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土壤改良计划(下)-《我在玄幻世界搞基建》

  他忽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奇女子,或许正是他一直想要寻找的伙伴。他推行土壤改良、尝试发展农耕,靠的是前世的零散知识和实践摸索,若能有一位懂植物、通草药的人相助,不仅能让农耕技术更具科学性,或许还能发掘出更多山林资源,甚至探索出药材种植的可能,这对整个青禾村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

  “姑娘对植物的研究,倒是与我眼下做的事情不谋而合。”林舟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语气诚恳,“我是青禾村的林舟,正在村里推行堆肥法改良土壤,想让庄稼增产。但我对本地植物的习性、土壤与作物的适配性,了解得并不深入。姑娘既懂草药,又熟悉植物生长规律,想必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女子闻言,眼中也露出几分惊讶:“堆肥改良土壤?我在书中看到过‘粪壤宜稼’的记载,却从未见过有人真正推行。公子是如何想到用此法的?发酵后的粪便,真的能让庄稼长势更好?”

  她的问题精准而专业,没有丝毫对“污秽”的偏见,反而满是对技术本身的好奇。林舟心中愈发确定,这女子绝非寻常之人。他便将堆肥的原理、配比方法以及试验田的成效,简明扼要地说了一遍,尤其提到了发酵过程中高温灭菌、转化养分的关键步骤。

  女子听得十分专注,时不时点头,手指下意识地摩挲着衣角,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待林舟说完,她立刻追问道:“那公子可知,不同的作物对肥料的需求是否不同?比如禾谷与蔬菜,是否需要调整粪便与草木灰的比例?还有,发酵的时间长短,会不会影响养分的保留?”

  这些问题恰好问到了林舟的痛点上。他虽然知道堆肥有效,却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正愁无法根据作物特性优化方法。他如实答道:“实不相瞒,我目前只做了谷子的试验,其他作物尚未尝试。至于肥料配比和发酵时间的讲究,我也只是凭经验摸索,并无确切依据。”

  “原来如此。”女子若有所思,目光落在不远处的试验田方向(虽远不可及,却仿佛能穿透山林望见),“我在书中看到,‘土性有刚柔,肥性有寒热’,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肥料,不同的作物也需对应不同的养分。粪便发酵后性温,草木灰性烈,若能根据作物习性调整比例,效果或许会更好。而且,有些草药的枯枝败叶混入堆肥,说不定还能增强肥力,甚至预防作物病虫害。”

  林舟听得豁然开朗,忍不住击掌赞叹:“姑娘所言极是!我之前只想着利用常见原料,却从未想过结合草药特性。若是能将草药与堆肥结合,既解决了废料利用的问题,又能提升肥料功效,这可是两全其美的法子!”

  赵大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挠了挠头道:“你们说的这些,俺是一句也听不懂。不过看林小哥这么高兴,肯定是好事!”

  女子被赵大的憨厚逗得微微一笑,眉眼间的清冷散去不少,多了几分柔和:“我叫苏凝,从小跟着祖父认草药、读医书。祖父去世后,我便一直独自进山考察,想把他未完成的著述补全。”

  “苏凝姑娘。”林舟郑重地拱了拱手,“你的学识,对青禾村的村民而言,是莫大的助力。我恳请你能随我回村,咱们一起研究土壤改良、作物种植,还有草药培育。村里虽不富裕,但我保证,定会为你提供安稳的住处和研究的便利。”

  苏凝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她习惯了独居山林,不受世俗打扰,可林舟的提议,又让她难以拒绝。她研究植物多年,却始终缺乏实践的土壤,青禾村的土壤改良计划,正是一个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绝佳机会。而且,林舟眼中的真诚与对民生的关切,也让她心生好感。

  “我在山里还有一处临时的居所,存放着许多采集的标本和书籍。”苏凝沉吟道,“若是回村,我想先把那些东西搬过去。另外,我研究植物时需要时常进山,不知是否方便?”

  “方便!当然方便!”林舟连忙点头,“村里的山林你尽可随意出入,若是需要帮手采集标本、搬运东西,我和赵大,还有村里的后生们,随叫随到!”

  赵大也立刻附和:“苏姑娘,俺们村里的人都实诚,你要是肯来,俺们一定好好待你!你放心,进山的时候俺保护你,啥野兽都近不了你的身!”

  苏凝看着两人热切的眼神,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同山间的野花般清丽动人:“好,那我便随你们回村。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我只懂植物和草药,农事上的具体操作,还需要公子多指教。”

  “彼此切磋,共同进步!”林舟心中大喜,他知道,苏凝的加入,不仅能解决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中的技术难题,更能为青禾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药材种植。若是能成功培育出草药,不仅能改善村民的健康,还能作为商品与外界交易,让村里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当下,林舟和赵大便跟着苏凝前往她的临时居所。那是一处隐藏在山坳里的小木屋,周围种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草药,屋内收拾得干净整洁,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陶罐、晒干的标本和几本泛黄的书籍。

  三人一起动手,将书籍、标本和必要的工具打包好,装上赵大带来的简易木车。苏凝锁好木屋,最后看了一眼这片陪伴她多年的山林,眼中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许。

  下山的路上,阳光正好,林间的风带着花草的清香。林舟与苏凝并肩而行,时而探讨堆肥的配比,时而交流植物的习性,越聊越是投机。赵大则推着木车跟在后面,虽然听不懂两人的谈话,却也能感受到空气中欢快的氛围,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林舟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山林,又看了看身边侃侃而谈的苏凝,心中充满了憧憬。他知道,青禾村的土壤改良计划,因为苏凝的加入,必将迎来新的突破。而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也注定会彻底改变他的事业格局,让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走出一条更宽广、更深远的道路。

  然而,他并不知道,苏凝的到来,除了带来知识与希望,也将卷入青禾村尚未平息的新旧观念之争。那些原本就对堆肥法心存芥蒂的保守老者,面对这位“不循常规”、独自进山的女子,又会生出怎样的质疑与反对?而林舟和苏凝,又将如何携手应对这些挑战,将土壤改良、作物种植和草药培育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夕阳西下,三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山林的尽头,朝着青禾村的方向走去。一场关于知识、实践与民生的新探索,即将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