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碾过官道的碎石,发出低沉的响声。青州之后,沿途州县的城门大多半开,守军只远远望一眼便放行。越往北,荒村越多,路旁田地荒芜,沟渠干裂。李瑶坐在车中,不时掀帘查看,手边的册子记满了各地赋税与人口数据。
入京那日,天刚破晓。城门守军拦住车队,查验文书足足半个时辰。副将站在城楼上,冷眼看下面不吭声。李瑶递上户部备案与豫州三年税赋清册,对方翻了几页,冷笑:“地方官也敢自印条文?”
苏婉从车上下来,提着药箱走到守军队列前。一名老兵咳嗽不止,她问:“可是旧伤?”那人点头。她取出银针,在腕脉与肩井处扎了三针。片刻后,老兵喘息平顺,惊得直道谢。副将认出那是军中医官才懂的手法,脸色微变。
“这位是家母。”李瑶补了一句,“曾在边军医营执役十年。”
副将不再刁难,挥手放行。车队缓缓驶入京城。
李震没说话,只在进城时抬眼看了看皇城方向。朱墙高耸,飞檐压着低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步都得算准。
当日下午,宫中传来诏书:明日早朝,豫州李震入殿觐见。
驿馆安置妥当,李毅在房顶走了一圈,确认无暗哨。他回屋对李震说:“东侧巷子有两处空宅,夜里有人换岗。”
“不必动。”李震摇头,“让他们看。”
次日清晨,李震换上官服,青绸为底,无纹无绣。苏婉替他整了整领口:“别争锋,也别低头。”
早朝钟响,百官列班。李震立于文官末位,不卑不亢。雍灵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他时停了一瞬。
“李卿治豫有方,朕心甚慰。”皇帝开口,语气平缓,“然北境不宁,蛮族蠢动,三大藩王各据一方,难成合力。今特命你与镇北王、平西王、河东节度使共理北疆,统摄军民政务,以安社稷。”
殿内一片寂静。
这是明升暗降。所谓“共理”,实则是将豫州治权架空,纳入朝廷分封体系。一旦应下,李震便成了虚衔在身的闲臣,再无独立施政之权。
李震出列,躬身:“臣谢陛下厚恩。”
众人微怔。他们等着他抗辩,等他激愤陈词,可他只是低头称谢。
“然臣斗胆进言。”他抬眼,“北地初定,百姓尚未归田。若骤设四府分治,令出多门,恐民无所适从。去年青州疫起,官府焚村十七座,非因无兵,实因政令不通。今若再行割裂,只怕兵未出,民先乱。”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份册子:“这是豫州三年政绩。税取一成,仓廪实;医馆遍乡,疫不传;每村设学堂,孩童识字。相较他州三成赋税而民饥盗起,或可为北地参考。”
户部尚书冷声道:“地方琐事,岂能比于国策?”
“国策若离民生,便是空中楼阁。”李震不退,“陛下若允,臣愿带新政入北境,不费国库一钱,三年内使流民归田、边军饱食、草场复绿。若不成,再行分封不迟。”
殿内有几位中立官员微微点头。兵部侍郎低声对同僚道:“豫州确无饿殍,此事户部有报。”
雍灵帝脸色阴晴不定。他本想借藩王制衡李震,却被对方以退为进,反将一军。如今若强行削权,反倒显得朝廷不顾实务,只重权术。
“所奏……容后再议。”他最终道,“退朝。”
散朝后,李震刚走出宫门,几名士族官员便围了上来。
“李大人如今可是天子近臣,不知可还记得自己出身何处?”一人讥讽,“布衣宰相,古来罕见啊。”
“李某出身何处不重要。”李震平静回应,“重要的是,百姓出身何处——是从坟边爬出来的,还是从田里站起来的。”
几人语塞。李震不再多言,带着家人返回驿馆。
回程途中,一名小太监匆匆追上,塞给李毅一封信,转身就走。信上无字,只盖着一枚虎形印。
“镇北王。”李瑶看过印鉴后低声道,“他想见你。”
李震沉默片刻:“他缺粮,朝廷断了他的补给。去年冬,他部下有士卒易子而食。”
“风险很大。”李毅提醒,“宫里耳目密布,你若私下会藩王,就是大罪。”
“可若不去,我们就只能被动应对。”李震看着信,“他需要粮,我需要兵。他怕朝廷,我也怕。怕的人,才肯说实话。”
当夜三更,李震独自出驿,沿小巷北行。李毅扮作随从,暗中跟随。镇北王的府邸守卫森严,但角门虚掩。亲卫引他入内,直入书房。
镇北王年近五旬,须发斑白,披着旧皮甲。见李震进来,他起身,未行礼,也未请坐。
“你来了。”他声音沙哑,“我听说你在朝上没争,也没怒。”
“争无益,怒伤身。”李震答。
“皇帝要削我兵权,你也一样。”镇北王盯着他,“他让咱们共治北疆,实则是让咱们互相咬。谁先倒,谁就是罪臣。”
“所以你想联手?”
“我不是想,是必须。”镇北王走到案前,摊开一张地图,“铁木真已在黑水河集结三万骑兵,等雪化就南下。朝廷不给粮,不增援,却要我死守。你若不帮我,我撑不过这个春天。你若帮我,我愿与你共守北线。”
李震看着地图上红笔圈出的几个据点。那是蛮族往年入侵的路线。
“你有多少人?”
“两万六千,半数无甲,马匹瘦弱。粮只够一个月。”
“我能调五万石灵麦,足够你部两月之需。”李震说,“但有个条件。”
“你说。”
“新政入军营。”李震目光沉稳,“每千人设一名医手,每日记粮账、查疫情,士兵可申诉克扣。你若答应,明日就运粮。”
镇北王愣住。他没想到对方不提兵权、不索地盘,只要求治军之法。
“你不怕我拿了粮翻脸?”
“怕。”李震点头,“但更怕你倒了,北门洞开。到时候,不只是你的兵死,是我的百姓死,是整个中原死。”
镇北王久久不语。最后,他抽出腰刀,割破手掌,将血抹在地图北境线上。
“我信你一次。”他说,“若你粮到而政不行,我砍你头。若你政到而粮不到,我自刎谢罪。”
李震也割破手指,在地图上一点血痕。
“我若失信,天诛地灭。”
两人对视,无需多言。
李毅在门外守着,听见里面传来一声轻响,像是刀归鞘的声音。他没动,只将手按在腰间的短刃上。
李震出来时,夜风正紧。他抬头看了看天,乌云裂开一道缝,露出半轮冷月。
回程路上,李瑶已在驿馆等他。见他进门,她问:“成了?”
“血画了地图。”李震说,“明天就开始运粮。”
“朝廷知道会发难。”
“让他们发。”李震坐下,“我们不争名分,只做事。粮到了,兵活了,百姓安了,谁还说得倒我们?”
苏婉端来一碗热汤:“喝点,夜里风大。”
李震接过碗,吹了口气。汤面泛起涟漪,映着灯影晃动。
李毅忽然在门口低声道:“东厂有人盯驿馆后巷,换了便服,但靴底有铁钉。”
李震没抬头,只轻轻放下碗。
碗底与桌面相碰,发出一声轻响。
        入京那日,天刚破晓。城门守军拦住车队,查验文书足足半个时辰。副将站在城楼上,冷眼看下面不吭声。李瑶递上户部备案与豫州三年税赋清册,对方翻了几页,冷笑:“地方官也敢自印条文?”
苏婉从车上下来,提着药箱走到守军队列前。一名老兵咳嗽不止,她问:“可是旧伤?”那人点头。她取出银针,在腕脉与肩井处扎了三针。片刻后,老兵喘息平顺,惊得直道谢。副将认出那是军中医官才懂的手法,脸色微变。
“这位是家母。”李瑶补了一句,“曾在边军医营执役十年。”
副将不再刁难,挥手放行。车队缓缓驶入京城。
李震没说话,只在进城时抬眼看了看皇城方向。朱墙高耸,飞檐压着低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每一步都得算准。
当日下午,宫中传来诏书:明日早朝,豫州李震入殿觐见。
驿馆安置妥当,李毅在房顶走了一圈,确认无暗哨。他回屋对李震说:“东侧巷子有两处空宅,夜里有人换岗。”
“不必动。”李震摇头,“让他们看。”
次日清晨,李震换上官服,青绸为底,无纹无绣。苏婉替他整了整领口:“别争锋,也别低头。”
早朝钟响,百官列班。李震立于文官末位,不卑不亢。雍灵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他时停了一瞬。
“李卿治豫有方,朕心甚慰。”皇帝开口,语气平缓,“然北境不宁,蛮族蠢动,三大藩王各据一方,难成合力。今特命你与镇北王、平西王、河东节度使共理北疆,统摄军民政务,以安社稷。”
殿内一片寂静。
这是明升暗降。所谓“共理”,实则是将豫州治权架空,纳入朝廷分封体系。一旦应下,李震便成了虚衔在身的闲臣,再无独立施政之权。
李震出列,躬身:“臣谢陛下厚恩。”
众人微怔。他们等着他抗辩,等他激愤陈词,可他只是低头称谢。
“然臣斗胆进言。”他抬眼,“北地初定,百姓尚未归田。若骤设四府分治,令出多门,恐民无所适从。去年青州疫起,官府焚村十七座,非因无兵,实因政令不通。今若再行割裂,只怕兵未出,民先乱。”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份册子:“这是豫州三年政绩。税取一成,仓廪实;医馆遍乡,疫不传;每村设学堂,孩童识字。相较他州三成赋税而民饥盗起,或可为北地参考。”
户部尚书冷声道:“地方琐事,岂能比于国策?”
“国策若离民生,便是空中楼阁。”李震不退,“陛下若允,臣愿带新政入北境,不费国库一钱,三年内使流民归田、边军饱食、草场复绿。若不成,再行分封不迟。”
殿内有几位中立官员微微点头。兵部侍郎低声对同僚道:“豫州确无饿殍,此事户部有报。”
雍灵帝脸色阴晴不定。他本想借藩王制衡李震,却被对方以退为进,反将一军。如今若强行削权,反倒显得朝廷不顾实务,只重权术。
“所奏……容后再议。”他最终道,“退朝。”
散朝后,李震刚走出宫门,几名士族官员便围了上来。
“李大人如今可是天子近臣,不知可还记得自己出身何处?”一人讥讽,“布衣宰相,古来罕见啊。”
“李某出身何处不重要。”李震平静回应,“重要的是,百姓出身何处——是从坟边爬出来的,还是从田里站起来的。”
几人语塞。李震不再多言,带着家人返回驿馆。
回程途中,一名小太监匆匆追上,塞给李毅一封信,转身就走。信上无字,只盖着一枚虎形印。
“镇北王。”李瑶看过印鉴后低声道,“他想见你。”
李震沉默片刻:“他缺粮,朝廷断了他的补给。去年冬,他部下有士卒易子而食。”
“风险很大。”李毅提醒,“宫里耳目密布,你若私下会藩王,就是大罪。”
“可若不去,我们就只能被动应对。”李震看着信,“他需要粮,我需要兵。他怕朝廷,我也怕。怕的人,才肯说实话。”
当夜三更,李震独自出驿,沿小巷北行。李毅扮作随从,暗中跟随。镇北王的府邸守卫森严,但角门虚掩。亲卫引他入内,直入书房。
镇北王年近五旬,须发斑白,披着旧皮甲。见李震进来,他起身,未行礼,也未请坐。
“你来了。”他声音沙哑,“我听说你在朝上没争,也没怒。”
“争无益,怒伤身。”李震答。
“皇帝要削我兵权,你也一样。”镇北王盯着他,“他让咱们共治北疆,实则是让咱们互相咬。谁先倒,谁就是罪臣。”
“所以你想联手?”
“我不是想,是必须。”镇北王走到案前,摊开一张地图,“铁木真已在黑水河集结三万骑兵,等雪化就南下。朝廷不给粮,不增援,却要我死守。你若不帮我,我撑不过这个春天。你若帮我,我愿与你共守北线。”
李震看着地图上红笔圈出的几个据点。那是蛮族往年入侵的路线。
“你有多少人?”
“两万六千,半数无甲,马匹瘦弱。粮只够一个月。”
“我能调五万石灵麦,足够你部两月之需。”李震说,“但有个条件。”
“你说。”
“新政入军营。”李震目光沉稳,“每千人设一名医手,每日记粮账、查疫情,士兵可申诉克扣。你若答应,明日就运粮。”
镇北王愣住。他没想到对方不提兵权、不索地盘,只要求治军之法。
“你不怕我拿了粮翻脸?”
“怕。”李震点头,“但更怕你倒了,北门洞开。到时候,不只是你的兵死,是我的百姓死,是整个中原死。”
镇北王久久不语。最后,他抽出腰刀,割破手掌,将血抹在地图北境线上。
“我信你一次。”他说,“若你粮到而政不行,我砍你头。若你政到而粮不到,我自刎谢罪。”
李震也割破手指,在地图上一点血痕。
“我若失信,天诛地灭。”
两人对视,无需多言。
李毅在门外守着,听见里面传来一声轻响,像是刀归鞘的声音。他没动,只将手按在腰间的短刃上。
李震出来时,夜风正紧。他抬头看了看天,乌云裂开一道缝,露出半轮冷月。
回程路上,李瑶已在驿馆等他。见他进门,她问:“成了?”
“血画了地图。”李震说,“明天就开始运粮。”
“朝廷知道会发难。”
“让他们发。”李震坐下,“我们不争名分,只做事。粮到了,兵活了,百姓安了,谁还说得倒我们?”
苏婉端来一碗热汤:“喝点,夜里风大。”
李震接过碗,吹了口气。汤面泛起涟漪,映着灯影晃动。
李毅忽然在门口低声道:“东厂有人盯驿馆后巷,换了便服,但靴底有铁钉。”
李震没抬头,只轻轻放下碗。
碗底与桌面相碰,发出一声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