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屏幕上的波形图正缓缓滚动。那段六秒的脉冲信号被放大至全屏,边缘锯齿清晰,频率曲线呈现出一种近乎机械的规律性。他没有动,只是盯着那条线,像在等它自己开口说话。
星轨的数据流从意识深处铺展而来,无声地拆解着每一个采样点。三小时前,那个伪装成省教育云平台的Ip再次尝试接入,依旧失败。但这次,系统捕捉到了一丝延迟异常——请求包发出后,有0.8秒的静默期,像是等待某种确认信号。
这不是普通黑客的手法。
他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所有被拦截的访问记录,按时间轴排列。总共十七次试探,分布在五个不同跳板机上,注册单位无一真实可查。更关键的是,这些请求的发起间隔并非随机,而是以某种非线性节奏递进,仿佛在测试系统的反应阈值。
“不是撞库。”他在加密日志里敲下第一行字,“是建模。”
笔尖顿住。钢笔外壳微热,他已经连续运行星轨辅助分析超过四十分钟,脑仁隐隐发胀。含下一片葡萄糖,他重新打开傅里叶重构界面,将三次异常脉冲并列比对。频谱重叠的瞬间,一组隐藏谐波浮现出来——它们不属于主信号,却始终伴随其后,如同影子。
这层扰动具备自适应特征,每次出现都会根据上次反制策略调整编码方式。个人做不到这种迭代速度,哪怕是周振海背后的境外技术团队,也从未展现出如此精密的情报学习能力。
他关掉公共监控面板,启动“影线协议”。这是昨晚临时编写的隐蔽监听程序,不主动防御,也不触发警报,只默默记录所有与主服务器发生过数据擦边的节点。星轨将其部署在三个虚拟层级之外,像一张撒向深水的网。
屏幕右下角弹出进度条:**关联节点捕获中,当前累计127个**。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小满发来一张照片,模糊得几乎看不清内容。一辆电动车停在校门斜对面的巷口,骑手戴着全覆式头盔,车身没有牌照。拍摄时间显示是下午五点二十三分。附言只有两个字:“又来了。”
陈默放大图像边缘,注意到车把手左侧装了一个小型圆柱形装置,类似无线信号发射器。他立即将图片导入星轨,结合城市交通卡口数据库进行轨迹模拟。系统很快还原出过去三天的行动路径——每天放学时段准时出现,停留十九分钟,路线刻意绕开主要监控区域,最终都指向城郊一处废弃通信基站。
他拨通林小满电话。
“你拍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什么?”
“什么?”
“比如,对方是不是在等什么信号?或者,有没有和其他人接触?”
“没有。我靠近时他就走,动作很干脆。”
“你用了手机拍照?”
“嗯。”
电话挂断前,他提醒她别走小路回家。
半小时后,张建国出现在实验室门口。他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边缘卷曲,像是刚从打印机里抽出就匆匆赶来。
“教育局安保科的巡检记录。”他说,声音压得很低,“那个基站,最近两周有四次非法用电报警。供电所派人看过,说是线路老化短路,没当回事。”
陈默接过文件,快速扫过几行。最后一次报警时间是昨天凌晨两点十八分,持续了十一分钟,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小型数据中心短时运行。
“他们用的是备用电源接口。”他说,“不是偷电,是借网。”
张建国皱眉:“你是说,有人把那里当成中转站?”
“不止。”陈默调出影线协议的初步拓扑图,“这是一套分布式探测网络。线上用跳板机试探我们的系统边界,线下通过物理设备收集环境数据。他们想知道我们能做到哪一步,又不想惊动我们。”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可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攻击?”林小满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站在灯影交界处,书包还没放下,“如果真有本事,为什么不黑进来?”
“因为不需要。”陈默看着她,“他们要的不是一次入侵,是长期观察。只要我们继续运行这套系统,每一次调试、每一次参数修正,都会留下痕迹。他们在积累数据,等拼出完整模型。”
林小满走近几步:“那你现在做的这些分析……会不会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陈默没回答。他重新打开守望者v0.3的日志界面,将监测权重调整为三级分类:一级针对暴力破解,二级针对伪装认证,三级则是新增项——**低强度高频次探测行为**。
系统刷新后,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条新提示:**检测到非授权频段扫描行为,来源方向:东南侧三百米,高度约十二米,信号强度弱,已消失**。
“不是网络层面的。”他低声说,“他们在用地面设备扫描电磁环境。”
张建国脸色变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说话的内容,有可能被截获?”
“不会。”陈默关闭无线模块,切换至离线模式,“这里的通信全部加密,且不依赖公网。但他们能感知能量波动。每一次共振模块启动,都会有微量辐射逸散。虽然我们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但在特定设备下,这就是信标。”
林小满忽然想起什么:“上周我去市图书馆查资料,看到一篇论文讲‘非侵入式技术逆向工程’。里面提到,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时的电磁泄漏,可以推演出内部算法结构。”
“他们就在做这个。”陈默打开私人终端,将两组线索并列呈现:一边是线上Ip的试探节奏,一边是线下人员的活动规律。两者看似无关,却共享同一个核心逻辑——规避痕迹、长期潜伏、逐步逼近。
“这不是商业间谍。”他说,“这是专业情报组织。”
张建国沉默许久,才开口:“那我们怎么办?上报?”
“报给谁?”陈默摇头,“我们拿不出实证。那些Ip可以解释为误操作,电动车也能说是巧合。就算有人信,我们总不能说,有个魔法精灵帮我发现了异常吧?”
“那就只能自己防。”
“防不住。”陈默盯着屏幕,“他们不强攻,不暴露,就像水渗进墙缝。我们现在知道有漏洞,但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已经知道了多少。”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词:**信号残留、行为惯性、认知盲区**。
“他们以为我们在防守。”他说,“其实我们一直在暴露。”
林小满走到他身边:“所以接下来,我们得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原地,实际上……”
“换规则。”陈默拿起笔,在最后一个词下面划了一道,“我们要开始制造假数据。”
张建国看着他:“你要骗他们?”
“不是骗。”陈默启动一个新的虚拟沙盒环境,“是引导。我把一部分看似关键的参数放入独立运算单元,让它定期释放可控的能量波动,模拟核心算法运行。他们会以为抓到了线索,顺着这条线往下挖,越走越深。”
“然后呢?”
“然后等他们投入足够多资源的时候,”陈默轻声说,“我们切断信号,让他们什么也得不到。”
林小满忽然问:“可你怎么确定,他们只有一个观测点?如果他们已经有多个分支同时行动呢?”
陈默转身看向主控台。
影线协议的进度条停在了**134个关联节点**,其中七个位于省外,两个甚至跨到了边境附近。而就在一分钟前,系统标记出一个新的跳板机,注册地为空,但通信协议中嵌入了一段特殊握手码——与之前任何一次都不相同。
他没有回答林小满的问题。
而是打开了私人训练模块界面,准备开始新一轮脑域负荷测试。星轨同步激活,生物电消耗曲线开始缓慢上升。
与此同时,通风管道外壁的微型感应器微微颤动,幽蓝微光闪烁了一下,随即归于沉寂。
        星轨的数据流从意识深处铺展而来,无声地拆解着每一个采样点。三小时前,那个伪装成省教育云平台的Ip再次尝试接入,依旧失败。但这次,系统捕捉到了一丝延迟异常——请求包发出后,有0.8秒的静默期,像是等待某种确认信号。
这不是普通黑客的手法。
他调出过去七十二小时内所有被拦截的访问记录,按时间轴排列。总共十七次试探,分布在五个不同跳板机上,注册单位无一真实可查。更关键的是,这些请求的发起间隔并非随机,而是以某种非线性节奏递进,仿佛在测试系统的反应阈值。
“不是撞库。”他在加密日志里敲下第一行字,“是建模。”
笔尖顿住。钢笔外壳微热,他已经连续运行星轨辅助分析超过四十分钟,脑仁隐隐发胀。含下一片葡萄糖,他重新打开傅里叶重构界面,将三次异常脉冲并列比对。频谱重叠的瞬间,一组隐藏谐波浮现出来——它们不属于主信号,却始终伴随其后,如同影子。
这层扰动具备自适应特征,每次出现都会根据上次反制策略调整编码方式。个人做不到这种迭代速度,哪怕是周振海背后的境外技术团队,也从未展现出如此精密的情报学习能力。
他关掉公共监控面板,启动“影线协议”。这是昨晚临时编写的隐蔽监听程序,不主动防御,也不触发警报,只默默记录所有与主服务器发生过数据擦边的节点。星轨将其部署在三个虚拟层级之外,像一张撒向深水的网。
屏幕右下角弹出进度条:**关联节点捕获中,当前累计127个**。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小满发来一张照片,模糊得几乎看不清内容。一辆电动车停在校门斜对面的巷口,骑手戴着全覆式头盔,车身没有牌照。拍摄时间显示是下午五点二十三分。附言只有两个字:“又来了。”
陈默放大图像边缘,注意到车把手左侧装了一个小型圆柱形装置,类似无线信号发射器。他立即将图片导入星轨,结合城市交通卡口数据库进行轨迹模拟。系统很快还原出过去三天的行动路径——每天放学时段准时出现,停留十九分钟,路线刻意绕开主要监控区域,最终都指向城郊一处废弃通信基站。
他拨通林小满电话。
“你拍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什么?”
“什么?”
“比如,对方是不是在等什么信号?或者,有没有和其他人接触?”
“没有。我靠近时他就走,动作很干脆。”
“你用了手机拍照?”
“嗯。”
电话挂断前,他提醒她别走小路回家。
半小时后,张建国出现在实验室门口。他手里拿着一份打印件,边缘卷曲,像是刚从打印机里抽出就匆匆赶来。
“教育局安保科的巡检记录。”他说,声音压得很低,“那个基站,最近两周有四次非法用电报警。供电所派人看过,说是线路老化短路,没当回事。”
陈默接过文件,快速扫过几行。最后一次报警时间是昨天凌晨两点十八分,持续了十一分钟,耗电量相当于一个小型数据中心短时运行。
“他们用的是备用电源接口。”他说,“不是偷电,是借网。”
张建国皱眉:“你是说,有人把那里当成中转站?”
“不止。”陈默调出影线协议的初步拓扑图,“这是一套分布式探测网络。线上用跳板机试探我们的系统边界,线下通过物理设备收集环境数据。他们想知道我们能做到哪一步,又不想惊动我们。”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可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攻击?”林小满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站在灯影交界处,书包还没放下,“如果真有本事,为什么不黑进来?”
“因为不需要。”陈默看着她,“他们要的不是一次入侵,是长期观察。只要我们继续运行这套系统,每一次调试、每一次参数修正,都会留下痕迹。他们在积累数据,等拼出完整模型。”
林小满走近几步:“那你现在做的这些分析……会不会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陈默没回答。他重新打开守望者v0.3的日志界面,将监测权重调整为三级分类:一级针对暴力破解,二级针对伪装认证,三级则是新增项——**低强度高频次探测行为**。
系统刷新后,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条新提示:**检测到非授权频段扫描行为,来源方向:东南侧三百米,高度约十二米,信号强度弱,已消失**。
“不是网络层面的。”他低声说,“他们在用地面设备扫描电磁环境。”
张建国脸色变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说话的内容,有可能被截获?”
“不会。”陈默关闭无线模块,切换至离线模式,“这里的通信全部加密,且不依赖公网。但他们能感知能量波动。每一次共振模块启动,都会有微量辐射逸散。虽然我们把它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但在特定设备下,这就是信标。”
林小满忽然想起什么:“上周我去市图书馆查资料,看到一篇论文讲‘非侵入式技术逆向工程’。里面提到,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时的电磁泄漏,可以推演出内部算法结构。”
“他们就在做这个。”陈默打开私人终端,将两组线索并列呈现:一边是线上Ip的试探节奏,一边是线下人员的活动规律。两者看似无关,却共享同一个核心逻辑——规避痕迹、长期潜伏、逐步逼近。
“这不是商业间谍。”他说,“这是专业情报组织。”
张建国沉默许久,才开口:“那我们怎么办?上报?”
“报给谁?”陈默摇头,“我们拿不出实证。那些Ip可以解释为误操作,电动车也能说是巧合。就算有人信,我们总不能说,有个魔法精灵帮我发现了异常吧?”
“那就只能自己防。”
“防不住。”陈默盯着屏幕,“他们不强攻,不暴露,就像水渗进墙缝。我们现在知道有漏洞,但不知道有多少,也不知道他们已经知道了多少。”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几个词:**信号残留、行为惯性、认知盲区**。
“他们以为我们在防守。”他说,“其实我们一直在暴露。”
林小满走到他身边:“所以接下来,我们得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原地,实际上……”
“换规则。”陈默拿起笔,在最后一个词下面划了一道,“我们要开始制造假数据。”
张建国看着他:“你要骗他们?”
“不是骗。”陈默启动一个新的虚拟沙盒环境,“是引导。我把一部分看似关键的参数放入独立运算单元,让它定期释放可控的能量波动,模拟核心算法运行。他们会以为抓到了线索,顺着这条线往下挖,越走越深。”
“然后呢?”
“然后等他们投入足够多资源的时候,”陈默轻声说,“我们切断信号,让他们什么也得不到。”
林小满忽然问:“可你怎么确定,他们只有一个观测点?如果他们已经有多个分支同时行动呢?”
陈默转身看向主控台。
影线协议的进度条停在了**134个关联节点**,其中七个位于省外,两个甚至跨到了边境附近。而就在一分钟前,系统标记出一个新的跳板机,注册地为空,但通信协议中嵌入了一段特殊握手码——与之前任何一次都不相同。
他没有回答林小满的问题。
而是打开了私人训练模块界面,准备开始新一轮脑域负荷测试。星轨同步激活,生物电消耗曲线开始缓慢上升。
与此同时,通风管道外壁的微型感应器微微颤动,幽蓝微光闪烁了一下,随即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