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还在吹,旗角绷得笔直,却不再悬在城头。
李震走下台阶时,脚步比上楼时沉。他没回头,也没再看那面旗。一家人都跟在后面,没人说话。集市的喧闹渐渐落在身后,府门闭合的声响很轻,像落了一片叶子。
书房灯未灭,火芯跳了一下。他坐在主位,手搭在扶手上,指节压着木纹。其他人依次落座,位置和昨夜一样,气氛却不同了。昨夜是回望,今日要定方向。
“那句话,”他开口,声音平稳,“‘新朝之光已在 horizon 上’——不急着照出去。”
李骁坐在下首,手撑膝盖:“可天下已经等您一步。”
“等的是实绩,不是口号。”李震抬眼,“豫州能活,是因为我们先把自己守住了。现在外面九成州县饿殍未绝,疫病横行,赋税压得人抬不起头。若我们只守一州,等同于看着别人死。”
李瑶翻开手边的册子:“我调了近三年的流民数据。北三路每年冬春饿死不下五万,去年青州大疫,官府焚村十七座。这不是个别州府无能,是整个体制烂到了根上。”
苏婉坐在角落,一直没动。她听见“焚村”两个字时,手指微微一颤,但没出声。
李毅站在门侧,手按刀柄,目光落在李震脸上:“您想动?”
“不是想,是必须。”李震站起身,走到墙边,拉开一道暗格。一道光幕无声浮现,是空间投影。画面流转,显出大雍十三州的地形图,红点密布,集中在北方和东南。
“这是天机推演的结果。”他说,“三年后,北境雪线南移,草场枯竭,铁木真必率部南侵。届时若朝廷仍由曹瑾把持,边军无粮无甲,破关只是时间问题。”
李瑶盯着图上红点:“这些是预测的难民潮路线?”
“是。”李震点头,“一旦蛮族破关,中原必乱。豫州虽富,但孤木难支。他们打不到我们,也会有流民百万涌入。到那时,我们救,耗尽家底;不救,道义尽失。”
苏婉终于开口:“所以你要北上?可京城权斗未清,皇帝昏聩,你若带兵入京,立刻就是众矢之的。百姓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再起战火,受苦的还是他们。”
“我不带一兵一卒。”李震说,“只带人,带粮,带医,带律法。”
李骁皱眉:“空手去?那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不是空手。”李震看着他,“是带着豫州十年的成果去。灵麦种子、净水法、新律条文、医典三字诀——这些才是刀。谁敢拦,就让他看看,百姓更信谁的规矩。”
李瑶迅速接话:“我已经整理出‘新政推行包’,包含土地分配、税制模型、医疗体系、情报网络四套方案。每套都可模块化落地,适配不同州府。只要地方官愿意配合,三个月内就能见效。”
李毅冷声问:“若不愿配合呢?”
“那就换人。”李震语气没变,“王晏一党已被逐出豫州,他们的门生还在各地当官。这些人不做事,只挡路。我们不杀他们,但可以让他们下台。”
“靠什么?”李骁追问,“道理?还是百姓喊几声‘李王好’?”
“靠数据。”李瑶翻开另一本册子,“我建立了‘政绩对比系统’。比如青州去年收税三成,饿死两万人;豫州收税一成,零饿死。把这两组数字印成册子,发到各州县衙门口,百姓自然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豫州那样活?”
李震点头:“民心一旦动,旧官就坐不住。我们不攻城,只攻心。”
苏婉仍不松口:“可你一走,豫州怎么办?这里刚稳下来,若有人趁机生事……”
“赵德留下。”李震说,“他懂古制,也信新政。有他在,不会乱。楚南那边,盟约已立,互市运转正常,他们比我们更怕变天。”
李瑶补充:“我还布了‘文驿双线’,所有进出豫州的文书都有备份。一旦发现异常调度或密令,七日内必报。”
李毅忽然说:“我跟你去。”
“你留下一半人,调二十个精锐随行。”李震看着他,“我要你盯三个人:曹瑾、御膳监总管、太医院提点。不动手,只记录。等证据出来,再收网。”
“好。”李毅应得干脆。
李骁站起身:“我也去。”
“你不去。”李震摇头,“你得留在豫州练兵。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防战。北境一旦有异动,你要能在十日内带兵出关,不是去打,是去接难民。建安置营,设防疫线,一户都不能漏。”
李骁嘴唇动了动,没反驳。
苏婉低头想了很久,终于抬头:“若你真要走,我有个条件。”
“你说。”
“带上医队。”她说,“不是摆样子的随行大夫,是实打实的救援班子。五十人起步,带足药、器械、种苗。到一地,先救人,再推政。百姓不信空话,只信谁给他们活路。”
“这本就在计划里。”李震看着她,“豫州医馆抽调骨干,组成‘巡治团’。每到一州,先开三日义诊,再立学堂教急救法。十年后,我要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医手。”
李瑶轻声说:“我算过成本。以现有储备,支撑三年巡治没问题。关键是运输——得确保车队安全。”
“不走官道。”李毅说,“我派人探过几条旧驿道,废弃多年,但路基还在。走小路,避关卡,每日行进不超过八十里,稳扎稳打。”
李震点头:“那就定了。明日启程。”
没人再说话。灯芯又跳了一下,熄了半边。
他没回后堂,独自出了府,穿过几条巷子,来到城西一片荒地。这里曾是他们初来时的落脚点,墙塌了大半,梁木朽烂。他蹲下,手指抚过一块刻着划痕的石头——那是十年前,他们一家数着存粮时,李瑶偷偷记下的天数。
“三十七天。”他低声说,“那时候,只想着明天还能不能吃上一顿热饭。”
风从废墟间穿过,卷起一点灰土。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车队已在州府正门前集结。五辆大车,两匹马,三十人。没有旌旗,没有仪仗,只有车身上刷着一行黑字:“为民所用”。
李震没穿王服,只着青布长衫。他走到门前,伸手握住铁环,用力一拉。门栓滑动,发出沉闷的响声。厚重的城门缓缓开启,露出外面笔直的官道。
苏婉站在第一辆车旁,手里提着药箱。李瑶在清点文书,一份份塞进防水油布袋。李骁送他们到门口,没再说话,只拍了拍父亲的肩。
李毅最后一个上车,腰刀挂在侧,目光扫过城门内外。
李震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城内炊烟升起,有孩童在巷口背诵《新律启蒙》,声音清亮。他转身,迈步上了车。
车轮启动,碾过石板路,发出低沉的滚动声。
车队缓缓前行,穿过城门洞,驶上大道。
风从北面吹来,车帘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摊开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的第一个点,是青州。
        李震走下台阶时,脚步比上楼时沉。他没回头,也没再看那面旗。一家人都跟在后面,没人说话。集市的喧闹渐渐落在身后,府门闭合的声响很轻,像落了一片叶子。
书房灯未灭,火芯跳了一下。他坐在主位,手搭在扶手上,指节压着木纹。其他人依次落座,位置和昨夜一样,气氛却不同了。昨夜是回望,今日要定方向。
“那句话,”他开口,声音平稳,“‘新朝之光已在 horizon 上’——不急着照出去。”
李骁坐在下首,手撑膝盖:“可天下已经等您一步。”
“等的是实绩,不是口号。”李震抬眼,“豫州能活,是因为我们先把自己守住了。现在外面九成州县饿殍未绝,疫病横行,赋税压得人抬不起头。若我们只守一州,等同于看着别人死。”
李瑶翻开手边的册子:“我调了近三年的流民数据。北三路每年冬春饿死不下五万,去年青州大疫,官府焚村十七座。这不是个别州府无能,是整个体制烂到了根上。”
苏婉坐在角落,一直没动。她听见“焚村”两个字时,手指微微一颤,但没出声。
李毅站在门侧,手按刀柄,目光落在李震脸上:“您想动?”
“不是想,是必须。”李震站起身,走到墙边,拉开一道暗格。一道光幕无声浮现,是空间投影。画面流转,显出大雍十三州的地形图,红点密布,集中在北方和东南。
“这是天机推演的结果。”他说,“三年后,北境雪线南移,草场枯竭,铁木真必率部南侵。届时若朝廷仍由曹瑾把持,边军无粮无甲,破关只是时间问题。”
李瑶盯着图上红点:“这些是预测的难民潮路线?”
“是。”李震点头,“一旦蛮族破关,中原必乱。豫州虽富,但孤木难支。他们打不到我们,也会有流民百万涌入。到那时,我们救,耗尽家底;不救,道义尽失。”
苏婉终于开口:“所以你要北上?可京城权斗未清,皇帝昏聩,你若带兵入京,立刻就是众矢之的。百姓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再起战火,受苦的还是他们。”
“我不带一兵一卒。”李震说,“只带人,带粮,带医,带律法。”
李骁皱眉:“空手去?那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不是空手。”李震看着他,“是带着豫州十年的成果去。灵麦种子、净水法、新律条文、医典三字诀——这些才是刀。谁敢拦,就让他看看,百姓更信谁的规矩。”
李瑶迅速接话:“我已经整理出‘新政推行包’,包含土地分配、税制模型、医疗体系、情报网络四套方案。每套都可模块化落地,适配不同州府。只要地方官愿意配合,三个月内就能见效。”
李毅冷声问:“若不愿配合呢?”
“那就换人。”李震语气没变,“王晏一党已被逐出豫州,他们的门生还在各地当官。这些人不做事,只挡路。我们不杀他们,但可以让他们下台。”
“靠什么?”李骁追问,“道理?还是百姓喊几声‘李王好’?”
“靠数据。”李瑶翻开另一本册子,“我建立了‘政绩对比系统’。比如青州去年收税三成,饿死两万人;豫州收税一成,零饿死。把这两组数字印成册子,发到各州县衙门口,百姓自然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豫州那样活?”
李震点头:“民心一旦动,旧官就坐不住。我们不攻城,只攻心。”
苏婉仍不松口:“可你一走,豫州怎么办?这里刚稳下来,若有人趁机生事……”
“赵德留下。”李震说,“他懂古制,也信新政。有他在,不会乱。楚南那边,盟约已立,互市运转正常,他们比我们更怕变天。”
李瑶补充:“我还布了‘文驿双线’,所有进出豫州的文书都有备份。一旦发现异常调度或密令,七日内必报。”
李毅忽然说:“我跟你去。”
“你留下一半人,调二十个精锐随行。”李震看着他,“我要你盯三个人:曹瑾、御膳监总管、太医院提点。不动手,只记录。等证据出来,再收网。”
“好。”李毅应得干脆。
李骁站起身:“我也去。”
“你不去。”李震摇头,“你得留在豫州练兵。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防战。北境一旦有异动,你要能在十日内带兵出关,不是去打,是去接难民。建安置营,设防疫线,一户都不能漏。”
李骁嘴唇动了动,没反驳。
苏婉低头想了很久,终于抬头:“若你真要走,我有个条件。”
“你说。”
“带上医队。”她说,“不是摆样子的随行大夫,是实打实的救援班子。五十人起步,带足药、器械、种苗。到一地,先救人,再推政。百姓不信空话,只信谁给他们活路。”
“这本就在计划里。”李震看着她,“豫州医馆抽调骨干,组成‘巡治团’。每到一州,先开三日义诊,再立学堂教急救法。十年后,我要让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医手。”
李瑶轻声说:“我算过成本。以现有储备,支撑三年巡治没问题。关键是运输——得确保车队安全。”
“不走官道。”李毅说,“我派人探过几条旧驿道,废弃多年,但路基还在。走小路,避关卡,每日行进不超过八十里,稳扎稳打。”
李震点头:“那就定了。明日启程。”
没人再说话。灯芯又跳了一下,熄了半边。
他没回后堂,独自出了府,穿过几条巷子,来到城西一片荒地。这里曾是他们初来时的落脚点,墙塌了大半,梁木朽烂。他蹲下,手指抚过一块刻着划痕的石头——那是十年前,他们一家数着存粮时,李瑶偷偷记下的天数。
“三十七天。”他低声说,“那时候,只想着明天还能不能吃上一顿热饭。”
风从废墟间穿过,卷起一点灰土。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车队已在州府正门前集结。五辆大车,两匹马,三十人。没有旌旗,没有仪仗,只有车身上刷着一行黑字:“为民所用”。
李震没穿王服,只着青布长衫。他走到门前,伸手握住铁环,用力一拉。门栓滑动,发出沉闷的响声。厚重的城门缓缓开启,露出外面笔直的官道。
苏婉站在第一辆车旁,手里提着药箱。李瑶在清点文书,一份份塞进防水油布袋。李骁送他们到门口,没再说话,只拍了拍父亲的肩。
李毅最后一个上车,腰刀挂在侧,目光扫过城门内外。
李震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城内炊烟升起,有孩童在巷口背诵《新律启蒙》,声音清亮。他转身,迈步上了车。
车轮启动,碾过石板路,发出低沉的滚动声。
车队缓缓前行,穿过城门洞,驶上大道。
风从北面吹来,车帘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摊开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的第一个点,是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