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身居帅位,权柄仅次于曹操,执戟者自有立言之机。
虽领青州军政日久,然昔时冀州尚属曹氏辖地,贾诩坐镇中山。今劲敌既殁,司马懿面作悲戚,心底暗涌狂澜——曹家兵甲尽归其握。
然寇封压境之危,独系司马懿一身。
料敌不过三月,青州必遭兵锋。
冀州兵备空虚,唯余数千散卒分守诸郡。寇封令下,旬月间十二城皆易帜。
时迫矣!
幽州援军未至,若三万骑步安然抵青,或可暂解危局。
此部虽不及青州精锐,足为缓兵之策。真正的壁垒,仍在青州本部。司马懿筹算分明:幽州军当屯外城,与主军成犄角之势。
【君王犒军】
曹操亲遣流星马,八百里飞檄幽州,严令援军务必先寇封而至。惟两路协防,青州方得久持。
曹操与寇封交战以来节节败退,却仍死守到底。曹军上下皆知,唯有破釜沉舟方有生机,如今只盼寇封迟些进犯青州,好让司马懿做好万全准备。此战堪称司马懿生平最严峻之战,若败,他必随曹操共赴黄泉——他与贾诩同样,既效忠曹操便绝不改投寇封。
此刻曹操正携司马懿犒赏三军,实则暗中查探军心。忽闻士卒窃窃私语,满宠欲拿人时被曹操制止。只听那二人低声道:张兄,曹操连失两州,败局已定。若继续效忠,只怕我等都要陪葬。刘兄此言差矣!曹公待我等恩重如山,若背主求荣,天下人将如何看我?
你不见曹洪么?昔日曹营第一猛将,如今不也归顺了九州王?我等岂能与曹将军相比?非也!我们掌握着重大军情——曹操正调幽州兵马驰援青州,此情报若献予九州王......妙极!届时九州王半路截杀,青州便成孤城!
《暗夜密谋》
1128夜
刘兄,饮尽此杯!蛰伏多时终见曙光,曹营三载不过区区中军将,任人唯亲岂是我等用武之地!
愿与兄共赴前程,他日功成名就,定教那些轻视之辈刮目相看。曹公,非我等背主,实乃明珠蒙尘!
诚哉斯言!曹孟德何曾正眼相待?若不另谋高就,只怕终生埋没于此。
酒过三巡,二人借着酒意谋划投奔寇封之事。
殊不知,门前伫立的两道身影已将密谈尽收耳中。
第三百九十九回 怒发冲冠
满宠指节发白,若非曹操示意,早已破门而入。
狂妄之徒!竟敢谋逆!主公为何——
伯宁且住。当学仲达处事之风,暴怒何益?
可这...
曹操轻叹,知满宠尚需磨炼。
虽怒火中烧,满宠终是按下性子——主公未令,护卫当恪守本分。
这正是曹操重用他的缘由:忠勇兼备。
少顷,曹操转向司马懿:
仲达以为当如何处置?
司马懿惯用缓兵之计。先暗中监察,再予警示;若仍执迷,则雷霆一击!
丞相不妨先遣人监视,断其通敌之途。
善。此事便交由大都督处置。
**1129**
**
曹操微微颔首。这是他抵达青州后,首次将任务交由司马懿处理。
司马懿领命,即刻按计划行事。此次虽非青州军士,而是曹操旧部,但在他看来并无差别,处置方式依旧如常。
曹操之所以将此任务交给司马懿而非满宠,实则是想试探其能力。如今司马懿执掌三军,若连这般小事都无法妥善解决,又如何担得起对抗寇封之责?
为官多年,司马懿深知曹操用意,行事愈发谨慎。若因两名小将而丢了兵权,岂不令司马家族蒙羞?他等待兵权已久,绝不容许半点闪失。
眼下虽无对手,司马懿仍不敢松懈。他明白,既任兵马大都督,便需建功立业,稳固军心。
寇封大军未退,北方四州仅余青州一隅,正是司马懿立功之机,只看他能否把握。
此刻,司马懿的大都督之名尚虚,十万将士中,仅半数听其调遣。青州军虽经他训练,实力大增,但曹操亲至,多数将士仍直接听命于主公。
**张、刘两名副将暗中行动,意图探查虚实,伺机离营。二人长久以来心怀异志,如今终于按捺不住,鬼祟出帐,准备动手。
司马懿深知,若欲真正掌握兵权,必先立下战功,在军中树立威信。而此次,正是绝佳之机。
他们浑然不觉,司马懿派出的密探正紧随其后!
“张兄,前面就是司马懿的帅帐,此刻他应该外出巡查了!”
“正合我意!咱们进去搜搜线索,若能找到对九州王有利的情报,日后归顺也能有个倚仗!”
张、刘二将鬼鬼祟祟摸到帅帐前,压低声音说道。
二人蹑手蹑脚溜进帐内,开始翻检文书器物。
既然决心投靠寇封,总要献上投名状才行。他们盘算着偷取司马懿的机密以表忠心。
可翻遍各处都一无所获,两人不禁大失所望。
正欲继续搜寻,帐外突然传来异响。
“刘兄且住!帐外似有动静,怕是司马懿回来了!”
“快走!若被发现,你我性命休矣!”
二人如惊弓之鸟,转眼便消失在帅帐之中。
原来这是司马懿亲卫故意制造的声响。眼见二将久留帅帐翻找,亲卫只得佯装惊动。
惊走二将后,密探继续尾随。他们的使命就是严防军情外泄。
倘若消息走漏,这些密探必将被司马懿军法从事!
因二人掌握重要军机,司马懿早欲除之而后快。只是碍于曹操先前有令,才不得不派人日夜监视。
万不得已时,亦可痛下 ** !
只要军情不泄,尚可留他们性命。若敢向寇封通风报信,定叫他们共赴黄泉!
飞黄腾达的美梦,终究逃不出司马懿的掌心!
将士若违抗军令,司马懿从不姑息,立斩不饶!
张刘二将走出军帐后,如同行尸走肉般在道上挪步。
仅凭幽州情报就想在寇封麾下谋职?两人觉得实在太过儿戏。
必须献上更有分量的投名状,方能彰显诚意。
他们不仅要投奔寇封,更要谋取统领数百人的实权之位。
唯有如此,才不枉背叛曹操所冒的风险!
经司马懿精心布置,青州已成铁桶般的要塞。
此战关乎仕途,司马懿已无退路。
若能击退寇封,他在曹军中的地位将不可撼动。
当今天下,敢与九州王较量的,唯司马懿一人而已。
至今未尝败绩,正是他自信的资本。
机遇稍纵即逝,司马懿决心全力一搏!
禀大都督,张刘二将正在收拾行囊,似欲逃离青州。
尚未取得情报就仓促出逃,可是打草惊蛇了?
都督明鉴,确实惊动了他们。
既成事实,降罪何益?不如令尔等戴罪立功!
司马懿亲率五百精甲追击二将。
眼见二人去意已决,再监视已无意义。
张刘二人惴惴不安,恐事情败露,遂携幽州情报直奔冀州。
幽州实为空城,若寇封兴师动众前往,必徒劳无功。
若知实情,只需遣数千兵马驻守即可。
司马懿率兵全力追击 绝不能让张刘二将逃脱青州!
若放走这两人 司马懿的谋划便彻底落空。
曹操跟前如何交代?堂堂军师竟连两名副将都盯不住!
张刘二人察觉追兵 当即施展手段甩开追踪。
毕竟是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老将 多少有些本事。
甩掉眼线后 二人立即改走偏僻小路。
他们心知肚明:大路必有伏兵 唯山野小径可求生。
此刻已顾不得搜集情报投奔寇封 保命才是头等大事。
若命丧于此 什么宏图伟业都将化为泡影。
司马懿正率五百精兵疾行 忽遇溃退回禀的斥候:
启禀都督...跟、跟丢了...
那士卒伏地请罪 话都说不利索。
司马懿勃然大怒:废物!连两个人都盯不住 留你们何用?
拖下去斩了!尔等可知放虎归山的后果?
被斩士卒毫无怨言 其余将士噤若寒蝉。
新官上任三把火 众将暂避锋芒。
司马懿处决失职斥候 亲率五百精甲继续追击。
行至岔路 前有两条选择:通达官道与隐蔽山径。
官道坦阔 抵冀州可省半日行程;
山径崎岖 却是出其不意的遁逃之路。
----------------
大都督,末将以为张刘二位必选大路。大路行程最短,此刻他们最迫切的就是抢时间!
大都督,末将不敢苟同。大路虽近却易暴露行踪,如今青州谁人不知张刘二人要投奔寇封?
司马懿盯着地图上两条岔路沉思。大路确实能省路程,但若遭遇曹军围剿,仅凭张刘二人绝难突围。纵然逃脱也会耽误时辰,反不如取小道更为稳妥——性命终究比速度重要。
大都督,不如由末将率百人走大路拦截,您亲率主力走小道包抄?
此议甚善。与其空耗时辰揣测,不若分兵追击。司马懿拍案定策:但切记不可孤军深入,若遇寇封主力立即撤回!
三百铁骑随着司马懿转入山道。前方逃命的张刘二人很清楚,曹军的追兵随时可能截断去路。他们不惧遭遇寇封部下,反倒期盼能先得接应——这将是唯一的生机。
此刻的狼狈无关紧要,活命才是首要。只要能活着,就有继续抗衡曹营的资本。纵使世人嘲弄,也绝不回头。
司马懿扬鞭催马,三百将士紧随其后。新任大都督金印未暖,岂容功败垂成?
尚未建立功业,若遭贬斥,司马懿必将沦为笑柄!
全军听令,火速前进,必须擒获那二人,绝不容许他们踏入冀州半步!
此二人追随丞相日久,知晓诸多机密,若投效寇封,后患无穷!
本都督若受责罚,尔等皆难逃干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定要将他们缉拿归案!
司马懿下达最后通牒,却仍未寻见张、刘两位副将踪迹。
这令司马懿如坐针毡,唯恐二人成功逃往冀州,被寇封大军接应。
倘若如此,司马懿唯有负荆请罪,甘受曹丞相责罚。
此乃司马懿最不愿见到的局面!
张兄,后方似有追兵马嘶声,想必是司马懿亲率追兵赶来!
怎会来得如此之快?依常理应派兵沿官道追击才是,怎会出现在这小径上?
确实蹊跷。不过以司马懿行事作风,必会同时封锁大小道路。事态紧急,速速逃命要紧!
张、刘二将商议已毕,继续向冀州方向疾驰。
虽不敢断言寇封已掌控冀州全境,但确信中山郡必在其掌控之中。
二人直奔中山,盼能遇见寇封,得其重用。
司马懿率部穷追不舍,终在半时辰后望见张、刘二将背影,不禁仰天长笑。
既未进入冀州地界,便不必担忧遭遇寇封大军。
站住!再往前行便要放箭了!最后警告一次!
身居帅位,权柄仅次于曹操,执戟者自有立言之机。
虽领青州军政日久,然昔时冀州尚属曹氏辖地,贾诩坐镇中山。今劲敌既殁,司马懿面作悲戚,心底暗涌狂澜——曹家兵甲尽归其握。
然寇封压境之危,独系司马懿一身。
料敌不过三月,青州必遭兵锋。
冀州兵备空虚,唯余数千散卒分守诸郡。寇封令下,旬月间十二城皆易帜。
时迫矣!
幽州援军未至,若三万骑步安然抵青,或可暂解危局。
此部虽不及青州精锐,足为缓兵之策。真正的壁垒,仍在青州本部。司马懿筹算分明:幽州军当屯外城,与主军成犄角之势。
【君王犒军】
曹操亲遣流星马,八百里飞檄幽州,严令援军务必先寇封而至。惟两路协防,青州方得久持。
曹操与寇封交战以来节节败退,却仍死守到底。曹军上下皆知,唯有破釜沉舟方有生机,如今只盼寇封迟些进犯青州,好让司马懿做好万全准备。此战堪称司马懿生平最严峻之战,若败,他必随曹操共赴黄泉——他与贾诩同样,既效忠曹操便绝不改投寇封。
此刻曹操正携司马懿犒赏三军,实则暗中查探军心。忽闻士卒窃窃私语,满宠欲拿人时被曹操制止。只听那二人低声道:张兄,曹操连失两州,败局已定。若继续效忠,只怕我等都要陪葬。刘兄此言差矣!曹公待我等恩重如山,若背主求荣,天下人将如何看我?
你不见曹洪么?昔日曹营第一猛将,如今不也归顺了九州王?我等岂能与曹将军相比?非也!我们掌握着重大军情——曹操正调幽州兵马驰援青州,此情报若献予九州王......妙极!届时九州王半路截杀,青州便成孤城!
《暗夜密谋》
1128夜
刘兄,饮尽此杯!蛰伏多时终见曙光,曹营三载不过区区中军将,任人唯亲岂是我等用武之地!
愿与兄共赴前程,他日功成名就,定教那些轻视之辈刮目相看。曹公,非我等背主,实乃明珠蒙尘!
诚哉斯言!曹孟德何曾正眼相待?若不另谋高就,只怕终生埋没于此。
酒过三巡,二人借着酒意谋划投奔寇封之事。
殊不知,门前伫立的两道身影已将密谈尽收耳中。
第三百九十九回 怒发冲冠
满宠指节发白,若非曹操示意,早已破门而入。
狂妄之徒!竟敢谋逆!主公为何——
伯宁且住。当学仲达处事之风,暴怒何益?
可这...
曹操轻叹,知满宠尚需磨炼。
虽怒火中烧,满宠终是按下性子——主公未令,护卫当恪守本分。
这正是曹操重用他的缘由:忠勇兼备。
少顷,曹操转向司马懿:
仲达以为当如何处置?
司马懿惯用缓兵之计。先暗中监察,再予警示;若仍执迷,则雷霆一击!
丞相不妨先遣人监视,断其通敌之途。
善。此事便交由大都督处置。
**1129**
**
曹操微微颔首。这是他抵达青州后,首次将任务交由司马懿处理。
司马懿领命,即刻按计划行事。此次虽非青州军士,而是曹操旧部,但在他看来并无差别,处置方式依旧如常。
曹操之所以将此任务交给司马懿而非满宠,实则是想试探其能力。如今司马懿执掌三军,若连这般小事都无法妥善解决,又如何担得起对抗寇封之责?
为官多年,司马懿深知曹操用意,行事愈发谨慎。若因两名小将而丢了兵权,岂不令司马家族蒙羞?他等待兵权已久,绝不容许半点闪失。
眼下虽无对手,司马懿仍不敢松懈。他明白,既任兵马大都督,便需建功立业,稳固军心。
寇封大军未退,北方四州仅余青州一隅,正是司马懿立功之机,只看他能否把握。
此刻,司马懿的大都督之名尚虚,十万将士中,仅半数听其调遣。青州军虽经他训练,实力大增,但曹操亲至,多数将士仍直接听命于主公。
**张、刘两名副将暗中行动,意图探查虚实,伺机离营。二人长久以来心怀异志,如今终于按捺不住,鬼祟出帐,准备动手。
司马懿深知,若欲真正掌握兵权,必先立下战功,在军中树立威信。而此次,正是绝佳之机。
他们浑然不觉,司马懿派出的密探正紧随其后!
“张兄,前面就是司马懿的帅帐,此刻他应该外出巡查了!”
“正合我意!咱们进去搜搜线索,若能找到对九州王有利的情报,日后归顺也能有个倚仗!”
张、刘二将鬼鬼祟祟摸到帅帐前,压低声音说道。
二人蹑手蹑脚溜进帐内,开始翻检文书器物。
既然决心投靠寇封,总要献上投名状才行。他们盘算着偷取司马懿的机密以表忠心。
可翻遍各处都一无所获,两人不禁大失所望。
正欲继续搜寻,帐外突然传来异响。
“刘兄且住!帐外似有动静,怕是司马懿回来了!”
“快走!若被发现,你我性命休矣!”
二人如惊弓之鸟,转眼便消失在帅帐之中。
原来这是司马懿亲卫故意制造的声响。眼见二将久留帅帐翻找,亲卫只得佯装惊动。
惊走二将后,密探继续尾随。他们的使命就是严防军情外泄。
倘若消息走漏,这些密探必将被司马懿军法从事!
因二人掌握重要军机,司马懿早欲除之而后快。只是碍于曹操先前有令,才不得不派人日夜监视。
万不得已时,亦可痛下 ** !
只要军情不泄,尚可留他们性命。若敢向寇封通风报信,定叫他们共赴黄泉!
飞黄腾达的美梦,终究逃不出司马懿的掌心!
将士若违抗军令,司马懿从不姑息,立斩不饶!
张刘二将走出军帐后,如同行尸走肉般在道上挪步。
仅凭幽州情报就想在寇封麾下谋职?两人觉得实在太过儿戏。
必须献上更有分量的投名状,方能彰显诚意。
他们不仅要投奔寇封,更要谋取统领数百人的实权之位。
唯有如此,才不枉背叛曹操所冒的风险!
经司马懿精心布置,青州已成铁桶般的要塞。
此战关乎仕途,司马懿已无退路。
若能击退寇封,他在曹军中的地位将不可撼动。
当今天下,敢与九州王较量的,唯司马懿一人而已。
至今未尝败绩,正是他自信的资本。
机遇稍纵即逝,司马懿决心全力一搏!
禀大都督,张刘二将正在收拾行囊,似欲逃离青州。
尚未取得情报就仓促出逃,可是打草惊蛇了?
都督明鉴,确实惊动了他们。
既成事实,降罪何益?不如令尔等戴罪立功!
司马懿亲率五百精甲追击二将。
眼见二人去意已决,再监视已无意义。
张刘二人惴惴不安,恐事情败露,遂携幽州情报直奔冀州。
幽州实为空城,若寇封兴师动众前往,必徒劳无功。
若知实情,只需遣数千兵马驻守即可。
司马懿率兵全力追击 绝不能让张刘二将逃脱青州!
若放走这两人 司马懿的谋划便彻底落空。
曹操跟前如何交代?堂堂军师竟连两名副将都盯不住!
张刘二人察觉追兵 当即施展手段甩开追踪。
毕竟是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老将 多少有些本事。
甩掉眼线后 二人立即改走偏僻小路。
他们心知肚明:大路必有伏兵 唯山野小径可求生。
此刻已顾不得搜集情报投奔寇封 保命才是头等大事。
若命丧于此 什么宏图伟业都将化为泡影。
司马懿正率五百精兵疾行 忽遇溃退回禀的斥候:
启禀都督...跟、跟丢了...
那士卒伏地请罪 话都说不利索。
司马懿勃然大怒:废物!连两个人都盯不住 留你们何用?
拖下去斩了!尔等可知放虎归山的后果?
被斩士卒毫无怨言 其余将士噤若寒蝉。
新官上任三把火 众将暂避锋芒。
司马懿处决失职斥候 亲率五百精甲继续追击。
行至岔路 前有两条选择:通达官道与隐蔽山径。
官道坦阔 抵冀州可省半日行程;
山径崎岖 却是出其不意的遁逃之路。
----------------
大都督,末将以为张刘二位必选大路。大路行程最短,此刻他们最迫切的就是抢时间!
大都督,末将不敢苟同。大路虽近却易暴露行踪,如今青州谁人不知张刘二人要投奔寇封?
司马懿盯着地图上两条岔路沉思。大路确实能省路程,但若遭遇曹军围剿,仅凭张刘二人绝难突围。纵然逃脱也会耽误时辰,反不如取小道更为稳妥——性命终究比速度重要。
大都督,不如由末将率百人走大路拦截,您亲率主力走小道包抄?
此议甚善。与其空耗时辰揣测,不若分兵追击。司马懿拍案定策:但切记不可孤军深入,若遇寇封主力立即撤回!
三百铁骑随着司马懿转入山道。前方逃命的张刘二人很清楚,曹军的追兵随时可能截断去路。他们不惧遭遇寇封部下,反倒期盼能先得接应——这将是唯一的生机。
此刻的狼狈无关紧要,活命才是首要。只要能活着,就有继续抗衡曹营的资本。纵使世人嘲弄,也绝不回头。
司马懿扬鞭催马,三百将士紧随其后。新任大都督金印未暖,岂容功败垂成?
尚未建立功业,若遭贬斥,司马懿必将沦为笑柄!
全军听令,火速前进,必须擒获那二人,绝不容许他们踏入冀州半步!
此二人追随丞相日久,知晓诸多机密,若投效寇封,后患无穷!
本都督若受责罚,尔等皆难逃干系!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定要将他们缉拿归案!
司马懿下达最后通牒,却仍未寻见张、刘两位副将踪迹。
这令司马懿如坐针毡,唯恐二人成功逃往冀州,被寇封大军接应。
倘若如此,司马懿唯有负荆请罪,甘受曹丞相责罚。
此乃司马懿最不愿见到的局面!
张兄,后方似有追兵马嘶声,想必是司马懿亲率追兵赶来!
怎会来得如此之快?依常理应派兵沿官道追击才是,怎会出现在这小径上?
确实蹊跷。不过以司马懿行事作风,必会同时封锁大小道路。事态紧急,速速逃命要紧!
张、刘二将商议已毕,继续向冀州方向疾驰。
虽不敢断言寇封已掌控冀州全境,但确信中山郡必在其掌控之中。
二人直奔中山,盼能遇见寇封,得其重用。
司马懿率部穷追不舍,终在半时辰后望见张、刘二将背影,不禁仰天长笑。
既未进入冀州地界,便不必担忧遭遇寇封大军。
站住!再往前行便要放箭了!最后警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