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凤“失手”摔碎二皇子赏赐的风波,如同投入宫苑池塘的一颗石子,荡开几圈涟漪后,便迅速平息下去。
正如牛天扬所料,二皇子乾德义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派人安抚,坐实了其“宽宏大量、体恤下属”的名声,也进一步将马凤这个“不堪大用”却忠心可嘉的年轻侍卫,牢牢标记为自己的羽翼。
宫中众人对马凤的关注度显着下降,内卫那无处不在的监视目光,也如同潮水般悄然退去大半,虽未完全撤除,但已不再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
马凤乐得清静,每日依旧在西苑那方小天地里恪尽职守,将那份“劫后余生”的谨慎与“因祸得福”的感激演绎得恰到好处。
他如同蛰伏的幼兽,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下一个可能的机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往往渺小如沙砾。
这一日,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预示着不祥。马凤正按刀立于西苑宫道,忽然听到皇城方向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闷的钟鸣——非是日常报时,而是紧急军情入京的讯号!
他的心猛地一紧。边关?
几乎同时,宫禁内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肃杀。
原本步履从容的内侍宫女们开始步履匆匆,面色惶惶。通往武英殿、枢密院的宫道上,马蹄声和官员车驾的轱辘声明显增多,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在宫中悄然流传开来,自然也传到了值守侍卫们的耳中。
“听说了吗?柔然……柔然大军犯边!”
“这次规模极大,据说有数万铁骑!”
“青龙县……青龙县好像已经失守了!”
“边关八百里加急!陛下紧急召集群臣议事!”
只言片语,如同冰冷的铁锥,狠狠凿击着马凤的耳膜。
青龙县!
平安村!
那是他长大的地方!
那里有李三叔,有曾经收留庇护他的村民,有他和爷爷牛天扬一手建立起来的、象征着他与过去联系的田产和牛羊!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柔然贼心不死,但当噩耗真的传来,尤其是听到“青龙县失守”这几个字时,一股混杂着愤怒、担忧、以及无边戾气的火焰,还是瞬间吞噬了他的理智。他仿佛能看到柔然铁蹄践踏过熟悉的土地,烽火硝烟笼罩了平安村,李三叔和村民们惊恐奔逃、血染黄沙的景象!
他的拳头在袖中死死攥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尖锐的痛感,才勉强压制住几乎要冲口而出的怒吼。
他强迫自己站在原地,身体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那双努力维持平静的眼眸深处,已是惊涛骇浪。
爷爷……李三叔……乡亲们……你们怎么样了?
巨大的焦虑和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将他淹没。
他身在这重重宫闱之内,穿着这身侍卫的皮囊,听着故土沦陷的消息,却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滋味,比刀割更难受。
与此同时,武英殿内,气氛已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压抑得令人窒息。
皇帝乾兴廷高坐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下方,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平日里或道貌岸然、或一团和气的面孔,此刻都写满了凝重与……各异的心思。
兵部尚书手持紧急军报,声音沉痛地念诵着:“……柔然左贤王亲率五万精锐,突袭北疆,青龙县守军血战两日,寡不敌众,城破……守将殉国,军民……死伤惨重。敌军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南下,兵锋直指朔风城;一路东进,劫掠周边村镇,北疆……危殆!”
军报中的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众人心头。
青龙县乃边关要冲,此城一失,北疆门户洞开,柔然骑兵便可长驱直入!
“陛下!”军报甫一念完,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乃是礼部尚书,立刻出班跪倒,声音悲切,“柔然凶顽,屡犯天朝!然则北疆苦寒,战线漫长,劳师远征,耗费巨大!臣以为,当务之急,应遣能言善辩之使,前往柔然王庭,陈说利害,许以金银绢帛,令其退兵,再图后计!此乃休养生息,保全国力之上策啊!”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文官和部分保守勋贵的附和。主和之声,甚嚣尘上。
“荒谬!”一声雷霆般的怒喝炸响。
出声者乃是一位身材魁梧、满面虬髯的武将,是戍卫京畿的龙武卫大将军,“刘尚书此言,是欲将我大辽疆土、边关百姓,拱手让与蛮夷吗?柔然狼子野心,岂是些许财帛可以满足?今日割一城,明日他便要十城!唯有迎头痛击,打疼打怕他,方能保边境十年安宁!陛下,臣请旨,愿亲率京营精锐,驰援北疆,不破柔然,誓不还朝!”
主战派将领们群情激愤,纷纷出列请战。
“打?拿什么打?”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出自安国侯之口。
他并未出列,只是站在原地,慢条斯理地说道,“京营乃护卫京畿根本,岂可轻动?北疆战事糜烂,乃边军无能所致!当务之急,是问责边将,整饬军纪!贸然出兵,若再有闪失,动摇国本,谁来承担?”他话语看似公允,实则将矛头指向了边军将领,并隐含了对主战派,尤其是对支持主战的二皇子的掣肘。
“安国侯此言差矣!”二皇子乾德义终于开口,他面色肃然,越众而出,向御座躬身,“父皇!北疆将士浴血奋战,寡不敌众,非战之罪!如今贼势猖獗,岂是追究责任之时?当凝聚举国之力,共御外侮!儿臣以为,龙武卫大将军所言极是!必须派兵驰援!而且,要派精锐!不仅要击退柔然,更要借此机会,重整北疆防务,扬我国威!”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安国侯等人,语气铿锵:“儿臣愿亲赴前线,督师作战,与边关将士同生共死,以安社稷,以慰黎民!”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二皇子要亲征?
支持二皇子的官员立刻高声附和,赞其勇毅,言唯有皇子亲临,方能鼓舞士气,震慑敌胆。
而大皇子一系和安国侯等人则面色变幻,显然没料到乾德义会如此果断,竟欲借此机会直接掌握兵权!
龙椅之上,乾兴廷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臣子,以及主动请缨的儿子,眼神复杂。
他老了,早已失了当年的锐气,更倾向于安稳。
但柔然此次来势汹汹,若一味求和,只怕后患无穷。
老二此举,虽有揽权之嫌,但确是目前看来最能稳定局面的选择……
殿内的争吵声、辩论声,如同魔音灌耳,透过厚重的殿门,隐隐传到殿外值守的马凤耳中。
他听不清具体内容,但那激昂的、愤怒的、阴冷的、慷慨的各种语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心寒的图景。
故土在流血,百姓在哀嚎,而这些掌控着帝国命运的大人物们,却还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的立场,进行着丑陋的争吵!
什么主和,什么问责,什么亲征……在他们眼中,边关的烽火,将士的鲜血,百姓的苦难,难道都只是棋盘上的筹码吗?!
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如同岩浆般在他胸中奔涌。
他想起了阿依玛,想起了她信守承诺送来牛羊,想起了她平定内乱后“永不相犯”的誓言。
若是朝廷能与汗鲁部真正联手,北疆何至于此?
若是朝中少一些安国侯这样的蠹虫,边关将士何至于孤军奋战?
他紧紧咬着牙关,牙龈几乎要渗出血来。
就在朝堂争论陷入僵局之际,忽然,一名内侍急匆匆入殿,跪地禀报:“陛下,汗鲁公主阿依玛殿下宫外求见!言有紧急边情奏报!”
所有人都是一愣。
乾兴廷眼中精光一闪:“宣!”
片刻后,一身火红骑射服、风尘仆仆却依旧英姿飒爽的阿依玛,大步走入殿中。
她无视两旁投来的各种目光,径直向御座行礼,声音清越而急切:
“陛下!我汗鲁部探马急报,柔然此次大举进犯,其真正目标,恐非仅是劫掠!其左贤王麾下有一支精锐,已悄然绕过主要关隘,意图穿插至朔风城后方,与正面大军形成夹击之势!若朔风城有失,北疆防线将彻底崩溃!请陛下速做决断,发兵救援!我汗鲁部愿出兵侧击柔然粮道,以为策应!”
阿依玛带来的消息,如同又一记惊雷,在殿中炸响!
形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乾德义立刻抓住机会,朗声道:“父皇!形势危急,刻不容缓!请父皇准儿臣所请,即刻点兵出征!”
支持主战的声浪顿时压过了主和派。
乾兴廷看着台下神色坚定的儿子,又看了看提供关键情报的阿依玛,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准奏!封二皇子乾德义为北征行军大总管,节制北疆诸军,龙武卫大将军为副,即日点齐京营三万精锐,火速驰援北疆!务必击退柔然,稳固边防!”
“儿臣(臣)领旨!”乾德义与龙武卫大将军齐声应道,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与决然。
圣旨既下,朝会散去。
官员们神色各异地退出武英殿。
马凤站在殿外广场的寒风中,看着鱼贯而出的人群,看着乾德义意气风发的背影,听着他吩咐属下立刻准备出征的指令,心中五味杂陈。
二皇子亲征,大军驰援,这或许是北疆的一线生机。
但他呢?
他依旧只能站在这里,穿着这身可笑的侍卫服,做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吗?
不。
他绝不能!
一股强烈的念头,如同野火般在他心中燃起。
他要回去!
他要回北疆去!
那里有他必须守护的人,有他无法割舍的根!
他抬起头,望向北方,目光穿透重重宫墙,仿佛看到了那片燃烧的土地。
必须想办法,随军出征!
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回去!
这场国难,他不能再置身事外。
他的战场,不应该在这冰冷的宫墙之内。
正如牛天扬所料,二皇子乾德义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派人安抚,坐实了其“宽宏大量、体恤下属”的名声,也进一步将马凤这个“不堪大用”却忠心可嘉的年轻侍卫,牢牢标记为自己的羽翼。
宫中众人对马凤的关注度显着下降,内卫那无处不在的监视目光,也如同潮水般悄然退去大半,虽未完全撤除,但已不再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
马凤乐得清静,每日依旧在西苑那方小天地里恪尽职守,将那份“劫后余生”的谨慎与“因祸得福”的感激演绎得恰到好处。
他如同蛰伏的幼兽,在看似平静的日子里,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下一个可能的机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往往渺小如沙砾。
这一日,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预示着不祥。马凤正按刀立于西苑宫道,忽然听到皇城方向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闷的钟鸣——非是日常报时,而是紧急军情入京的讯号!
他的心猛地一紧。边关?
几乎同时,宫禁内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肃杀。
原本步履从容的内侍宫女们开始步履匆匆,面色惶惶。通往武英殿、枢密院的宫道上,马蹄声和官员车驾的轱辘声明显增多,打破了往日的宁静。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在宫中悄然流传开来,自然也传到了值守侍卫们的耳中。
“听说了吗?柔然……柔然大军犯边!”
“这次规模极大,据说有数万铁骑!”
“青龙县……青龙县好像已经失守了!”
“边关八百里加急!陛下紧急召集群臣议事!”
只言片语,如同冰冷的铁锥,狠狠凿击着马凤的耳膜。
青龙县!
平安村!
那是他长大的地方!
那里有李三叔,有曾经收留庇护他的村民,有他和爷爷牛天扬一手建立起来的、象征着他与过去联系的田产和牛羊!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知道柔然贼心不死,但当噩耗真的传来,尤其是听到“青龙县失守”这几个字时,一股混杂着愤怒、担忧、以及无边戾气的火焰,还是瞬间吞噬了他的理智。他仿佛能看到柔然铁蹄践踏过熟悉的土地,烽火硝烟笼罩了平安村,李三叔和村民们惊恐奔逃、血染黄沙的景象!
他的拳头在袖中死死攥紧,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尖锐的痛感,才勉强压制住几乎要冲口而出的怒吼。
他强迫自己站在原地,身体却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那双努力维持平静的眼眸深处,已是惊涛骇浪。
爷爷……李三叔……乡亲们……你们怎么样了?
巨大的焦虑和无力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将他淹没。
他身在这重重宫闱之内,穿着这身侍卫的皮囊,听着故土沦陷的消息,却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滋味,比刀割更难受。
与此同时,武英殿内,气氛已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压抑得令人窒息。
皇帝乾兴廷高坐龙椅之上,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下方,文武百官分列两旁,平日里或道貌岸然、或一团和气的面孔,此刻都写满了凝重与……各异的心思。
兵部尚书手持紧急军报,声音沉痛地念诵着:“……柔然左贤王亲率五万精锐,突袭北疆,青龙县守军血战两日,寡不敌众,城破……守将殉国,军民……死伤惨重。敌军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南下,兵锋直指朔风城;一路东进,劫掠周边村镇,北疆……危殆!”
军报中的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众人心头。
青龙县乃边关要冲,此城一失,北疆门户洞开,柔然骑兵便可长驱直入!
“陛下!”军报甫一念完,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乃是礼部尚书,立刻出班跪倒,声音悲切,“柔然凶顽,屡犯天朝!然则北疆苦寒,战线漫长,劳师远征,耗费巨大!臣以为,当务之急,应遣能言善辩之使,前往柔然王庭,陈说利害,许以金银绢帛,令其退兵,再图后计!此乃休养生息,保全国力之上策啊!”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不少文官和部分保守勋贵的附和。主和之声,甚嚣尘上。
“荒谬!”一声雷霆般的怒喝炸响。
出声者乃是一位身材魁梧、满面虬髯的武将,是戍卫京畿的龙武卫大将军,“刘尚书此言,是欲将我大辽疆土、边关百姓,拱手让与蛮夷吗?柔然狼子野心,岂是些许财帛可以满足?今日割一城,明日他便要十城!唯有迎头痛击,打疼打怕他,方能保边境十年安宁!陛下,臣请旨,愿亲率京营精锐,驰援北疆,不破柔然,誓不还朝!”
主战派将领们群情激愤,纷纷出列请战。
“打?拿什么打?”一个阴柔的声音响起,出自安国侯之口。
他并未出列,只是站在原地,慢条斯理地说道,“京营乃护卫京畿根本,岂可轻动?北疆战事糜烂,乃边军无能所致!当务之急,是问责边将,整饬军纪!贸然出兵,若再有闪失,动摇国本,谁来承担?”他话语看似公允,实则将矛头指向了边军将领,并隐含了对主战派,尤其是对支持主战的二皇子的掣肘。
“安国侯此言差矣!”二皇子乾德义终于开口,他面色肃然,越众而出,向御座躬身,“父皇!北疆将士浴血奋战,寡不敌众,非战之罪!如今贼势猖獗,岂是追究责任之时?当凝聚举国之力,共御外侮!儿臣以为,龙武卫大将军所言极是!必须派兵驰援!而且,要派精锐!不仅要击退柔然,更要借此机会,重整北疆防务,扬我国威!”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安国侯等人,语气铿锵:“儿臣愿亲赴前线,督师作战,与边关将士同生共死,以安社稷,以慰黎民!”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二皇子要亲征?
支持二皇子的官员立刻高声附和,赞其勇毅,言唯有皇子亲临,方能鼓舞士气,震慑敌胆。
而大皇子一系和安国侯等人则面色变幻,显然没料到乾德义会如此果断,竟欲借此机会直接掌握兵权!
龙椅之上,乾兴廷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臣子,以及主动请缨的儿子,眼神复杂。
他老了,早已失了当年的锐气,更倾向于安稳。
但柔然此次来势汹汹,若一味求和,只怕后患无穷。
老二此举,虽有揽权之嫌,但确是目前看来最能稳定局面的选择……
殿内的争吵声、辩论声,如同魔音灌耳,透过厚重的殿门,隐隐传到殿外值守的马凤耳中。
他听不清具体内容,但那激昂的、愤怒的、阴冷的、慷慨的各种语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心寒的图景。
故土在流血,百姓在哀嚎,而这些掌控着帝国命运的大人物们,却还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的立场,进行着丑陋的争吵!
什么主和,什么问责,什么亲征……在他们眼中,边关的烽火,将士的鲜血,百姓的苦难,难道都只是棋盘上的筹码吗?!
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愤,如同岩浆般在他胸中奔涌。
他想起了阿依玛,想起了她信守承诺送来牛羊,想起了她平定内乱后“永不相犯”的誓言。
若是朝廷能与汗鲁部真正联手,北疆何至于此?
若是朝中少一些安国侯这样的蠹虫,边关将士何至于孤军奋战?
他紧紧咬着牙关,牙龈几乎要渗出血来。
就在朝堂争论陷入僵局之际,忽然,一名内侍急匆匆入殿,跪地禀报:“陛下,汗鲁公主阿依玛殿下宫外求见!言有紧急边情奏报!”
所有人都是一愣。
乾兴廷眼中精光一闪:“宣!”
片刻后,一身火红骑射服、风尘仆仆却依旧英姿飒爽的阿依玛,大步走入殿中。
她无视两旁投来的各种目光,径直向御座行礼,声音清越而急切:
“陛下!我汗鲁部探马急报,柔然此次大举进犯,其真正目标,恐非仅是劫掠!其左贤王麾下有一支精锐,已悄然绕过主要关隘,意图穿插至朔风城后方,与正面大军形成夹击之势!若朔风城有失,北疆防线将彻底崩溃!请陛下速做决断,发兵救援!我汗鲁部愿出兵侧击柔然粮道,以为策应!”
阿依玛带来的消息,如同又一记惊雷,在殿中炸响!
形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乾德义立刻抓住机会,朗声道:“父皇!形势危急,刻不容缓!请父皇准儿臣所请,即刻点兵出征!”
支持主战的声浪顿时压过了主和派。
乾兴廷看着台下神色坚定的儿子,又看了看提供关键情报的阿依玛,终于下定了决心。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准奏!封二皇子乾德义为北征行军大总管,节制北疆诸军,龙武卫大将军为副,即日点齐京营三万精锐,火速驰援北疆!务必击退柔然,稳固边防!”
“儿臣(臣)领旨!”乾德义与龙武卫大将军齐声应道,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与决然。
圣旨既下,朝会散去。
官员们神色各异地退出武英殿。
马凤站在殿外广场的寒风中,看着鱼贯而出的人群,看着乾德义意气风发的背影,听着他吩咐属下立刻准备出征的指令,心中五味杂陈。
二皇子亲征,大军驰援,这或许是北疆的一线生机。
但他呢?
他依旧只能站在这里,穿着这身可笑的侍卫服,做一个无能为力的旁观者吗?
不。
他绝不能!
一股强烈的念头,如同野火般在他心中燃起。
他要回去!
他要回北疆去!
那里有他必须守护的人,有他无法割舍的根!
他抬起头,望向北方,目光穿透重重宫墙,仿佛看到了那片燃烧的土地。
必须想办法,随军出征!
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回去!
这场国难,他不能再置身事外。
他的战场,不应该在这冰冷的宫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