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厂终因货难销钱难要、资不抵债而失去信用社的支持。信用社不支持还办什么厂?无可奈何只好关门。可怜向河渠从米箩跳到糠箩里不算,现在连糠箩也没了,今后该怎么办呢?他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选择。
其实纯从个人角度讲,向河渠的选择并不难,老大哥早有打算:先去某工地当副手,慢慢向上,最终接老大哥的班。接班不接班先不说,建筑站可是个好单位。报酬在全社是最高的,到那儿工作,无论从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或人际关系哪个方面说,站内大小头目都没有超过自己的,将来的培养、重用自是明显的;关键的问题是建筑站没有大难关,自己到那儿实践不了书记的“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炼”的嘱咐。塑料厂这本难念的经就这么不念了?不行,还得念下去 。他不能临阵脱逃,必须与这个厂共进退,就像他在《试与危难战一战》一诗中所写的:
挺进商海第一站,就遇船破快要翻。抽身就是平安路,前进前景却很悬。
是进是退退是进?思前想后有点难。天降大任斯人也,石上磨,难中炼。
古语铭肺腑,师训心头现。敢迎浊浪挽狂涛,试与危难战一战。
决心既下,决定与阮、蒋二人携手搏一搏。
三人闭门开了三天的会议,议不出个好主意。老蒋说就这样闭门造车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找人商量商量,过几天再说。老阮说好。向河渠虽说七三年就到了社直单位,但是个保管员,又在农机站工作,根本不考虑单位的进退;到这儿来了,这一年来他边学习、熟悉本职工作,边考虑改变单位面貌的办法;也没有关闭原厂建新厂的想法。老大哥的提醒和提议才让他思想拐了个弯儿,也在想不搞塑料制品了,搞什么呢?脑筋是动了不少,却也没想出个法子。老蒋说找人商量商量,那就找找人吧,因此也同意。三人都说好了,一有主意就来讨论。
一天晚上阮志清敲开向河渠的门,提出办面把儿厂的建议,并拿出设想。向河渠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是条可行的路,说是现在就喊老蒋来商量。老阮“嘘”了一声说:“轻一点儿,这个厂初办规模很小,用不了多少人,就我俩创办完全行了。”向河渠想想也是实情:一间小小的挂面厂,全员不超过十人,确实在厂长之下无需再设个副厂长的;趁这个机会剔除蒋国钧,在阮志清来说到是个良机。向河渠苦笑了一下,没说什么,其实他心里明白,就是说了也白说。
阮志清这些天特别忙,有时单人独马,有时拉上向河渠;去县城,去苏州、无锡,考察人家的挂面厂 ,了解机械设备的价格、班产量、需要多大厂房、多少操作人员等等。蒋国钧对此心知肚明,只消沉了两天,也跑开了,他在找他的门路。
“向会计,电话!”缪丽高声喊着。向河渠推开算盘,向厂长室走去。
阮志清为项目奔波去了,将看守电话机的任务交给了缪丽。其实一个倒闭厂有谁打电话等不及等阮志清回来却要专人看守的,不过是找个借口留下人罢了。向河渠走过去接过擎在缪丽手上的话筒“喂”了一声,话筒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河渠吗?我是登儒。马上到公社来一趟。”
宋登儒是向河渠在风雷中学的校友,比他高一届,原跟褚国柱同班;今年刚从县里调到沿江任公社副书记,接替葛部长抓工业。向河渠来到公社,进了宋书记的办公室,问道:“什么事,书记?”“嘿,早就跟你说过了,不要书记书记的,就叫登儒或老同学,怎么老是忘呢?”
向河渠笑着说:“书记就是书记,礼不可缺,我可不敢狂妄得不知自己姓什么。”“你呀,你呀,真是个书呆子。坐,坐这儿。”宋登儒拍拍座位旁边的椅子说,“找你来是跟你说个事。现在有个项目,就是收孕妇小便”
“收孕妇小便?”向河渠怀疑自己听错了,收那东西有什么用?他没有问,只是静静地听着。忽然想起在城里看见厕所内放着尿桶收集男人的小便,说是生产尿激酶的;孕妇尿大概也是类似的用途了。他的神情由迷惘转为感兴趣了。果然宋书记说出了用途,说是:“孕妇尿可以生产一种雌性激素,这种激素比黄金还贵,项目是向明从上海带回来的。”说到这儿,转换了话题问,“对了,向明跟你是什么关系?”
“没关系,只是都姓向。”“听他说跟你同学。”“他比我高两届,就象你比我高一届一样,是校友关系,而且是在小学里。”“他说与你处得不错。”“他家住在校门外南边第二家,放学后两人常打打乒乓球。”
“噢——,原来是这样。向明认识通城的一位教授。教授的弟弟在上海生化制药厂当总工程师。这家厂提供生产技术,收购产品。你们厂正好无产可生,公社决定由你厂接产。”“这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呀,不过,”向河渠想起阮志清的为人,说,“不过这件事你得跟阮支书说,一家一主,一庙一神嘛。”
“找过他了,他不干。”“不干?这么好的项目他不干?”“是的。他说已找到项目,你俩已商量过了,生产面把儿,设备、技术都已谈好。”
“不错,那是在没有好项目的情况下找饭吃的,与这个项目没法比呀。”“我跟他作了详细分析,他就是不点头。说到最后,他说要跟你商量商量再说。照你的说法他没有跟你提这件事,更不用说商量了;实际他在推,还是想生产面把儿。”
“书记知道他不肯点头的原因吗?”“不知道。老实说我就想不通他为什么不接这么好的项目。不愁销路不愁技术,还正处在无产可生的地步。那个面把儿厂听他说目前只能用几个,不超过十个人,大部分人没事做。而这个项目全厂人员都参加还嫌少,不要细想,一听就知道这个比那个好,他却不干。”
“我也是瞎猜猜的,说出来供你参考。”向河渠接着将阮、蒋二人在运动中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大派中的骨干分子,工作中互相不怎么配合,厂里拧不成一股绳,厂的落后以致关门与这不无关系;自己到这家厂的任务之一就是协调二人的关系。他将严书记、阮淑贞找他谈话的内容复述了一遍。接着陈述了办面把儿厂不用老蒋,借此甩开他;新项目是向明弄来的,向明与蒋国钧是一派中人,向、蒋联手将会使他处于不利局面;同时新项目掌握在向明手中,能不能由他掌控,完全没有把握;因而与其接产对自己可能不利,倒不如不接,自创新天地。
“你是哪一派的?”“我?在风中我就是哪一派也不参加的中间人员,后来去镇北也是《卫东彪》逼的。”他将插派的行径、《卫东彪》砸、烧衣物说了一遍后说,“在沿江没帮没派。”“听你这么一说,还挺复杂的。你看怎么办呢?”
“接是肯定要接,用人多,大家都有事做,这是接的最主要的原因。‘得志泽加于民’嘛,只要是对大家好的,为什么不接?关键在于怎样说服老阮。”“说不服他,干脆你来接。依据我对你的了解,你完全有能力接这个项目。”
“书记说笑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有不适合当一把手的致命弱点,”向河渠大至罗列了一番后说,“严书记也看出来了,他说要是硬要把我送上去,不但不是帮我,说不定还会害了我。老话说麻布做龙袍,我不是那块料。只适合当助手,狂妄点儿说,就象诸葛亮、周总理认为他们不适合当皇帝当主席,只适合当辅弼一样。”向河渠诚恳地说。
“你说的弱点我已听到别人说过了。听说你的毅力很强,就不能改掉这些弱点?”“说来又要让你见笑了。偏偏我没把这些弱点看成是错误,因而就没有改掉这些以适应官场潜规则的打算;所以立志不当一把手,只当助手;在一把手的庇护下,尽力做好辅助工作。”
宋登儒沉思了一会儿,说:“人各有志,你说的自有你的道理,就不说这个了。项目放在塑料厂是一定的了,因为你们有二三十个人没工可上。阮志清要是坚持不接,就调离,从别处调一个来。农机站里不就有好几个支书没处去吗?你在那儿多年,认识他们,看看哪一个合适?”
“放在农机站的那几位,我跟他们处了几年,哪位最合适,我是有点数。现在的问题是阮志清的工作不一定做不通。用阮志清有三个好处,一是他在工业上已当了八九十来年的一把手,有经验;二是项目上用的是塑料厂的人,他的老部下,情况熟悉;三是他处在困境中,有急于冲出困境的迫切要求。
调别人来没有他好。首先这债台高筑,饭总难吃得上的日子,谁愿意来过?不知道你可知道,现在连买把条帚的钱有时都拿不出,上次请建筑站的同志帮带一批塑料瓶盖去襄樊给有关厂,用人家的汽车捎带,请人家吃顿饭不为多吧?炊事员为节约,炒鸡蛋时里头掺了点面粉,偏偏还被人家吃出来了,你说手头有多紧?农机站的那些老兄哪个愿来?”
“好吧,你就去说说看,实在做不通你就接手。你说的那些弱点,我在这儿没问题,有我给你兜着,怕什么?总不能眼看着几十个工人没工上,却不接这个项目吧?你告诉他,收尿厂一定办在你们厂,是绊脚石就要搬。”
蒋国钧知道公社为什么找向河渠,因为同样也找过他,但他知道说服不了阮志清。这位阮支书独断独行惯了,很少能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不同意的事情别人能劝得动?向河渠一回厂,就来问情况,向河渠将招见的情况说了一遍,但隐去了宋书记发狠的话。老蒋问他能不能说服老阮,向河渠说:“试试,说不定可以。”老蒋摇摇头说:“危险!他什么时候肯依别人的不同意见了?依我说,宋书记是你的老同学,不如你来牵头,我全力支持。让他搞他的面把儿去。”向河渠笑笑说:“我知道自己有多重,不是当头头的料子。”
阮志清回厂后知道宋书记找向河渠的事,就让缪丽来找他。向河渠拿着茶杯来到厂长室,没等问,就汇报了去公社的经过,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收尿制激素比生产挂面好的理由有三条:一条是能用的人多。他说听宋书记介绍,南屏公社已开始生产,拥有职工三四十人,我们厂现有职工二十七人,个个有事干;挂面厂恐怕只能用十个人就是多的,还有十几个往哪里放?这是个头疼的难题。一条是销路有保障。据介绍国际上这种药品供不应求,国内需求也很广泛,上海生化厂十分希望多扩大货源,卫星厂的产品全包;挂面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目前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规模不能大,一大,推销就会成问题,而且原料关目前还没有攻破,面粉从哪里来,也在不确定当中。三是效益大。小打小闹生产面把儿,糊嘴以外,没多少利润。泰山面把厂那么大的个厂,办公楼残旧成那样了,据说还没钱翻新;听说南屏月利润已超过两千,两千块够发八十个人的工资呢,一个月的利润就能还清工人的工资了。这三条表明收尿比做面把儿不知要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当接产这个项目。
向河渠的话刚落音,阮志清就提出两个问题:“你对向明有多少了解?你知道蒋国钧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向河渠说:“上小学时向明比我高两级,长大后两人不在一个大队,我上中学时向明已当上民兵营长了,只听说有能力,情况不怎么了解。”
阮志清说:“有能力不假,但心狠手辣,运动中整了不少人,戴高帽子、挂大牌子、举手投降不让放下,各种手段都用上,打人也是家常便饭 。严惟恭严书记你知道吧,向明叫他挑大粪桶,还不让人跟他挑串担,他一个大学生吃得消吗?可没办法啊。”说着说着,突然想起了什么,说:“噢,对了,医院的李腾达就同他是一大派中的两员干将,那个人的手段你是知道的,他就是那样的人。”接着又介绍了蒋国钧的为人,什么把砖头塞在别人手里,让人撂啦,虚伪啦等等,最后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同这样的人合作呢??就我们两个小打小闹地干干面把儿厂算了。我们从小认识,知根知己,一齐干多好。收尿,让他们去收好了,我们干我们的。”
向明的情况,向河渠早有耳闻,听说他对母亲很孝顺,父亲去世后,弟媳妇对母亲很是不好,有骂骂咧咧的现象,弟弟怕妻子,管不了。为母亲能过上幸福的晚年,他毅然将母亲接来赡养,不再要弟弟负担;也听说他对运动中的过激行为颇有悔意,曾向一些被他整过的人表示过道歉。人非圣贤,敦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管他过去如何,凭这两点就能断定他基本上是个好人,更何况与自己无仇无怨,有什么不能共事的?
至于蒋国钧,阮志清说的就是全部真的,也算不了大毛病,他塞给你的砖头,抛不抛可在于你;他虚伪,不真实,哪个又都是真实的?不过真与假、虚与实的成分多与少而已,连自己也不完全真实呢,更何况是要求别人?是人都可相处,只是怎么处而已,老蒋对自己倒还是挺关心的,一齐共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阮志清就更没事了,穿开裤就开始玩,至今从未有过嫌隙,只是他对向、蒋成见太深,真从情理上说,不一定能说得通;且先试试,实在说不通,再暗示公社的决心和自己的打算;再不转弯,也就无可奈何了,但估计问题不大;因为自己不跟他搞小打小闹的面把儿,塑料厂的人有几个跟他干的?总不见得他独拳打虎吧?
想到此,他从靠墙的小桌上提来热水瓶边帮阮志清倒水,再将自己的杯子倒满,边说:“承蒙你拿我当知己,我也拿你当兄弟,你不介意的话,我们不称职务,只叫名字。”阮志清高兴地说:“早该这样了。一听说调你来,我就很高兴,一年来我发现你很实在,很合我的胃口。”“那好,志清,我就直率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你再斟酌取舍。”
向河渠说对蒋、向两人,他虽不了解,但可以设身处地地帮他们分析分析。先说向明,不管他过去怎样,能力强弱,到我们厂来,从职务上讲,供销员,客气点弄个供销科长,厂大了,人有好处,就称他为供销副厂长也无所谓,从人事关系上讲,没有人与他结党成派的,他只能按厂方的决定行事,识相的的我们不欺他,同心协力共创大业;不识相的,孤立他,他也掀不起大浪,因此 这个人是完全可以用。要弄清一点的是:我们在接纳他。合作也分主次,是他投奔我们,我们是主,他是客,办与不办,怎么办?要听我们的,与运动时他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向河渠说,再说啦,你们仅仅是观点的不同,个人之间全无恩怨,古时候的管仲还箭射齐桓公,差点把人家射死,齐桓公丢开仇怨,重用了管仲,使自己成为霸主,我们就不能学学古人,重用他,把厂起死回生,发展壮大?用得好,说不定他会成为你的得力骨干呢。
说到蒋国钧,向河渠认为抛开过去的观点分歧不说,蒋国钧为人还看不出怎么坏。阮志清说:“他是个奸臣。”向河渠说:“你说的也许不错,大奸似忠,以致我看不出他的奸。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他不告状。不象纺织厂两个头头隔时辰不隔日子地到工办或公社去说对方的是非。”阮志清鼻子一哼,说:“找哪个告状去?他没有人。要是有人,他不告状,哼!”
“哪也不坏呀。他没人就不会挖空心思对付你嘛。比纺织厂那两位不知要好多少呢,那两位就有人?也不见得吧?就是
其实纯从个人角度讲,向河渠的选择并不难,老大哥早有打算:先去某工地当副手,慢慢向上,最终接老大哥的班。接班不接班先不说,建筑站可是个好单位。报酬在全社是最高的,到那儿工作,无论从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或人际关系哪个方面说,站内大小头目都没有超过自己的,将来的培养、重用自是明显的;关键的问题是建筑站没有大难关,自己到那儿实践不了书记的“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炼”的嘱咐。塑料厂这本难念的经就这么不念了?不行,还得念下去 。他不能临阵脱逃,必须与这个厂共进退,就像他在《试与危难战一战》一诗中所写的:
挺进商海第一站,就遇船破快要翻。抽身就是平安路,前进前景却很悬。
是进是退退是进?思前想后有点难。天降大任斯人也,石上磨,难中炼。
古语铭肺腑,师训心头现。敢迎浊浪挽狂涛,试与危难战一战。
决心既下,决定与阮、蒋二人携手搏一搏。
三人闭门开了三天的会议,议不出个好主意。老蒋说就这样闭门造车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找人商量商量,过几天再说。老阮说好。向河渠虽说七三年就到了社直单位,但是个保管员,又在农机站工作,根本不考虑单位的进退;到这儿来了,这一年来他边学习、熟悉本职工作,边考虑改变单位面貌的办法;也没有关闭原厂建新厂的想法。老大哥的提醒和提议才让他思想拐了个弯儿,也在想不搞塑料制品了,搞什么呢?脑筋是动了不少,却也没想出个法子。老蒋说找人商量商量,那就找找人吧,因此也同意。三人都说好了,一有主意就来讨论。
一天晚上阮志清敲开向河渠的门,提出办面把儿厂的建议,并拿出设想。向河渠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是条可行的路,说是现在就喊老蒋来商量。老阮“嘘”了一声说:“轻一点儿,这个厂初办规模很小,用不了多少人,就我俩创办完全行了。”向河渠想想也是实情:一间小小的挂面厂,全员不超过十人,确实在厂长之下无需再设个副厂长的;趁这个机会剔除蒋国钧,在阮志清来说到是个良机。向河渠苦笑了一下,没说什么,其实他心里明白,就是说了也白说。
阮志清这些天特别忙,有时单人独马,有时拉上向河渠;去县城,去苏州、无锡,考察人家的挂面厂 ,了解机械设备的价格、班产量、需要多大厂房、多少操作人员等等。蒋国钧对此心知肚明,只消沉了两天,也跑开了,他在找他的门路。
“向会计,电话!”缪丽高声喊着。向河渠推开算盘,向厂长室走去。
阮志清为项目奔波去了,将看守电话机的任务交给了缪丽。其实一个倒闭厂有谁打电话等不及等阮志清回来却要专人看守的,不过是找个借口留下人罢了。向河渠走过去接过擎在缪丽手上的话筒“喂”了一声,话筒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河渠吗?我是登儒。马上到公社来一趟。”
宋登儒是向河渠在风雷中学的校友,比他高一届,原跟褚国柱同班;今年刚从县里调到沿江任公社副书记,接替葛部长抓工业。向河渠来到公社,进了宋书记的办公室,问道:“什么事,书记?”“嘿,早就跟你说过了,不要书记书记的,就叫登儒或老同学,怎么老是忘呢?”
向河渠笑着说:“书记就是书记,礼不可缺,我可不敢狂妄得不知自己姓什么。”“你呀,你呀,真是个书呆子。坐,坐这儿。”宋登儒拍拍座位旁边的椅子说,“找你来是跟你说个事。现在有个项目,就是收孕妇小便”
“收孕妇小便?”向河渠怀疑自己听错了,收那东西有什么用?他没有问,只是静静地听着。忽然想起在城里看见厕所内放着尿桶收集男人的小便,说是生产尿激酶的;孕妇尿大概也是类似的用途了。他的神情由迷惘转为感兴趣了。果然宋书记说出了用途,说是:“孕妇尿可以生产一种雌性激素,这种激素比黄金还贵,项目是向明从上海带回来的。”说到这儿,转换了话题问,“对了,向明跟你是什么关系?”
“没关系,只是都姓向。”“听他说跟你同学。”“他比我高两届,就象你比我高一届一样,是校友关系,而且是在小学里。”“他说与你处得不错。”“他家住在校门外南边第二家,放学后两人常打打乒乓球。”
“噢——,原来是这样。向明认识通城的一位教授。教授的弟弟在上海生化制药厂当总工程师。这家厂提供生产技术,收购产品。你们厂正好无产可生,公社决定由你厂接产。”“这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呀,不过,”向河渠想起阮志清的为人,说,“不过这件事你得跟阮支书说,一家一主,一庙一神嘛。”
“找过他了,他不干。”“不干?这么好的项目他不干?”“是的。他说已找到项目,你俩已商量过了,生产面把儿,设备、技术都已谈好。”
“不错,那是在没有好项目的情况下找饭吃的,与这个项目没法比呀。”“我跟他作了详细分析,他就是不点头。说到最后,他说要跟你商量商量再说。照你的说法他没有跟你提这件事,更不用说商量了;实际他在推,还是想生产面把儿。”
“书记知道他不肯点头的原因吗?”“不知道。老实说我就想不通他为什么不接这么好的项目。不愁销路不愁技术,还正处在无产可生的地步。那个面把儿厂听他说目前只能用几个,不超过十个人,大部分人没事做。而这个项目全厂人员都参加还嫌少,不要细想,一听就知道这个比那个好,他却不干。”
“我也是瞎猜猜的,说出来供你参考。”向河渠接着将阮、蒋二人在运动中是水火不相容的两大派中的骨干分子,工作中互相不怎么配合,厂里拧不成一股绳,厂的落后以致关门与这不无关系;自己到这家厂的任务之一就是协调二人的关系。他将严书记、阮淑贞找他谈话的内容复述了一遍。接着陈述了办面把儿厂不用老蒋,借此甩开他;新项目是向明弄来的,向明与蒋国钧是一派中人,向、蒋联手将会使他处于不利局面;同时新项目掌握在向明手中,能不能由他掌控,完全没有把握;因而与其接产对自己可能不利,倒不如不接,自创新天地。
“你是哪一派的?”“我?在风中我就是哪一派也不参加的中间人员,后来去镇北也是《卫东彪》逼的。”他将插派的行径、《卫东彪》砸、烧衣物说了一遍后说,“在沿江没帮没派。”“听你这么一说,还挺复杂的。你看怎么办呢?”
“接是肯定要接,用人多,大家都有事做,这是接的最主要的原因。‘得志泽加于民’嘛,只要是对大家好的,为什么不接?关键在于怎样说服老阮。”“说不服他,干脆你来接。依据我对你的了解,你完全有能力接这个项目。”
“书记说笑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自己有不适合当一把手的致命弱点,”向河渠大至罗列了一番后说,“严书记也看出来了,他说要是硬要把我送上去,不但不是帮我,说不定还会害了我。老话说麻布做龙袍,我不是那块料。只适合当助手,狂妄点儿说,就象诸葛亮、周总理认为他们不适合当皇帝当主席,只适合当辅弼一样。”向河渠诚恳地说。
“你说的弱点我已听到别人说过了。听说你的毅力很强,就不能改掉这些弱点?”“说来又要让你见笑了。偏偏我没把这些弱点看成是错误,因而就没有改掉这些以适应官场潜规则的打算;所以立志不当一把手,只当助手;在一把手的庇护下,尽力做好辅助工作。”
宋登儒沉思了一会儿,说:“人各有志,你说的自有你的道理,就不说这个了。项目放在塑料厂是一定的了,因为你们有二三十个人没工可上。阮志清要是坚持不接,就调离,从别处调一个来。农机站里不就有好几个支书没处去吗?你在那儿多年,认识他们,看看哪一个合适?”
“放在农机站的那几位,我跟他们处了几年,哪位最合适,我是有点数。现在的问题是阮志清的工作不一定做不通。用阮志清有三个好处,一是他在工业上已当了八九十来年的一把手,有经验;二是项目上用的是塑料厂的人,他的老部下,情况熟悉;三是他处在困境中,有急于冲出困境的迫切要求。
调别人来没有他好。首先这债台高筑,饭总难吃得上的日子,谁愿意来过?不知道你可知道,现在连买把条帚的钱有时都拿不出,上次请建筑站的同志帮带一批塑料瓶盖去襄樊给有关厂,用人家的汽车捎带,请人家吃顿饭不为多吧?炊事员为节约,炒鸡蛋时里头掺了点面粉,偏偏还被人家吃出来了,你说手头有多紧?农机站的那些老兄哪个愿来?”
“好吧,你就去说说看,实在做不通你就接手。你说的那些弱点,我在这儿没问题,有我给你兜着,怕什么?总不能眼看着几十个工人没工上,却不接这个项目吧?你告诉他,收尿厂一定办在你们厂,是绊脚石就要搬。”
蒋国钧知道公社为什么找向河渠,因为同样也找过他,但他知道说服不了阮志清。这位阮支书独断独行惯了,很少能听得进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不同意的事情别人能劝得动?向河渠一回厂,就来问情况,向河渠将招见的情况说了一遍,但隐去了宋书记发狠的话。老蒋问他能不能说服老阮,向河渠说:“试试,说不定可以。”老蒋摇摇头说:“危险!他什么时候肯依别人的不同意见了?依我说,宋书记是你的老同学,不如你来牵头,我全力支持。让他搞他的面把儿去。”向河渠笑笑说:“我知道自己有多重,不是当头头的料子。”
阮志清回厂后知道宋书记找向河渠的事,就让缪丽来找他。向河渠拿着茶杯来到厂长室,没等问,就汇报了去公社的经过,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收尿制激素比生产挂面好的理由有三条:一条是能用的人多。他说听宋书记介绍,南屏公社已开始生产,拥有职工三四十人,我们厂现有职工二十七人,个个有事干;挂面厂恐怕只能用十个人就是多的,还有十几个往哪里放?这是个头疼的难题。一条是销路有保障。据介绍国际上这种药品供不应求,国内需求也很广泛,上海生化厂十分希望多扩大货源,卫星厂的产品全包;挂面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目前大概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规模不能大,一大,推销就会成问题,而且原料关目前还没有攻破,面粉从哪里来,也在不确定当中。三是效益大。小打小闹生产面把儿,糊嘴以外,没多少利润。泰山面把厂那么大的个厂,办公楼残旧成那样了,据说还没钱翻新;听说南屏月利润已超过两千,两千块够发八十个人的工资呢,一个月的利润就能还清工人的工资了。这三条表明收尿比做面把儿不知要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当接产这个项目。
向河渠的话刚落音,阮志清就提出两个问题:“你对向明有多少了解?你知道蒋国钧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向河渠说:“上小学时向明比我高两级,长大后两人不在一个大队,我上中学时向明已当上民兵营长了,只听说有能力,情况不怎么了解。”
阮志清说:“有能力不假,但心狠手辣,运动中整了不少人,戴高帽子、挂大牌子、举手投降不让放下,各种手段都用上,打人也是家常便饭 。严惟恭严书记你知道吧,向明叫他挑大粪桶,还不让人跟他挑串担,他一个大学生吃得消吗?可没办法啊。”说着说着,突然想起了什么,说:“噢,对了,医院的李腾达就同他是一大派中的两员干将,那个人的手段你是知道的,他就是那样的人。”接着又介绍了蒋国钧的为人,什么把砖头塞在别人手里,让人撂啦,虚伪啦等等,最后他说:“我们为什么要同这样的人合作呢??就我们两个小打小闹地干干面把儿厂算了。我们从小认识,知根知己,一齐干多好。收尿,让他们去收好了,我们干我们的。”
向明的情况,向河渠早有耳闻,听说他对母亲很孝顺,父亲去世后,弟媳妇对母亲很是不好,有骂骂咧咧的现象,弟弟怕妻子,管不了。为母亲能过上幸福的晚年,他毅然将母亲接来赡养,不再要弟弟负担;也听说他对运动中的过激行为颇有悔意,曾向一些被他整过的人表示过道歉。人非圣贤,敦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不管他过去如何,凭这两点就能断定他基本上是个好人,更何况与自己无仇无怨,有什么不能共事的?
至于蒋国钧,阮志清说的就是全部真的,也算不了大毛病,他塞给你的砖头,抛不抛可在于你;他虚伪,不真实,哪个又都是真实的?不过真与假、虚与实的成分多与少而已,连自己也不完全真实呢,更何况是要求别人?是人都可相处,只是怎么处而已,老蒋对自己倒还是挺关心的,一齐共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
阮志清就更没事了,穿开裤就开始玩,至今从未有过嫌隙,只是他对向、蒋成见太深,真从情理上说,不一定能说得通;且先试试,实在说不通,再暗示公社的决心和自己的打算;再不转弯,也就无可奈何了,但估计问题不大;因为自己不跟他搞小打小闹的面把儿,塑料厂的人有几个跟他干的?总不见得他独拳打虎吧?
想到此,他从靠墙的小桌上提来热水瓶边帮阮志清倒水,再将自己的杯子倒满,边说:“承蒙你拿我当知己,我也拿你当兄弟,你不介意的话,我们不称职务,只叫名字。”阮志清高兴地说:“早该这样了。一听说调你来,我就很高兴,一年来我发现你很实在,很合我的胃口。”“那好,志清,我就直率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不对,你再斟酌取舍。”
向河渠说对蒋、向两人,他虽不了解,但可以设身处地地帮他们分析分析。先说向明,不管他过去怎样,能力强弱,到我们厂来,从职务上讲,供销员,客气点弄个供销科长,厂大了,人有好处,就称他为供销副厂长也无所谓,从人事关系上讲,没有人与他结党成派的,他只能按厂方的决定行事,识相的的我们不欺他,同心协力共创大业;不识相的,孤立他,他也掀不起大浪,因此 这个人是完全可以用。要弄清一点的是:我们在接纳他。合作也分主次,是他投奔我们,我们是主,他是客,办与不办,怎么办?要听我们的,与运动时他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向河渠说,再说啦,你们仅仅是观点的不同,个人之间全无恩怨,古时候的管仲还箭射齐桓公,差点把人家射死,齐桓公丢开仇怨,重用了管仲,使自己成为霸主,我们就不能学学古人,重用他,把厂起死回生,发展壮大?用得好,说不定他会成为你的得力骨干呢。
说到蒋国钧,向河渠认为抛开过去的观点分歧不说,蒋国钧为人还看不出怎么坏。阮志清说:“他是个奸臣。”向河渠说:“你说的也许不错,大奸似忠,以致我看不出他的奸。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他不告状。不象纺织厂两个头头隔时辰不隔日子地到工办或公社去说对方的是非。”阮志清鼻子一哼,说:“找哪个告状去?他没有人。要是有人,他不告状,哼!”
“哪也不坏呀。他没人就不会挖空心思对付你嘛。比纺织厂那两位不知要好多少呢,那两位就有人?也不见得吧?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