,这三策,可还可行?"
厅内一片沉默,随后赵管事率先拱手,"陈大家高见!我等听凭调遣!"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我等听从陈大家安排!为马祖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陈老豆看着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他缓缓走到主位,重新坐下,声音寒冷:"诸位,且过一个半月的安生日子。"
他再次环视众人,目光如炬,"我最后留下一句话,等一个半月后,我自会有办法处理这些鸟事和鸟人!你们各司其职,收集情报,我且要看看,是哪些人在搞我们?一个都不放过!"
"遵命"七位管事齐声应道。
吴七补充道:"陈总,我已安排可靠人手,暗中监视两广总督府和海关衙门的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回报。"
"好!"陈老豆点头,"赵管事,你派人秘密联络南洋各地的合作伙伴,告知他们我南洋贸易公司暂遇困难,但承诺的货物和利润不会少他们的。"
"明白!"赵管事拱手。
"王铁匠、杜木匠、李船主、黄石生,"陈老豆一一看向他们,"你们尽快办理产业过户手续,但要做得隐蔽,不可引起官府注意。表面上,你们是与南洋贸易公司'和平分手',各自独立经营。"
四位管事齐声应诺。
"林夫子,"陈老豆最后看向私塾先生模样的林夫子,"水手学校的转移要秘密进行,分批走,走海路。万山岛我已经派人打点好了,那里有我们的人接应。"
林夫子郑重地说:"陈总放心,我已挑选了最可靠的水手和教师,孩子们一个都不会少!"
陈老豆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环视众人,声音铿锵有力:"诸位,南洋贸易公司能有今日,全赖各位同心协力!今日虽遭大难,但只要我们七人一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一个半月后,我自有破局之策!在此之前,就按我们商定的三策行事!"
"谨遵陈总吩咐!"七位管事齐声应道,声音铿锵,回荡在岭南的院落中。
窗外,广州城无风,天空阴云密布。
陈老豆从未想过皇帝会过问这种屁事,他总觉得,怕是京城有贵人,看上了南洋公司的银子,所以他已然决定出手震慑!
"启禀皇上,广东巡抚蒋攸铦的折子到了。"军机大臣曹振镛躬身捧上一份黄绫包裹的奏折,声音低沉而谨慎。
嘉庆帝接过奏折,缓缓展开。殿内温度适宜,但他额头上却渗出细密的汗珠。奏折上详细记载了南洋一带一个名为"兰芳共和国"的华人政权近日突然宣布改名为"中华国"的消息,以及当地华人群体对此事的反应。
"曹爱卿,你先说说看。"嘉庆帝将奏折放在案上,目光投向这位跟随先帝多年的老臣。
曹振镛捻了捻胡须,小心翼翼地说道:"回皇上,这兰芳原是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客家人罗芳伯在婆罗洲坤甸所建。起初不过是华人聚居之地,后来自立为国,已历三十余载。据广东方面密报,该政权近日突然宣布更名为'中华国',并铸造印有'中华'字样的铜钱,在当地华人中广为流通。"
"中华国?"嘉庆帝冷笑一声,"好大的胆子!他们何德何能,竟敢僭用我天朝上国的名号?"
站在一旁的直隶总督那彦成立刻附和道:"皇上圣明!这兰芳国地处南洋,远离天朝,向来是我大清子民在海外谋生之地。如今他们改名'中华国',分明是妄图争夺华夏正统,蛊惑人心!"
"臣以为,此事非同小可。"大学士王鼎上前一步,神情凝重,"据臣所知,兰芳国虽偏居一隅,但近年来贸易兴盛,华人聚集者不下百万之众。若任其以'中华'之名招摇,恐怕会对我大清在海外的威望造成影响,更可能引诱更多沿海百姓铤而走险,私自出洋。"
嘉庆帝站起身来,在御案前踱步。窗外雨声渐大,打在琉璃瓦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停下脚步,背对着群臣,声音低沉而坚定:"朕最担心的是,此例一开,他日海外诸国皆可效仿,以'中华'之名行割据之实,我大清颜面何存?正统何在?"
"皇上圣虑深远。"曹振镛点头称是,"然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兰芳国虽名曰'中华',实则不过弹丸之地,人口不过百万,军力更是微不足道。但他们以'中华'为名,确有争夺华夏正统之嫌。"
"争夺正统?"嘉庆帝转过身来,锐利的目光扫过殿内,"他们凭什么?就凭一个自封的名号?"
那彦成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臣以为兰芳国改名'中华国',用心叵测。其一,是想借'中华'之名,吸引更多我大清子民前往南洋,扩大其势力;其二,是想在我大清海疆之外,树立一个'华人正统'的象征,与我大清分庭抗礼;其三,更是想通过这个名号,获得西方列强的承认,从而获得某种合法性。"
王鼎补充道:"那大人所言极是。更令人担忧的是,兰芳国地处东西方贸易要冲,近年来与英吉利、荷兰等国商人往来密切。若他们以'中华'之名获得西方认可,恐对我大清在海外的商贸利益造成冲击。"
嘉庆帝冷哼一声:"朕看他们是痴心妄想!我大清才是天命所归的正统,他们区区一个海外华人政权,也敢妄称'中华'?"
"皇上,"曹振镛沉吟道,"臣建议从三个方面应对:一是在经济上限制与兰芳国的贸易往来,不可买,亦不可卖;二是在政治上明确宣示我大清对'中华'名号的独占权,可通过诏书或谕令形式昭告天下;三是在军事上加强对南洋海域的巡逻,震慑宵小。"
"曹爱卿所言有理。"嘉庆帝点头,"但朕担心,若我们反应过于激烈,反倒显得我大清心胸狭窄,连一个名号都容不下,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我朝?"
那彦成思索片刻,说道:"皇上圣明。臣建议采取'软硬兼施'之策。表面上,可对兰芳国改名一事不予直接回应,避免授人以柄;暗地里,则可通过广东地方官员,对兰芳国施加经济压力,全面打压其贸易。同时,可派遣密使前往南洋,向当地华人阐明大清立场,劝说他们勿被兰芳国蛊惑。"
王鼎补充道:"臣还建议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控,防止我大清子民被兰芳国招募或引诱。可颁布谕令,重申海禁政策,严厉打击私自出洋行为。"
嘉庆帝在殿内来回踱步,沉思良久。窗外雨势渐歇,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进殿内。
"好!"嘉庆帝突然停下脚步,声音坚定,"就依众卿所议。曹爱卿,你拟一道谕旨,命广东巡抚蒋攸铦暗中调查兰芳国改名'中华国'的详情,包括其政治制度、军事力量、经济状况以及与西方列强的往来情况。"
"臣遵旨。"曹振镛躬身领命。
"那彦成,"嘉庆帝转向直隶总督,"你负责协调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巡查,尤其要密切关注南洋方向的动向。若有可疑船只或人员,立即上报。"
"臣领旨。"那彦成拱手应道。
"王鼎,"嘉庆帝最后看向大学士,"你负责草拟一份告示,以朕的名义向南洋华人阐明我大清对'中华'名号的立场,强调我大清才是真正的华夏正统,告诫他们勿被宵小蛊惑。但措辞要委婉,不可过于强硬,以免落下口实。"
"臣明白。"王鼎点头应道,"臣会注意措辞,既表明立场,又不失我大清大国风范。"
嘉庆帝满意地点点头:"此事要做得隐秘,既要达到警告兰芳国的目的,又不能让外人看出我大清心胸狭窄,连一个名号都容不下。对外只说是例行巡查和例行告示,明白吗?"
三位大臣齐声应道:"臣等明白!"
"还有,"嘉庆帝压低声音,"密切关注朝中舆论和民间反应。若有人借此机会妄议朝政或散布不利言论,立即查办。"
"臣遵旨。"三位大臣再次躬身领命。
嘉庆帝走到窗前,望着雨后初晴的天空,若有所思。半晌,他转过身来,声音低沉而坚定:"兰芳国改名'中华国'一事,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我大清正统与颜面。朕绝不容许任何人、任何势力,挑战我大清的天命正统!"
"皇上圣明!"三位大臣异口同声。
嘉庆帝回到龙椅坐下,拿起朱笔,在一份奏折上批下"知道了"三个字,然后缓缓说道:"此事就按刚才所议办理。记住,要做得隐蔽,要讲究策略。既要让兰芳国知道我大清的态度,又不能让天下人说我大清容不下一个名号。"
"臣等谨记圣训!"三位大臣齐声应道。
殿外,雨后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养心殿内,一场关于正统与名号、权力与策略的暗流正在涌动。而远在南洋的中华国,对此还一无所知。
三日后,广东巡抚衙门。
蒋攸铦跪接圣旨后,立即召集心腹幕僚商议对策。"皇上对兰芳国改名'中华国'一事极为重视,但要求我们暗中行事,不可打草惊蛇。"蒋攸铦面色凝重地说道。
"大人,依卑职看,这兰芳国改名'中华',分明是找死!"一位幕僚愤愤不平,"他们不过是南洋一隅的华人聚居地,也敢僭用我大清国号?"
另一位幕僚沉思道:"大人,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兰芳国虽小,但近年聚集了不少我大清子民。若任其以'中华'之名发展,恐怕会影响我大清在海外的威望。"
蒋攸铦点点头:"正是此理。皇上圣明,要求我们暗中调查其虚实。诸位,此事关系重大,需谨慎行事。我意分两路:一路调查其政治军事情况;另一路则联络当地华人,了解他们对'中华国'名号的真实看法。"
"大人高见!"众幕僚齐声应道。
与此同时,北京城内,一场更为隐秘的行动也在悄然展开。
军机处内,曹振镛正与几位军机章京商议细节。"皇上要求我们既表明立场,又不失大国风范。"曹振镛低声说道,"王大学士的告示草稿准备得如何了?"
一位章京答道:"回大人,王大学士正在修改,强调我大清才是真正的'中华'正统,同时告诫南洋华人勿被蛊惑,但措辞十分委婉。"
"很好。"曹振镛点头,"另外,派人密切监视沿海口岸,尤其是广东、福建一带,防止有人借机煽动民众或私自出洋投奔兰芳国。"
大清是一个极度内卷的帝国,从皇帝到官员,那无数层层叠叠的官僚,都只看着满清的内里,都不屑抬头看一眼西洋,更遑论一个小小的兰芳国?
在这些人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外邦皆蛮夷,大清甲天下”。
4月16日,广州,城南。
一座看似普通的岭南院落内,气氛却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低气压。这座院落外表平平无奇,但内里却别有洞天——宽敞的厅堂内,檀木桌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南洋各地的地图和航海图,角落里堆放着来自异国的香料、瓷器和珍奇物件。
陈老豆,作为马祖军的大掌柜,作为广州南洋贸易公司的幕后最大的老板之一。
此刻正端坐在主位上,眉头紧锁。他已然白发满头,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面,依然有着精明与强悍。
厅堂两侧,七位管事神情忧虑地坐着。他们分别是负责东南亚贸易的赵管事、管理蒸汽机厂的王铁匠、掌管龙门吊厂的杜木匠、负责船厂的李船主、经营水泥厂的黄石生、执掌妈祖水手学校的林夫子,以及负责情报联络的吴七。
"诸位,"陈老豆环视众人,声音低沉,"今日召集大家来,是因为一件大事。相信你们都已看到,满清朝廷突然下令,禁止我南洋贸易公司的所有买卖!"
厅内一片安静,七位管事脸上都有些忧虑。
"这...这影响很大!"赵管事率先开口,他是负责东南亚贸易的,消息最为灵通,"我们公司每年经手的货物价值数百万两白银,上万人靠此为生。朝廷这一纸禁令,要断我等生路啊!"
"现在明显针对的是我妈祖军!"李船主拍案而起,"我船厂还有二十几艘大船正在建造,万一禁令延伸到船厂,谁来接收?工人们的生计怎么办?"
杜木匠皱眉道:"我龙门吊厂刚接到一批海外订单,定金都收了,现在怎么说?"
陈老豆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位,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据可靠消息,朝廷不仅禁止我们的买卖,还暗中调查我们的产业。蒸汽机厂、龙门吊厂、船厂、水泥厂、妈祖水手学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产业,都可能受到牵连!"
厅内一片死寂,只有窗外广州城的喧嚣声隐约传来。
"这...这究竟是为何?"黄石生声音颤抖,"我们南洋贸易公司一向遵纪守法,每年向朝廷缴纳大量关税,为何突然..."
"是啊,"王铁匠接口道,"我们蒸汽机厂的产品不仅用于南洋贸易,还供应给不少官办工坊。朝廷为何..."
陈老豆深吸一口气,"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据我多年商海沉浮的经验,也可能是有人嫉妒我南洋贸易公司的繁荣,借机打压。",他始终没有想到这是名字,也是名分惹得祸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赵管事焦急地问,"上万人失去生计,这可不是小事!"
陈老豆站起身,走到墙边,取下一幅南洋地图,缓缓展开。"诸位,南洋贸易公司能有今日,全赖大家同心协力。如今虽遇大难,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总能找到出路。"
他手指地图,"首先,我们要明白,朝廷禁令主要针对的是'南洋贸易公司'这个名号和直接相关的海外贸易。但我们的根基不仅在海外贸易,还有这些年来建立的产业蒸汽机厂、龙门吊厂、船厂、水泥厂,以及培养了大批航海人才的妈祖水手学校。这些都是我们马祖军的命脉!"
林夫子忧心忡忡地说:"陈总,水手学校里有近五千学生,都是我们精心培养的人才。若朝廷查到学校与我们公司的关系..."
"正是!"陈老豆点头,"所以第一要务,是保住我们的根本,人才!"
吴七一直沉默不语,此刻突然开口:"陈总,我这几日暗中打探,发现此事恐怕与两广总督府中的某些人有关。有传言说是京城来的信件,严令彻查我方产业和贸易,说是。。。危害国家安全。"
"放屁!"李船主怒骂,"我们南洋贸易公司何时危害满清国家安全了?我们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珍奇异宝还少吗?"
"李兄冷静。"陈老豆摆摆手,"吴七,继续说。"
吴七压低声音:"我打听到,京城的意思要断了中华国在大清的根,任何和我们交易的人都严惩不贷。"
"荒谬!"王铁匠怒拍桌子,"我们纳税,甚至给官员送银子,为何要断我等生计?"
陈老豆示意众人安静,"诸位,无论背后是谁在捣鬼,眼下最重要的是想办法应对。朝廷禁令已下,我们在这里的贸易是做不成了。但若连岸上的产业也保不住,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厅内陷入沉思,众人面面相觑,都在等待陈老豆拿主意。
陈老豆环视一周,缓缓说道:"诸位,我如今有三策,与诸位商议。"
七位管事立刻正襟危坐,竖起耳朵。
"第一策,"陈老豆竖起一根手指,"南洋贸易公司化整为零。朝廷禁令针对的是'南洋贸易公司'这个名号,我们不妨暂时避其锋芒。我建议七位管事先宣布退出公司,各自带领一批人,承接目前尚未受到影响的产业的贸易和运输。赵管事负责东南亚陆路贸易,王铁匠负责蒸汽机相关业务,杜木匠负责龙门吊和港口设备,李船主负责近海航运,黄石生负责水泥建材,林夫子负责水手培训,吴七负责情报联络和海上零散贸易。先解决吃饭问题,保住兄弟们的饭碗!"
"好!"李船主首先叫好,"这法子好!我们各自带领人手,做些朝廷允许的买卖,先渡过难关。"
"第二策,"陈老豆竖起第二根手指,"目前大陆上的所有产业,把股份归到可以信任的个人名下。蒸汽机厂归于王铁匠个人名下,龙门吊厂归到杜木匠名下,船厂归于李船主名下,水泥厂归于黄石生名下,水手学校归于林夫子名下。从表面上与我南洋贸易公司做切割,避免朝廷查抄牵连。但实际上,我们七人仍是这些产业的真正主人,暗中照旧管理。"
王铁匠挠了挠头,"陈总,这...这合适吗?我一个打铁的,突然成了大工厂的东家..."
"你倒是敢想啊!"陈老豆骂道,"你小子只是暂代,真以为自己就是大股东,就真敢要这个大股东了?我陈老豆都不敢,你王铁匠试试看!",老东西眼里有刀光。
王铁匠立刻说道:“老豆,莫要生气,我就开个玩笑,莫要当真,莫要当真哈!”
杜木匠连忙岔开话题道:"老豆这个主意好。表面上我们各自为政,暗地里还是同心协力。既避开了朝廷锋芒,又保住了多年心血。"
"第三策,"陈老豆竖起第三根手指,神情严肃,"水手学校立刻先搬迁到外海的万山岛!孩子是根本,绝不容有失!林夫子,此事交由你全权负责。挑选可靠人手,秘密转移学生和师资,务必保证他们的安全。万山岛虽小,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是容身的好地方。待风头过去,再作打算。"
林夫子站起身,郑重拱手,"陈总放心,我林某人以性命担保,定将这些孩子安全转移到万山岛,并继续他们学业!"
陈老豆满意地点点头,"诸位,这三策,可还可行?"
厅内一片沉默,随后赵管事率先拱手,"陈大家高见!我等听凭调遣!"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我等听从陈大家安排!为马祖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陈老豆看着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他缓缓走到主位,重新坐下,声音寒冷:"诸位,且过一个半月的安生日子。"
他再次环视众人,目光如炬,"我最后留下一句话,等一个半月后,我自会有办法处理这些鸟事和鸟人!你们各司其职,收集情报,我且要看看,是哪些人在搞我们?一个都不放过!"
"遵命"七位管事齐声应道。
吴七补充道:"陈总,我已安排可靠人手,暗中监视两广总督府和海关衙门的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回报。"
"好!"陈老豆点头,"赵管事,你派人秘密联络南洋各地的合作伙伴,告知他们我南洋贸易公司暂遇困难,但承诺的货物和利润不会少他们的。"
"明白!"赵管事拱手。
"王铁匠、杜木匠、李船主、黄石生,"陈老豆一一看向他们,"你们尽快办理产业过户手续,但要做得隐蔽,不可引起官府注意。表面上,你们是与南洋贸易公司'和平分手',各自独立经营。"
四位管事齐声应诺。
"林夫子,"陈老豆最后看向私塾先生模样的林夫子,"水手学校的转移要秘密进行,分批走,走海路。万山岛我已经派人打点好了,那里有我们的人接应。"
林夫子郑重地说:"陈总放心,我已挑选了最可靠的水手和教师,孩子们一个都不会少!"
陈老豆站起身,走到厅堂中央,环视众人,声音铿锵有力:"诸位,南洋贸易公司能有今日,全赖各位同心协力!今日虽遭大难,但只要我们七人一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一个半月后,我自有破局之策!在此之前,就按我们商定的三策行事!"
"谨遵陈总吩咐!"七位管事齐声应道,声音铿锵,回荡在岭南的院落中。
窗外,广州城无风,天空阴云密布。
陈老豆从未想过皇帝会过问这种屁事,他总觉得,怕是京城有贵人,看上了南洋公司的银子,所以他已然决定出手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