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新的邀请与社交网络-《本宫来自现代经济学院》

  宫宴的余波,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涟漪层层扩散,最终化为纷至沓来的请柬,如初雪般落在了永安侯府澄心苑的书案上。

  不过短短数日,洛晚晚便收到了远超以往数量的邀约。有赏梅品茗的雅集,有贺寿添丁的喜宴,有听戏观灯的游园会,林林总总,几乎排满了整个腊月乃至年后的日程。送来请柬的人家,门第也愈发显赫,除了以往便有往来的晋王妃、几位交好郡王府,更添了许多素无来往的公侯府邸、清流文官的家眷,甚至还有两位阁老夫人的寿宴帖。

  这一沓沓洒金描红的帖子,不再仅仅是礼节性的往来,更是一种无声的宣告:经宫宴一役,永安侯夫人洛氏,已正式被京城顶级的贵妇圈子所接纳,甚至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贵”人物。

  太夫人闻讯,喜忧参半。喜的是侯府声名日隆,孙媳争气;忧的是树大招风,唯恐洛晚晚年轻,应对不当,反招祸患。她特意将洛晚晚唤去,细细叮嘱:“晚晚,如今你名声在外,是好事,也是考验。往来应酬,需得擦亮眼睛,哪些是真心结交,哪些是虚与委蛇,哪些甚至包藏祸心,定要分辨清楚。切记,言多必失,沉稳为上。”

  洛晚晚恭顺应下:“祖母放心,孙媳省得。定当谨言慎行,不堕侯府声名。”

  回到澄心苑,看着秋云整理归类的那一摞请柬,洛晚晚的心情并无多少欣喜,反而倍感压力。她深知,这些华丽的邀请函背后,是无数双审视的眼睛和复杂难测的心思。有的,或许是真心欣赏她的能力,欲结善缘;有的,可能是好奇探究,想看看这商贾出身的侯夫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更有甚者,恐怕是受了某些人的指使,前来试探、拉拢,甚至设下陷阱。

  这已不是简单的社交,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息战与人脉战。

  “小姐,您看,这是吏部赵尚书府上送来的赏梅帖,这是永昌伯爵府三小姐及笄礼的请柬,还有这份,是翰林院李学士夫人发起的女学诗会……”秋云一边整理,一边兴奋地报着名帖,与有荣焉。

  洛晚晚却面色平静,她拿起那份李学士夫人的诗会请柬,沉吟道:“李学士是清流领袖,家风严谨,其夫人发起诗会,受邀者多是文官家眷,风气清正。这份帖子,可以一去。”她又拿起另一份烫金帖子,“这是……安远侯府老太君的寿宴?安远侯府与武安伯家是姻亲……”她指尖在帖子边缘轻轻敲击,摇了摇头,“找个妥当的理由,婉拒了吧。”

  她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筛选。原则很明确:优先选择那些门风清正、立场相对中立、或与侯府原有关系稳固的人家。对于明显与敌对势力关联过密、或风评复杂、以攀附结党闻名的府邸,则敬而远之。同时,她也开始留意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身处关键信息节点的中低层官员家眷。

  “秋云,”洛晚晚吩咐道,“往后收到帖子,先不必急着回复。你去细细打听一下,这府上近日可有什么大事小情?当家人官声如何?与哪些府上往来密切?尤其是女眷间的风声,多留心些。”

  “是,小姐!”秋云如今也历练得越发精明,立刻领会了洛晚晚的意图。

  几日后的一个午后,洛晚晚应邀参加了晋王妃举办的一场小范围品香会。与会者除了几位相熟的郡王妃、国公夫人,还有两位洛晚晚未曾深交的客人——一位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夫人冯氏,一位是国子监祭酒的儿媳柳氏。这两位皆是清流文官家眷,平日并不常出现在勋贵圈的宴饮中。

  宴上,晋王妃依旧对洛晚晚亲切有加,闲谈间似是无意地提起了近日京中热议的漕粮转运事务,感慨民生多艰。那位冯夫人闻言,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王妃娘娘心系百姓,令人敬佩。只是如今漕运积弊已久,关卡林立,耗羡繁多,苦的终究是底层运丁和沿河百姓。”她话语谨慎,却点出了关键问题。

  柳氏也轻声附和了几句,言语间对某些倚仗权势、把持漕运牟利的勋贵子弟流露出些许不满。

  洛晚晚安静地听着,并不轻易插言,只是适时地递上一盏茶,或是对某位夫人的见解表示赞同。她心知肚明,晋王妃此举,或许是有意让她接触清流圈子,了解朝政的另一面。而冯夫人和柳氏的言论,虽未指名道姓,却透露出重要的信息:清流文官集团与某些把持利益的勋贵之间,矛盾正在加剧。这或许与萧煜近日在朝堂上感受到的压力隐隐相关。

  品香会结束回府后,洛晚晚立刻将听到的讯息记录下来,并与萧煜简单通了气。萧煜闻言,沉吟片刻道:“漕运之事,确是近日朝中争论的焦点。冯御史的夫君,是主张革除漕弊的干将。王妃此举,有心了。”

  这一次小小的品香会,让洛晚晚意识到,贵妇间的闲谈,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信息。结交冯夫人、柳氏这样的清流家眷,不仅能拓宽视野,更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朝局动向。

  然而,并非所有邀约都如此友善。不久,洛晚晚收到了一份来自某位与三老太爷家往来密切的侯府夫人的茶会请柬,帖子上言辞热络,称“久仰夫人贤名,盼得一聚”。洛晚晚本欲婉拒,但转念一想,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她决定带着秋云和容嬷嬷前去,但赴约前做足了准备。

  果然,茶会上,那位侯夫人看似热情,却不时将话题引向侯府产业、海运收益,甚至旁敲侧击地打听萧煜在兵部的公务,言语间充满了打探之意。洛晚晚早有防备,回答得滴水不漏,只谈风月,不论实务,偶尔还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对方家中的趣事或京中流行的花样,让对方无从下手。一场茶会下来,对方没探到任何有用的消息,反而被洛晚晚摸清了其与三老太爷家的具体关系及近期动向。

  几次三番下来,洛晚晚逐渐在京城贵妇圈中树立起一种独特形象:她既不似寻常勋贵夫人般热衷炫耀攀比,也不像某些清流家眷那般孤高自许。她待人接物,温和有礼,却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她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涉及敏感话题时却又能巧妙回避;她似乎对各家事务都略有了解,却从不搬弄是非。这种沉稳得体、又让人摸不透深浅的做派,反而赢得了一些真正有识之士的尊重。

  她开始有意识地编织自己的信息网络。通过秋云与各府有头脸的丫鬟、婆子建立联系,通过容嬷嬷与一些从宫中出来的老嬷嬷保持往来,甚至通过“云裳阁”、“珍珑阁”接触三教九流的人物,许以小额赏钱,收集市井传闻和零碎信息。她将所得信息分门别类,去伪存真,渐渐对京城各府邸的明暗关系、近期动向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不再是内宅妇人的寻常交际,而是一项关乎侯府安危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洛晚晚深知,在这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中,她必须步步为营,既要广结善缘,积累人脉,又要时刻警惕,避免落入陷阱。这张用请柬和茶会铺就的社交网络,既是她的保护色,也将成为她洞察风云、辅助萧煜的重要情报源。前方的路依然迷雾重重,但她已不再是孤身闯入禁地的茫然旅人,手中开始有了照亮前路的、微弱却坚定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