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关于在大明设立邮政和报社的想法-《顶级带娃:我给朱元璋带大孙》

  大明军器局内,此时弥漫着一股金属的冷冽气息。

  工匠们正围着各种器械忙碌地操作着,火花四溅,叮叮当当的声响不绝于耳。

  白糖已经被朱元璋和高阳秋从后世带回,正被妥善地放置在一旁。

  原本,朱元璋满心期待地打算亲自监督工匠们试验火药添加白糖后的威力,想看看这新奇的组合能为大明的武器带来怎样的提升。

  可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朱元璋转头一看,只见自家好大儿朱标正急匆匆走进来。

  “父皇,儿臣想求您件事情。”

  看自家好大儿这着急的表情,朱元璋放下手中正查看的火药配方,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走出军器局。

  朱标紧紧跟在他身后,嘴里像机关枪一样开始抱怨起来。

  其实朱标倒不是真的抱怨身体的劳累,主要是朱元璋最近频繁往后世跑。

  每次他离开,朝中总会有一些紧急事务冒出来,而这些事情并非朱标一人就能轻易拍板决定的,可朱元璋不在,朱标只能干着急。

  朱元璋一边走着,一边漫不经心地听着儿子的抱怨,然后“语重心长”地敷衍道:

  “标儿啊,你身为储君,未来可是要继承我大明皇位的。这天下迟早是你的,怎能事事都来问咱呢?你也得学着有自己的主见呐!遇到事情多思考思考,多和大臣们商议商议,慢慢就能独当一面了。”

  说着,朱元璋突然想起了已经下发到各州府的红薯和土豆粮种。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来,认真地问道:“对了标儿,咱命你把洪薯和标豆的粮种分发给各州府,如今各州府的种植情况如何了?”

  提及此事,朱标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嘀咕:自家父皇真是有些糊涂了。圣旨才发下去没几天,除了应天府离京城近,或许能迅速组织百姓开始种植外,其他州府恐怕连这事儿都还不知道呢。

  而且,像那些偏远的地方,驿站传递圣旨的速度慢,收到圣旨怕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见朱标沉默不语,朱元璋也意识到自己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冒失。

  他尴尬地笑了笑,心想:大明可不像后世有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哪能这么快就知晓朝廷刚发出的政令呢?

  他不禁叹了口气,心中越发渴望能把后世的先进事物引入大明,让大明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可他也清楚,这并非易事,需要一步一步来。

  一旁的高阳秋静静地听着这对大明最尊贵的父子交谈,心中不禁感慨:

  朱元璋这老登在后世住了一段时间,已经逐渐适应了后世的快节奏生活。然而,后世信息能够迅速通达,全仰仗电力的功劳。可大明此时还处于点蜡烛照明的时代,连电都没有,谈何发展通讯?

  就在高阳秋皱着眉头,思索着如何把与电相关的知识引入大明时,朱元璋突然转向他说道:“高小子,你也听到了,咱大明的政令传达耗时太长,这可耽误了不少事儿。你说说,咱能不能研究研究后世的科学,想个办法让各州府以及百姓能在短时间内知晓朝廷的政令……”

  “叔,我刚才也在想,后世政令传达迅速主要得益于科技的发展。而科技中,电的发现和应用至关重要。

  要不这样,我把后世关于电流的知识下载下来,您可以在大明设立一个专门教授科学的衙门,就叫‘科学院’吧。

  接着再让标弟在全国范围内网罗一些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才,让他们到科学院学习。

  等他们学有所成,就能为大明的科技发展出一份力了。”

  听到高阳秋的建议,朱元璋和朱标眼前同时一亮。

  是啊,他们对后世的科技手段早已垂涎已久,只是一直不知道除了依靠高阳秋,大明还能做些什么。

  朱标兴奋地说道:“父皇,这主意不错啊!有了科学院,说不定咱大明也能造出像后世那样神奇的东西。”

  朱元璋也连连点头,不过他还是冷静道:“可惜,高小子说的简单,事情却非是一时能办好的。走走走,高小子,咱们先回乾清宫,咱得好好谋划谋划,不能让这事儿半途而废。”

  回乾清宫的路上,马车在石板路上缓缓前行,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高阳秋坐在马车里,又想起了刚才朱元璋发愁的问题,他主动说道:“叔,其实想要政令迅速下达,我还有个不错的办法。”

  朱元璋和朱标都转过头来,好奇地看着他。

  “哦?说来听听。只要是能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咱都愿意试试。”朱元璋说道。

  高阳秋坐直了身子,认真地说道:

  “叔,我们后世有个机构叫邮政,主要负责传递信息。

  在我们国家建国初期,通讯不发达,邮政很多时候就靠马车来送信件。

  我的想法是,您不是打算把仪鸾司按照历史改制为锦衣卫吗?那不如直接改成邮政......”

  按照高阳秋的想法,邮政和驿站的作用有重叠的部分,而最近朱元璋恰好在考虑把仪鸾司改制为历史上的锦衣卫。

  高阳秋就想,如果直接改制仪鸾司,不如把驿站也改制了。

  到时候,大明邮政可以成为皇帝手里一个全新的特务机构,既负责监视官员和百姓,又兼顾传递信息。

  这样一来,朝廷的政令可以通过邮政快速地传递到各州府,百姓之间的信件也能顺利往来。

  可别小瞧了送信这事儿,就如同后世的快递小哥,他们在运输的过程中,能获取到方方面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朝廷了解下面的情况会很有帮助。

  听高阳秋娓娓道来,朱元璋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嗯,这想法不错。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政令传达的问题,又能多了解民间的情况。”

  高阳秋在讲完大明设立邮政的想法后,并没有停顿,而是接着说道:“对了叔,您不是想让百姓也了解国家大事和朝廷的功绩吗?我还有个主意,您完全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机构,就叫报社。报社可以定期出版报纸,把朝廷的政令、国家的大事、各地的奇闻趣事都刊登在上面。百姓花点小钱就能买到报纸,坐在家里就能了解天下事......”

  随后,高阳秋又详细地向朱元璋和朱标介绍了报纸这一现代产物,包括报纸的排版、印刷、发行等方面的知识。

  不得不说,朱元璋反应极为敏捷,高阳秋只是大致说了说,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益处乃至商机。

  “对啊,按照阳秋你说的这些,咱还可以帮那些商户制作宣传广告,把他们的商品信息刊登在报纸上。这样一来,百姓能了解到更多的商品,商户的生意也能更好,朝廷还能多收一笔广告费,这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啊!到时候我大明国库又能多一笔收入!”

  朱标也在一旁点头称赞,说道:“父皇,高兄弟的这些建议都很不错。咱们可以逐步实施,让大明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马车在夕阳的余晖中继续前行,车内的三人越聊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在科技和信息传播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