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李斯的“制度”攻势-《大秦:我的秦律能斩神》

  丞相府,书房。

  朝会散去已过两个时辰,李斯却毫无倦意。

  他屏退了所有闲杂人等,只留下以贾祤为首的几名核心智囊。

  书房内气氛凝重,炭盆中的火焰偶尔噼啪作响,映照着几人阴晴不定的脸庞。

  “诸公,”李斯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逼到墙角后的决绝,“陛下之意,尔等皆已明了。‘更多的陈县’,‘可循之制度’……这是陛下给我等出的考题,亦是给我等的机会,更是……悬于头顶的利剑。”

  贾祤眉头紧锁,沉声道:“丞相,此事难矣。陈县之成功,根本在于那张苍引动了某种……近乎法则的力量,改变了那片土地的根基。其法碑能镇邪,能优化地脉,此等玄奇,岂是寻常律令条文所能涵盖?若要‘去其个人色彩’,无异于抽掉栋梁,空留残垣啊!”

  另一名谋士也附和道:“贾公所言极是。下官曾细究过陈县案例,其核心在于‘法域’之立。而此法域,与张苍个人对律法的理解、其引动的所谓‘国运’,乃至与那墨家女子的机关术,皆息息相关。若将这些尽数剥离,剩下的,无非是些寻常的劝课农桑、整顿吏治之举,何以能复制那亩产三成、夜不闭户之奇迹?”

  李斯听着幕僚们的分析,脸色愈发阴沉。

  他何尝不知这其中关窍?始皇这是给他出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但他更知道,若他拿不出东西,后果不堪设想。

  “难?难道就不做了吗?”李斯猛地一拍案几,眼中寒光一闪,“陛下要的是‘制度’,是‘章程’!那我们就给他制度,给他章程!”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快速踱步,思路逐渐清晰,语气也变得冷硬起来:

  “既然那‘法域’玄奇,无法复制,那我们就避开不谈!张苍在陈县所做的具体事务,总是实实在在的吧?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兴修水利、推广农技、编练新军、设立官营工坊……这些,难道不是郡守县令份内之责?”

  他停下脚步,看向贾祤等人,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我们便以此为基础,起草一份《郡县法治通则》!将他在陈县做的这些事,全部抽象出来,归纳、简化,形成一套标准的行政流程和考核指标!”

  贾祤眼睛微亮,似乎把握到了李斯的意图:“丞相的意思是……取其形,而去其神?”

  “不错!”李斯重重点头,“将他那些无法言说的‘玄奇’,全部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政务’!例如,他法碑能安民,我们便要求在《通则》中规定,各郡县需定期进行‘民情普查’,统计百姓满意度,并将此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指标!他法碑能增产,我们便要求各地严格推行《田律》,并引入‘亩产增长率’作为硬性考核!他整军经武,我们便细化军备、操练的考核标准!”

  另一名谋士迟疑道:“可是丞相,如此生搬硬套,只怕各地官吏为了应付考核,会虚报数据,欺上瞒下,反而滋生更大的弊端啊!”

  李斯冷哼一声:“弊端?那又如何?我们要的,本就不是真正复制另一个陈县!我们要的,是一套能够将张苍的‘成果’解释清楚、并且纳入我等掌控体系的‘说法’!是要让陛下和天下人看到,张苍所做的,并非不可理解的神迹,而是可以通过常规行政手段达到,甚至……可以被超越的‘政绩’!”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森然:“更重要的是,一旦此《通则》颁布,我们便可以‘督导落实’为名,向各郡县,尤其是向陈县,派出由丞相府直辖的‘督导组’!”

  贾祤彻底明白了,抚掌道:“妙啊!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介入陈县事务!以检查《通则》落实情况为由,审视他张苍的一切举措!他若遵守,则其独特性便被削弱,纳入我等规范;他若抗拒,便是违抗朝廷制度,自有律法惩处!此乃阳谋!”

  “正是阳谋!”

  李斯斩钉截铁,“立刻动笔!贾祤,由你总领,召集精通律法的博士、郎官,三日之内,必须拿出《郡县法治通则》的初稿!记住,条文要细,指标要繁,流程要复杂!务必将‘法’的精力,牵扯到无尽的文书和考核之中!”

  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对陈县,要单独列出几条‘示范县特例条款’,要求更为严苛,汇报更为频繁!本相倒要看看,他张苍是愿意被这‘规范’捆住手脚,还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抗朝廷法度!”

  “下官遵命!”贾祤等人领命,立刻行动起来。

  丞相府这台庞大的官僚机器,为了应对皇帝的考题,也为了扼杀潜在的威胁,开始高效而冷酷地运转起来。

  数日后,一份厚达数百竹简的《郡县法治通则》的初稿便摆在了李斯的案头。

  其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入微,将地方治理的方方面面都纳入了一套繁琐的流程和指标体系中,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充满了官僚式的僵化与苛细。

  通篇阅读下来,陈县那些震撼人心的奇迹,被巧妙地稀释、分解成了无数个需要填写的表格、需要汇报的数据、需要迎接的检查。

  那蕴含在“法域”中的、生机勃勃的秩序力量,在这套《通则》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影子。

  李斯审阅着这份初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用官僚体系最擅长的方式,去消解、去同化任何超出理解的存在。

  一场打着“规范”、“推广”旗号,实则旨在束缚、监视乃至扼杀创新的软性入侵,随着这份《通则》的起草完成,已然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