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项目的合作,为崔景异和李孝信创造了大量看似偶然的独处机会。他们一起讨论采访提纲,筛选照片,甚至为了捕捉“最真实的状态”,李孝信会带着相机,跟随崔景异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去图书馆,参加小组讨论,或者在校园里散步。对外的名义是工作,对内,则是一场无声的、日益深入的相互试探。
崔景异完美地扮演着他的角色。在镜头前,他是勤奋的学生、可靠的伙伴、关心弟弟的兄长。他会“不经意”地提起小时候和母亲在美国清贫但温馨的生活,语气怀念而感伤;会在看到崔英道训练受伤时,眼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真切担忧(尽管那担忧深处是冰冷的计算);甚至会在只有他们两人整理录音素材的深夜,对着窗外汉城的灯火,轻轻说一句:“有时候觉得,这座城市这么大,灯光这么亮,却没有一盏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这些碎片化的“真实”,被他以高超的技巧,一点点嵌入到日常的互动中。李孝信沉默地记录着,拍摄着。他的相机镜头,不仅捕捉着崔景异的影像,也仿佛在捕捉他刻意流露的情绪瞬间。他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筛选照片,那些完美微笑的官方照被放在一边,更多留下的是崔景异侧头沉思的瞬间、眉眼间一闪而过的疲惫、或者望向远方时那深不见底的眼神。
危险在于,李孝信开始习惯这种近距离的观察,甚至开始……解读。他将崔景异的言行与他了解到的崔家背景、帝国高中的生态联系起来,试图拼凑出一个合理的叙事:一个背负着私生子身份、母亲早逝、被接回冷漠豪门、不得不戴上完美面具以求生存的悲剧角色。这个叙事,因为崔景异精心投放的“证据”,而显得越来越有说服力。
一天傍晚,他们在新闻社活动室加班赶稿。夕阳的余晖将房间染成暖橙色,只有他们两人。崔景异正在电脑前修改一段文字,李孝信则在另一张桌子上整理照片。
突然,崔景异的动作停了下来,他微微蹙眉,手指无意识地按着太阳穴,脸上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甚至是一丝…痛苦?这不同于他之前那些精心控制的“脆弱”流露,更像是一种生理性的不适。
李孝信注意到了,放下手中的照片,走了过去:“怎么了?不舒服?”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关切。
崔景异似乎才意识到他的靠近,迅速恢复了常态,挤出一个有些勉强的微笑:“没事,可能有点用眼过度,老毛病了。”他轻描淡写,但苍白的脸色和微微急促的呼吸却出卖了他。
“老毛病?”李孝信没有移开目光。
“……嗯。”崔景异垂下眼睫,避开了他的注视,声音低了一些,“以前压力大的时候,会这样。休息一下就好。”他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压力”,但这模糊的表述,反而留给李孝信巨大的想象空间——是来自家族?来自弟弟的敌意?还是来自这无法摆脱的完美面具?
李孝信沉默了一下,转身去旁边的饮水机接了一杯温水,递给他。“休息一下吧,不差这一会儿。”
这个举动超出了他平时冷静旁观者的范畴。崔景异接过水杯,指尖不经意地碰到了李孝信的手指,两人都微微一顿。
“谢谢……孝信哥。”崔景异低声道谢,喝了一口水,温热的水流似乎让他缓和了一些。他抬起头,看着李孝信,眼神复杂,那里面不再是纯粹的表演,似乎掺杂了一丝真实的……困惑?或者说,是一种对这份超乎预期的关心的无措?
“李社长,”他忽然又换回了正式的称呼,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迟疑,“你觉得……我现在做的这一切,有意义吗?这个专题,这些报道,真的能呈现所谓的‘真实’吗?还是说,只不过是将一种更精致的假象,呈现给外人看?”
这个问题,像是一把钥匙,试图直接开启李孝信内心深处的保险箱。它不再关于崔景异个人,而是上升到了他们正在进行的这项工作的本质,甚至触及了李孝信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的信念。
李孝信看着眼前这个刚刚流露出脆弱、此刻又抛出如此深刻问题的少年。夕阳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让他看起来前所未有的……真实,也前所未有的易碎。一直以来的怀疑、观察、分析,在这一刻,与眼前这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产生了化学反应。
他没有立刻回答。活动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窗外遥远的车流声。过了好一会儿,李孝信才缓缓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真实是相对的。但记录本身是有意义的。至少,它在试图接近某种可能性。”
这个回答,不再是一个冷静观察者的客观论断,而是带上了他个人的思考印记。他没有否定崔景异的质疑,甚至某种程度上认同了“假象”的存在,但他肯定了“记录”和“接近”的价值。
崔景异静静地听着,然后,露出了一个极淡、却仿佛卸下了一些重负的笑容:“是吗……那就好。”他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重新看向电脑屏幕,“我们继续吧,早点做完,你也可以早点休息。”
然而,空气中某种东西已经改变了。那条一直横亘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无形界线,变得模糊了。李孝信不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研究对象,他开始不自觉地代入,开始思考崔景异行为背后的“为什么”,开始用自己理解的那套悲剧叙事去解释一切。
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在后续的素材选择和文字撰写中,不自觉地偏向于塑造一个更复杂、更值得同情、而非仅仅是一个“完美偶像”的崔景异形象。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成为崔景异剧本的合着者。
而崔景异,将这一切细微的变化尽收眼底。他看着李孝信偶尔在他面前走神,看着他在讨论问题时眼神中多出的那丝不易察觉的柔和,心中一片冰凉的清明。
崔景异完美地扮演着他的角色。在镜头前,他是勤奋的学生、可靠的伙伴、关心弟弟的兄长。他会“不经意”地提起小时候和母亲在美国清贫但温馨的生活,语气怀念而感伤;会在看到崔英道训练受伤时,眼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真切担忧(尽管那担忧深处是冰冷的计算);甚至会在只有他们两人整理录音素材的深夜,对着窗外汉城的灯火,轻轻说一句:“有时候觉得,这座城市这么大,灯光这么亮,却没有一盏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这些碎片化的“真实”,被他以高超的技巧,一点点嵌入到日常的互动中。李孝信沉默地记录着,拍摄着。他的相机镜头,不仅捕捉着崔景异的影像,也仿佛在捕捉他刻意流露的情绪瞬间。他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筛选照片,那些完美微笑的官方照被放在一边,更多留下的是崔景异侧头沉思的瞬间、眉眼间一闪而过的疲惫、或者望向远方时那深不见底的眼神。
危险在于,李孝信开始习惯这种近距离的观察,甚至开始……解读。他将崔景异的言行与他了解到的崔家背景、帝国高中的生态联系起来,试图拼凑出一个合理的叙事:一个背负着私生子身份、母亲早逝、被接回冷漠豪门、不得不戴上完美面具以求生存的悲剧角色。这个叙事,因为崔景异精心投放的“证据”,而显得越来越有说服力。
一天傍晚,他们在新闻社活动室加班赶稿。夕阳的余晖将房间染成暖橙色,只有他们两人。崔景异正在电脑前修改一段文字,李孝信则在另一张桌子上整理照片。
突然,崔景异的动作停了下来,他微微蹙眉,手指无意识地按着太阳穴,脸上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甚至是一丝…痛苦?这不同于他之前那些精心控制的“脆弱”流露,更像是一种生理性的不适。
李孝信注意到了,放下手中的照片,走了过去:“怎么了?不舒服?”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关切。
崔景异似乎才意识到他的靠近,迅速恢复了常态,挤出一个有些勉强的微笑:“没事,可能有点用眼过度,老毛病了。”他轻描淡写,但苍白的脸色和微微急促的呼吸却出卖了他。
“老毛病?”李孝信没有移开目光。
“……嗯。”崔景异垂下眼睫,避开了他的注视,声音低了一些,“以前压力大的时候,会这样。休息一下就好。”他没有具体说明是什么“压力”,但这模糊的表述,反而留给李孝信巨大的想象空间——是来自家族?来自弟弟的敌意?还是来自这无法摆脱的完美面具?
李孝信沉默了一下,转身去旁边的饮水机接了一杯温水,递给他。“休息一下吧,不差这一会儿。”
这个举动超出了他平时冷静旁观者的范畴。崔景异接过水杯,指尖不经意地碰到了李孝信的手指,两人都微微一顿。
“谢谢……孝信哥。”崔景异低声道谢,喝了一口水,温热的水流似乎让他缓和了一些。他抬起头,看着李孝信,眼神复杂,那里面不再是纯粹的表演,似乎掺杂了一丝真实的……困惑?或者说,是一种对这份超乎预期的关心的无措?
“李社长,”他忽然又换回了正式的称呼,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迟疑,“你觉得……我现在做的这一切,有意义吗?这个专题,这些报道,真的能呈现所谓的‘真实’吗?还是说,只不过是将一种更精致的假象,呈现给外人看?”
这个问题,像是一把钥匙,试图直接开启李孝信内心深处的保险箱。它不再关于崔景异个人,而是上升到了他们正在进行的这项工作的本质,甚至触及了李孝信作为观察者和记录者的信念。
李孝信看着眼前这个刚刚流露出脆弱、此刻又抛出如此深刻问题的少年。夕阳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让他看起来前所未有的……真实,也前所未有的易碎。一直以来的怀疑、观察、分析,在这一刻,与眼前这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产生了化学反应。
他没有立刻回答。活动室里安静得能听到窗外遥远的车流声。过了好一会儿,李孝信才缓缓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真实是相对的。但记录本身是有意义的。至少,它在试图接近某种可能性。”
这个回答,不再是一个冷静观察者的客观论断,而是带上了他个人的思考印记。他没有否定崔景异的质疑,甚至某种程度上认同了“假象”的存在,但他肯定了“记录”和“接近”的价值。
崔景异静静地听着,然后,露出了一个极淡、却仿佛卸下了一些重负的笑容:“是吗……那就好。”他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重新看向电脑屏幕,“我们继续吧,早点做完,你也可以早点休息。”
然而,空气中某种东西已经改变了。那条一直横亘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无形界线,变得模糊了。李孝信不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研究对象,他开始不自觉地代入,开始思考崔景异行为背后的“为什么”,开始用自己理解的那套悲剧叙事去解释一切。
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在后续的素材选择和文字撰写中,不自觉地偏向于塑造一个更复杂、更值得同情、而非仅仅是一个“完美偶像”的崔景异形象。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成为崔景异剧本的合着者。
而崔景异,将这一切细微的变化尽收眼底。他看着李孝信偶尔在他面前走神,看着他在讨论问题时眼神中多出的那丝不易察觉的柔和,心中一片冰凉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