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天津码头的重逢(1954.5.28,天津港)-《烽火神忆破敌》

  (上章回顾:老周请假赴天津探亲疑点重重,孙大海截获情报——戴眼镜的分叉爪形纹身文人与海鲨旧部汇合,疑似金雕。

  陈宇带施尔昌持五局介绍信连夜赴津,孙大海已率天津公安在第三码头布控,距西北工业基地设备抵港仅剩6小时。)

  天津港的晨雾裹着咸鱼腥味,漫过湿漉漉的石板路。

  海浪拍击码头的“哗哗”声,混着搬运工“嘿呦嘿”的号子,在浓雾中回荡。

  孙大海穿着藏青工装,早已等候在码头入口,手里攥着张1954版货运票据。

  “陈部长,施同志,可算来了!”孙大海快步迎上来,声音压得低,“3号仓库就在东头,挂着‘顺发货运’的牌子,海鲨旧部凌晨2点就开始忙活了。”

  他递过票据,“这是码头通行凭证,我已经安排本地干警和搬运工联防队配合,都是信得过的人。”

  陈宇接过票据,指尖触到潮湿的纸面。“老周和那个文人呢?”

  他目光扫过码头,浓雾中隐约能看见起重机的轮廓,机油味混杂着海水味扑面而来。

  “在仓库门口的棚子下说话,”孙大海往嘴里塞了块薄荷糖,“俺们的人伪装成理货员,盯得紧,暂时没发现异常动作。”

  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货箱,“施同志要潜伏,正好可以混进搬运工里,那边有俺提前准备的工装。”

  施尔昌摸了摸左腿的旧疤——那是延边联防时留下的枪伤,每次潜伏都会下意识触碰。

  他深吸一口气,手心的汗被海风吹干:“没问题,陈部长,你放心。”

  孙大海立刻喊来个穿蓝布褂的搬运工,递过一套工装:“这是老王,码头的老工人,会带施同志过去,暗号是‘顺发的货,按时走’。”

  老王点点头,拍了拍施尔昌的肩膀:“跟俺来,别说话,装干活就行。”

  施尔昌跟着老王往仓库走,工装的布料粗糙,磨得皮肤发紧。

  他弯腰搬起一个木箱,动作看似笨拙,实则眼神死死盯着棚子下的两人。

  —个戴眼镜的文人穿灰布长衫,左臂袖口挽起,露出个分叉爪形纹身,正是金雕;老周站在他身边,双手背在身后,姿态僵硬。

  陈宇和孙大海躲在货箱后,目光锁定两人。

  金雕抬手弹了弹烟灰,烟头落在地上,滚到货箱旁。

  陈宇悄悄挪过去,捡起烟头,烟丝还带着点余温,突然闪回:

  1949年北平接管,六国饭店门口的石板路上,他穿着军装巡查。

  一个戴眼镜的文人举着相机,看似拍照,眼神却在暗中观察军区驻地,当时以为是普通记者,没太在意。

  那文人的侧脸、握相机的手势,和眼前的金雕一模一样。

  “是他。”陈宇的声音沉下来,下颌线绷紧,“1949年北平接管时,他就潜伏在市区,目标是军区驻地。”

  孙大海咂了咂嘴:“这老狐狸,藏得够深!俺们查了这么久,愣是没把1949年的线索和他对上。”

  棚子下,金雕从口袋里掏出张图纸,平铺在木箱上:“西北工业基地的地道已经挖好,炸药今晚就运过去,6月1日设备安装时,一起引爆。”

  他的声音带着点阴鸷,“老周,你负责盯着运输车队,到时候按这个信号行动。”

  施尔昌搬着木箱靠近,距离两人仅5米。

  他能清晰看到图纸上的地道路线,手心冒汗,强压下潜伏恐惧带来的心慌。

  当年延边潜伏时被特务发现,差点牺牲,这是他时隔三年再次潜伏。

  “6月1日……”施尔昌心里一紧,6月1日是他和林悦的婚礼。

  他按约定弯腰搬货,腰背弯曲角度45度,这是给陈宇的暗号——确认行动时间。

  陈宇看到暗号,立刻对孙大海点头。

  孙大海吹了声口哨,远处的搬运工联防队立刻围拢过来,形成半圆形包围圈。

  就在这时,老周的目光突然穿过浓雾,落在货箱后的陈宇身上。

  他的瞳孔骤缩,突然掏出腰间的手枪,枪口调转,直指金雕:“陈部长快走!他身上有炸弹!”

  金雕猝不及防,脸色瞬间铁青:“你敢背叛我?!”他伸手去掏口袋,老周扣动扳机,子弹擦着金雕的胳膊飞过,打在旁边的货箱上,“哐当”作响。

  “俺从没投靠过你!”老周的声音洪亮,带着怒气,“俺是奉命潜伏在你身边,就是为了摸清你的阴谋!”他一边开枪阻拦金雕,一边喊,“陈部长,他的炸弹在左胸口袋,快阻止他!”

  金雕见状,转身就往码头深处跑,那里停着一艘小货船,海鲨旧部正等着接应。

  “追!”陈宇大喊,拔出手枪,握枪托抵肩10厘米,食指扣扳机力度3牛顿,瞄准金雕的小腿开枪。

  子弹擦着他的裤腿飞过,打在石板路上,溅起火星。

  施尔昌扔下木箱,猛地扑向旁边的海鲨旧部,手肘顶住对方的后腰。

  “不许动!”老王和其他搬运工也冲上来,七手八脚地按住试图反抗的特务,码头号子声变成了抓捕的呐喊。

  孙大海带着天津公安堵住货船,海鲨旧部见大势已去,纷纷举手投降。

  “金雕跑不了!”孙大海大喊,“码头的出口都被俺们封了,他插翅难飞!”

  陈宇追着金雕跑过码头栈桥,海浪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

  金雕慌不择路,脚下一滑,摔倒在栈桥上。

  陈宇趁机扑上去,膝盖顶住他的后背,夺下他手里的炸弹。

  那是枚微型定时炸弹,表盘上的指针指向18点,距引爆仅剩4小时。

  “金雕,你逃不掉了。”陈宇的声音冰冷,手铐“咔嚓”锁在金雕的手腕上。金雕挣扎着,眼神阴鸷:“你们别得意,‘鹰巢’的地道不止一条,6月1日,西北工业基地照样会炸!”

  此时,天津公安的电报机传来“滴答”声。孙大海拿着电报纸跑过来:“陈部长,林科长从北京发来电报。”

  他念道,“‘鹰巢已筑’指特务在西北工业基地附近挖了三条地道,均藏有硝铵炸药,引爆时间定在6月1日上午9点设备安装时!”

  陈宇的瞳孔微缩,转头看向被按住的老周。

  老周喘着粗气,脸上沾着灰尘:“陈部长,俺知道另外两条地道的位置!金雕不信任俺,只告诉了一条,俺是偷偷跟着他的人摸清的!”

  孙大海立刻安排干警:“把金雕和海鲨旧部押回审讯室,严加看管!俺带一组人,跟着老周去核实地道位置,立刻给西北公安厅发报,让他们做好排爆准备!”

  施尔昌走到陈宇身边,额角渗着汗,左腿的旧疤因为刚才的扑击隐隐作痛:“陈部长,俺没事。”

  他笑了笑,“这次潜伏,没给你丢脸。”陈宇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做得很好,克服了PTSD,立了大功。”

  码头的浓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

  搬运工们收拾着散落的货物,老王走过来,递给陈宇一杯热水:“陈同志,这些特务真可恨,想破坏俺们的工业基地!以后有需要,俺们码头的工人随叫随到!”

  “谢谢你们。”陈宇接过热水,暖意顺着指尖传来,“没有你们这些群众联防队员,我们抓不到这么快。”

  他看向远处的货船,海鲨旧部被押上警车,警笛声在码头回荡。

  陈宇掏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三条查明线索:

  1. 戴眼镜文人=金雕(分叉爪形纹身 1949年北平潜伏记录印证)【线索查明】

  2. 老周=潜伏干警(奉命卧底金雕身边,掌握地道位置)【线索查明】

  3. “鹰巢”=西北工业基地三条地道(林悦破译密电 老周证实)【线索查明】

  他合上笔记本,对孙大海说:“我带老周去核实地道位置,你负责审讯金雕,务必问出有没有其他同伙。”

  孙大海点头:“放心吧,俺们天津公安有的是办法,让他老实交代!”

  此时,陈宇的口袋里传来轻微的震动,是林悦发来的电报。

  他展开一看,上面只有短短一句话:“地道凶险,注意安全,等你回来办婚礼。”

  陈宇的嘴角微微上扬,指尖摩挲着电报纸,心里暖融融的。

  金雕被押上警车时,突然回头,眼神阴鸷地盯着陈宇:“你以为抓了我就结束了?还有人会替我完成‘惊蛰计划’,你们的婚礼,注定办不成!”

  陈宇的眼神变得坚定,握紧了手里的军刀——那是林建军送的聘礼,也是军令状。“不管还有多少特务,我们都会一一揪出来。”

  他的声音洪亮,“6月1日,婚礼会如期举行,西北工业基地也会安然无恙。”

  警车驶离码头,朝着天津公安审讯室的方向而去。

  陈宇转身,对老周说:“走吧,我们去核实地道位置,不能让金雕的阴谋得逞。”

  老周点头,眼神坚定:“陈部长,俺一定配合你们,把所有地道都找出来!”

  码头的号子声再次响起,阳光洒满海面,波光粼粼。

  陈宇知道,虽然金雕被抓,但排爆任务迫在眉睫,6月1日的婚礼前,他们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但有地方公安的协助、群众的支持,还有林悦的牵挂,他有信心守护好这一切。

  历史档案:1954年天津港作为华北重要货运枢纽,实行“公安 码头联防队”双重安保机制,搬运工、理货员等均为义务联防队员。

  他们熟悉码头地形,成为反特抓捕的重要力量。

  当时的微型定时炸弹多采用机械计时装置,表盘式设计常见,引爆时间可精准设定,硝铵炸药是特务常用爆破物资,需专业排爆人员用工具拆除引信。

  天津公安的审讯室配备手摇电话、笔录本等基础设备,无现代审讯工具,主要依靠政策攻心、线索突破获取口供,符合当时的公安实践。

  【线索查明】

  1. 老周体貌特征吻合=潜伏伪装(61章疑点查明)【线索查明】

  2. 1949年北平可疑记者=金雕潜伏(本章闪回查明)【线索查明】

  (下章预告:老周带领干警奔赴西北核实地道位置,金雕在审讯室拒不交代同伙信息。

  林悦突然从北京发来电报,截获新的密电——“影子”指令潜伏同伙,6月1日婚礼当天,在公安部家属院制造爆炸,绑架林悦!

  距婚礼仅剩3天,“影子”究竟是谁?金雕口中的“替罪羊”,又会在何时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