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太原,与汴梁的联系断了!-《捡漏一个废郡主,废柴少爷发奋了》

  宣和六年的腊月,寒风像刀子,刮过太原城头残破的“张”字帅旗,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城垛上结着厚厚的冰溜子,守军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

  城外,金人的斥候骑兵已忽隐忽现,肃杀之气直逼云霄。

  守城主将王禀按着腰刀,站在城楼箭窗前,脸色比雪还白。

  络腮胡子上挂着冰碴,眼神像淬了火的铁。

  孙九思一身青布棉袍,外罩半旧皮甲,正对着刚绘好的城防图凝眉沉思。

  林云舟风尘仆仆地从马道跑上来,肩头落满雪沫。

  “粮草都入库了!”

  林云舟喘着粗气,抹了把脸。

  “最后一批,三百石黍米,五十车干菜,还有盐巴和药材,够城里撑三个月!”

  王禀紧绷的下颌线松了半分,看向林云舟的目光带着感激。

  “林通判,此番多亏你了!若非你带着镖队冒险出城周转,又说服城中富户捐粮。金军凶悍,边军一溃千里,太原……不能指望汴梁的援军!”

  “分内之事。”

  林云舟摆摆手,目光投向城外那片令人心悸的黑色,“金狗主力离我们还有多远?”

  “前锋已过石岭关!”

  王禀声音沙哑,拳头砸在冰冷的城砖上。

  “完颜粘罕亲率六万大军,朔州、代州、忻州……守将降的降,死的死!他娘的,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

  孙九思抬起头,眼底布满血丝,声音却沉稳。

  “抱怨无用。王将军,当务之急是加固城防。九思这几日勘察,提议在现有城墙内,再筑一道‘重城’!用土石、木栅、甚至拆屋所得砖瓦,于城内紧要处构筑第二道防线!即便外城破,我们也能巷战周旋,为援军争取时间!”

  “重城?”九思和王禀对视一眼。

  “对!”

  林云舟眼睛一亮,立刻接话。

  “孙大人此计甚妙!金人骑兵厉害,但进了城,街巷狭窄,他们的马就施展不开!我们依托内城,层层阻击,耗死他们!”

  王禀沉吟片刻,重重点头。

  “好!就这么办!我立刻调集民夫,日夜赶工!他奶奶的,想啃下太原这块硬骨头,老子崩掉他满口牙!”

  正商议间,城下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和马蹄声。

  众人探头望去,只见一长队盔甲鲜明、打着“童”字帅旗的骑兵,簇拥着几辆华盖马车,正仓皇地从南门方向涌来,看架势竟是要出城!

  他们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禁军主力队伍。

  “是童太尉!”有眼尖的士兵惊呼。

  只见为首一辆镶金嵌玉的马车帘子掀开,露出枢密使童贯那张保养得宜、此刻却写满惊惶的脸。

  他紫袍玉带,声音尖利地催促着车夫:“快!快走!挡路的都给我推开!”

  车队蛮横地冲撞着城门口正在搬运最后一批粮草的民夫队伍。

  一个装满黍米的麻袋被撞翻在地,金黄的米粒洒了一地。

  “童太尉!”

  王禀气得浑身发抖,扶着城垛发狠。

  “太原危在旦夕!身为河北河东宣抚使,怎能弃城而走?!”

  “他是枢密使,掌控了全大宋的军务,怎么可能以身犯险?”

  童贯率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催促车队加速,在一片混乱和怨愤的目光中,自南门绝尘而去。

  他带去了2万禁军主力,留给太原城不足6000的守军。

  城楼上死一般的寂静。

  寒风卷着雪沫,扑在每个人脸上,冰冷刺骨。

  王禀狠狠啐了一口:“呸!阉竖误国!”

  孙九思紧抿着唇,眼神沉郁。

  在回驻地的大街上。

  林云舟看着那远去的烟尘,又看看洒落一地的粮食,弯腰默默捡起一个破麻袋,拍掉上面的雪,递给旁边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老民夫。

  “老伯,别愣着,能捡多少是多少,都是活命的口粮。”

  回到临时征用的通判衙署,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屋里的寒意。

  林云舟搓着手,刚想倒碗热水,驿卒送来一封厚厚的信。

  信封是上好的桑皮纸,带着淡淡的檀香味,落款是娟秀的“婉儿”二字。

  他拆开信,林婉儿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

  信里絮絮叨叨,讲着汴梁镖局的近况。

  生意好得出奇,京中官员富户如同惊弓之鸟,都在委托镖局往南边运送家当细软。

  到此刻,她和阿福都已经清楚先前林云舟坚持要出清家产,购置镖局的原因。

  她按林云舟之前的叮嘱,优先接了口碑好的官员和普通百姓的委托,价钱也公道。

  “……云舟哥哥,汴梁城里人心惶惶,米价飞涨,连柴火都比往年贵了三成。听说金人破了代州、忻州,离太原越来越近了?你一定要保重!我和阿福守着镖局,等你回来。对了,前几日明慧郡主派人来问过你的消息,还送了些药材,我都替你收着了……”

  信纸翻到后面,林婉儿笔锋一转,透出忧虑。

  “……清璃郡主那边,我按你吩咐,几次递话,想安排可靠镖师护送她出城避祸。可郡主府那边……似乎有难处。晋王和王妃似乎……不太愿意走。郡主她……只让青黛回话说,让你专心守城,勿以她为念。”

  林云舟捏着信纸。

  勿以她为念?

  这冰疙瘩……他眼前浮现赵清璃清冷的眉眼,心头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又酸又涨。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信纸,提笔蘸墨。

  “婉儿吾妹:见字如晤。太原已入战时,金酋粘罕亲率大军围城,兵锋甚锐。然城防稳固,粮草充足,军民同心,必能坚守待援。汴梁情势,吾已悉知。镖局诸事,你与阿福多费心,务必谨慎稳妥,口碑为上。至于郡主……”

  笔尖悬在半空,墨汁滴落,在纸上洇开一小团黑晕。

  他该如何写?让她不顾一切离开?以她的性子,晋王不走,她岂会独行?可这汴梁……他想起童贯仓皇南逃的背影,想起王禀那句“汴梁城……底下是火山口”,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

  最终,他重重落笔:“……郡主安危,系吾心头。若汴梁风声骤紧,你与阿福务必设法,不惜一切代价,护她周全!切记!切记!”

  最后他觉得还要再交代:“你亦须珍重!”

  写完,他吹干墨迹,小心封好,唤来亲随。

  “速速送往汴梁,交到林婉儿姑娘手中!”

  亲随接过信,面露难色。

  “大人……通往汴梁的官道,昨日已被金军游骑切断……驿站也……全毁了。这信……怕是送不出去了。”

  林云舟浑身一震,猛地抬头:“什么?!”

  他冲到窗前,推开厚重的木窗。

  寒风裹着雪片灌进来,吹得他一个激灵。

  远处,金军先遣营的篝火在暮色中连成猩红的光点,如同巨兽狰狞的眼睛,将太原城死死围在中央。

  与汴梁的联系,彻底断了。

  风雪更大了,鹅毛般的雪片密密匝匝落下,覆盖了城头、街巷,也覆盖了城外金军连绵的营帐。

  孙九思裹紧棉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正在构筑的“重城”工地上。

  民夫们喊着号子,搬运着石块、木料,在城内紧要街口、巷陌深处垒砌矮墙,设置鹿砦。虽然简陋,却透着一股背水一战的决绝。

  “孙大人!这里!您看这样行不行?”

  一个满脸冻疮的里正指着刚垒起的一段土墙。

  孙九思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推了推。

  “再加一层夯土!要实!金狗撞城车厉害,不能让他们轻易撞开!”

  他声音嘶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林云舟也在一处工段帮忙,和几个士兵一起扛着粗大的圆木。

  他脸上沾着泥灰,呼出的白气在眉毛上结了霜,动作却利落干脆。

  “林通判!歇会儿吧!”一个老兵递过水囊。

  林云舟接过,灌了一口冰冷的清水,抹了把嘴。

  “不碍事!早弄好早安心!”

  他目光扫过忙碌的人群,又望向内城方向。

  那里,是临时安置老弱妇孺的地方。

  不知那冰疙瘩……此刻在做什么?是否也在这漫天风雪里,为守城尽一份力?还是……在担忧远方的亲人,或者……他?

  他下意识摸了摸怀里,那里贴身藏着一个靛蓝的旧锦囊,里面是几片早已干枯的兰叶。

  一丝极淡的、几乎被风雪吹散的暖意,悄然漫上心头。

  就在这时,城外金军大营方向,陡然响起一阵沉闷而连绵的号角声!

  “呜——呜——呜——”

  如同巨兽苏醒的咆哮,穿透风雪,震得整个太原城都为之一颤!

  城头上瞬间警锣大作!守军如潮水般涌向垛口!

  王禀的怒吼响彻城楼:“金狗要攻城了!各就各位!准备迎敌——!”

  风雪太原,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