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四合院:傻柱,有种你再说一遍》

  谢颖琪心里突然踏实了,小声应道:嗯。

  你别有负担,好好读书就行。

  爷爷说了,结婚时不要彩礼,还会给我备嫁妆。”

  谢颖琪同样担忧婚事会影响何雨柱在清华的学业,但她已经完全以两人的未来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俨然将自己视作这个小家的一员。

  何雨柱闻言不禁暗自感叹。

  这样好的姑娘实在难得——样貌品性俱佳,若放在他穿越前的时代,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良配。

  那时候漫天要价的彩礼、房产证加名的算计、离婚分财产的闹剧,与当下纯粹真挚的婚恋观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两人白手起家共同奋斗的景象,在后世年轻人眼中恍如天方夜谭。

  老一辈总不解子女为何抗拒婚姻,却不知时代洪流早已冲刷出全新的价值观念。

  何雨柱摇摇头驱散杂念。

  夜色渐深,自行车上两人的影子在路面不断延伸。

  ......

  时序更迭,转眼已是1954年12月。

  晨间的寒气裹挟着报童的敲门声,何雨柱如常取回当日《人民日报》。

  这份每日必修课对他意义非凡——作为穿越者,纵有先知优势亦难面面俱到,报纸正是补全历史记忆的重要拼图。

  展开油墨未干的报纸,头版头条赫然映入眼帘:

  第二套人民币即将发行?

  何雨柱眸光微动。

  这个时间节点与他记忆吻合。

  建国初期因局势未稳沿用的第一套币制,大面额纸币既不便流通又暗藏隐患。

  如今公私合营全面铺开,票证体系日趋完善,币制改革可谓水到渠成。

  虽十二月甫放风声,实际兑换要待来年展开。

  旧币万元折新币壹元的比率,将重新定义万元户的概念。

  何雨柱清点空间内存放的八百余万旧币——若不及时兑换,这些辛苦积攒的财富终将化为废纸。

  折算后的八百多元新币,较之昔日鸿宾楼掌灶时的收入固然缩水,但在全面国营化的新时代,厨师已不可能维持以往收入水平。

  更何况......

  何雨柱叠好报纸走向灶台。

  如今他手持清华大学 与工程师证书,人生选项早已远超庖厨方寸之地。

  在这个特殊年代,理工科技能才是安身立命的最佳保障——这正是一年前他毅然弃勺从学的深层考量。

  晨炊香气渐浓,他唤醒妹妹雨水共进早餐,而后如常护送她前往学堂。

  何雨柱骑着自行车来到南锣巷四合院,告诉何大清和陈娟要提前准备家里的钱去兑换新币。

  他又分别去通知了师傅李保国和杨佩元。

  最后还专程去找了未来岳父谢学丰,确保每个人都知晓此事。

  在那个年代,确实有人因为疏忽或不在意而错过兑换新币的机会,最终吃了大亏。

  何雨柱在通知家人兑换新币时已经想好说辞。

  凭借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他顺利说服了所有人。

  李保国在鸿宾楼多年积蓄丰厚,筹集了七八千万旧币,兑换后相当于七八千元新币,离万元户只差一步之遥。

  杨佩元的太元武馆现在基本停业,只作为 们练功的场所保留下来。

  他听从何雨柱建议,将价值两亿多的财产全部整理出来准备兑换,包括现金和一些藏品。

  何雨柱帮忙筛选藏品,建议只保留精品。

  谢学丰听到提醒后二话不说就开始准备,这让何雨柱省心不少。

  1955年1月,何雨柱一家骑着自行车,带着装满钞票的麻袋前往银行办理兑换。

  新币兑换政策刚刚开始实施,虽然已经宣传了一段时间,但这个年代的人们对此仍不太熟悉,所以银行门口的队伍并不算长。

  很快就轮到何雨柱一家办理业务。

  当何雨柱把那鼓鼓囊囊的布袋放在柜台上时,工作人员明显吃了一惊。

  清点完现金后,柜员谨慎地询问起何家人情况——这些旧币折合新币约两千元,在当时可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何雨柱亮出了清华大学学生的身份,何大清和陈娟也如实说明了各自的工作单位。

  得知这家人有在工厂上班的,有街道办的干部,儿子还是清华高材生,柜员眼中的疑虑顿时化作了敬佩。

  确认资金来源合法后,只是让何家人简单登记,就顺利完成了兑换。

  新币时代带来的是全新的消费方式。

  如今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相应的票证。

  这种 制对国家掌控经济资源很有帮助,但在何雨柱看来影响不大——他向来更看重知识和技术的价值。

  若真在意钱财,凭他的手艺早能在公私合营前积累更多财富。

  办完手续,何大清直接把一千元塞给儿子。

  这是夫妻俩商量好的:柱子求学在外,手头宽裕些总没坏处。

  剩下的一千元准备存银行,只留两百作日常开销,反正工资很快就能领到。

  回到四合院时,周末休息的邻居们正在院里活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前院的阎埠贵一看到他们就凑了上来:大清、柱子,这一大早全家出动,是有什么要紧事?

  何雨柱笑着解释:三大爷没看报纸吗?国家发行新币了,一万旧币换一块新币,我们刚去银行办了兑换。”

  阎埠贵推了推眼镜。

  最近学校事务繁忙,他都没怎么看报纸——准确说是没去学校蹭其他老师的报纸看。

  要他自己花钱订报?那可舍不得。

  三大爷,新币兑换已经开始了,您有空也可以去换,算是支持国家政策。”

  听说何雨柱一家是去兑换新币,阎埠贵心里盘算起来:这事靠谱吗?他经历过不少次货币改革,想到以前的教训,要是政策不稳,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何雨柱认真地说:现在国家正在发展,政策都是为了百姓好。

  新币改革也是替咱们着想。”他点到为止,毕竟两家关系不错。

  阎埠贵点点头:那成,听你的。

  我这就回去看看,还是得亲自去办才放心。”说完匆匆往家走,钱财的事他可不敢假手他人。

  何雨柱笑了笑,跟父亲何大清走进中院。

  院子里不少人:贾东旭正跟着易中海学习钳工技术,面前摆着零件工具;秦淮茹在水池边洗衣服;贾张氏站在门口,指着媳妇嚷道:赶紧把那个赔钱货抱出来!又尿裤子了!边说边嫌恶地扇着鼻子。

  城里人一般不会这么明目张胆重男轻女,但贾张氏向来如此。

  秦淮茹早已习惯,虽然心里委屈,为维持婚姻只能忍气吞声。

  贾东旭皱眉道:妈,小当毕竟是您孙女...

  什么孙女!贾张氏打断儿子,女孩子就是赔钱货!你现在翅膀硬了,娶了媳妇不要娘了是吧!在她看来,男孩能养家糊口,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

  易中海正要劝解,看见何家父子回来。

  院里的目光都转向他们。

  何大清和陈娟对贾张氏的泼辣习以为常,面色如常地走向自家门口。

  贾张氏的目光从秦怀茹和贾东旭身上移开,转向何大清一家。

  她的视线在何雨柱身上停留,眼中透着不善,显然对这小子耿耿于怀。

  要不是他当初没帮着劝说,自家早就拿到城市户口了,哪会像现在这样,靠贾东旭一个人微薄的粮本定量艰难度日。

  公私合营后,秦怀茹虽在易中海的帮助下仍在救助站工作,但工资比之前少了许多,加上处处都要粮票,贾家的日子愈发拮据。

  柱子,这么早就出门了?易中海笑着打招呼。

  虽然他清楚何雨柱间接影响了贾东旭和秦怀茹的工作,但现在他可不敢跟何家撕破脸。

  何大清在轧钢厂混得风生水起,陈娟在街道办也步步高升,何家如今是院里数一数二的殷实人家。

  易中海想维持自己一大爷的地位,自然得和这家人搞好关系。

  何雨柱点点头:是啊,一大爷,您这是在教东旭哥钳工?他扫了眼地上的零件,一眼认出是钳工的活计。

  贾东旭接话道:师傅觉得我还有几个地方差 候,特意给我加练。”虽说因为何雨柱的事吃了挂落,但他心里明白这事儿怨不得柱子,要怪只能怪自家棒梗——还不是因为他有个好母亲?不过这话他可不敢说出口,毕竟贾张氏再怎么样也是他妈。

  这时,前院的阎埠贵急匆匆跑来:柱子,你说我该不该把家里用不着的东西都卖了换新币?他刚在家盘算着响应国家政策,琢磨着趁早兑换第二套人民币,免得到时候旧币贬值,那可就亏大了。

  何雨柱眼睛一亮:三大爷您这主意不错。

  兑换比例虽然定了基准,但随时可能调整,晚了真可能吃亏。”

  阎埠贵脸色一变,顾不上多说:那我先回去收拾东西!说完拔腿就往家跑。

  易中海听得一头雾水:柱子,这是......精明算计的阎老西怎么突然慌慌张张的?贾张氏也好奇地看过来。

  何雨柱坦然道:国家出了新政策,开始兑换第二套人民币了,大伙儿可以把家里的钱拿出来换。”

  ……

  易中海直截了当地问起,何雨柱也没藏着掖着。

  新币政策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说出来对何雨柱也没影响。

  不过若没人问,他不会主动提及,即便事后别人埋怨,也怪不到他头上。

  何雨柱实在不愿和院里这些人走得太近,奇葩太多,指不定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听罢何雨柱的话,易中海眼睛一亮。”拿家里的钱去换新币?柱子,今早你们全家出门就是为这事?说着,目光在何大清和陈娟身上扫了一圈。

  见何大清手里拎着个袋子,心中便有了数——这准是换回来的新币。

  何雨柱顺着他的视线瞥了眼父亲的袋子,除去存银行和自己那部分,这里装的是日常开销。

  以易中海的精明,八成也在打新币的主意,但何雨柱懒得理会。

  一大爷,我们还得回家做饭,改天再聊。”何雨柱说罢,何大清夫妇朝易中海点头示意。

  尽管何家如今家境殷实,腰杆挺得笔直,可大爷制度摆在那儿,何大清自然不会明面上撕破脸。

  见问不出更多,易中海只得作罢。